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林果飘香
15054400000032

第32章 参考文献

[1]中国森林编辑委员会.中国森林(第1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2]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12年世界森林状况[R].罗马: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12.

[3]李海奎.中国森林植被生物量和碳储量评估[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4]高建中.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补偿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5]侯元兆.森林环境价值核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6]沈国舫.森林培育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7]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林下经济发展规划(2013—2017)[Z].2013.

[8]赵绍鸿.森林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9]甄学宁,李小川.森林消防理论与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10]粟维斌.森林生态旅游环境[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11]宋军卫.森林的文化功能及其评价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

[12]张玲,钟晓红.中国果树生产的现状及思考[C].园艺学文集,2003:193-196.

[13]郑智龙,张慎璞.果树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14]杜宗绪,张洪,张兆欣.国内外有机果品生产技术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6(7):1334-1335.

[15]邓西民.果树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6]黄辉白.热带亚热带果树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7]瓦维洛夫HH.主要栽培植物的世界起源中心[M].董玉琛,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2.

[18]俞德浚.中国果树分类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79.

[19]王海波,王孝娣.中国果树设施栽培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9(8):39-42.

[20]余亚白,陈源.台湾果树栽培新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08(3):20.参考文献科普通鉴·林果飘香[21]高照全.国外果品标准化生产规程浏览[J].西部观察,2003(10):26-27.

[22]鹿永华,杨桂合.我国水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初步研究[J].农业经济,2005(4):38.

[23]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果树卷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果树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

[24]田静.观赏植物的应用与发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2(3):241-245.

[25]楚爱香,汤庚国.我国观赏植物的品种分类方法[J].林业科技开发,2008,22(4):1-5.

[26]刘弈清,夏晶晖.观赏植物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27]童丽丽.观赏植物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28]李景侠,康永祥.观赏植物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29]幸宏伟,秦坤蓉.低碳植物景观营造探析[J].北方园艺,2013(05):81-84.

[30]王丽珍.近自然理念构建城市森林[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35-38.

[31]丁向阳.城市森林在我国生态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和意义[J].湖南林业科技,2005,(1):45-46.

[32]钟瑞,蔡宝玉,陈吉林.城市林业研究概论[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3,36(3):80-82.

[33]薛金国.生态学理念在城市森林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7,5:49-52.

[34]曹枫叶,李瑞新.城市林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2,35(3):91-92.

[35]琚淑明,徐德兰,高明侠,等.林业发展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6(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