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透视地球
15054300000029

第29章 人文地球(2)

6.2.1黄色人种——蒙古利亚人种

蒙古利亚人种是世界三大人种之一,又称亚美人种或黄色人种。其起源地在中亚和东亚,由此逐渐向南亚、东南亚扩散。西伯利亚的楚克奇人和通古斯人,北极因纽特人(以前一般被称为“爱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也都是起源于中亚和东亚,并属这一人种。蒙古利亚人种的主要特点是黄皮肤,体毛稀少,皮肤对雄性激素不敏感,故第二期被毛(性毛)不发达;面骨宽而平,颧骨靠近眼睛;鼻骨不高不低,鼻骨短,鼻根高(鼻子下端远离下巴),鼻翼中等宽度;牙齿呈抛物线排列,门齿呈铲形,牙齿较小;眼睛细长,眼裂小,有明显内眦褶(又叫蒙古褶,即内眼角处上眼皮覆盖下眼皮),外眼褶发达,眼珠为深褐色,部分人眼睛呈内低外高倾斜;头发黑色,直发,浓密,男性头发极粗,呈圆形,硬度大;头指数(头骨左右宽比前后长)大;B型血比例最高;肱骨(上臂骨)粗,长;身材矮,躯干粗,男性上身呈倒三角形;幼儿生奶藓(胎迹,学名蒙古斑)。

黄种人又称蒙古利亚人种。蒙古利亚人种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种,纯蒙古利亚人种主要分布在东亚的中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南亚的不丹、锡金;东南亚的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文莱、菲律宾、东帝汶。在俄罗斯、尼泊尔、印度、美洲各国,也有相当多的黄种人。另外,蒙古利亚人种从两万年前开始从东亚向周围迁徙。所以,今天的中亚、西亚、南亚、东欧、中欧、北欧,很多的民族是黄白混血种。而今天的东南亚,太平洋诸岛,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很多的民族是黄种人与赤道人种的混血种。地理大发现后,美洲的蒙古利亚人种与白人又发生了广泛的混血,这种现象在拉美更加明显。

根据蒙古利亚人种的不同特点,又可分为亚洲蒙古人种和美洲蒙古人种(红种),亚洲蒙古人种又可分为北方蒙古人种、南方蒙古人种。有的学者把介于两者之间的汉、藏、朝鲜等民族称为远东蒙古人种或称东亚蒙古人种,日本人更多具有南方蒙古人种的特点。学者们还把蒙古人种和北欧白人的混血种叫乌拉尔人种或北极白海人种;把中亚的黄白混血人种叫南西伯利亚人种或中亚人种或突厥人种。对于南方的蒙古利亚人种,还可大致分为南亚蒙古人种和马来蒙古人种。在广阔的太平洋上,生活着蒙古人种和赤道人种的混血种,学术界一般把他们称为玻利尼西亚人种。爱斯基摩人被称为北极蒙古人种介于亚美蒙古人种之间,但更接近亚洲蒙古人种。北美的印第安人也比较接近亚洲蒙古人种,可能有古代中国人的血统。

历史上,蒙古利亚人种的种族特点出现的非常早。早在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就是铲形门齿,这是蒙古利亚人种的特有性状。山顶洞人是一种尚未分化的黄种人,他兼具了远东、北方、北极和美洲蒙古人种的特点,甚至正如当时北欧人具有蒙古利亚人种特点一样,他也具有一些北欧白人的特点。有的学者估计,山顶洞人已经和北欧白人在隔绝状态下繁衍了两万年。所以不管怎么说,山顶洞人已经是真正的黄种人了。

在远古,黄种人主要讲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乌拉尔语系、南亚语系、马来语系和诸印第安各语言。近几千年来,黄种人开始从东亚向西、向南大规模迁徙。在近1万年前,乌拉尔人横扫北欧,但因文化过于落后逐渐被排挤到边远地区,乌拉尔人很早就开始和白人混血,现代乌拉尔人多是黄白混血种。主要语言是匈牙利语、芬兰语、爱沙尼亚语、莫尔多瓦语、科米语、阿卡利阿语。两千年来,北方草原的阿尔泰黄种人先后进入了阶级社会并开始了黄种人第二次西迁,在公元400年左右,被称为“上帝的鞭子”的匈奴人就进入了欧洲,征服了日耳曼的很多部落,并几次入侵罗马帝国几乎使之亡国。一位德国的军事学家说“鞑靼(蒙古)人用皮鞭给欧洲的骑士们上了一课。”也可能正因为如此,在人类学上黄种人的学术称谓是蒙古利亚人种。

东亚真正的主体是汉藏语系。它又分汉语族、缅藏语族、侗壮语族和苗瑶语族四部分。缅藏语族和汉语最接近,这些民族五六千年前就生活在甘肃、青海一带,大约1500年前又有一部分人南下缅甸。缅藏语族的民族在中国的多数是远东人种,如藏、羌、彝、白等族,在缅甸、不丹、锡金和印度那加邦的都是南亚蒙古人种。侗壮语族和苗瑶语族的南下要早得多,因此这些民族都是南亚蒙古人种,但也有很多证据表明他们的北方起源。语言学家认为,在公元前4世纪讲泰语的民族可能还居住在汉江流域(当时的楚国境内)。今天,泰国人、老挝人、壮族人讲的都是侗壮语族的语言。而苗族人讲的是苗瑶语族的语言。

汉藏语系的主体是汉语族,汉语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就生活在黄土高原上,创造了当时的仰韶文化,五千年前,汉族各部落开始向南,向东迁徙。我国传说中的轩辕黄帝打败了东方九黎族的蚩尤,《史记》说轩辕黄帝在阪泉打败炎帝,然后“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就是说在五千年前,轩辕黄帝统一了汉语族各部落,然通过数次战争使汉语在中国确立了统治地位。秦朝统一后,北方通用的汉语伸展到了岭南。从此,在人口和疆域都和欧洲差不多的中国,有了统一的语言,汉语也一直在东亚居主要地位。

汉族人的主体是远东人种,但长城两侧的人接近北亚蒙古人种,西北人也有北亚人种的特点,南方(江南)的汉人有南亚人种的特点,尤其是岭南人,比较接近于南亚人种。汉族的人种不同一性,跟地域广大和汉族历史上的扩展与同化有关。有时,语言学家也认为只有汉语族和缅藏语族是汉藏语系,而把另外两个语族叫泰语系。至于朝鲜人和日本人,他们的语言都和阿尔泰语很像,但朝鲜语又具有南亚语系的特点,日语又具有马来语的特点。朝鲜人是远东人种,日本人是带远东人种特点的南亚人种。笼统地讲,朝鲜人像北方汉人,日本人像南方汉人。

6.2.2白色人种——欧罗巴人

欧罗巴人又称欧亚人种或高加索人种,与黄种人、黑种人并称“世界三大人种”,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种,占世界总人口的54%左右。白人是人类里一种白皮肤的人种,祖籍大多在欧洲及亚洲交界─乌拉尔山至高加索山一带。其特征是肤色浅淡;柔软波状的头发,颜色多金黄;眼色碧蓝或灰棕色;毛发较浓密;颧骨不高突;颚骨较平;鼻子窄而高;唇薄或适中。这一人种的代表是俄罗斯人、波兰人、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等,主要分布于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北部以及亚洲南部和西部。

白人的种族主要有日耳曼人、凯尔特人、斯拉夫人、拉丁人等。现代日耳曼人主要是德国人、奥地利日耳曼人(奥地利主体民族)、荷兰人、冰岛人、挪威人、丹麦人、瑞典人、以及部分法国-德国边境地区、瑞士的德语使用者。现代凯尔特人为爱尔兰人、威尔士人、法国布列塔尼人、高地苏格兰人等。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既有日耳曼祖先(盎格鲁-撒克逊部落、北欧维京海盗),也有凯尔特祖先。现代斯拉夫人主要有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波兰人、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族、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等。拉丁人主要是意大利人、法国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希腊人、罗马尼亚人等。由于历史上的民族迁移,不同国家的人之间的通婚,以上的种族划分更多是文化上的,而不是严格意义的种族划分。

关于白色人种的起源,德国学者金布塔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印欧语族(现代欧洲人的祖先)起源于南俄大草原的观点。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纳兰扬在1990年又提出了不同观点,他认为印欧语族起源于古代中国西域以及周边的广大地区。无论是史料记载,还是考古发掘,都显示印欧语族中的吐火罗人与克罗马农人均曾在今新疆地区繁衍生息数千年。在商代甲骨文和《易经》爻辞中都留存着与西方强梁民族“鬼方”长年作战的记录,不少学者推测鬼方与吐火罗人有关。1980年,新疆考古所与中央电视台《丝绸之路》摄制组合作,组织考察队,在罗布泊北端、孔雀河下游铁板河三角洲发现了两处古楼兰人墓葬,并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性干尸,她便是著名的“楼兰美女”。由于罗布泊低凹、干燥、高热的地理环境,很多遗址的发掘都伴随着古人干尸出土。令人惊奇的是,他们大部分都具有鲜明的白种人特征。而1979年孔雀河下游古墓沟原始社会氏族墓葬群发掘所得的一批遗骸,经著名人类学家韩康信等鉴别,均属古欧洲人种,其中一具干尸曾送南京大学地理系做碳-14测定,距今6400年;另一个头骨则与欧洲旧石器晚期克罗马农人(距今5万~1万年)十分相似。

6.2.3黑色人种——尼格罗人

世界上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由于几百年前欧洲殖民者贩卖黑奴,他们现在也比较广泛地分布在美洲和其他一些地区。黑种人的体质特征是肤色黝黑,卷缩发,鼻宽、鼻根低或平,鼻突出度小,凸唇、口宽度大,唇厚;头骨上表现的特征是鼻指数大,鼻尖点指数小或中等,鼻根高宽指数小或中等,显著的齿槽突颌。在非洲发现的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化石和现代非洲人表现了体质特征上的连续发展。此外,由于意大利的格里马尔底人头骨化石有很明显的突颌,有人认为这些化石与尼格罗人种起源有关。

尼格罗人种,原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具有典型尼格罗人种特征的,是非洲尼格罗人。另有一些其他类型:俾格米人居住在非洲热带森林中,个子矮小,肤色比尼格罗人稍浅,呈黄褐色,脸小而宽,头骨顶面观呈五边形轮廓;非洲南部的科伊桑人主要的两支是科伊科伊人和桑人。前者常被称为“霍屯督人”(意为“口吃的人”),后者常被称为“布须曼人”(意为“丛林中的人”)。科伊桑人在人种上与尼格罗人和俾格米人差别较大,在其体质特征中以“肥臀”最为特征,也就是妇女的臀部很发达。有人解释这是积存脂肪的一种独特方式,以免过多的脂肪像毯子一样包裹在躯干表面,表现出耐热的适应性。

黑种人又包括两大族系:苏丹族系和班图族系。二者在非洲的分布大致以赤道为界。苏丹族系居赤道以北,特点是肤色纯黑;班图族系居赤道以南,特点是肤色浅黑。如南非的黑人领袖曼德拉大家比较熟悉,其肤色就不是很黑,因为南非黑人属班图族系。此外还有两个比较特殊的族群:俾格米人和布须曼人,虽通常归入班图族系,但与其他黑人区别较大。

有人将棕色人种划归到黑色人种里(亦称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赤道人种),棕色人种与狭义的黑色人种相比,主要有两种差别:一是肤色为深棕色;二是胡子和体毛较多。其他特征相似。对黑人的称呼,英语中以前用Negro,本为西班牙语“黑”的意思,但长期沿用下来有强烈的蔑视色彩,故现在多用“theBlack”。

人种主要是在自然环境作用下形成的,可能是在近几万年内形成的,开始分布范围较小后来逐渐扩大。白种人则形成于高纬度的寒带地区。如北欧寒冷地区,光照少,云气多,紫外线弱,没有强烈的太阳辐射,体内无法产生保护身体的色素,因此,人的皮肤一般颜色浅淡。这种较浅的肤色却易于吸收微弱的紫外线,有利于身体发育。鼻梁较高,鼻子孔道长,可以使吸入的冷空气预先“温暖一下”。在中世纪时期,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西亚、北印度、北非。16世纪以后随欧洲殖民扩张扩散到美洲、大洋洲和其他地区。目前主要的发达国家为西欧和美国。在近几十年里,白人是流动力最强的种族。黑白混血人种包括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的库西特人。黄白混血人种包括突厥人种。

人类思想意识的产生——宗教的起源因为从旧石器晚期开始,人们开始有了埋葬尸体的习俗,并且会给逝者穿戴整齐、撒上红色粉末和生活用品,考古学家们将此作为远古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的开始。直到母系社会的原始农业产生开始,人类逐渐意识到降水、温度、光照与收成之间的关系,大地、太阳、森林、水、火、雷、电都成为了人们的崇拜对象。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并在神秘地统摄万物。从而对拥有绝对权威、主宰人世命运的神秘的统摄产生敬畏,并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于是就出现了以某种自然体或生物为群体聚像为原始部落的标志的“图腾”,并从祭祀礼仪活动发展为一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现象——宗教。宗教(Religion)一词源自拉丁语的Religio,意指“连接”。相信通过宗教仪式可以主宰宇宙万物的神秘相联系,祈求平安。时至今日,形成于亚洲西部,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的基督教,根植于阿拉伯世界,传播于亚洲、非洲,与西亚、北非、中亚、南亚的伊斯兰教和起源于古印度、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的佛教等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