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唐代园林别业考论
15052400000016

第16章 江南道(2)

4.夏亭

《全唐文》卷六九符载《鄂州何大夫创制夏亭诗序》:“江夏有善地,非亚相无以起雄峙,作亭榭,为天下之至胜。……公智动于内,形象于外,口疏手指,焕然成亭,侈俭无过,因归于中当。”据此知亭在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

5.王处士别业

《全唐诗》卷一四八刘长卿《过鹦鹉洲王处士别业》:“白首此为渔,青山对结庐。”王处士疑为白云先生王迥,行九,与孟浩然友善,《全唐诗》卷一五九有孟浩然《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白云先生王迥见访》等诗。据此知别业在鹦鹉洲(今湖北武汉西南长江中)。

第十一节 岳州

1.巴陵山居

《全唐诗》卷一四七刘长卿《雨中过员稷巴陵山居赠别》:“怜君洞庭上,白发向人垂。”据此知山居在巴陵(治所在今湖南岳阳)洞庭湖边。

2.云梦新亭

《全唐诗补逸》卷一张祜《题岳州徐员外云梦新亭十韵》,据此知亭在岳州(治所在今湖南岳阳)。

3.洞庭别业

《全唐诗》卷三七五孟郊有《游韦七洞庭别业》诗,据此知韦七别业在洞庭。

4.滕王阁

《王子安集》卷八《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滕王为唐高祖李渊第22子李元婴,贞观十三年(639)受封为滕王,后转洪州都督。据此知阁在洪州(治所在今江西南昌)新建县章江门上,西临赣江。

5.徐孺亭

《全唐文》卷八八二徐铉《重修徐孺亭记》:“孺亭之称,海内瞻仰,名公良牧,代加崇饰,千载之下,犹旦暮焉。顷属邦君非才,败我王度,剪焉层构,鞠为茂草。噫!百世之祀,谁能废之……丞相司空邓王,以茂亲之重,膺分陕之权,思老成之典型,仰高山之景行。不言而信,不肃而严,乃命经营,将从缔构。九成方起,百堵未周。甲子岁入秉国钧,以武昌连帅侍中济南公代司宫龠,公致用以武,从政以文,只奉萧规,率由周礼,再赓成制,详考旧基。……裨崖岸而增固。乃崇堂奥,乃加藻缋,右严尊坫之序,左设庖膳之区;前临康庄,旁眺城阙。平湖千亩,凝碧于其下;西山万叠,倒影于其中。依然悬榻之场,想见致刍之状。与洪崖之馆,绚彩于烟霞;滕王之阁,飞于雉堞。南州之物象备矣。”据此知亭当在南昌(今属江西),约南唐甲子岁(964)前后由邓王及济南公修成。

6.东湖亭

《全唐文》卷六八九符载《钟陵东湖亭记》:“我常侍李公架崇冈,作新亭,导百骸,理七清,用斯义也。……我常侍作桥以张之,……公乐斯桥之豪大,慨斯桥之孤峙,常欲建亭卜势,迭为光华,会春物含秀……平坳漏,削涯岸,鸿盘数仞,不知土,真天造也。公踅纡密思,计校呈状,万材已构,他人不知。于是匠受令,吏受命,谈笑眄睐而亭成。其望也神张,其登也形端,其高也渠渠,其邃也耽耽。横四栋以焘,辟八扉而呀豁,飞廊连轩以翼翥,旁舍杳霭而云合,然后回首永睇,从风开襟,当轩万井,直视千晨,西山逦迤,横拥辽,占护苍翠,古来无人。”据此知亭在钟陵(治所在今江西南昌)东湖上。

7.熊氏清风亭

《全唐文》卷四九权德舆《暮春陪诸公游龙沙熊氏清风亭诗序》:“考近郊之胜,郭北五里有古龙沙,龙沙北下有州人秀才熊氏清风亭。盖故容州牧戴幼公、前仓部郎萧元植,贤熊氏之业文,尚兹境之幽旷,合资以构之,创名以识之。五年矣,初入环堵,中有琴书,披篁跻石,忽至兹地。鄱章二江,分派于趾下;匡庐群峰,极目于枕上。或澄波净绿,相与无际,或孤烟归云,明灭变化,耳目所及,异乎人寰。”据此知亭在龙沙(在今江西新建县北)北。

8.李嘉江亭

《全唐诗》卷一四九刘长卿有《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江亭》诗,据此知江亭在鄱阳(治所在今江西波阳东)。

9.馀干东斋

《全唐诗》卷一四九刘长卿有《同姜浚题裴式微馀干东斋》诗,据此知斋在馀干(今属江西)。

10.庐陵竹室

《全唐文》卷七六房千里《庐陵所居竹室记》:“予三年夏,待罪于庐陵,其环堵所栖者,率用竹以结其四周,植者为柱楣,撑者为榱桷,破者为溜,削者为障,臼者为枢,篾者为绳,络而笼土得为级,横而格空者为梁。方大暑,火烘爆,溜坼壤,若坠于炉,若燎于原,舌呀而不能持,支堕而不自运,……,如列千万炬于室内。视其门,即寂寥虚阒,若清秋之山焉,若寒浦之波焉。”据此知竹室在庐陵(治所在江西吉水)。

第十二节 江州

1.卢郎中斋居(浔阳竹亭)

《全唐文》卷三一六李华《卢郎中斋居记》:“尚书左司郎中嗣渔阳公卢振,字子厚,奉世德而聿修之,味道风而游泳之。处于九江南郭荒榛之下,不贻害于身,不假力于人,……寻尺无遗材,草木不移植。书堂斋亭,成于指顾,高松茂筱,森于门巷。宴然燕居,胜自我得。……浔阳旧侨,推仁人焉,推智者焉。”又《全唐文》卷三八九独孤及《卢郎中浔阳竹亭记》:“古者半夏生,木槿荣,君子居高明,处台榭,后代作者或用山林水泽鱼鸟草木以博其趣,而佳景有大小,道机有广狭,必以寓目放神,为性情筌蹄,则不俟沧洲而闲,不出户庭而适。前尚书右司郎中卢公,地甚贵,心甚远,欲卑斯制而高其兴,故因数仞之邱,伐竹为亭。其高出于林表,可用远望;工不过凿户牖,费不过剪茅茨。以俭为饰,以静为师。辰之良,景之美,必作于是。凭南轩以瞰原隰,冲然不知锦帐粉闱之贵于此亭也。亭前有香草怪石,杉松罗生,密筱翠竿,腊月碧鲜。风动雨下,声比箫籁,亭外有山围湓城,峰名香炉。归云轮,片片可数,天香天鼓,若在耳鼻,是其所以夸逋客而傲汉貂也。百里奚爵禄不入,故饭牛而牛肥;卢公恬智相养,于是竹亭构而天机畅。尝试论亭之趣,夫物不感则性不动,故景对而心驰也;欲不足则患不至,故意惬而神完也。耳目之用系于物,得丧之源牵于事,哀乐之柄成乎心。心和于内,事物应于外,则登临殊途,其适一也。何必嬉东山,禊兰亭,爽志荡目,然后称赏公欲其迹之可久,故命余为志。”本篇所述卢郎中与李华《卢郎中斋居记》中之尚书左司郎中卢振字子厚当系一人,斋居、竹亭当为一地,据此知在九江(今属江西)南郭。

2.庐山别业(郑十二)

《全唐诗》卷一四八刘长卿《送郑十二还庐山别业》:“浔阳数亩宅,归卧掩柴关。谷口何人待,门前秋草闲。忘机卖药罢,无语杖藜还。旧笋成寒竹,空斋向暮山。水流经舍下,云去到人间。桂树花应发,因行寄一攀。”据此知别业在浔阳(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庐山下。

3.遗爱草堂

《全唐文》卷六七六白居易《草堂记》:“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明年春,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甍纳阳日,虞祁寒也。”据此知草堂在庐山香炉峰下,白居易营构。又据《全唐诗》卷四三白居易《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即事咏怀题于石上》:“香炉峰北面,遗爱寺西偏。”同书卷四四三同人《题别遗爱草堂兼呈李十使君》:“曾住炉峰下,书堂对药台。”可知庐山草堂与遗爱草堂实即一处,异名而已。

4.北亭

《全唐诗》卷四三白居易《北亭》:“庐宫山下州,湓浦沙边宅。宅北倚高冈,迢迢数千尺。上有青青竹,竹间多白石。茅亭居上头,豁达四门开。”光绪《江西通志》一一八《署宅》五:“北亭在城北隅,与匡庐相对。”据此知亭在浔阳城北。

5.元十八溪亭

《全唐诗》卷四三白居易有《题元十八溪亭》诗,题下原注曰:“亭在庐山东南五老峰下。”又,同书卷四三九同人《题元八溪居》:“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元八,朱金城谓为元十八之夺讹,指元集虚(见《白居易集笺校》)。据此知溪亭在庐山五老峰下。

6.刘轲书堂

《庐山志》卷五:“庆云峰东北有山,是为七尖山,其下有刘轲书堂。”又《唐摭言》卷一一:“刘轲,慕孟轲为文,故以名焉。少为僧,止于豫章高安县南果园;复求黄老之术,隐于庐山;既而进士登第。”据此知书堂在庐山庆云峰东北。

7.韦家泉池

《白居易集笺校》卷一七有《题韦家泉池》诗,朱金城考订该诗作于江州司马任上,据此知韦家泉池似亦在江州。

8.李处士山居

《全唐诗》卷四六四杨嗣复《题李处士山居》:“卧龙决起为时君,寂寞匡庐惟白云。”据诗中“匡庐”推测,山居当在庐山。

9.西林草堂

《全唐诗》卷五一姚合《和厉玄侍御题户部李相公庐山西林草堂》:“茅屋临江起。”李相公,谢荣福考证为李珏(见《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988.4)。同书卷五四四刘得仁有《和厉玄侍御题户部相公庐山草堂》诗。户部相公,吴汝煜、胡可先考证为李珏,曾任江州刺史(见《全唐诗人名考》),据此知李珏西林草堂、庐山草堂当为一地,在庐山西林寺旁临江处。

10.庐山草堂(赵员外)

《全唐诗》卷六七八许彬有《酬简寂熊尊师以赵员外庐山草堂见借》诗。赵员外,吴汝煜、胡可先考证为赵蕃,曾任江州刺史(见《全唐诗人名考》)。据此知赵员外草堂在庐山。

11.刘处士草堂

《全唐诗》卷六九二杜荀鹤有《题庐岳刘处士草堂》诗,据此知刘处士草堂在庐山。

12.匡庐小堂

《全唐文》卷八七二李徵古《庐江宴集记》:“江南山水,天下无与争也。匡庐落星,江南无与争也。奇峰秀壑,穹岩邃室,简素极辞华之瞻,不能纪其一二;图画尽丹青之妙,何尝状其仿佛。乾贞己丑岁,予旅游及此,得国朝四门博士庭筠书堂故基,背五乳之峰,带迁莺之谷,瀑布在右,分一派以走白;彭蠡在前,凝万顷以含虚,斯又匡庐间无与争也。予方肄业,乃结庐而止,俄而长乐从弟兄洎亲友十馀人继至。明年,予倚金印峰,复营小堂以自居,游焉息焉,无复四方之志。”己丑,《全唐文》原作“已酉”,考乾贞年号,共3年,从丁亥,历戊子,至己丑,故疑“已酉”乃“己丑”之讹。文中既谓“明年”,当指大和二年(己丑年十一月改元大和)。据此知小堂于十国吴大和二年(庚寅年,即930年)由李徵古营构,在庐山金印峰附近。

13.陈氏书堂

《全唐文》卷八八八徐锴《陈氏书堂记》:“稽合同异,别是与非者,地不如人;陶钧气质,渐润心灵者,人不如地,学者察此,可以有意于居矣。浔阳庐山之阳,有陈氏书楼。……勋从子衮,本州曹掾,我唐烈祖中兴之际,诏复除而表揭之,旌其义也。衮以为族既庶矣,居既睦矣,当礼乐以固之,诗书以文之。遂于居之左二十里曰东佳,因胜据奇,是卜是筑,为书楼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田二十顷,以为游学之资。子弟之秀者,弱冠以上,皆就学焉。”据此知书堂在庐山南之东佳。

14.栖宾亭

《皮日休文集》卷七《通玄子栖宾亭记》:“距彭泽东十里,有山,邃源奥处,号曰富阳,文士李中白隐焉。……于是距其寝西向百步,则筑宾亭焉。两其室而一其厦。且曰:‘宾将病暑,吾则敞其檐;宾将病寒,吾则奥其牖。’其功始于咸通二年八月,后三年五月,中白馆余于是。且祷其记而名之者。……请以‘栖宾’为亭名。”据此知亭在彭泽(今属江西)东10里。

第十三节 信州

1.上饶山舍

《全唐诗》卷三七六孟郊《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惊彼武陵状,移归此岩边。开亭拟贮云,凿石先得泉。啸竹引清吹,吟花成新篇。乃知高洁情,摆落区中缘。”据此知山舍在上饶(今属江西)。

2.弋阳山居

《全唐诗》卷一四八刘长卿有《归弋阳山居留别卢邵二侍御》诗,据此知山居在弋阳(治所在今河南潢川西)。

3.弋阳山居(李处士)

《全唐诗》卷三二四权德舆有《送李处士归弋阳山居》诗,据此知李处士山居在弋阳。

徐明府水亭

《全唐诗补逸》卷九张祜有《题弋阳徐明府水亭》诗,据此知水亭在弋阳。

4.元处士高亭

《全唐诗》卷五二三杜牧有《题元处士高亭》诗,题下注:“宣州。”又同人《赠宣州元处士》:“陵阳北郭隐,身世两忘者。蓬蒿三亩居,宽于一天下。”同书卷五三许浑有《题宣州元处士幽居》诗。元处士,吴汝煜、胡可先考证为元孚,宣州僧人(见《全唐诗人名考》)。据此知亭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陵阳北郭。

5.元员外山居

《全唐诗》卷六三九张乔有《经宣城元员外山居》诗,据此知山居在宣城(今属安徽)。

6.崔八水亭

《全唐诗》卷一八李白《过崔八水亭》:“高阁横秀气,清幽并在君。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据此知水亭在宣城宛溪与敬亭山之间。

7.西候新亭

《全唐文》卷三四八李白《赵公西候新亭颂》:“自淮阴迁我天水赵公作藩于宛陵。……出自西郭,苍然古道,……方农之隙,廓如是营,遂铲崖堙卑,驱石剪棘,削污壤,阶高隅,以门以墉,乃栋乃宇。俭则不陋,丽而不奢。”赵公,瞿蜕园、朱金城考证为宣城太守赵悦(见《李太白集校注》)。据此知新亭在宣州西郭外。

8.响山新亭

《全唐文》卷四九四权德舆《宣州响山新亭新营记》:“元和二年冬十月,宣城长帅中执法襄阳郡王路公作新亭新营,凡周月而厥功成,书时,且便于人故也。先是郡城之南,……山木不剪,谯门不开,公因暇日,观视原野,直南一里所,得响山焉,两崖耸峙,苍翠对起。其南得响潭焉,清可鉴,萦回澹淡,又其南则博敞平夷,澶浸逶迤,从古之隙地,是邦之休利。目与心会,暗然自得,悉以条陈,实蒙可报。乃量日力,计徒庸,辟于中,成是夷道。揭东西二亭于双峰之上,相距二百步,华轩峻宇,皆据胜势;广厦疏寮,可栖颢气。碧山亘目,清流在下,跨以虹梁,抵兹近郊。”据此知亭在宣州城南响山。

9.宛陵山居

《全唐诗》卷五三六许浑《元处士自洛归宛陵山居见示詹事相公饯行之什因赠》。元处士,吴汝煜、胡可先考证为元孚(见《全唐诗人名考》),据此知元处士山居在宛陵(治所在今安徽宣城)。不知与前引许浑诗中之“元处士幽居”是否即一地?

10.齐云亭

《全唐文》卷八七二薛文美《泾县小厅记》:“余自出周行,来治斯邑,窃观图籍,亦睹风土,历代屡为郡,复改县,隶豫章焉。尔后割龙门乡为太平县,沙城乡为旌德县,石埭乡为石埭县,可知古封疆远近尔。太和中,裴明府惜其山势雄峭,溪带奔倾。翠锁居人,烟和公舍。闻奏依万年县廨宇制置,县署之后,池塘迂折,半里有馀,虽水涸草侵,波澜不见,而斜湾曲岸,景致宛然。别有亭基五所,古木修篁,交荫若盖。睹斯遗址,甚郁于怀,然则民病未除,官方到任,不可追往,有害于今。终伺丰穰,以续故事。庚戌岁中秋,始创高亭一间两厦,风来八面,目达四方,危拟鳌头,静同天籁,乃命曰齐云亭。小厅者乃县之古厅也,不记年代,屡曾增修,柱木倾斜,风雨不蔽,颓毁既甚,坐立非安。议始重兴,量功采斫,先有洪水漂出巨材,久在溪鉌,谓其蠹朽,试请少府邢公楷监工人往视,得直木数条,沿溯而来,如神所惠。爰运斤斧,遄就公斤,榱桷端坚,栋梁宏壮,威仪百里,花焕一方,复于厅后盖廊屋三间,重梁续柱,架飞空,檐影照波,荷香入槛,曰来风阁。东北隅茅亭一所,花卉聚杂,果实枝繁,翠色长在,岚光不散,亦重修饰,别是幽奇,曰烟锁亭。”据此知亭在泾县(今属安徽),十国吴大和(929~934)中,由裴营构。

11.李隐居林亭

《全唐诗》卷五三五许浑《与张道士同访李隐君不遇(一作与张处士同题李隐居林亭)》:“千岩万壑独携琴,知在陵阳不可寻。”又《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八江南道宣州:“泾县,陵阳山,在县西南一百三十里。陵阳子明得仙处。”据此知林亭在泾县陵阳山中。

12.陵阳别业

《全唐诗》卷六三许棠有《冬杪归陵阳别业五首》诗,据此知许棠别业在陵阳山(在今安徽泾县内)。

13.汪氏别业

《全唐诗》卷一八二李白《过汪氏别业二首》:“汪生面北阜,池馆清且幽。……扫石待归月,开池涨寒流。……随山起馆宇,凿石营池台。”王琦《李太白全集》附录丛说曰:“《宁国府志》载安定先生《石壁》诗一首,其序曰:‘余尝览李翰林《题泾川汪伦别业》二章,其词俊逸,欲属和之……’按太白本集,诗题只云《过汪氏别业》,而此序乃云《题泾川汪伦别业》,先生非妄言,又去唐时未远,当必有据。”据此知别业当在泾川(治所在今安徽泾县)。

14.东峰亭

《全唐诗续拾》卷二七裴丹《重建东峰亭并序》:“唐永泰元年春二月,江西帅御史中丞季公广琛尝游属城,泊于泾水陵岩佛庙之东峰,始创亭台焉。……顾丹不敏,作人兹邑,探幽馀闲,杖履及此,……构小亭,颐指思图,浃旬而就。”据此知亭在泾川。

15.清风亭

《全唐诗》卷一七九李白有《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诗,王琦《李太白全集》注引《太平府志》曰:“古化城寺,在府城内向化桥西礼贤坊,吴大帝时建,基址最广。宋孝武南巡,驻跸于此,增置二十八院。唐天宝间,寺僧清升能诗文,造舍利塔、大戒坛,建清风亭于寺旁西湖上,铸铜钟一,李白铭之,今尽废。”据此知亭在当涂(今属安徽)化城寺旁西湖上。

16.化洽亭

《全唐文》卷八六八沈颜《化洽亭记》:“宁国临县迳之东南,古胜地也。顷属兵兴以后,尽目芜焉。稂莠蔽川,嘉树不长;氛烟塞路,清泉不发。幽埋异没,谁复相之。是邑汝南长君,治民有瘳,任人得逸,乃卜别墅,就而营之。前有浅山,屹然如屏;后有卑岭,缭然始城。跨池左右,足以建亭,邱陇高下,足以劝耕。泓泓盈盈,涟漪是生,兰兰青青,疏篁舞庭。斯亭何名?化洽而成,民化洽矣,斯亭乃治。长君未至,物景颓圮;长君既至,物景明媚。物之怀异,有时之否,人之怀异,亦莫如是。”据此知亭在宁国(今属安徽)之东南。

第十四节 池州

1.池州草堂

《全唐诗》卷二六八耿《雪后宿王纯池州草堂》:“宿君湖上宅,琴韵静参差。夜雪入秋浦,孤城连贵池。”据此知王纯草堂在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湖滨。

2.贾氏林亭

《全唐诗》卷六三六聂夷中《题贾氏林亭》:“高吟五君咏,疑对九华峰。”据此疑林亭在九华山(在今安徽青阳西南)。

3.费征君草堂

《全唐诗》卷六三九张乔《经九华山费征君故居》:“草堂芜没后,来往问樵翁。”同书卷六五七罗隐亦有《九华山费征君所居》诗。费征君,据《唐诗记事》卷六知为费冠卿,元和二年及进士第,母卒,即葬不仕,隐于九华山,长庆中征拜右拾遗,竟不应命。据此知草堂在九华山。

4.弄水新亭

《全唐诗补逸》卷一张祜《题池州杜员外弄水新亭》,《大清一统志》卷八二池州府:“弄水亭,在贵池县之通远门外,唐杜牧建,取李白‘欲弄水中月’之句为名。”据此知新亭在贵池县(今属安徽)。

5.羊处士别业

《全唐诗》卷一四七刘长卿《过湖南羊处士别业》:“杜门成白首,湖上寄生涯。秋草芜三径,寒塘独一家。鸟归村落尽,水向县城斜。”湖南,为湖南观察使之省称,理所在潭州长沙县(今属湖南),据此知别业当在长沙。

6.东池

《全唐文》卷六八九符载《长沙东池记》:“壬午岁,皇帝命御史中丞杨公领湖南七郡之地,……周岁而兵食足,三年而风俗清。即观游池沼之作,出于馀力矣。先是佛庙之旁,有泉焉,阴流沮洳,不能措杯于其上,加以隙田数百亩,硗瘠渗漏,不产嘉谷,莞莎蒲稗,狼藉纽织。公以重价偿僧而求之,僧满志也。于是相地形,凿水路,掘卑壤,筑高岸,尽东其势。深注浅,公以美利僦民而营之,民悦随也。居是累月,池成。”据此知池在长沙。

7.新阳别业

《全唐文》卷六五三方干有《许员外新阳别业》诗,据此知许员外别业在新阳(治所在今湖南宁乡西)。

8.销忧亭

《全唐文》卷七二一元晦《四望山记》:“山名四望,故亭为销忧。亭之前后,绵络山腹,皆溪梁危蹬,由西而北,复东上叠彩石崖,至福庭石门,约三十馀步。”据同书同卷同人《叠彩山记》:“东至二里许,枕压桂水。”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九江南道郴州临武县知,县南有桂水,又叫鸡水。似此亭当在临武(今属湖南)。

9.齐云亭

《全唐文》卷七二一元晦《叠彩山记》:“按《图经》,山以石文横布,彩翠相间,若叠彩然,故以为名。东至二里许,枕压桂水,其在西岩有石门,中有石像,故曰福庭,又门阴构齐云亭,迥在西北,旷视天表,想望归途,北人游此,多轸乡思。”桂水,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九江南道郴州临武县知,县南有桂水,又叫鸡水。故亭当在临武。

10.孟公茅阁

《全唐文》卷三八一元结《茅阁记》:“己巳中,平昌孟公镇湖南,将二岁矣。……偶爱古木数株,垂覆城下,遂作茅阁,荫其清阴。长风寥寥,入我轩槛;扇和爽气,满于阁中。世传衡阳暑湿郁蒸,休息于此,何为不然?今天下之人,正苦大热,谁似茅阁,荫而庥之。”据此知阁在衡阳(今属湖南)城下。

11.廖融山斋

《全唐诗》卷七六二杨徽之有《留宿廖融山斋》诗。又据《十国春秋》卷七五知廖融曾隐居衡山,山斋疑在衡山(在今湖南境内)。

12.卢少府郊居

《全唐诗》卷三五二柳宗元《从崔中丞过卢少府郊居》:“寓居湘岸四无邻,世网难婴每自珍。”崔中丞指永州刺史崔能。少府,原作“少尹”,据柳集改。据此推测郊居在永州(治所在今湖南零陵)。

13.愚溪

《全唐文》卷五七八柳宗元《愚溪诗序》:“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定。土之居者犹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又,柳宗元《与杨诲之书》:“方筑愚溪东南为室,耕野田,圃堂下。”据此知愚溪、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等八愚,在永州西南。

14.万石亭

《全唐文》卷五八柳宗元《永州崔中丞万石亭记》:“御史中丞清河男崔公来莅永州。间日,登城北墉,临于荒野丛翳之隙,见怪石特出,度其下必有殊胜,步自西门,以求其墟,伐竹披奥,欹侧以入,绵谷跨溪,皆大石林立,涣若奔云,错若置棋,怒若虎战,企若鸟厉,抉其穴则鼻口相呀,搜其根则蹄股交峙,环行卒愕,疑若搏噬。于是刳辟朽壤,剪焚榛秽,决沟浍,道伏流,散为疏林,洄为清池。寥廓泓,若造物者,始判清浊,效奇于兹地,非人力也。乃立游亭,以宅厥中。直亭之西,石若掖分,可以眺望,……既贺而请名。公曰:是石之数,不可知也,以其多而命之曰万石亭。”崔中丞,指永州刺史御史中丞崔能。据此知亭在永州北墉。

15.西亭

《全唐文》卷五八一柳宗元《永州法华寺西亭记》:“法华寺居永州地最高,有僧曰觉照,照居寺西庑下,庑之外有大竹数万,又其外山形下绝,……吾意伐而除之,必将有见焉。照谓予曰:‘是其下有陂池芙蕖,申以湘水之流,众山之会,果去是。’其见远矣。遂命仆人持刀斧,群而剪焉。丛莽下颓,万类皆出,旷焉茫焉,天为之益高,地为之加辟,邱陵山谷之峻,江湖池泽之大,咸若有增广之者,夫其地之奇,必以遗乎后,不可旷也。予时谪为州司马,官外乎常员,而心得无事,乃取官之禄秩以为其亭,其高且广,盖方丈者一焉。”据此知亭在永州法华寺西庑外。

16.东邱

《全唐文》卷五八一柳宗元《永州龙兴寺东邱记》:“所谓东邱者,奥之宜者也。其始龛之外弃地,予得而合焉,以属于堂之北陲,凡坳洼坻岸之状,无废其故,屏以密竹,联以曲梁,桂桧松杉楠之植,几三百本,嘉卉美石,又经纬之。俯入绿缛,幽荫荟蔚,步武错迕,不知所出,温风不烁,清气自至,水亭陋室,曲有奥趣。”据此知邱在永州龙兴寺。

17..零陵三亭

《全唐文》卷五八一柳宗元《零陵三亭记》:“零陵县东有山麓,泉出石中,沮洳污涂,群畜食焉,墙藩以蔽之,为县者积数十人,莫知发视。河东薛存义……来莅兹邑,……乃发墙藩,驱群畜,决疏沮洳,搜剔山麓,万石如林,积坳为池。爰有嘉木美卉,垂水聚峰,玲珑萧条,清风自生,翠烟自留,不植而遂。鱼乐广闲,鸟慕静深,别孕巢穴,沉浮啸萃,不畜而富。伐木附江,流于邑门。陶土以埴,亦在署侧。人无劳力,工得以利。乃作三亭,陟降晦明,高者冠山巅,下者俯清池。更衣膳饔,列置备具,宾以燕好,旅以馆舍。高明游息之道,具于是邑,由薛为首。”《零陵县志》卷二:“三亭,在东山之麓,县令薛存义建。一曰读书林亭,一曰湘秀亭,一曰俯清亭。”据此知三亭在零陵县(今属湖南)东山。

18..钴潭

《全唐文》卷五八一柳宗元《钴潭记》:“钴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巅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有树环焉,有泉悬焉。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余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然,尤以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据此知潭在永州西山西。

19.小丘

《全唐文》卷五八一柳宗元《钴潭小丘记》:“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予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据此知丘在永州钴潭西。

20.袁家渴

《全唐文》卷五八一柳宗元《袁家渴记》:“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者为渴,音若衣褐之褐。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合,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曲折,平者深黑,峻者浮白,舟行若穷,忽又无际,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楠……永之人未尝游焉,予得之,不敢专也,出而传于世,其地世主袁氏,故以名焉。”据此知渴在永州朝阳岩东南。

21.石渠

《全唐文》卷五八一柳宗元《石渠记》:“自(袁家)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矹鱼。又北曲行纡馀,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休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余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据此知石渠在永州袁家渴西南。

22.石涧

《全唐文》卷五八一柳宗元《石涧记》:“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纤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据此知石涧在永州石渠西北。

第十五节 连州

1.燕喜亭

《全唐文》卷五五七韩愈《燕喜亭记》:“太原王宏中在连州,与学佛人景常、元慧游,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丘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焉。斩茅而嘉树列,发石而清泉激。辇粪壤,燔翳,却立而视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成谷,洼者为池,而阙者为洞。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自是宏中与二人者,晨往而夕忘归焉,乃立屋以避风雨寒暑。既成。愈请名之。其丘曰俟德之丘,蔽于古而显于今,有俟之道也。其石谷曰谦受之谷,瀑曰振鹭之瀑。谷言德,瀑言容也。其土谷曰黄金之谷,瀑曰秩秩之瀑。谷言容,瀑言德也。洞曰寒居之洞,志其入时也。池曰君子之池,虚以钟其美,盈以出其恶也。泉之源曰天泽之泉,出高而施下也。合而名之以屋曰燕喜之亭,取《诗》所谓‘鲁侯燕喜’者颂也。于是州民之老,闻而相与观焉。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无与燕喜者比,经营于其侧者相接也,而莫直其地,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据此知亭在连州(治所在今广东连县),由王宏中所构。又据《全唐文》卷七六一李岘《连山燕喜亭后记》知,亭后遭毁芜,由连州刺史武兴宗重新整修。

2.海阳池亭

《全唐诗》卷三五五刘禹锡《海阳十咏并引》:“元次山始作海阳湖,后之人或立亭榭,率无指名,及余而大备。每疏凿构置,必揣称以标之,人咸曰有旨。异日迁官,裴侍御为十咏以示余。颇明丽而不虚美。因捃拾裴诗所未道者,从而和之。”又《全唐文》卷六七刘禹锡《吏隐亭述》:“元和十年,再牧于连州,作吏隐亭海阳湖鉌。入自外门,不知藏山,历级东望,非人寰。前有四榭,隔水相鲜。”所咏十景为吏隐亭、切云亭、云英潭、玄览亭、裴溪、飞练瀑、蒙池、棼丝瀑、双溪、月窟等。据此知池亭当在连州海阳湖。

3.道州七泉

《全唐文》卷三八二元结《七泉铭并序》:“道州东郭,有泉七穴,……又有聚石欹缺,为之岛屿,殊怪相异,不可名状,此邦岂世无好事者邪,而令自荒之乃修水木,为休暇之处,无至泉上,便思老焉。於戏,凡人心若清惠,而必忠孝守方直,终不惑也,故命五泉。其一曰泉,次曰泉,次曰泉,泉,泉。铭之泉上,欲来者饮漱其流,而有所感发者矣。留一泉名曰漫泉,盖欲自旌漫浪,不厌欢醉者也。一泉出山东,故命之曰东泉,引来垂流,更复殊异。”据此知七泉在道州(治所在今湖南道县)东郭。

4.石鱼湖

《全唐诗》卷二四一元结《石鱼湖上作并序》:“南上有独石在水中,状如游鱼,鱼凹处,修之可以酒。水涯四匝,多欹石相连。石上堪人坐,水能浮小舫载酒,又能绕石鱼洄流。乃命湖曰石鱼湖,镌铭于湖上,显示来者,又作诗以歌之。”据此知湖在道州。

5.阳亭

《全唐诗》卷二四一元结《阳亭作并序》:“初得泉,则为亭于泉上。因开檐溜,又得石渠,泉渠相宜,亭更加好。以亭在泉北,故命之曰阳亭。”据此知亭在道州泉上。

6.荀参军林园

《全唐诗》卷三七吕温有《道州夏日早访荀参军林园敬酬见赠》诗,据此知林园在道州。

7.欧阳家林亭

《全唐诗》卷三七一吕温《道州春游欧阳家林亭》:“道州城北欧阳家,去郭一里占烟霞。”据此知林亭在道州城北。

8.寒亭

《全唐文》卷三八二元结《寒亭记》:“永泰丙午中,巡属县至江华,县大夫瞿令间咨曰:‘县南水石相映,望之可爱,相传不可登临,俾求之,得洞穴而入,栈险以通之,始得构茅亭于石上,及亭成也,以阶槛凭空,下临长江,轩楹云端,上齐绝巅。若旦暮景风,烟霭异色,苍苍石,含映水木,欲名斯亭,状类不得,敢请名之,表示来世。’于是休于亭上,为商之曰:今大暑登之,疑天时将寒,炎蒸之地,清凉可安。合命之曰寒亭。乃为寒亭作记,刻之亭背。”据此知亭在道州江华县(今属湖南)南。

9.闽城新池

《全唐文》卷七三六沈亚之《闽城开新池记》:“闽城吻海而派江,辅山以居。先时无安沼平池,为游舟娱席之地。……及高平公牧察之馀,乃经度隙空之所,因卑污堑而岸之,浦屿环回之势,所造必胜。群山左右泻影,浮秀者辏空而入,十一月辛卯新池成。”据此知池在闽城(今属福建)附近。

10.灵谷草堂

《全唐诗续拾》卷一一薛令之《草堂吟》:“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读诗书向灯炷。”又《福安县志》卷三一古迹:“灵谷草堂在二十都灵岩山下,有剑水交流,薛明月居此尝闻龙吟,神龙二年第进士,开元中为左补阙兼太子侍讲。”薛令之字君珍,号明月,又据施景西考证,草堂位于今福建福安灵岩山下(见《唐代文学论丛》第9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