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缤纷气候
15046800000018

第18章 缤纷的中国气候(2)

由于中国大多数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暖以及北方一些区域出现干旱化,加上所采用的资料站点和部分区划原则有别,21世纪伊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郑景云、尹云鹤、李炳元根据1971~2000年中国609个气象台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参照气候区划三级指标体系,对中国气候进行重新区划,将中国划分为12个温度带、24个干湿区、56个气候区。中国气候带、区的总体格局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但一些重要的气候分界线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移动。其中亚热带北界与暖温带北界均出现了北移,北方地区的半湿润与半干旱分界线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东移与南扩,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的3级气候区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动。

4.2.1一级区划(气候带)指标

一级气候带以热量的丰富程度为依据,把标准日平均气温≥10℃积温(即10℃以上时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最冷月平均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作为指标,将中国从南到北划分为9个气候带。

青藏高原海拔特高,面积又大,另划为高原气候区域。

根据一级区划(气候带)指标,中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北,西部青藏高原以北,都是温带气候区,温带气候区又细分为寒温带、中温带和暖温带。

寒温带是温带中最冷也就是中国东部地区中最冷的气候带,位于大兴安岭北部和黑龙江最北段河谷地区。这里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只有18℃左右,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30℃左右,几乎都出现过-48℃及以下的低温。由于这里农作物生长期短,夏季又凉,地下还有岛状永冻土存在,因此只能种植土豆、荞麦、谷子等耐寒的农作物。植被主要是耐寒的针叶林和落叶松林。

中温带是中国6个气候带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带,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本带位于寒温带之南,冬夏气温都比寒温带为高。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8~26℃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10~-30℃,极端最低气温在-30~-48℃之间。本带一般只有季节性冻土,最大冻土深度在1~3米之间。玉米、高粱、小麦是中温带的主要农作物,水稻在本带大部分地区均可生长,基本上一年一熟。东北中温带地区还是中国著名的东北大豆的故乡,产量高、质量好,远销国外。苹果、梨、葡萄已可在本带南部生长。本区天然植被是针叶和阔叶落叶混交林(东部湿润区)、草原(中部半湿润区)和荒漠(西部干燥气候区)。

中国的暖温带分东西两大块,东块在中温带和亚热带之间,主要位于华北地区和黄淮之间。西块主要是塔里木、吐鲁番盆地等南疆地区。本区位于中温带之南,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在23~28℃之间,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0~-10℃之间,极端最低气温在-20~-30℃,一般年份已不出现-20℃以下低温。本区是中国冬小麦和温带苹果、梨、柿子、葡萄等水果的主要产区,棉花生长良好。农作物南部可一年两熟或北部二年三熟。天然植被和中温带相似,从东部的阔叶落叶林、草原到西部的荒漠景观,因气候干湿而不同。

中国亚热带气候北界在淮河秦岭一线,即33°~34°N,南界在广东雷州半岛北部,大致在21°~22°N,几乎包括了中国整个东南地区。

亚热带也分北、中、南3个带。北亚热带最冷月平均气温0~4℃,历史上极端最低气温-10~-20℃。由于平均气温在0℃以上,因此已经不再有季节性冻土存在,只是最冷期间有几天表土略有结冻,但太阳出来旋即融化。中亚热带最冷月平均气温4~10℃,极端最低气温2~-10℃,每年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不低于-5℃,因此柑橘等怕寒亚热带经济作物可以广为种植,仅仅在特别寒冷的年份中才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冻害。南亚热带最冷月平均气温10~15℃,极端最低气温-5~2℃,因此即使怕冷的南亚热带经济作物如香蕉、龙眼、菠萝、橄榄和胡椒等在本带中部和南部也均可安全生长,有利地形还可生长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亚热带的农作物一般以双季水稻为主,或者稻麦两熟,最南部气候条件一年甚至可以种三季水稻,或两季水稻加一季绿肥或冬小麦。常绿阔叶树到处生长,一年四季郁郁葱葱。

根据一级区划(气候带)指标,中国热带面积很小,包括雷州半岛、海南、南海诸岛、台湾南部、云南西双版纳和元江河谷南部等河谷地区。中国大陆上的热带气候都属北热带,南热带仅包括南沙群岛。北热带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5~19℃,中热带为19~25℃,南热带全年各月平均气温均在25~28℃之间。北热带极端最低气温为2~6℃,中热带为6~20℃,南热带一般不低于20℃。热带中作物一年三熟,甚至四季都可以收种,热带经济作物椰子、橡胶、槟榔、咖啡、油棕、菠萝蜜等均可生长。

青藏高原上的气候带分布和东部地区不同,主要决定于海拔高度,因此并不完全按纬度顺序从北向南排列。

藏北高原上海拔4500米左右以上地区,由于海拔高、纬度偏高,夏季最热月气温只有10℃左右,因此地面只能长草类。土壤潮湿,池沼多,地下有永冻土存在,气候条件很像北极苔原地区,基本上无人居住。纬度稍南、海拔稍低的是高原寒温带,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虽然牧草稍短,载畜量稍小,但牧场广阔,是中国发展畜牧业的好地方。海拔更低一些的地区是高原温带,这里可以种植青稞、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藏东南地区是高原亚热带气候,这里海拔在1000~2500米之间,因高原屏障阻挡东亚冷空气而冬季没有严寒低温,玉米、水稻等喜暖作物生长良好,亚热带经济作物柑橘、茶叶等也可栽培。高原最东南缘800米左右以下的低拔海地区属于与印度接壤的热带气候区。

4.2.2二级区划(气候大区)

第二级是气候大区,用来进一步划分各个气候带中气候干湿方面的差异,二级区划(气候大区)指标采用年干燥度来划分。年干燥度是年平均最大可能蒸发量与年平均降水量之比。根据干燥度将中国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地区,中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广大,主要位于西北部地区。

湿润区干燥度为<1.00,即降水量大于最大可能蒸发量,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部、中国东部秦岭至淮河以南的广大区域、东北的北部和东部,天然植被为森林,农业以水田耕作为主。

半湿润区干燥度为1.00~1.49,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甘肃南部、陕西中南部以及华北、黄淮平原和东北大部,天然植被为森林草原,以旱作农业为主。

半干旱区干燥度1.50~3.49,分布在青藏高原大部、新疆北部的部分地区、西北东部的部分地区、内蒙古东部和东北西部,天然植被为草甸、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农作物生长期间常年缺水,必须通过灌溉才能生长。

干旱区干燥度≥3.50,分布在新疆大部、青海、甘肃两省的部分地区和内蒙古地区,天然植被为荒漠,农作物无法生长。

4.3独特的地方性气候〖1〗4.3.1季风气候季风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或行星风带随季节移动而引起的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改变的现象。在盛行风向发生季节性转变的同时,云、雨和天气系统等都随着发生明显的变化。夏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夏季天气炎热,湿度加大,云量增多,雨量猛增,这时进入了雨季,气候具有海洋性。冬季风由大陆吹向海洋,受来自大陆干冷气流的影响,冬季气候寒冷,湿度变小,云量减少,雨量剧减,这时转为旱季,气候具有大陆性。

在全球范围内,亚洲地区的季风最明显也最著名,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冬季的东北季风和夏季的西南季风环流交替盛行,并且它们的转换是一个具有暴发性的突变过程,中间的过渡期比较短。通常每年的11月至第二年的3月为冬季风的盛行时期,而6~9月为夏季风的盛行时期,中间的4~5月和10月为夏、冬两支季风环流转换的过渡期。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35°~55°N的亚洲大陆东岸,包括中国东部秦岭至淮河一线以北地域、朝鲜半岛、日本的北部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南部。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0℃,夏季雨水最多。冬季受来自高纬内陆偏北风的影响,盛行极地大陆风,寒冷干燥。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东南风,暖热多雨,雨热同季,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约有2/3的降水量集中于夏季。四季分明,冬夏季风方向变化显著。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农作物一年两熟,农作物种类有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大豆、油菜等。

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25°~35°N的亚洲大陆东岸,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型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该气候区域冬季温和少雨,1月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高温多雨,7月平均气温一般为25℃左右。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十分适宜人类居住,以中国东南部最为典型,其他地区由于冬季也有相当数量的降水,冬夏干湿差别不大,因此被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该气候区山势低矮而破碎,屏障作用弱,冬季成为冷空气南下的通道。每当强冷空气南下时,气温下降的幅度常可超过10℃,冬季气温比世界同纬度其他地区为低,冬季的低温使中国亚热带所处的纬度偏南。中国的亚热带主要在华中区,夏季普遍高温,5~9月常出现高于35℃的酷热天气。7~8月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晴天多,日照时间长,高温出现的频率最大,极端高温常超过40℃。4月和10月的平均气温为16~21℃,秋温略高于春温。本区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因热量较高,作物一年三熟。

热带季风气候分布于10°~25°N之间的大陆东岸,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的大部分地区,零星分布于中国台湾南部、广东南部、广西南部、海南岛、云南西双版纳以及菲律宾群岛北部。

热带季风的气候特点是终年高温,年降水量大,季风显著,盛行热带气旋。年平均气温在22℃以上,最冷月一般16℃以上。冬半年在云南的西双版纳以及印度南部,由于北部高大山地和高原阻挡冷空气南侵,因此冬半年气温相对较高。干湿季分明,降水集中在夏季。夏季在赤道海洋气团控制下,多对流雨,再加上热带气旋过境带来大量降水,是热带季风区的夏雨比热带干湿季气候区更丰沛。在一些迎风海岸,因地形作用,夏季降水甚至超过赤道多雨气候区。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毫米以上。冬季在干燥的东北季风控制下,降水稀少。热带季风区一年分旱雨两季。干季时陆地高压散发出来的东北季风汇入海洋上的赤道辐合带,雨季时南半球副高压散发出来的西南季风汇入塔尔低压。每年5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热带气旋盛行季节。

中国以及东亚、南亚地区之所以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除了和其他季风地区的相似条件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

影响中国的夏季风有三支:第一支是印度夏季风,在印度季风北移时带来的西南季风会影响到中国大陆;第二支是流经东南亚和南海的跨赤道气流,该气流是一种低空的西南气流;第三支是源自西北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到达中国有时会转成南或西南气流。每年的5月上旬,季风开始在中国南海北部出现,之后会经过3次突然北进和4个静止的阶段。季风在5月底至6月5~10日到达华南北部,6月底至7月初到达长江流域,然后继续北进,大约于7月上中旬到达黄河流域,最后到达终界线华北一带,时间大概是在7月底至8月10日前。中国冬季风要比夏季风来得强烈,东部沿海地区冬季常有8级以上的北到西北风随寒潮南下。南海地区大风比北部要少一些,多为东北风。

中国东部的广大地区,除华南外,处于东亚季风气候区,其雨季和旱季降水量的对比,远不如南亚季风气候区显著。季风气候雨热同季的特征,对农业生产尤其对水稻一类高产粮食作物十分有利,在作物生长旺盛、最需要水分的时候,能有充足的雨水供应。

4.3.2高原气候

高原气候是指高原条件下形成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气候带,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地势增高而变化,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结构。高原气候寒冷干燥、日较差大,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一般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约0.6℃。高原上空气稀薄、干燥少云,白天地面接收大量的太阳辐射能量,近地面层的气温上升迅速;晚上地面散热极快,地面气温急剧下降降至0℃以下,因此高原气温日较差很大。高原大气压低,水蒸气压也低,空气中水分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所以海拔愈高气候愈干燥。高原日照时间长,空气稀薄清洁,尘埃和水蒸气含量少,大气透明度比平原地带高,因而太阳辐射强,太阳辐射透过率往往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