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唐代园林别业考论
15052400000010

第10章 河南道

第一节 河南府

1.魏王池

《新唐书》卷八三《长宁公主传》:“魏王泰故第,东西尽一坊,潴沼三百亩,泰薨,以与民。至是,主丐得之,亭阁华诡埒西京。”《唐两京城坊考》卷五东京外郭城:“按永昌县廨在道德坊,道德与惠训相接,故两坊皆有长宁公主宅。而魏王池在旌善、尚善之间,东与两坊相属,长宁因丐得之也。”又道术坊:“唐贞观中并坊地以赐魏王泰,泰为池弥广数顷,号魏王池。泰死,后立为道术坊,分给居人。神龙中并入惠训坊,尽为长宁公主第。开元初复旧。”又洛渠:“魏王池与洛水隔堤,初建都筑堤,壅水北流,馀水停成此池,下与洛水潜通,深处至数顷,水鸟翔泳,荷芰翻覆,为都城之胜也。贞观中以赐魏王,故号魏王池。”据此知池在东京外郭城(今河南洛阳)道术坊内。

2.岐王山池

《全唐诗》卷四五一白居易《题岐王旧山池石壁》:“黄绮更归何处去,洛阳城内有商山。”岐王指李范。《河南志》卷一惠训坊:“唐有长宁公主宅、岐王山亭院。”又据《唐两京城坊考》卷五东京外郭城知,尚善坊有岐王范宅,惠训坊有岐王山亭院。白居易所题山池指惠训坊山亭院。

3.姚开府山池

《全唐诗》卷一六孟浩然《姚开府山池》:“主人新邸第,相国旧池台。馆是招贤辟,楼因教舞开。轩车人已散,箫管凤初来。今日龙门下,谁知文举才。”姚开府,李浩考证为姚崇(见《西北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又《唐两京城坊考》卷五东京外郭城询善坊:“郭广敬宅,后为姚崇山池院。崇薨,为金仙公主所市。”据此知姚开府山池在洛阳询善坊内。

4.归仁池馆

《白居易集笺校》卷三六有《题牛相公归仁里宅新成小滩》诗,《旧唐书》卷一七二《牛僧孺传》:“僧孺识量弘远,心居事外,不以细故介怀。洛都筑第于归仁里。任淮南时,嘉木怪石,置之阶廷,馆宇清华,竹木幽邃。常与诗人白居易吟咏其间,无复进取之怀。”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归仁园,归仁其坊名也。园盖尽此一坊,广轮皆里许,北有牡丹芍药千株,中有竹百亩,南有桃李弥望。唐丞相牛僧孺园,其故木也。今属中书李侍郎,方创亭其中。”又见《邵氏闻见后录》卷二五。据此知池馆在洛阳归仁坊内。

5.履道池台

《旧唐书》卷一六六《白居易传》:“初,居易罢杭州,归洛阳。于履道里得故散骑常侍杨凭宅,竹木池馆,有林泉之致。家妓樊素、蛮子者,能歌善舞。居易即以尹正罢归,每独酌赋咏于舟中,因为《池上篇》曰:东都风土水木之胜在东南偏,东南之胜在履道里,里之胜在西北隅,西北垣第一第,即白氏叟乐天退老之地。地方十七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树桥道间之。初乐天即为主,喜且曰:‘虽有池台,无粟不能守也。’乃作池东粟廪。又曰:‘虽有子弟,无书不能训也。’乃作池北书库。又曰:‘虽有宾朋,无琴酒不能娱也。’乃作池西琴亭,加石樽焉。”《唐两京城坊考》卷五东京外郭城履道坊:“按居易宅在履道西门,宅西墙下临伊水渠,渠又周其宅之北,宅去集贤裴度宅最近。”据此知白居易池台在洛阳履道坊内。

6.樱桃岛

《全唐诗》卷四五二白居易有《履信池樱桃岛上醉后走笔送别舒员外兼寄宗正李卿考功崔郎中》诗,又《唐两京城坊考》卷五东京外郭城履信坊:“太子宾客李仍淑宅。宅有樱桃池,仍淑与白居易、刘禹锡会其上。”据此知岛在洛阳履信坊内。

7.集贤林亭

《全唐诗》卷四五二白居易《裴侍中晋公以集贤林亭即事诗三十六韵见赠,猥蒙征和,才拙词繁,辄广为五百言以伸酬献》:“三江路千里,五湖天一涯。何如集贤第,中有平津池。池胜主见觉,景新人不知。竹森翠琅,水深洞琉璃。水竹以为质,质立而文随。文之者何人,公来新指麾。疏凿出人意,结构得地宜。”又《旧唐书》卷一七《裴度传》:“东都立第于集贤里,筑山穿池,竹木丛萃,有风亭水榭,梯桥架阁,岛屿回环,极都城之胜概。”据此知裴度林亭在洛阳集贤坊内。

8.张嘉贞亭馆

《唐两京城坊考》卷五东京外郭城思顺坊:“中书令张嘉贞宅。嘉贞子延赏,延赏子弘靖,皆为相,其居第亭馆之丽,甲于洛城,子孙五代,无所加工,时号三相张家。”据此知亭馆在洛阳思顺坊内。

9.依仁亭台

《全唐诗》卷四四五白居易《闻崔十八宿予新昌弊宅时,予亦宿崔家依仁新亭。一宵偶同,两兴暗合,因而成咏,聊以写怀》。又卷四五四同人《自问》:“依仁台废悲风晚。”原注曰:“晦叔亭台在依仁。”崔十八为崔玄亮,字晦叔。据此知亭台在洛阳依仁坊内。

10.履信池馆

《全唐诗》卷四五四白居易《自问》:“依仁台废悲风晚,履信池荒宿草春。”原注曰:“晦叔亭台在依仁,微之池馆在履信。”微之,元稹字。又,白居易《过元家履信宅》:“鸡犬丧家分散后,林园失主寂寥时。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池。”又见《唐两京城坊考》卷五东京外郭城履信坊。据此知元稹池馆在洛阳履信坊内。

11.柳当楼台

《唐两京城坊考》卷五东京外郭城履信坊:“将军柳当宅。《卢氏杂说》:柳当将军者,在履信东街有楼台水木之盛。”据此知楼台在洛阳履信坊内。

12.崇让园

《全唐诗》卷七三苏有《秋社日崇让园宴得新字》诗。《唐两京城坊考》卷五东京外郭城崇让坊:“礼部尚书苏竹园。《河南志》引韦述《记》曰:此坊出大竹及桃,诸坊即细小。”据此知园在洛阳崇让坊内。

13.韦山池

《唐两京城坊考》卷五东京外郭城崇让坊:“太仆卿分司东都韦馞宅。”《全唐文》卷六九六韦馞《浯溪题壁记》:“余洛川弊庐在崇让里,有竹千竿,有池一亩,罢郡之日,携猿一只,越鸟一双,叠石数片,将归洛中,方与猿鸟为伍,得丧之际,岂足介怀。”据此知山池在洛阳崇让坊内。

14.王茂元东亭

《李商隐诗歌集解》编年诗大中五年《崇让宅东亭醉后沔然有作》,注引韦氏《述征记》:“洛阳崇让坊有河阳节度使王茂元宅。”《唐两京城坊考》校补记东京外郭城崇让坊:“河阳节度使王茂元宅,宅有东亭,见李商隐诗。”据此知亭在洛阳崇让坊内。

15.奉亲园

《唐两京城坊考》卷五东京外郭城温柔坊:“阁门使薛贻简园,号薛氏奉亲园,园内流杯石,传自平泉徙致。”据此知薛贻简园在洛阳温柔坊内。

16.李著作园

《全唐诗》卷四一二元稹《仁风李著作园醉后寄李十》:“却笑西京李员外,五更骑马趁朝时。”又据《唐两京城坊考》卷五知,东京外郭城有仁风坊。似此,李为西京人,园在东京洛阳仁风坊内。

17.苏味道亭子

《唐两京城坊考》卷五东京外郭城宣风坊:“北街之西,中书令苏味道宅,有三十六柱亭子,时称巧绝。”据此知亭子在洛阳宣风坊内。

18.袁象先园

《唐两京城坊考》卷五东京外郭城睦仁坊:“坊有梁袁象先园,园有松岛。”据此知园在洛阳睦仁坊内。

19.洛城新墅

《全唐诗》卷三五八刘禹锡《牛相公留守见示城外新墅有溪竹秋月,亲情多往宿游,恨不得去,因成四韵》:“别墅洛城外,月明村野通。”又同卷有《牛相公林亭雨后偶成》,卷三六《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卷三六一《和思黯忆南庄见示》等。牛相公为牛僧孺,新墅、林亭、南庄或为一地,据此知在东都洛阳城外。

20.绿野堂

《全唐诗》卷三六二刘禹锡《奉和裴令公新成绿野堂即事》:“蔼蔼鼎门外,澄澄洛水湾。”同书卷四五六白居易《奉和裴令公新成午桥庄绿野堂即事》:“旧径开桃李,新池凿凤凰。只添丞相阁,不改午桥庄。”《旧唐书》卷一七《裴度传》:“东都立第于集贤里,筑山穿池,竹木丛萃,有风亭水榭,梯桥架阁,岛屿回环,极都城之胜概。又于午桥创别墅,花木万株,中起凉台暑馆,名曰绿野堂。引甘水贯其中,酾引脉分,映带左右。度视事之隙,与诗人白居易、刘禹锡酣宴终日,高歌放言,以诗酒琴书自乐,当时名士,皆从之游。”据此知堂在东都洛阳城鼎门外午桥。

21.卢尚书庄

《唐两京城坊考校补记》卷五东京外郭城建春门补注:“《唐阙史》:洛城建春门外有信安卢尚书庄,竹树亭台,芰荷洲岛,实为胜境。”据此知庄在洛阳东门建春门外。

22.郭仁钧别墅

《唐两京城坊考校补记》卷五东京外郭城上东门补注:“上东门外有郭仁钧别墅,见《戎幕闲谈》。”据此知别墅在洛阳上东门外。

23.贾常侍林亭

《全唐诗》卷一八六韦应物《贾常侍林亭燕集》:“高贤侍天陛,迹显心独幽。朱轩鹜关右,池馆在东周。缭绕接都城,氤氲望嵩丘。群公尽词客,方驾永日游。”据此知林亭在东都洛阳。

24.李氏庄

《全唐诗》卷五三四许浑有《出永通门经李氏庄》诗,永通门为东都洛阳外郭城东南门,据此知李氏庄在洛阳东郊。

25.郑家林亭

《全唐诗》卷四三六白居易有《东都冬日会诸同年宴郑家林亭》诗,据此知林亭在东都洛阳。

26.萧尚书亭子

《白居易集笺校》卷一三《与诸同年贺座主侍郎新拜太常同宴萧尚书亭子》:“池台晴间雪,冠盖暮和云。”朱金城考证诗作于洛阳,萧尚书为萧昕。据此知亭子在东都洛阳。

27.尉迟司业水阁

《全唐诗》卷四四六白居易《城东闲行因题尉迟司业水阁》:“闲绕洛阳城,无人知姓名。”卷四四八同人有《答尉迟少监水阁重宴》。尉迟司业、尉迟少监,朱金城考证为尉迟汾(见《白居易集笺校》)。据此知水阁在东都洛阳城东。

28.窦使君水亭

《白居易集笺校》卷二五有《宿窦使君庄水亭》诗,窦使君,朱金城考证为窦庠,诗作于洛阳。据此知水亭在东都洛阳。

29.雪堆庄

《全唐诗》卷四五一白居易有《题平泉薛家雪堆庄》诗,据“平泉”云云知,庄在东都洛阳郊外。

30.左氏庄

《全唐诗》卷二二四杜甫《夜宴左氏庄》:“风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一引黄鹤注谓左氏庄当在河南(治所在今河南洛阳)。

31.东溪别业

《全唐诗》卷一三二李颀《裴尹东溪别业》:“公才廊庙器,官亚河南守。别墅临都门,惊湍激前后。”据此知别业在洛阳都门郊外,由河南府尹裴某营构。

32.平泉庄(平泉山居,伊川别墅,龙门山居)

《全唐文》卷七八李德裕《平泉山居诫子孙记》:“经始平泉,追先志也。吾随侍先师忠懿公在外十四年,上会稽,探禹穴,历楚泽,登巫山,游沅湘,望衡峤,先公每维舟清眺,意有所感,必凄然遐想,属目伊川。尝赋诗曰:‘龙门南岳尽伊原,草树人烟目所存。正是北州梨枣熟,梦魂秋日到郊园。’吾心感是诗,有退居伊洛之志。前守金陵,于龙门之西得乔处士故居,处士天宝末避地远游,近废为荒榛,首阳微岑,尚有薇蕨;山阳旧径,唯馀竹木。吾乃剪荆棘,驱狐狸,始立班生之宅,渐成应叟之地。又得江南珍木奇石,列于庭际,平生素怀,于此足矣。……留此林居,贻厥后代。鬻吾平泉者,非吾子孙也。以平泉一树一石与人者,非佳子弟也。吾百年后,为权势所夺,则以先人所命,泣而告之,此吾志也。”又《旧唐书》卷一七四《李德裕传》:“东都于伊阙南置平泉别墅,清流翠筱,树石幽奇。初未仕时,讲学其中。及从官藩服,出将入相,三十年不复重游,而题寄歌诗,皆铭之于石。今有《花木记》、《歌诗篇录》二石存焉。”据此知伊川、龙门、平泉,实为一地,而别业、别墅、山居、林居、郊居,亦为异称。本为乔处士故居,后李德裕构置。在东都洛阳伊阙南。

33.平泉东庄

《全唐诗》卷三八四张籍《和令狐尚书平泉东庄近居李仆射有寄十韵》:“平地有清泉,伊南古寺边。”吴汝煜、胡可先考证令狐尚书为令狐楚,李仆射为李绛(见《全唐诗人名考》)。平泉在东都洛阳郊外,据此知令狐尚书、李仆射均卜居平泉庄,位于伊水南古寺边。

34.伊川别墅

《白居易集笺校》卷四一《张公神道碑铭并序》:“有唐岭南观察推官、试大理评事吴郡张公,大历三年十一月八日,终于伊川别墅。”张公为张(一作“诚”),据此知别墅在洛阳伊川。

35.李别业

《旧唐书》卷一八七下《李传》:“丰于产业,伊川膏腴,水陆上田,修竹茂树,自城及阙口,别业相望,与吏部侍郎李彭年皆有地癖。”据此知别业在洛阳伊川。

36.蔡起居郊馆

《全唐诗》卷四九张九龄《贺给事尝诣蔡起居郊馆有诗因命同作》,同书卷七五徐晶《蔡起居山亭》诗,蔡起居为蔡孚,开元中为起居郎。郊馆与山亭似在一地,又同卷徐晶《同蔡孚五亭咏》:“章奏中京罢,云泉别业归。”中京乃洛阳之别称,则其山亭当在东都洛阳郊外。

37.崔礼部园亭

《全唐诗》卷八七张说《崔礼部园亭得深字》:“窈窕留清馆,虚徐步晚阴。水连伊阙近,树接夏阳深。”崔礼部为崔泰之。据《唐仆尚丞郎表》卷一六知,泰之以先天元年为礼部侍郎,分司东都。则其园亭亦在东都洛阳伊阙附近。

38.伊阙别业

《唐代墓志汇编》下册李《河南元公夫人博陵崔氏墓记》:“夫人以元和十一年九月廿七日遘疾,终于河南府伊阙县之别业。”据此知别业在伊阙县(治所在今河南伊川)。

39.龙门北溪庄

《唐诗记事》卷一一:“开元中,(韦)嗣立自汤井还都,经其龙门北溪别业,忽怀骊山之胜,尝有诗云……时张说、崔泰之、崔日知在东都,皆知焉。”按另魏奉古亦有奉和诗,俱收《全唐诗》卷八八、卷九一,北溪庄即北溪别业,据此知庄在东都洛阳龙门。

40.王明府山亭

《全唐诗》卷七二崔知贤《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京洛皇居,芳禊春馀。”原注曰:“同赋六人,孙慎行为之序。”查《全唐诗》知,六人分别为崔知贤、席元明、韩仲宣、高球、高瑾、陈子昂。据此知王明府山亭在洛阳郊外。

41.高氏林亭

《全唐诗》卷七二高正臣有《晦日置酒林亭》及《晦日重宴》诗,据注知首宴21人参加,皆以华字为韵赋诗,陈子昂为之序;重宴9人,皆以池字为韵,周彦晖为之序;三宴6人,皆以春字为韵,长孙正隐为之序。据四库全书本《高氏三宴诗集》知:“高正臣,广平人,连姻帝室,官至卫尉卿。寓居洛阳,善咏爱客,一时名士,多所交接。”考诸诗及序知高氏林亭在洛阳。

42.李氏园林

《全唐诗》卷一六孟浩然《李氏园林卧疾》:“我爱陶家趣,园林无俗情。……年年白社客,空滞洛阳城。”又同书同卷同人《题李十四庄兼赠綦母校书》:“闻君息阴地,东郭柳林间。左右鏶涧水,门庭缑氏山。”李氏或即李十四,园林当在洛阳郊外。

43.王主簿池馆

《全唐诗》卷七三苏《题寿安王主簿池馆》:“洛邑通驰道,韩郊在属城。”又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南府知,寿安县东北至河南洛阳38公里,故诗中以“洛邑”、“韩郊”切题之寿安。

44.郑协律山亭

《全唐诗》卷五三宋之问有《春日郑协律山亭陪宴饯郑卿同用楼字》:“池分洛城水,林缺见嵩丘。”又《全唐诗续拾》卷八同人《宴郑协律山亭》:“朝英退食回,追兴洛城隈。山瞻二室近,水自陆浑来。”据此知山亭在东都洛阳附近。

45.陆浑山庄

《全唐诗》卷五一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诗,《全唐诗续拾》卷八宋之问有《陆浑水亭》,又同人同卷《忆嵩山陆浑旧宅》:“好仙宅二室,受药居陆浑。”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五知,陆浑山,俗名方山,在伊阙县(治所在今河南伊川西南)西五十五里。又《全唐诗》卷七二四杜甫《过宋员外之问旧庄》:“宋公旧池馆,零落守阳阿。”守,全诗校曰:“一作首。”《杜诗详注》卷一作“首”,并注曰:“一作守,非。”首阳,山名,在河南偃师县西北,偃师与伊阙两县邻近,未知杜甫诗中所云之问旧庄即陆浑山庄,抑之问在首阳山中另筑有池馆。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按之问有《陆浑别业》诗。陆浑、首阳,俱在洛阳之南。公亦有陆浑庄,当相去不远也。”似谓之问旧庄即陆浑山庄。《杜诗详注》卷一引黄鹤注曰:“宋之问,虢州弘农人。首阳山在河南府,虢与河南为邻,故宋有别墅在焉。”则谓宋在首阳山另有别墅。未知孰是,俟考。

46.陆浑别业(杜佐)

《全唐诗》卷二岑参有《送杜佐下第归陆浑别业》诗,据此知杜佐别业在陆浑(治所在今河南嵩县东北)。

47.陆浑别业(陈子)

《全唐诗》卷二岑参《送陈子归陆浑别业》:“虽不旧相识,知君丞相家。故园伊川上,夜梦方山花。”据此知陈子别业在方山(陆浑山)下伊川边。

48.陆浑别业(岑参)

《全唐诗》卷二岑参有《巴南舟中思陆浑别业》诗,据此知岑参别业在陆浑。

49.陆浑水亭(祖咏)

《全唐诗》卷一三一祖咏《陆浑水亭》:“昼眺伊川曲,岩间霁色明。”据此知水亭在陆浑山下伊水边。

50.陆浑山庐(元德秀)

《旧唐书》卷一九下《元德秀传》:“秩满,南游陆浑,见佳山水,杳然有长往之志,乃结庐山阿。岁属饥歉,庖厨不爨,而弹琴读书,怡然自得。”又《新唐书》卷一九四本传:“爱陆浑佳山水,乃定居。不为墙垣扃钥,家无仆妾。”据此知庐在陆浑山阿。

51.嵩山草堂

《全唐诗》卷一二二卢象有《家叔征君东溪草堂二首》诗,征君为卢鸿。《新唐书》卷一九六《隐逸传》:“卢鸿,字颢然,其先范阳人,徙洛阳。博学,善书籀,庐嵩山……拜谏议大夫,固辞。复下制,许还山,岁给米百斛、绢五十,府县为致其家,朝廷得失,其以状闻。将行,赐隐居服,官营草堂,恩礼殊渥。鸿到山中,广学庐,聚徒至五百人。及卒,帝赐万钱。鸿所居室,自号宁极云。”《全唐诗》卷一二三卢鸿《嵩山志十首·草堂》:“草堂者,盖以自然之溪阜,前当墉洫,资人力之缔构;后加茅茨,将以避燥湿,成栋宇之用;昭简易,叶乾坤之德。道可容膝休闲,谷神同道,此其所贵也。及靡者居之,则妄为剪饰,失天理矣。”嵩山草堂与东溪草堂似在一地。

52.少室草堂

《全唐诗》卷一九八岑参《自潘陵尖还少室居止秋夕凭眺》:“草堂近少室,夜静闻风松。月出潘陵尖,照见十六峰。九月山叶赤,溪云淡秋容。火点伊阳村,烟深嵩角钟。”据此知岑参草堂在少室山(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53.西峰草堂

《全唐诗》卷一九八岑参《缑山西峰草堂》:“结庐对中岳,青翠常在门。遂耽水木兴,尽作渔樵言。”据此知岑参草堂在缑山(又称缑氏山,在今河南偃师东南)西峰。

54.嵩山别业(卢处士)

《全唐诗》卷三五七刘禹锡有《送卢处士归嵩山别业》诗,据此知卢处士别业在嵩山。

55.白尹水斋

《全唐诗》卷五一八雍陶《和河南白尹西池北新茸水斋招赏十二韵》:“二室峰前水,三川府右亭。”据此推测水斋在嵩山峰前濒水处。

56.南溪别业

《全唐诗》卷二五八蒋冽《南溪别业》:“结宇依青嶂,开轩对绿畴。树交花两色,溪合水同流。竹径春来扫,兰尊夜不收。逍遥自得意,鼓腹醉中游。”诗又见岑参集中。《元和郡县图志》卷五登封县:“颍水有三源,右水出阳乾山之颍谷,中水导源少室通阜,左水出少室南溪,东合颍水。”据此知别业当在少室山(今河南登封县北)南溪。

57.东川别业

《全唐诗》卷一三二李颀《不调归东川别业》:“绂冕谢知己,林园多后时。葛巾方濯足,蔬食但垂帷。十室对河岸,渔樵只在兹。青郊香杜若,白水映茅茨。昼景彻云树,夕阴澄古逵。渚花独开晚,田鹤静飞迟。”按《元和郡县图志》卷五登封县:“颍水有三源,右水出阳乾山之颍谷,中水导源少室通阜,左水出少室南溪,东合颍水。”姚奠中谓东川为登封县东北5公里多五渡河上游之东溪,其地在嵩山之南,颍水之北(见《全国唐诗讨论会论文选》)。据此知李颀别业在登封县颍水北。

58.王屋山第(李峤)

《全唐诗》卷六一李峤有《王屋山第之侧杂构小亭暇日与群公同游》诗,同卷同人还有《田假限疾,不获还庄,载想田园,兼思亲友,率成短韵,用写长怀,赠杜幽素》诗,考诗意,题中“田园”亦当指王屋山第。据此知李峤山第在王屋山。

59.王屋别业(胡象)

《全唐诗》卷二岑参有《送胡象落第归王屋别业》诗,据此知别业在王屋山(在今山西垣曲与河南济源等县之间)。

60.王屋山隐居

《全唐诗》卷三五七刘禹锡有《奉送家兄归王屋山隐居二首》诗,据此知刘禹锡家兄隐居在王屋山。

61.王屋山隐居(刘使君)

《全唐诗》卷四九二殷尧藩有《奉送刘使君王屋山隐居》诗,据此知刘使君隐居在王屋山。

62.青萝斋

《全唐诗》卷一九八岑参《南池夜宿思王屋青萝旧斋》:“早年家王屋,五别青萝春。安得还旧山,东溪垂钓纶。”《大清一统志》卷二三:“青萝斋,在济源县西王屋山下,唐岑参别业也。……今废。”据此知斋在王屋山。

63.缑氏别业

《全唐诗》卷五三三许浑《送萧处士缑岭(一作氏)别业》:“缑山住近吹笙庙。”据此知萧处士别业在缑氏山(在今河南偃师境内)。

64.黑石谷隐居

《全唐诗》卷一九八岑参有《过缑山王处士黑石谷隐居》诗,据此知隐居在缑山(又称缑氏山)黑石谷。

65.缑岭别墅

《芒洛冢墓遗文四编》卷六《彭城刘府君墓志》:“府君讳思友,……其先彭城丛亭里人也。……府君之先立第于洛之都积其稔矣!又别墅于缑岭下,其来也其往也五十里之近,或游或处不常。”据此知别墅在缑岭下。

66.女几草堂

《全唐诗》卷二岑参《送梁判官归女几旧庐》:“女几知君忆,春云相逐归。草堂开药裹,苔壁取荷衣。老竹移时小,新花旧处飞。”《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南府福昌县:“女几山,在县西南三十四里。”据此知草堂在女几山。

67.陶处士别业

《全唐诗》卷二岑参《春寻河阳陶处士别业》:“风暖日暾暾,黄鹂飞近村。花明潘子县,柳暗陶公门。药碗摇山影,鱼竿带水痕。”据此知别业在河阳(治所在今河南孟县南)。

68.处士庄

《白居易集笺校》卷二七《过温尚书旧庄》:“白石清泉抛济口,碧幢红旆照河阳。村人都不知时事,犹自呼为处士庄。”温尚书,朱金城考证为温造(见《白居易集笺校》)。《新唐书》卷九一《温造传》:“造字简舆,不喜为吏,隐王屋山,人号其处曰处士墅。”据此知庄在济源县王屋山附近。

69.济上别墅(济源庄)

《全唐诗》卷四四八白居易有《题崔常侍济源庄》,又同人卷四五《题崔常侍济上别墅》,题下原注曰:“时常侍以长告罢归,今故先报泉石。”崔常侍,朱金城考证为崔玄亮(见《白居易集笺校》),白居易《崔公墓志铭》:“公济源有田,洛下有宅。”据此知别墅在济源(今属河南)。

70.济源别墅(裴休)

《旧唐书》卷一七七《裴休传》:“休志操坚正,童龀时,兄弟同学于济源别墅。休经年不出墅门,昼讲经籍,夜课诗赋。”又见《新唐书》卷一八二本传。据此知裴休别墅在济源。

71.济源山庄(李华)

《太平广记》卷三七二《李华》:“唐吏部员外李华,幼时与流辈五六人,在济源山庄读书。”据此知山庄在济源。

72.五崖山居

《全唐诗》卷一六六李白《鸣皋歌奉饯从翁清归五崖山居》:“我家仙翁爱清真,才雄草圣凌古人,欲卧鸣皋绝世尘。鸣皋微茫在何处,五崖峡水横樵路。”据此知山居在鸣皋山(在今河南嵩县东北)五崖峡。

73.颍阳山居

《全唐诗》卷一八四李白《题元丹丘颍阳山居并序》:“丹丘家于颍阳,新卜别业,其地北倚马岭,连峰嵩丘,南瞻鹿台,极目汝海,云岩映郁,有佳致焉。”据此知山居在颍阳(在今河南嵩山之南,颍水之北)。

74.李处士别业

《全唐诗》卷一九八岑参《寻巩县南李处士别业》:“先生近南郭,茅屋临东川。桑叶隐村户,芦花映钓船。”李处士,谭优学考证为李颀(见《唐诗人行年考》)。据此知别业在巩县(今属河南)南郊东川。

75.具茨山园

《新唐书》卷二一《卢照邻传》:“(照邻)疾甚,足挛,一手又废,乃去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疏颍水周舍,复豫为墓,偃卧其中。”《唐才子传》卷一亦从其说。据《新唐书》卷三八《地理志二》知,河南道阳翟县有具茨山。据此知卢照邻园在阳翟具茨山下。

76.颍亭

《全唐文》卷七九三陈宽《颍亭记》:“颍水滨有地,可以览山川之秀者九。……予曰:可树亭哉!遂召匠氏,授以程度。匠氏曰:‘诺’。退而有言曰:‘假吾令不德,主未闻惠,人未蒙仁,止其几而遽以庥览为怀乎!’予闻之甚羞,而以为不闻也,夫阳翟自颍阳达许昌皆汉郡颍川属,是乃吾土也。予不肖,假长于此,虽获戾于人而不避者,吾将识其来乎,及成,会邑中彦髦以落之。中宴,客有举爵而称曰:‘吾斯山河之秀,可与岘首争,请名之颍亭。’遂名之。”据此知亭在阳翟(治所在今河南禹县)。

77.昌谷山居

《全唐诗》卷三九李贺有《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诗,据此知李贺山居在昌谷(治所在今河南宜阳境内)。

78.郑氏东亭

《全唐诗》卷二二四杜甫《重题郑氏东亭》:“华亭入翠微,秋日乱清晖。崩石欹山树,清涟曳水衣。紫鳞冲岸跃,苍隼护巢归。”题下原注曰:“在新安界。”郑氏,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一引鲍钦止曰:“即驸马郑潜曜。”据此知亭当在新安(今属河南)。

79.武临草堂

《全唐诗》卷一二杨浚《题武陵(一作临)草堂》:“草堂列仙楼,上在青山顶。户外窥数峰,阶前对双井。雨来花尽湿,风度松初冷。……更爱云林间,吾将卧南颍。”据《旧唐书》卷三八《地理志》河南府:“颍阳,载初元年,析河南、伊阙、嵩阳三县置武临县。开元十五年,改为颖阳。”题云“武临”,诗中谓“南颍”,均扣河南府景物,故疑原诗题“武陵”当误,又,杨浚,一作阳浚。据此知草堂在武临(治所在今河南登封西南)。

第二节 虢州

1.三堂

《全唐诗》卷三四三韩愈《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伯刍)三堂新题二十一咏并序》:“虢州刺史宅连水池竹林,往往为亭台岛渚,目其处为三堂。刘兄自给事中出刺此州,在任愈岁,职修人治。州中称无事,颇复增饰,从子弟而游其间。又作二十一诗以咏其事,流行京师。文士争和之,余与刘善,故亦同作。”所咏21景为新亭、流水、竹洞、月台、渚亭、竹溪、北湖、花岛、柳溪、西山、竹径、荷池、稻畦、柳巷、花源、北楼、镜潭、孤屿、方桥、梯桥、月池等。据此知三堂在虢州(治所在今河南灵宝)。

2.元处士别业

《岑参集校注》卷三《春半与群公同游元处士别业》:“郭南处士宅,门外罗群峰。”陈铁民、侯忠义考订此诗作于虢州,据此知别业在虢州。

3.汝坟别业

《全唐诗》卷一三一祖咏《汝坟别业》:“失路农为业,移家到汝坟。”又同书同卷同人《归汝坟山庄留别卢象》:“淹留岁将晏,久废南山期。旧业不见弃,还山从此辞。”《唐才子传》卷一祖咏传:“后移家归汝坟间别业,以渔樵自终。”据此知别业在汝坟(今河南汝阳、临汝间)。

4.薛家竹亭

《全唐文》卷二九四王泠然《汝州薛家竹亭赋》:“惟我薛公,卜幽栖于汝北,夷旧业于河东。夫其礼乐成器,清明在躬,官非称才,吾不谓之仕宦;人非克己,吾不谓之交通,处未全隐,和而莫同。闲亭一所,修竹一丛,萧然物外,乐自其中。其竹也,初栽尚少,未长仍小,杂以乔木,环为曲沼。遵远水以浇浸,编长栏而护绕。……其亭也,溪左岩右,川空地平,材非难得,功则易成。一门四柱,石础松棂,泥含淑气,瓦覆苔青。才容小榻,更设短屏,后陈酒器,前开药径。薛公谓予曰:‘自造此亭,未有兹客。’跪而应曰:‘自从为客,未见此亭。’”据此知竹亭在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北。

5.石门幽居

《全唐诗》卷一七二李白有《闻丹丘子于城北营石门幽居,中有高凤遗迹,仆离群远怀,亦有栖遁之志,因叙旧以赠之》,又同书卷一八二同人《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据此知石门山当即汉人高凤隐居之叶县(今属河南)西唐山,元丹丘营构幽居于此。

6..宋州别业

《全唐诗》卷一五一刘长卿有《送杨於陵归宋汴(一本无此字)州别业》诗,据此知杨於陵别业在宋州(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市南)。

7.山园新亭

《全唐诗》卷二一二高适《同房侍御山园新亭与邢判官同游》:“隐隐春城外,朦胧陈迹深。君子顾榛莽,兴言伤古今。决河导新流,疏径踪旧林。开亭俯川陆,时景宜招寻。肃穆逢使轩,夤缘事登临。”房侍御,据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考证为房,时任宋城令,亭亦似在宋城(即今河南商丘)城外。

8.宴喜亭池

《全唐诗》卷一七九有李白《秋夜与刘砀山泛宴喜亭池》诗,王琦《李太白全集》卷二注引《江南通志》曰:“宴喜台在徐州砀城县东五十步,台上有石刻三大字,相传唐李白笔。”据此知亭池在砀山县(今属河南)。

9.孟氏桃园

《全唐诗》卷一七九李白有《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诗,据此知桃园在栖霞山(在今山东单县)。

10.荥阳别墅

《陶斋藏石记》卷三五《大唐故李府君墓志铭》:“公讳颛……乾符四年……捐馆于郑州荥阳县之别墅。”据此知别墅在荥阳(今属河南)。

11.汜水别业

《全唐诗》卷二岑参《送郑堪归东京汜水别业》:“客舍见春草,忽闻思旧山。看君灞陵去,匹马成皋还。对酒风与雪,向家河复关。”据此知别业当在成皋(治所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汜水滨。

12.严郜别业

《三水小牍》卷下《郑大王聘严郜女为子妇》:“许州长葛令严郜,……咸通中罢任,乃于县西北境上陉山阳置别业,良田万顷,桑柘成阴,奇花芳草与松竹交错。引泉成沼,即阜为台,尽登临之志矣。”据此知别业在长葛(今属河南)县西北。

13.王建水亭

《全唐诗》卷五七三贾岛《光州王建使君水亭作》:“楚水临轩积,澄鲜一亩馀。”据此知水亭在光州(治所在今河南潢川)。

14.李书记山居

《全唐诗》卷六九七韦庄有《垣县山中寻李书记山居不遇留题河次店》诗,据此知李书记山居在垣县(治所在今山西垣曲)山中。

15.宋征君林亭

《全唐诗补逸》卷一张祜有《题宿州城西宋征君林亭》诗,据此知林亭在宿州(治所在今安徽宿县)。

16.樊氏水亭

《全唐诗》卷二一二高适有《涟上题樊氏水亭》诗,据此知亭在涟上(在今江苏涟水县)。

17.濠州别业

《全唐诗》卷二四四韩罖有《赠张五归濠州别业》诗(一作郎士元诗,见《全唐诗》卷二四八),据此知张别业在濠州(治所在今安徽凤阳东)。

18.四望亭

《全唐文》卷六九四李绅《四望亭记》:“濠城之西北隅,爽耸四达,纵目周视,回环者可数百里而远。尽彼目力,四封不阅,尝为废墉,无所伫望。郡守彭城刘君字嗣之,理郡之二载,步履所及,悦而创亭焉。丰约广袤,称其所便,栋干梯陛,依墉以成,崇不危,丽不侈,可以列宾筵,可以施管磬。云山左右,长淮萦带,下绕清濠,旁阚城邑,四封五通,皆可洞然。”据此知亭在濠州(治所在今安徽凤阳东)城西北隅。

19.平阴亭

《全唐诗》卷二一一高适有《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诗,李太守为李邕,据此知亭在平阴(今属山东)。

20.范十隐居

《全唐诗》卷二二四杜甫有《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题下原注曰:“李白集有《寻鲁城北范居士……》诗。”王琦《李太白全集》卷二注引《居易录》曰:“鲁城北有范氏庄,即太白访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者。”据此知隐居在鲁城(今山东兖州县东北)。

21.历下新亭

《全唐诗》卷一一五李邕《登历下古城员外孙新亭》,题下原注曰:“亭对鹊河,时李之芳自尚书郎出为齐州,制此亭。”同书卷二一六杜甫《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对鹊湖》:“新亭结构罢,隐见清湖阴。”仇兆鳌《杜诗详注》引钱笺:“《水经注》:历县故城西南,城南对山,其水北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北两侧湖,北水便成净池,池上有客亭。《齐乘》:池上有亭即渚池,今名五龙潭。客亭当为历下古亭,故曰‘海内此亭古’。《水经注》又云:‘湖水北流,迳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州僚宾燕,公私多在其上。’疑此即员外新亭之地。曰新亭,所以别于古亭也。”据此知亭在齐州(治所在今山东济南市)历下。

22.历下亭

《全唐诗》卷二一六杜甫《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东藩驻皂盖,北渚凌青荷。海内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题下原注曰:“天宝初,李邕为北海太守,历下亭在齐州,以历山得名。”仇兆鳌《杜诗详注》引于钦《齐乘》曰:“历下亭,在府城驿邸内历山台上,面山背湖,实为胜绝。”据此知亭在济南(今属山东)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