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爱的分寸,决定孩子一生
15040500000005

第5章 给孩子财富,不如给他正确的爱(5)

我说:“孩子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你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你要反省自己的做法,真诚地和孩子沟通。孩子现在很抗拒你,也许你一次沟通,孩子未必领情,但是你不能放弃更不能发火,要用真诚、耐心去对待他。在家的时候,不要事事表露出你是爸爸,以长辈的身份去压他。只有无能的家长才会用身份去迫使孩子屈服。你要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孩子感受到你和他是平等的。你是爸爸更是朋友,给他更多的关爱、信任和尊重,认真听取孩子的心声。如果你做到了,离孩子问题的解决也就不远了。”

张先生点点头,表示自己会努力去做的。

一旁的王女士听到这里,插嘴道:“那我的孩子应该怎么改善呢?”

王女士是一家大型企业的财务总监,在公司里属于领导者的角色,她不自觉地把这种角色带入家庭中,孩子成了她新的管理对象。长期做领导的人有一种惯性思维,就是以结果为导向。工作中,领导可以不管下属怎么达成目标,只要拿出漂亮的业绩,领导自然满意。另外,事业成功的人之所以会成功,很大原因取决于他们比一般人目的更明确,成功意识更强烈,这种意识是难能可贵的成功特质。有这种特质的人往往干什么都比别人更出色、更成功,但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这种意识反而会起到破坏作用。

教育是件长远的事,很难以一时的好坏来衡量,更不能抱有太强的功利心,这会扭曲孩子的正常成长,拔苗助长就是这么来的。

王女士为了取得成功,做了很多努力,给孩子听国乐、念唐诗,后来为了培养孩子的品格,更付出了很多心血。可是在这些行为中,她几乎没有和孩子有过交流,而是要求孩子必须这么做。而人只有认同这种行为,并且愿意这么去做的时候,他才会愉快地接受,反之,他会觉得很压抑。

孩子小的时候,他的自我意识还未萌芽,所以并没有什么问题,并且出现了短暂的聪明乖巧的阶段。孩子越来越大,他的自我意识开始苏醒。人生来就有追求自由、平等的天性,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喜欢自己有决定怎么做的权利,没有人喜欢听命于别人。随着孩子长大,这种天性便开始起作用。孩子长时间被迫服从,会出现两种结果:第一,孩子内心积压了很大的不满和愤怒,到一定时候就像火山爆发一样,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像张先生的孩子,就是这种情况;第二,孩子内心非常压抑,变得非常自卑、懦弱,这就是被管“死”了的结果。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教育孩子最讲究方法,并非花的钱最多,用的时间最多,孩子就一定朝好的方向发展,如果方法错误,用的力越大,破坏作用就越大。

我向王女士建议道:“你要重新给自己定位,在家里你不是财务总监,更不是领导,你是孩子的妈妈,不要俯视着和孩子说话,尽量不要跟孩子说什么你该做,什么你不该做。本来孩子有自己的分辨能力,因为你的提前告诉,孩子这种能力越来越弱。另外,孩子本身有自我管理的能力,你只要精心呵护他这个能力,尊重他的做法就行,不需要事事给他画好框框,让他按照你的要求去做,这样会把他的创造力都破坏了。”

王女士担心地说:“这孩子现在表现出特别讨厌我的情绪,要是我完全由着他,他会不会像马儿脱了缰?”

我耐心地说:“孩子表现出讨厌你,正是因为他内心极度渴望自由,而你恰恰剥夺了他的自由。当你给他这种自由的时候,他会慢慢地再度接受你。至于孩子会不会脱缰,短期内这种情况确实可能存在。长时间被压抑的孩子,一旦获得自由,总会想着双倍享受自由。你不用着急紧张,让孩子把内心的压抑发泄出来,对后期的恢复有好处。只要引导正确,这种情况不会长久。我们希望孩子不要出现任何问题,其实这种希望是错误的,除了危及孩子生命的事情,我们不应该以我们的经历使他错过任何机会。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做父母的要最大程度保证孩子的成长环境健康自然。就好比一株植物,它原本具有抗风霜雪雨的能力,可是一到冬天,我们就把它保护起来,这样会破坏它的正常生长,一旦我们不再有能力保护它,它会迅速死亡。”

王女士笑着说:“听你说了这些,你没给任何改变孩子的方法,全部是针对父母的啊!”

我也笑了:“改变孩子,必须从改变自己开始。”

对于改变别人,我们总是很热衷,改变自己却觉得很痛苦。我们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是对的,当孩子有了令人不满意的地方,总是立刻想着去矫正,却不愿意想一想,这个问题是怎么出现的。如果不去寻找根本的原因,只是治标不治本。

记住:改变孩子,从改变自己开始!

7.向“暴力爱”说“不”

如果让我们回忆一下自己的成长路程,想想父母对我们说得最多的话,可能就是“我都是为了你好”。可是我们往往不领情,觉得自己被爱捆绑了,没有自由,所以父母爱得辛苦,我们也受得吃力。当有一天,我们自己有了孩子,却也不自觉地把这句话反复告诉孩子,然后孩子从不太理解到沉重地接受,再到逆反。

为了锻炼辰辰的自理能力,我们让他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个为期三天的训练班。在送辰辰去学校的那天,我看见了有趣的一幕。

一个妈妈蹲在孩子面前,满脸不舍,不断地叮嘱他:“宝贝,这次出去一定要好好听老师的话,不能调皮。这几天你不在妈妈身边,妈妈肯定连觉都睡不好,一定会特别想宝贝的,宝贝会不会想妈妈呢?”孩子沉重地点点头。

当老师叫所有的孩子集合时,那位妈妈紧紧地抱住孩子,一边擦着眼泪,一边继续叮嘱,那场面几乎有种生离死别的感觉。老师过来催了好几次,妈妈才万分不舍地放开了孩子,转而央求老师:“老师,这孩子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您千万多费心了啊!”她又低头继续对孩子说,“宝贝,想妈妈了就叫老师打个电话给妈妈。”

另一个妈妈的做法正好完全相反,她愉快地牵着孩子的手,微笑着对孩子说:“宝宝,这次出去一定会发生很多好玩的事,宝宝回来可要好好给妈妈讲讲哦。你看,有些小伙伴已经在集合了,你赶紧去找你的小伙伴吧。”

孩子放开妈妈的手,像放出笼子的小鸟一般朝其他小朋友跑去,回头朝妈妈比画了一个胜利的手势。妈妈回了他一个同样的手势。而之前那位妈妈,目光从没离开过她的孩子,始终一脸忧伤地看着孩子。

三天后,我和老公去接辰辰,又遇到了这两位妈妈。前一位妈妈一把把孩子搂到怀里,没完没了地亲着,嘴里不停地说:“宝贝,你终于回来了,妈妈快想死你了!来,让妈妈看看,有没有伤到哪里,其他小朋友有没有欺负你?老师对你好不好?”

对于这些问题,孩子一律以摇头作为回答。

另一位妈妈则完全没有问这些问题,她见到孩子的第一句话是:“宝宝,给妈妈讲讲这三天里有趣的事吧!”

孩子满脸兴奋地开始讲述,比如把鞋子穿反了,摔了一跤,比如有一个小朋友半夜说梦话,等等,孩子讲得眉飞色舞,妈妈听得津津有味。

于是,我问这位妈妈真的这么放心孩子吗?她莞尔一笑:“其实孩子在外,我也非常担心,可是如果我把这种担心表现出来,孩子出去就会对自己不自信,觉得自己没有独自出去过,肯定不行。所以我就跟他说希望听到他在外面有趣的见闻。这么做一来转移了孩子害怕的情绪,二来告诉他未来的三天里会有很多新奇好玩的事,让孩子充满期待。至于我的担心和牵挂,我自己消化就行,没必要转化到孩子身上。”

我不禁为这位妈妈的睿智喝彩!

有一次,我和老师聊天的时候顺便问了问两个孩子在那三天中的表现。老师告诉我,前一个孩子在那几天中一直闷闷不乐,晚上睡觉的时候一直吵着要妈妈,和其他孩子也不合群。孩子的妈妈一天打好几次电话问孩子的情况,她跟孩子妈妈说没必要这样,可孩子妈妈依然我行我素。

而后一个孩子呢?他非常愉快地度过了那三天,把那几天有趣的事物用心地记下来,他说回去要讲给妈妈听。孩子表现出来的勇敢和乐观让人觉得骄傲。

我想大家肯定都会支持后一位妈妈的做法,那么前一位妈妈爱不爱孩子呢?肯定很爱,不过区别在于她完全是出于自身感受考虑的爱。孩子去远方求学时,经常见父母在车站依依不舍地告别,妈妈抹着眼泪,反复叮嘱,好像不这样就不能说明母子情深。可孩子却是急于展翅飞翔的模样,我们又怪孩子没良心、不领情。其实这样做的妈妈通常都不够自信,缺乏安全感,总觉得必须对孩子照顾有加,时时表达对孩子的感情,孩子才能明白自己爱他。但我们是否可以抛开自己的感受,多想想怎样做对孩子更好呢?

后来有一次,我又见到了前一位妈妈,听她跟孩子的对话,似乎在劝孩子接受她的意见。她对孩子说:“宝贝,画画不好玩,它会把你的漂亮衣服弄脏,而且画得再好也没什么用,能成为画家的有几个啊?可是数学就不一样了,关系到以后的考试、升学,妈妈都是为了你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