书城医学肥胖病知识读本
15054800000023

第23章 肥胖病治疗方式与评价(9)

1手术适应证

局部或全身原因引起腹壁隆起,均伴有明显的皮肤、肌腱膜等松弛,引起腹壁松弛下垂,影响外形美观,不能适应快节奏工作,在穿衣和行走等生活上有诸多不便,对某些特殊职业人员甚至影响工作。因而对于有腹壁肥胖同时有腹壁软组织松弛下垂,影响外观、生活和工作者,均可经诊治后行腹壁减肥手术。

因内分泌等原因造成病理性肥胖者,以及因疾患需用激素治疗者均不宜手术。有精神不正常者禁忌手术。妊娠后形成腹壁妊娠纹,腹直肌分离,腹壁肌肉松弛,手术后仍希望生育者不宜手术,应在不考虑生育时行手术。

2术式选择

(1)横切法:所谓横切法,即在腹部左右方向上做切口。该方法由美国医生在1899年首先应用,以脐部为中心横向切除腹壁皮肤和脂肪,以后改进为保留原有脐部的方法,应用于下腹部“W”形切口,两侧在腹股沟,中央在阴毛上缘。横切口的优点在于可以较大范围地切除下垂的皮肤和脂肪。

(2)纵切法:在腹部上、下方向上纵形切除多余的皮肤和脂肪。可以在中央纵切,也可在脐两侧纵切。纵切法有较多优点:①切除范围大,血运保留较好,皮瓣成活率高。②手术后腰部外形变得优美。③对妊娠后整形效果明显。缺点是腹部留有显著瘢痕。

(3)联合切法:横切法和纵切法联合应用称为联合切法。该切法可以根据腹壁肥胖情况,采用“+”字切法、倒“T”字切法。该法的优点是:①可切除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上的皮肤和脂肪。②对腰部骨盆外形改变较明显。缺点也是瘢痕明显,且易发生皮瓣尖端坏死。

(4)局部切除法:对于脂肪增多局限在不大范围者,可在局麻下局部切除。该方法手术范围小,安全。切口如设计在隐蔽处瘢痕也不明显。

3手术方法

术前让受术者分别取站立和仰卧两种体位,以了解其腹壁松弛的部位和程度,估计可切除范围,设计切口位置。检查腹直肌松弛情况可使受术者仰卧位收缩,检查者用手掌尺侧置于腹直肌之间(腹部正中),即可估计分离程度。常用甲紫做标记。其他术前准备同普通手术常规。

4切开、切除与缝合

沿手术设计线切开皮肤、脂肪达腹部肌肉筋膜前止。沿切口线向远端分离,根据切除范围,上端可达剑突及肋缘上,两侧达髂嵴前缘,向下至两侧腹股沟,该处注意股动、静脉等。向切口方向牵拉皮瓣,注意皮瓣正中线对位。调整体位使腹部松弛,在切缘处切除多余皮肤和脂肪。腹直肌分离或肌腱松弛者,可在水平方向上折叠缝合使腹直肌靠拢,腱膜拉紧。止血后分层缝合各层组织。

5手术中注意点

游离脐部应沿脐周环状切开,保留脐韧带周围适当脂肪组织。再造脐孔应在皮瓣正中线上,先等分缝合,然后按筋膜、皮下组织、皮肤分层缝合。腹股沟处切除皮肤脂肪时,注意勿损伤该处淋巴结及其周围淋巴管,以防术后淋巴回流障碍。术毕在伤口最低位处放置负压引流球。术后受术者髋关节应屈曲110~120度,减少缝合处张力。

6术后注意事项

(1)术后在清醒及血压平稳后采用轻度半卧位,屈膝屈髋,有利于腹壁松弛,减少皮瓣张力,以免皮瓣远端坏死和伤口裂开,且伤口渗出易从低位流出。负压引流量减少或没有时,应及时拔除引流条,一般最迟不超过72小时。

(2)术后进流质饮食,肠蠕动恢复后进普食,应保持大便通畅。手术区应用敷料加压包扎,拆线后可改用医用弹力加压服,固定3个月。

(3)术后10~14天拆线。术后5天可下床活动,4~8周可逐步恢复体育活动。

7并发症

(1)血肿:腹壁行皮肤脂肪切除和大范围剥离,创面较大,由于术后躁动血压升高,电凝块结扎线脱落发生出血、渗血,如引流不畅可在皮肤脂肪下形成血肿,如不采取措施予以止血和清除血肿,可致皮瓣坏死,伤口感染。

(2)伤口裂开:由于在腹壁切除皮肤脂肪过多,缝合处张力大,加上某种因素致腹部突然过伸活动可致伤口裂开。

(3)皮瓣坏死:皮肤和脂肪坏死可发生在张力大、皮瓣下血肿、皮瓣供应血管破坏等情况下。早期表现为皮肤发白、发紫,毛细血管充盈反应不良,及时处理如调整体位、拆除部分缝线、清除血肿等可望恢复。一旦发生坏死,待坏死与正常处界线清楚时,切除坏死组织,创面植皮。

(4)瘢痕和皮肤感觉异常:术后可发生切口瘢痕增生,皮肤触痛觉减退,一般术后半年左右可恢复。

(5)栓塞性静脉炎和肺栓塞:这是两种严重的并发症。肺栓塞死亡率很高。术前详细询问病史、查体、化验,术后应适当活动,有严重主要脏器疾病者应劝其避免手术。

(二)下肢臀部皮肤脂肪切除术

1手术适应证

臀部和大腿外上大转子处单纯脂肪堆积,可用脂肪抽吸术减肥,伴有皮肤松弛下垂者需要切除多余的皮肤脂肪。大腿内侧根部和中部的脂肪堆积常采用手术切除方法。

2手术要点

(1)前内侧切口在腹股沟下,大腿中部切口在大腿内侧纵行切开,臀部切口在臀皱襞处。除大腿中部的各切口外均可被三角裤下缘覆盖。

(2)皮肤脂肪的切除要适度,术前做站立位在切口处估计切除组织量。在臀皱襞和腹股沟处脂肪要少切,大腿大转子凹陷处脂肪也要保留,以免术后过度凹陷。臀部切除组织过多失去臀部丰满外形也应予以避免。

(3)缝合切口时把大腿皮瓣向上提,皮瓣深部和切缘处筋膜相缝固定,不使术后因切口缝合处下延使瘢痕外露。臀部较厚的脂肪需要分两层缝合。

3术后注意事项

(1)饮食和局部创面保持清洁:由于切口在肛门和尿道口附近,术后保持创口不污染甚为重要。术后7天内应进少渣饮食,便后应清洁局部。大便应采用坐便位,避免蹲位。小便可采用留置导尿。

(2)活动:卧床时应活动膝关节以远的肢体和关节。术后1个月内不做剧烈活动。

(3)加压:术后1个月内采用局部加压绷带或加压弹力服装。

4术后并发症

(1)水肿:下肢水肿一般经卧床和加压后逐渐消退。预防术后淋巴水肿主要在于手术时保留腹股沟淋巴系统,避免剥离深部组织。

(2)瘢痕:瘢痕主要在臀皱襞处和大腿中部。注意手术后活动,加压,1~2年后瘢痕可逐渐展平而不明显。

(三)上肢皮肤脂肪切除术

1手术适应证

上臂的单纯肥胖一般不需手术,当年龄增大皮肤松弛下垂时可行皮肤脂肪切除手术。

2手术要点

沿切口标记切开皮肤,向后做皮下分离,尽量避免进入深筋膜,以防损伤深部的神经和血管。将切口后侧皮瓣向前牵引,切除多余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注意不要使切口张力过大。逐层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术后弹力绷带包扎,7~10天拆线,术后2~3个月应用弹力绷带压迫。

3并发症

手术并发症主要有上肢神经损伤和上肢肿胀。

三、脂肪吸脂术

(一)局部脂肪吸脂术

20世纪60年代德国一医生用妇科刮宫器械在髋部和膝部皮肤做一小切口,在皮下放进子宫刮匙进行脂肪刮除。在20世纪70年代加入了负压吸引,应用于腹部等处脂肪堆聚处,达到改善相应部位外形的目的,这便是脂肪吸脂术。经过各国不断创新、改进,器械和方法逐渐完善,今天已成为较成熟的手术方法。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各大城市医院也先后开展了此项手术。

1适应证

手术适应证包括局部脂肪显著堆积,影响体型曲线;皮下脂肪过多伴有皮肤松弛应脂肪切除,皮肤弹性好或轻度松弛行脂肪抽吸;肥胖体型要求手术减轻体重者;单纯性肥胖伴有局部皮下脂肪显著增厚;药物与非手术疗法减肥无效者。

2禁忌证

手术禁忌证包括患有心血管、消化、呼吸和泌尿等系统的慢性疾病;凝血功能不佳者;身体发育未成熟的青少年;长期服用激素、抗凝药等的服药期;服用皮质激素引起的病理性肥胖;女性患者在妊娠期或月经期。

3相对禁忌证

手术相对禁忌证包括腹部肥胖膨隆由腹腔内脂肪堆积形成(多为男性患者);单纯性肥胖、弥漫性皮下脂肪增厚;局部的隆凸畸形主要由肌肉增厚形成;表面皮肤显著松弛或弹性较差者不宜实施脂肪抽吸术;不良心理状态者。

4脂肪抽吸术的器械设备

脂肪抽吸术的器械分为3个组成部分。

(1)吸引管:吸引管是一只特制的空心管,材料多为不锈钢,也有用硬塑料制成。它的一端为盲端呈鲨鱼嘴状,近盲端有一卵圆形侧孔,脂肪组织在负压吸引下经此孔入管腔被撕碎而吸出。脂肪碎块大小不一,吸引管需要有一定内径,方能吸出,内径一般为5~10毫米。吸引管另一端为开口,带有把柄,柄上有指示圆孔位置的标记,其后方与导管连接。吸引管长度、弧度根据部位不同制成各种型号。

(2)导管:它连接吸引器和吸引管。导管要求一定的透明度和硬度。透明度要求能见到吸引物的性质和颜色,硬度要求在1个大气压负压下管壁不塌陷。

(3)负压源:一般为电动吸引器,要求抽气速率在1个大气压负压下不小于30升/分。

(4)手术方法简介:

1)术前测量和标志:为了观察手术效果,术前应做一些测定。受术者取站立位。胸围经乳头测量;腹围经脐孔、脐至剑突中点、脐至耻骨联合连线中点测量;臀围经股骨上端大转子、大腿内侧根部测量。对需脂肪抽吸部位先征求个人要求,标出抽吸范围。

2)麻醉方法:在小范围抽吸可使用局部麻醉。较大范围抽吸以静脉复合麻醉为佳。以氯胺酮为主的麻醉较浅,腹肌张力增强有利于抽吸顺利进行。

(5)手术操作:

1)切口:切口应选在便于操作的位置,同时考虑在隐蔽处或自然皱折处,如颌下正中、下腹部耻骨联合上、脐周、臀沟等。切口大小根据所用吸引管管径粗细为1~2厘米长,能顺利放入吸引管,切口过长将影响负压效果。

2)抽吸脂肪:选择口径合适的吸引管,自切口插入并在皮肤下2厘米处潜行至治疗平面,侧孔向下,启动电动吸引器,负压达到1个大气压时,右手持吸引器把手,左手摸到吸引管后把皮肤、脂肪一起捏起,按设计在隧道处来回移动吸引管,同时观察导管和电动吸引器的收集瓶,见吸引物以血色为主且吸引管移动时有粗糙感,应更换部位吸引,直至全部完成。

3)引流:抽吸完毕在切口处置入负压吸引球24~48小时,负压球可吸引抽吸腔内积液、渗血,一般逐日减少即可拔除,患者应注意保护。

4)包扎:术毕需在手术区内添加敷料,加压包扎,以利于压迫止血,消灭死腔,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使伤口顺利愈合。

(6)术后注意事项:

1)饮食与起居:全麻者术后需要静脉补液,出血量多时给予输血。次日可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逐渐恢复正常饮食。术后床上应活动两下肢,争取早日下床活动。

2)加压和测量:拆线后脂肪抽吸区仍需加压,最好穿特制弹力加压衣3个月。定期测量观察疗效。

3)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

A皮肤瘀斑和水肿:术后皮肤抽吸区常可见散在、大小不一的瘀斑,一般4周内消退,少数人有长期皮肤色素改变。皮肤水肿也常出现,尤其在下肢行脂肪抽引时,可以持续几个月才慢慢消退。

B皮肤外形不平整:手术后皮肤外观不平,按之凹凸可及,其原因可能是抽引脂肪量不均匀。另外采用辐射状抽吸保留了隧道间皮肤与深部筋膜的神经血管等结构,此结构收缩也可引起不平整。但多数患者随着脂肪组织的代偿可恢复平整。

C并发症:脂肪抽吸术是一个组织创伤较大的手术,由于患者体质、技术操作等原因,术后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血肿、皮肤部分坏死、感染、静脉栓塞和脂肪栓塞。因而对手术应予高度重视。脂肪抽吸术是目前矫正体态畸形较理想的方法,但对它的治疗效果应有客观的认识,过高的期望是不切合实际的。

(二)其他常用吸脂术

1超声辅助吸脂术

超声辅助吸脂术包括体外、体内超声抽脂,是利用超声波使脂肪细胞乳化,再通过低负压将乳化后的脂肪抽出,超声抽脂对组织的损伤较小,而完好地保留高密度的皮肤、血管、神经等组织。此外超声能刺激真皮深面,促进松弛皮肤回缩提紧,使抽吸脂肪后的皮肤表面平坦不产生皱褶。

2电子辅助吸脂术

20世纪90年代初期意大利学者发明了电子辅助吸脂技术,1995年应用于临床。电子辅助吸脂的工作原理是将两个15~2毫米的针式电极插入脂肪组织中,两电极间形成一个高频电场,产生“焦尔效应”,在组织内产生热效应,使脂肪细胞破裂为液态后吸出。这种高频电场只对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中的脂肪细胞膜起作用,不影响神经及循环系统,与传统的负压吸引相比损伤更小,不引起治疗区及周围血管和淋巴循环紊乱,不会产生脂肪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3振动辅助吸脂术

振动辅助吸脂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较高效率的微创吸脂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兼做手柄的共振发生器,使与之相连接的脂肪抽吸管产生低频高幅往复式振动,与脂肪组织团块发生共振,将脂肪组织团块破碎并吸出,而不与皮肤、血管及神经组织等发生共振,故而损伤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