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肿瘤揭秘
15054100000003

第3章 认识癌症——做到降魔心中有数(2)

1915年日本的山极和市川用煤焦油涂抹兔子的耳朵,成功地诱发出了兔子局部的皮肤癌,为癌症的化学病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引起了科学家对化学致癌物研究的高度重视,并在环境中陆续发现了许多化学致癌物质。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化学致癌物质有1000多种,它们在外界因素致癌中扮演着主要角色。

常见化学致癌物有以3-甲基胆蒽和3-4苯并(a)芘为代表的芳香烃类,以联苯胺、2-萘胺为代表的芳香胺类,以奶油黄为代表的偶氮染料,以氮芥为代表的烷化剂,还有以亚硝胺类为代表的亚硝基化合物,以砷、镍、镉为代表的金属类,以黄曲霉毒素为代表的霉菌毒素类,以及苯、甲醛等其他各类化合物。

(2)物理致癌因素。1934年7月4日,一代科学巨星、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居里夫人病逝。居里夫人一生致力于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并先后发现了钋和镭,就在她把自己的发现用于医疗时,自己却不幸被射线击中患上了白血病。这是一个典型的放射线致癌的例子。

在物理致癌因素中,电离辐射一直被当做主要研究对象。大量事实证明,长期接触X射线及镭、铀、钴等放射性同位素可引起癌症。受原子弹爆炸后放射性污染的影响,日本长崎和广岛居民的癌症特别是白血病的发病率一直较高。

研究发现,与电离辐射关系密切的恶性肿瘤有白血病、肺癌、甲状腺癌、皮肤癌、骨肿瘤、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

另外,长期受阳光和紫外线的照射可增加患皮肤癌的风险;长期大量吸入石棉、玻璃纤维、氧化铝等物质可诱发肺癌。

(3)生物致癌因素。有关生物致癌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肿瘤病毒病因上。肿瘤的病毒病因最早在动物身上发现。1908年首次发现,鸡的白血病与病毒有关。此后,又相继发现了鸡肉瘤病毒、兔纤维瘤病毒、蛙肾腺癌病毒、小鼠乳腺肿瘤病毒、小鼠白血病病毒等。

近些年来,对人类癌症的病毒病因也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目前比较肯定的肿瘤病毒有:能够引起鼻咽癌及伯基特淋巴瘤的EB病毒、引起肝癌的乙肝和丙肝病毒、引起宫颈癌的人乳头状瘤病毒、引起成年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等。

病毒能够诱发癌症与病毒本身的成分有直接关系,病毒的核心成分是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这个病毒核酸与人类细胞核内的核酸是一类分子。病毒感染细胞之后,与细胞核内的DNA发生整合,并在那里“传宗接代”。好好的一个细胞DNA分子,突然贴上一个不速之客,不可避免要发生些结构改变,其中有些改变正是引发细胞癌变的突变。更有甚者,有些病毒本身就携带着癌基因,这就使得诱发细胞癌变变得更加直接和容易了。

除肿瘤的病毒病因外,另一个备受关注的生物因素就是胃幽门螺杆菌(HP)。这是一种寄生于人类胃内的细菌。最初认为幽门螺杆菌是人的胃炎和胃溃疡的罪魁祸首,后来才发现它与胃癌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已将幽门螺杆菌定为人类胃癌的第一致癌物。

1.2.2机体内在因素

外界致癌因素无处不在,每一个人都很难避免受其影响。然而,人群中患癌症的人毕竟只是少数。为什么?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那些不幸患了癌症的人,自身也一定存在某种缺陷。这说明癌的形成还有机体内在因素参与其中。

与癌症形成有关的内在因素有以下几种:

(1)遗传因素。有些家族中可见到癌症患者辈出,说明癌症存在一定的遗传倾向。需要明确的是,除了视网膜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Wilm瘤(一种常见的儿童肾脏肿瘤)、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神经纤维瘤、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等几种单基因遗传性肿瘤具有明显的遗传性外,其他一些常见的具有遗传倾向的肿瘤,如食管癌、肺癌、肝癌、鼻咽癌等,多属于多基因遗传。携带这些基因的人主要表现在遗传易感性上,也就是说在同样的外界环境下这些人易患这些肿瘤。

(2)激素紊乱。有关激素与肿瘤的关系研究较多,比较肯定的是雌激素在乳腺癌、宫颈癌等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动物实验表明,雌激素可诱发小鼠的宫颈癌、阴道癌、乳腺癌、卵巢癌等。雌激素可加快人乳腺癌的生长,对乳腺癌患者采取阻断雌激素的方法可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3)免疫因素。在人体的免疫系统中,有一些免疫细胞如自然杀伤细胞等,具有免疫监视功能。这些细胞能够辨认出癌变细胞,在癌细胞还没有来得及大量繁殖之前可将其就地消灭,使机体免遭癌患。然而,一旦这些监视细胞的功能减弱,癌变细胞就得以逃脱,并分裂繁殖形成危害机体的肿瘤。例如,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或因器官移植等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比一般人显著增加。

(4)心理因素。早在公元2世纪,西方著名医学家盖伦就观察到性格抑郁的妇女较性格开朗者易患乳腺癌。我国古代中医也把精神因素列为癌症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黄帝内经》认为噎膈(相当于食管癌和贲门癌)是“暴忧之病”。朱丹溪论乳癌时指出,乳癌是由于“忧怒郁闷、朝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所致。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长期的哀伤、焦虑、沮丧、抑郁、绝望及受压抑的愤怒可作为诱因,促进癌症的发生。

(5)营养因素。调查发现,有大约35%的癌症与饮食不当和营养不合理有关。食物中既含可致癌的营养素及活性物质,如动物脂肪、镉等,也含具有抗癌作用的保护性营养素和活性物质,如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硒、纤维素、类胡萝卜素、异黄酮、植物多糖等。如果饮食不当,就会造成致癌性物质摄入过多,抗癌性物质摄入过少而促进癌的形成。

1.2.3癌症是怎样形成的

癌症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其真正的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不过科学家们在以下几个关键点上已经形成共识。第一,癌细胞由正常细胞转变而来,细胞癌变是一个涉及多个步骤的渐进过程;第二,细胞癌变的根本是遗传物质DNA发生了结构的改变,也就是常说的基因突变;第三,基因突变的结果使癌基因被激活和/或抑癌基因失活,正常细胞最终变为癌细胞;第四,癌细胞逃脱免疫监视,分裂、繁殖、增长形成影响机体的恶性肿瘤。

简单地讲,癌症形成过程就是:致癌因素作用于正常细胞DNA,使其发生连续突变,激活癌基因,抑制抑癌基因,使细胞变为具有异常增生能力的癌细胞,恰遇机体免疫监视功能减弱,癌细胞得以逃脱免疫监视而快速繁殖生长,最终形成恶性肿瘤。

1.3癌症迷恋的生活方式

前已述及,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很多致癌因素。然而,致癌因素再多也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才有机会作用于我们的体细胞。给致癌因素创造机会的正是我们人类自己,具体来讲就是我们那种种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

(1)烟酒不节制。据科学估计:大约30%的癌症与吸烟有关。烟草中含有3-4苯并(a)芘、亚硝胺、砷和放射性物质等40多种致癌物质。吸烟可诱发肺癌、喉癌、鼻咽癌、食管癌、胃癌、膀胱癌等。据推算,每日吸烟支数大于20支者,死于肺癌的危险性为不吸烟者的15~25倍,发生喉癌的危险性也高出8倍,发生食管癌的危险性也高出6倍,发生膀胱癌的危险性高出4倍。吸烟的年龄越早,量越大,时间越长,越易引起癌症。

酒精虽然不是直接致癌物,但它可以促进其他致癌因素的致癌作用。它可以作为致癌物质的溶剂帮助致癌物进入人体,它引起的食管和胃黏膜的损伤有助于致癌物质发挥致癌作用。有专家指出,假如饮酒与吸烟并存,会使发生口腔癌、食管癌、胃癌、肝癌的危险性大大增加。

(2)饮食不恰当。研究发现,有大约35%的癌症死亡与饮食不当和营养不合理有关。这里所说的饮食不当包括营养缺乏、营养过剩、摄入过多的食物添加剂,以及不适当的食品加工或储藏造成的食品中致癌物质增多等。

已知食物中的β-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E、微量元素硒、膳食纤维等具有抗癌防癌作用,如果因为偏食等原因造成这些营养素摄入不足,机体就容易受致癌因素的攻击而患癌症。相反,高热量特别是高脂肪的摄入引起的营养过剩,则与结肠癌、乳腺癌、胰腺癌等发生有关。

酸菜或剩菜中含有较多的亚硝胺类致癌物;霉变的花生、大豆、小麦等粮食作物,含有致癌的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等;带染料的食品中含有偶氮类致癌物;烤制和熏制的肉类食物中含有强致癌物3-4苯并(a)芘;许多高温炸制的食品中含有致癌物丙烯酰胺。

(3)经常不运动。缺少运动可使人的免疫功能低下,有损于对癌细胞的免疫监视和杀伤。另外,缺少运动还容易使人患与肥胖有关的癌症。

(4)职业不防护。长期在化工厂及矿山作业的工人、接触放射线的工作人员等,如果不注意职业防护,就容易吸入过多的化学致癌物、接受过量的电离辐射而患上与职业有关的癌症。

(5)生活不卫生。自我保健意识较差的人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肝炎病毒、EB病毒、艾滋病病毒、人乳头状瘤病毒、幽门螺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从而引发相关的癌症。

(6)心理不平衡。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在遇到生活事件时容易出现应对障碍,造成严重而持久的不良情绪反应,从而诱发癌症的形成和发展。

(7)环境不保护。人们在环境保护意识上的薄弱是造成空气、水、粮食和生活空间污染的根源。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癌症的发病率自然就会增加。

回顾人类对癌症的认识历史,无论从流行病学、病因及发病学上,还是从癌细胞的行为特征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随着基因技术的引进和诸多癌基因的发现,人们对肿瘤的认识也更加深入。

然而就整体而言,这些离完全了解癌症的目标还相差甚远。面对癌症发病率及死亡率居高不下,甚至在一些地区越来越高的态势,我们有理由更加努力工作,争取尽快弄清癌症发生发展的真正秘密,为彻底征服癌魔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