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缤纷气候
15046800000017

第17章 缤纷的中国气候(1)

中国地理跨度大,地形复杂。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东北平原、新疆大部四季分明,岭南长夏无冬,大兴安岭、长白山、青藏高原边界地带、天山以及新疆阿勒泰北部长冬无夏,青藏高原腹地、喜马拉雅山脉长年皆冬,云南四季如春。从赤道气候带到高山寒带,从热带雨林到干旱荒漠,有着多种多样的气候带和自然景观。中华大地北方冬长,南方夏长,春秋短促,秋季最短,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物候和气候现象,万里山河,如诗如画。

中国根据不同的热量条件,从北到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及南沙群岛地区的赤道带共六个气候带。

中国是世界上大陆性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冬干夏雨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印度季风北移时带来的西南季风会影响到中国大陆,流经东南亚与南海的跨赤道低空西南气流会影响中国大陆,源自西北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到达中国时有时会转成南或西南气流。季风气候使得江南春雨,华北春旱;北方夏雨,江淮伏旱;秋高气爽,秋雨绵绵,冬干夏湿。中国雨季的开始与结束,主要决定于季风雨带的进退,只有季风进退正常,风调才能雨顺,也就是雨带进退正常。一旦季风反常,就会引起大范围的旱涝灾害。

冬冷夏热,冬干夏雨,这是中国气候的特色,也是中国优越的气候资源。冬冷,中国两广地区就可以种植冬小麦,扩大作物复种指数;夏热,能使东北和北疆的农作物延长生长期。冬干,中国东北地区作物已经收割,华北地区冬小麦越冬期停止生长,南方虽有作物生长但需水量不大;夏雨,雨热同季,雨水和热量合理搭配,能发挥气候最大的效益。

四川盆地重山围绕,尤其是有秦岭为四川阻挡了肆虐的寒潮,使得四川盆地优越的气候条件得天独厚,成为“天府之国”。云南地形保证了冬暖,海拔高度造成了夏凉,因此四季如春。台湾火烧寮位于迎风面,处在夏季风必经之地,有利于地形雨的形成,从而成为中国年雨量冠军。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形成了江淮梅雨、北方夏雨、华西秋雨、台北冬雨和拉萨夜雨,造就了热城吐鲁番、冰城哈尔滨、风城下关、雨城雅安、雾城重庆等。

中国各地气候缤纷,光照、热量、降水、风能这些气候资源优越,使得世界同纬度羡慕不已。优越的气候资源可以作为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可持续科学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只要是合理地、科学地开发利用,并加以保护,气候资源将会使子孙万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4缤纷的中国气候00科普通鉴·缤纷气候4.1中国的四季〖1〗4.1.1中国四季划分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亚热带和温带,是一个四季分明的国家。夏季炎热多雨,骄阳如火;冬季冷风刺骨,冰天雪地;在地球同纬度上,中国的冬天比其他地方冷,夏天比其他地方热。春秋两季虽气候宜人,但时间比较短暂。

中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起点,把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作为四季的中点。自从二十四节气引入《太初历》以后,中国历法中开始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立夏至立秋为夏季,立秋至立冬为秋季,立冬至立春为冬季。中国民间习惯以农历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季,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季。即使到现在,依然把正月(一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开始,也是春季的开始,所以把这一天叫做春节,这是中国民间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

气候统计上,一般是1月为最冷,7月为最热,故现在习惯上通用以公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这种划分季节的方法,每季都是3个月,整齐划一,明确易记,而且夏季也的确最热,冬季最冷,在四季分明的中纬度地区较为适用。

上述整齐划一划分四季的方法虽然简明,但也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日期都是固定的,不能正确地反映当地的气候特点和物候景象,与实际气候状况存在很大出入。这是因为,中国从南到北横跨50多个纬度,从最南端的热带到最北端的亚寒带,气候差异可想而知。同样是3月,南方已经感到炎热的时候,北方仍然是冰天雪地的严冬天气;海南已在迎接炎炎的夏日,江南一带桃红柳绿,莺歌燕舞;东北的黑龙江却依然千里冰封,寒风萧瑟。中华大地上的3月,各地气候、物候各不相同,纷繁复杂,并非都是温暖的春天,生活和生产迫切需要有更科学划分季节的方法。

新的划分季节的方法是以气温的变化为依据,以5天平均气温为指标,凡5天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下比较寒冷的时期,则划分为冬季;5天平均气温稳定在22℃以上,人们穿单衣活动的时期划为夏季;5天的平均气温在10~22℃之间不冷不热的季节,就是春季和秋季了。

用这种标准划分四季是比较科学的,因为它符合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物候景象。举例说,3月下旬或3月底,北京地区5日平均气温升到10℃左右的时候,桃花盛开,春风拂面。而当5日平均气温降到10℃左右的时候,江浙一带梧桐叶落,景物呈现萧瑟景象,便开始进入了冬季。

根据气候平均气温指标划分法可知,中国的南沙、西沙、中沙诸岛四季皆夏。在东沙群岛、海南岛南端和台湾南端只有一个短暂的晚春初秋季节。而从黑龙江省的中部地区再向北去,天气过凉,夏季在这里成为终点,向北便没有了夏季。福建、云南两省南部及广东、广西、台湾和海南,秋季刚过,春季便接踵而来,这些地区没有冬季。南岭以北的浙江、江西和湖南3省南部大都在3月上旬进入春季。华北平原最北部的京津地区,春季的到来已是4月上旬初,而黑龙江南部春回大地时间更迟,要等到5月下旬了。

东北是中国东部地区秋来最早的地方,8月底以前就已全境入秋。9月上半月,华北平原开始金风送爽。9月下半月,长江中下游地区方感凉意。国庆节前后,凉秋南下来到长沙、南昌、杭州一线。10月下半月,秋风才吹到岭南广东、广西。11月上半月,广东、广西沿海地区和海南北部才分别感到秋凉。12月,海南南部夏去秋来的时候,东北大兴安岭则已经入冬3个多月。

根据中国东部平原地区17个省会城市春秋季节平均时间长度的统计结果,春长平均62天,秋长平均57天,秋季比春季短5天。这是因为秋季寒潮南下迅猛,所以秋季降温比春季升温要快,因而秋季时间短。全国春、秋季节最短的地方要数新疆吐鲁番,春季41天,秋季33天,春、秋两季加起来还不到两个半月,所以给人的感觉似乎吐鲁番一年只有冬夏两季,冬季像是西伯利亚,夏季像是撒哈拉。中国冬冷夏热,春秋短促,这一气候特点使得中国和西欧等海洋性气候的国家很不一样。特别是中国北方地区,穿长袖衬衫、毛背心、毛衣的时间很短,常常刚脱下棉衣,就要穿短袖衬衫了。到了秋天,换下短袖衬衫,不到1个月就要穿上棉衣了。

4.1.2鲜明的气候特色与

中国华南同纬度的其他国家全年皆夏,只有一季,而中国华南却有春、夏、秋三季。与长江中下游同纬度的国家,大都只有春、夏、秋三季,而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不仅四季俱全,且冬冷夏热,四季鲜明。与华北和东北同纬度上的世界其他地方也大多有四季,但中国华北和东北冬冷夏热的程度要高于世界其他地方。天津冬长5个月,其中严冬近3个月,夏长3个多月,冬冷夏热,四季分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与中国天津纬度相近,而里斯本基本无冬,终年都是春、秋气温,季节变化很不明显。中国最北的黑龙江省呼玛县严冬长达5个半月,隆冬季节气温天天都是-30~-40℃,黑龙江冰厚1.5米左右。英国首都伦敦与呼玛县纬度相近,伦敦虽然也是长冬无夏、春秋相连的气候,但是伦敦冬长而不冷,即使隆冬也不大出现0℃以下的气温,冬草常青,河流不冻,根本没有严寒期。到了夏季,呼玛县的温度反而比伦敦高出好几度,伦敦人夏季不脱外衣,而呼玛人盛夏中午还能穿衬衫。

中国冬季的寒冷,主要是寒潮频频南下造成的。强劲而寒冷的北风起自北冰洋附近地区,然后经过西伯利亚再次加强。寒潮源地纬度较高,冬季日照短促,黑夜漫长,冬至前后的半年内北极圈内看不到太阳。这些地区从太阳得到的热量十分微弱,漫漫长夜里,地面却因向宇宙太空辐射损失了许多热量,不断冷却,导致气温越来越低,冷空气越积越强。寒潮暴发南下之后,冷空气重新在源地开始再积聚,再暴发,不断南下。

寒潮给中国带来了同纬度上少见的严寒。每次寒潮入侵,东北、华北或华东等地的最低气温差不多都要降低10℃以上,而且伴有5~7级大风;或者最低气温虽只降低7~10℃,但极端最低气温很低,陆上和海上也都有大风。1969年2月12~16日,位于中国最北端的漠河县北极村出现了最寒冷的5天。根据北极村气象站实测资料统计,这5天的最低气温分别为-47.4℃、-52.3℃、-51.2℃、-50.9℃和-49.0℃。其中13日-52.3℃的最低气温,创中国最低气温极值。

冬季并非都是天天一样的冷,而是有暖有冷,冷暖交替。这是因为一场场寒潮向南侵袭是呈波浪式运动的缘故,寒潮侵袭的间歇,天气就会暖和一些。

冬季过冷,作物越冬就会更加困难,长城以北的冬小麦一般已不能安全越冬,东北苹果也只能在比较暖和的渤海沿岸安家落户;使中国热带纬度上许多地区都不再是热带气候,热带作物都会受到寒潮冻害;使中国生长柑橘、茶叶、油桐、竹子等副热带植物的北界南移到淮河秦岭一线,这要比欧洲地中海地区副热带气候的北界约偏南10个纬度,相当于1100千米。

冬冷当然也有优越性。冬天冷了,许多害虫会冻死,可以使来年的庄稼收成好。寒潮带来的积雪,保护了冬季严寒地区雪下的小麦安全越冬,积雪又可减轻大田的春旱。严寒的冬季,使北方许多动物生长了名贵的毛裘。常年较低的水温,使北方大量鱼类积累了肥美的脂肪。黑龙江、松花江、兴凯湖,以至北疆福海县的乌伦古湖等地区广大渔民,创造了冰下捕鱼新技术,一网能打上几吨、十几吨以至几十吨的鲜鱼,变冬季的生产淡季为旺季。

夏热也并非一无是处,其优越性也很多。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大都种一年生的农作物,春种秋收,冬天冷些没有关系,只要夏天能带来足够的热量,就能给东北和北疆的农业带来好收成,使那里长出世界同纬度上少见的好庄稼。中国东北最北部,能够种植水稻、玉米、棉花,而同纬度海洋性气候的英国,虽然冬季较暖,但因夏季过凉,全年的热量分散使用,就不能生长水稻、玉米、棉花,而只能种大麦、小麦、燕麦和土豆。中国喜热的棉花、水稻等高产粮棉作物,种植北界所处纬度高于世界其他国家。

4.2中国气候区划

气候资源区划是根据研究目的和产业部门对气候的要求,采用有关指标,对全球或某一地区的气候资源进行逐级划分,将气候资源大致相同的地方划为一区,不同的划入另一区,即得出若干等级的区划单位。

1929年,竺可桢根据当时的气候资料提出了中国第一个气候区划。他将全国分为华南、华中、华北、东北、云贵高原、草原、西藏和蒙新共8个气候区。此后涂长望等根据实际情况逐步订正,提出了新的区划。1949年,卢鋈又提出4条界线:1月平均气温为-6℃的等温线,大致与长城平行,作为春麦与冬麦的分界;1月平均气温为6℃的等温线,大致与南岭山地一致,作为一季稻和双季稻的分界;年降水量为750毫米的等值线,大约与秦岭至淮河一线相当,作为水稻的北界;年降水量为1250毫米的等值线,作为麦作的南限。在此基础上,卢鋈进一步将全国分成十大气候区。

1949年以后,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和中央气象局等单位都提出过气候区划方案。195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公布了中国气候区划初稿,以日平均气温不低于10℃稳定期的积温和最冷月气温或极端最低气温多年平均值为热量指标,以干燥度为水分指标。1966年,中央气象局在上述气候区划基础上,用1951~1960年全国600多个站的资料进行补充和修正,绘制了中国气候区划图。1978年,又用1951~1970年的气候资料编绘了新的中国气候区划图。中国各省、自治区、各业务部门结合本地区的特点,也进行了相应的气候区划调整。

1979年,国家气象局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图集》,将中国气候区划分为3级。第1级是气候带,表示热量的丰富程度;第2级是气候大区,用来进一步划分各个气候带中气候干湿方面的差异;第3级气候区叙述起来比较复杂,不再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