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书与人
15050600000056

第56章 人到中年读闲书——读朱小棣《闲书闲话》

首先非常喜欢和认同序中所说的人到中年读闲书的境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终于不用在别人规定好的科目里去读书了,而且还获得了想读就读不想读不读的自由,这本身就是件幸福的事情。

与其说作者在读书,不如说在读人,他对书的兴趣远没有对人本身的兴趣浓厚,当然文如其人,书如其人,不同的书品的确能反映出不同的人品和性情。作为读者,我们常常从一本书里品出对一个人的好恶来,而且不自觉地将书在心里划出个三六九等。在这本书里,作者正是凭借自己的喜好对自己看过的书及作者给予评判。而对人的关注,自然也增添了它的可读性。

开卷有益。作者有意从接触到的故纸堆里找寻他自己的新知与乐趣,从众多的作家和纷乱的历史情节中找寻跟自己接近、被自己认同的那一类,从梁实秋、张爱玲、刘心武、梁遇春、汪曾祺、张五常、刘半农、陆文夫以及池莉、韩寒等的文字中都能获得新的感悟和发现。

在《春华秋实梁实秋》一文中述及梁实秋四十岁以后的观点,颇具深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梁实秋说:“从前我只知道言论自由的重要,后来才知道不说话的自由更重要”,“了解一个作家,要看他写些什么,也要看他不写些什么,他逃避什么”。看过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老照片》,作者的感受是“透过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的大人物与小人物的亲身遭遇,让人看到许多未经察觉或未曾多想的事情”,“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们笔下的真情实意,绝对要比某些名家笔下的所谓诗情画意不知要好多少倍”。在叙述完《老照片》中涉及的某个独立、有见解的人物在政治运动面前被迫扭曲的故事之后,作者发出这样的警示和感慨:“我看所有对中国问题盲目乐观的人,都应该常备一帖这样清醒的良药。”无不发人深省。

正如作者所说,“开卷有益,书亦有伤”,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书他也给予了无情的抨击,似乎远在他国,也不怕开罪于谁了。在“开卷有益,书亦有伤”一辑里他首先提到的就是董桥,和我的感觉一样,读不下去!用作者的话说是“提不起精神”,夜半读完,“早上多半也就忘了”。顺便将陈子善的《你一定要看董桥》也给糟蹋了一番,刻薄起来也真刻薄。因为反感董桥的双语思维,最后毅然“丢开时髦的董桥,任其走红”。因为有同感,所以实际上我是支持他的这段评论的。几年前曾慕名买过董桥的书,然而读后有些失望,远不像介绍得那么好,现在还搁在书架的不知哪一个角落里。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发狠地品头论足好像也没必要。另外还有张小娴、余秋雨好像也都不合作者的心意。

书中所谓的“伤”还有很多,诸如挂羊头卖狗肉、名不符实、滥竽充数等等,直指文化界、出版界的弊病、陋习,却早已为我们司空见惯,这恐怕就说来话长了。(《闲书闲话》,朱小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