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书与艺术
15050700000070

第70章 感受宋庄

当汽车驶离京哈高速奔宋庄方向的时候,迫不及待地观望着窗外的景象,那个艺术家汇集、世界闻名的宋庄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内心禁不住有一些好奇。

GPS将我们带到宋庄美术馆,一路上稀稀落落地看到一些画家的工作室,但不像想象的密密麻麻挤在一起;公路两边偶尔有指示牌,写着“青岛群”“成都群”……联想到这些画家依不同的地域和群落居住,内心竟然升起了一丝暖意。

宋庄美术馆不算很大,或许由于正在闭馆,看上去很安静,门上贴着告示:4月10日开馆。看来我们来得不是时候。

正如对美术馆的印象,整个宋庄感觉都很沉静,没有楼房,地广人稀,跟我想象的那个名声大噪的宋庄有很大的反差——刚从闹市过来的人真的需要适应一番,刚走进宋庄的时候我甚至都怀疑在这里能否找到饭馆吃中午饭。

我的中学同学PYJ开车来美术馆接我们,他作为职业画家已在宋庄定居多年。他带我们去参观画廊和朋友的工作室,但不巧,有几家都关着门,朋友也不在,院子里空无一人,只有极具个性的一面大墙肃穆地待在那里。

最后一家较大的画廊开门了,画廊占地很大,但进出的人很少。同学说这里的画一般卖价在两三千,三五千,多数是被中产阶级买去作为一般收藏,他说他的画早已不在宋庄卖了。我们问那在哪卖呀?他说主要在国外,当然国内较大的画廊,像上海的比利时画廊也有。

这让我联想起十几年前,当时的PYJ辞去工作后(他山师大美术系毕业后回家执教,之后辞职北上),可能还在圆明园的某个角落里,和一群流浪画家一起苦苦挣扎,艰难度日。

记得那年他在中国美术馆办个展,两个老外对他的画表示出兴趣,这让PYJ抱了很大的希望,居无定所、朝不保夕的他急需将画卖出去!但迫于语言障碍,他找我帮忙请翻译,我帮他找了,但在北京外国语学院老外的宿舍里,人家执意表达了没有要买的意思,当时的失望是不言而喻的。PYJ和他的女朋友——他现在的妻子,当时和他一起画画的上海女孩WH落寞地走在街上,在黄昏的背景里显得颇为凄凉。

后来圆明园驱逐画家的时候,他们随着大批的画家来到了宋庄。

走出画廊,PYJ带我们参观了他的工作室,工作室在二楼,是租来的。他告诉我们他刚又在宋庄买了一块地,准备建自己的工作室。

工作室的一楼是一个东北的哥们,PYJ叫上他跟我们一起吃午饭。

被两个画家领进了一个小饭馆——原来小饭馆就藏在宋庄的里面,不熟悉这里的人不太容易找到——似乎又一次感到,宋庄是内敛的。

这家饭馆虽然不大,但却很有宋庄特色,屋子里挂满了画。同学说这里是他们的常来之地,也是一个画家开的,主人来自江浙一带,常常从老家带回一些地道的家乡菜给他们吃,那是别处的饭馆吃不到的。屋子里的画是他的姐姐画的。我们被画家带到后院里来,在院里一棵还未长出枝叶的果树下,太阳无遮拦地照在餐桌和我们的身上,一份惬意和舒适悠然而来,那一刻,我仿佛突然间领略到了一丝宋庄的意味。

我问同学:这里的人是不是按“青岛群”“成都群”扎堆居住啊?同学说不是的,我在路边见到的那些牌子是某次画展留下的广告牌。出于好奇,我接着问:在此居住多年,是不是你们这些画家彼此都认识啊?同学说过去刚搬进来那会儿没几个人,大家彼此都认识,现在不同了,宋庄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很多,流动的人也多,很多都不认识。我心中暗自诧异:这和我们看到的那个冷清的、缺少人烟的宋庄似乎无法吻合呀?

无意间那位东北的哥们说:画画的人必须要能够独处。

我似乎恍然大悟,美术本身,或许就是一门独处的、向内求索的艺术,所以这些艺术家才远离闹市,找到这样一片安静的土地,即使群居,也无法失去沉静、独立的本性,这就是宋庄名声远扬却又不露声色的原因吗?

这位朋友说在圆明园驱逐画家的时候,他是第一拨被抓进去的,他至今不明原因,进去三天又放了出来。后来画家们被赶往了宋庄,宋庄兴起之后,圆明园似乎后悔错过了发展艺术产业的大好机会,曾经反过头来又去邀请当年被驱逐的艺术家,艺术家有去的,但非常寥寥,圆明园的艺术产业便由此没落了。

听到这里,我似乎隐隐地感到,这个看上去很不起眼的村庄,或许还隐含着很多的秘密。宋庄兴起的历史,或许就是画家的辛酸史。然而正如那些风格各异、百花齐放的作品无法被复制一样,每个居住于此的画家似乎又在执着地坚持着自己的道路。他们不懈坚持的,到底又是什么呢?

同学写在画册上的自述意味深长,简短的一些文字诠释了他的艺术追求,似乎也使我找到了一些有关宋庄的答案,他说:“艺术是一种宗教情怀,特别是对于我这样以艺术为生的人来说,它是一种救赎方式。”

看来感受宋庄,需要深入。

二〇一〇年四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