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爱的分寸,决定孩子一生
15040500000004

第4章 给孩子财富,不如给他正确的爱(4)

父母都希望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都不希望去伤害自己的孩子。然而人又是情感动物,除了为孩子而活,还有自己的情感需求,当这种情感需求在配偶身上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发生情感位移。所以经营婚姻是一种必备的能力,婚外情不同于一夜情,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离婚,更不是一夕就能造成。

很多妈妈有了孩子后就将所有精力都投到孩子身上,忽略了老公的情感需求。如果老公偶尔提出异议,做妻子的会理直气壮地说:“我照顾的可是你的儿子,跟自己孩子有什么好争的?他好了你不就好了吗?”

妻子这样对待老公正常情感需求,容易使老公出轨。可是即使离了婚,她们还是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拼命指责男人不是好东西,而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在这里,给所有妈妈提个醒,如果你真的爱孩子,就绝对不能忽略了孩子的爸爸,要经常关注对方的情感需求。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很多妈妈脑海里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念头:我是为你生孩子,我是在给你带孩子。这种认识会将她自己推回到封建社会。孩子首先是自己的孩子,只有树立这样的认识,才会处处为孩子着想。有些妈妈在遇到婚变的时候,之所以会毫无顾忌地伤害孩子,就是源于这种错误的观念,要知道你伤害的可是你自己的孩子啊!

如果双方的感情确实已经破裂,走到了离婚这一步,更要承担起对孩子的这份责任,不应该教导孩子攻击对方的言语,更不能让孩子去仇视对方。尽量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不再相爱,所以要分开,但是对你的爱,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都不会改变。如果孩子对爸爸或者妈妈有敌对的情绪,做父母的也应该努力去化解孩子的情绪。父母不仅有责任共同商量如何安排子女求学和生活问题,更要多花时间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关注孩子的行为,力求将影响降到最低。

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拥有完整的家,即使感情已经破裂也会努力去维系,甚至在孩子面前假装很恩爱。这样不但自己很累,孩子也感受不到真正的家庭快乐。真正的快乐是装不出来的,只能发自内心。

如果想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幸福,你只能先做快乐的妈妈。

孩子爱爸爸妈妈是天性,并不会因为父母离婚而终止。非要孩子去恨其中一方,这是以非常手段去扭曲孩子的心灵。就如我这位朋友的孩子一样,妈妈命令他恨爸爸,使他非常为难。他不想妈妈不开心,可是内心又很爱爸爸,这种矛盾使他无所适从,比父母离婚本身带给他的伤害要大得多。

待朋友稍微平静后,我将其中的利害分析给她听。她一时之间并不能听进去,反而问我:“我是一个女人,不是圣人,要是你老公抛弃了你,你还能让孩子对他好?你不恨他?”

我认真地回答她:“我也不是圣人,可我是一个妈妈,我必须考虑怎样才是对孩子好。要是我老公这么对我,我肯定不会再爱他,因为他已经不爱我了。但是离婚本身已经对孩子造成影响了,我不能再让孩子受伤。比如你,孩子的爸爸把所有的财产留给了你和孩子,说明他对孩子并非无情。本来孩子可以得到更多的父爱,但是你阻止他们父子见面,这就是你的错。不管你觉得你自己有多悲惨,你都没有权力这么做。”

朋友恨恨地说:“难道他抛弃了我们,我还让他父慈子孝吗?”

我替她分析道:“你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痛苦。如果他不爱孩子,你这么做根本影响不了他,只是白白增加了孩子的负担。如果他爱孩子,你为什么要剥夺孩子感受父爱的机会?剥夺他正常成长的机会?”

所幸朋友还是爱孩子的,嗫嚅着问:“真的对孩子影响这么大吗?”

我坚定地点点头。后来,我给她推荐了一篇文章《破碎家庭完整爱》。

她看完后哭着打电话给我,她说和文章中的妈妈比起来,她真的太自私了,毁了自己的生活,也让孩子不得安生。她说从今以后,她一定会事事顾及孩子的感受。

很多经历过感情挫折的妈妈,在当时的情况下不管不顾地发泄,事后却又后悔得不得了,觉得对不起孩子,可是孩子心中的伤痕早就很深很深,妈妈又因为内疚拼命想弥补,所以对孩子予取予求,溺爱过度,最终真的毁了孩子。这样的例子值得引起妈妈们的注意。

要让孩子的心中充满阳光和爱,必须让他学会爱自己的爸爸。这并非局限于离异家庭,因为更多的家庭是完整的。

另外,在与一些妈妈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她们喜欢问孩子爸爸好还是妈妈好这个问题。这等于把本来完全可以融合在一起的爱,人为地对立起来。有的妈妈为了在孩子心目中确立独一无二的地位,甚至会无意识地讲爸爸的坏话,比如“你爸爸工作老不在家,都是妈妈在照顾你呢”“爸爸老是不陪我们,我们也不理他”。

其实,如果爸爸陪孩子的时间较少,妈妈不但不应该这样说,反而更应该尽量在孩子面前说爸爸的好话。

辰辰小时候因为老公经常出差,他对爸爸比较无所谓。老公打电话回来想和他说话,他经常说不到两句就把电话还给我了。老公问他想不想爸爸,他会很直白地说:“不想。”但是如果我偶尔不在家,辰辰会时不时地催老公打电话给我,因为他要和妈妈说话。老公看见这种巨大的反差,开玩笑地跟我说:“辰辰这偏心眼也太严重了吧?”

老公虽然是玩笑,但是孩子跟自己不亲,相信是每个爸爸都不愿意看到的事。在那以后,老公一出差,我就跟辰辰说:“辰辰,爸爸又出差了。”

辰辰还不理解出差的意思,问我什么叫出差。我趁机告诉他:“出差就是到外面工作,没有家人陪伴,很辛苦、很孤独,可是爸爸为了让辰辰有新衣服、新玩具,所以要一个人去外面赚钱。”

辰辰奶声奶气地说:“那我给他打个电话吧!”

我特别激动,赶紧拨了电话递给他。辰辰对着电话说:“爸爸,你要是觉得辛苦就早点回家吧!”那次,辰辰跟他爸爸说得最久。

后来,老公跟我说,接到辰辰这个电话,他心情激动得不能自已。

但是,爸爸和孩子的联系靠电话是绝对不够的。

爸爸在家的时候,辰辰还是习惯找我玩。每当他找我的时候,我常扮作很无能的样子:“辰辰,这个爸爸最擅长了,妈妈都比不过爸爸。”辰辰会转而去找爸爸陪他一起玩。对于孩子,要博得他的心太容易了。几次之后,辰辰会主动去找爸爸,父子感情突飞猛进。有一次,我听见辰辰在电话里说:“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啊,我想你。”

事后,老公对我说,家里有孩子牵挂着自己,真是恨不得早点回来。我想如果男人回来,面对的是妻子的冷言冷语和孩子的不亲不近,男人回家的欲望会薄弱得多。没有一种真正的被需要感,回来也是多余,这是很多男人的普遍心理。如果孩子的爸爸比较忙,我们不是彻底将他排除出去,而是尽量让他融合到亲情的圈子里来。

今年,辰辰生日的时候,老公真诚地对我说:“一直以来,我都很忙,谢谢你让我享受到了完整的父子之情。”我笑笑:“你本来就是一个称职的父亲。”老公说:“以后,我会做得更好。”(题外话,别以为成年人不需要鼓励。忙碌的男人,在外面的辛苦是别人无法体会的。如果最亲近的妻儿都不能理解,那种孤独可想而知,甚至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为谁辛苦为谁忙。一味地去指责挑剔,只会把人心越推越远,直到再也回不来。一个家是否温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女主人的智慧。)父爱和母爱对于孩子而言,缺一不可,这样孩子的心灵才会健康。只有当孩子得到了足够的父爱、母爱后,他的心思才不会聚焦在如何得到父母的爱上,他才会真正地去追寻自己的人生价值。

6.父母越用心,孩子越糟糕吗

对于改变别人,我们总是很热衷,改变自己却觉得很痛苦。我们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是对的,当孩子有了令人不满意的地方,总是立刻想着去矫正,却不愿意想一想,这个问题是怎么出现的。

周末,家里来了一男一女两位客人,都是老公的朋友,因为孩子的问题使他们束手无策。

据张先生自己介绍,他的孩子上小学六年级,他对独生儿子寄予厚望,希望他好好学习,将来出国留学,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他说他知道慈父多败儿,所以对孩子相当严厉,决不因为孩子是独生儿子就对他溺爱纵容。每当孩子犯了错误,他都会严厉批评。孩子小的时候很怕他,这套教育方法还算管用,但小学三年级后,孩子越来越叛逆,现在更是敢公然对抗,甚至逃学打架。有人告诉他,对孩子不能过分严厉,否则会适得其反。张先生听后觉得有道理,看来严厉这套方法不适用自己的儿子,所以他改用怀柔政策。孩子做得不对,他不再批评,苦口婆心地劝孩子好好学习,更向儿子许诺:只要你好好念书,爸爸什么都答应你。可孩子不但不理解他的苦心,反而常常要挟他,他稍有不从,孩子就以不去读书相威胁。

最后,他说:“我明白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刚有了这小子,在他的智力开发上我和太太就特别舍得花钱,他的每门功课我们都给他请了最好的家教老师。在这样的条件下,他还是学不好。软的硬的我都试过了,这小子是软硬不吃啊!我要是有心脏病的话,早被他气死了。”

王女士是一家大型公司的财务总监,她说自己平时特别注重孩子的教育,不存在为了工作疏忽孩子的情况。为了孩子能够出类拔萃,孩子很小的时候,她就亲自担负起孩子的启蒙教育,给他听国乐,陶冶他的情操;给他念唐诗,培养他的文化底蕴。对于孩子的品格教育她也相当用心,见了人一定要礼貌地问好,看见上了年纪的人一定要让座。孩子小的时候特别聪明乖巧,深得周围人的称赞。她觉得自己就算养不出一个神童,也会培养出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嘛。可为什么孩子七岁后却越来越糟呢?现在,孩子既不乖巧也不聪明,偶尔脾气暴戾,偶尔又显得特别窝囊。她知道伤仲永的故事,那孩子最后的平庸全怪父母经常带着他四处炫耀,却不再花精力培养。可她是孩子越大越用心,怎么也是这个结果?要说孩子天生智力平庸,她也就认了,但孩子小时候的聪明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啊,这令她百思不得其解。

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以前看见孩子成绩糟糕,逃学打架,我们会责备父母太不称职,疏忽了孩子的教育。可是为什么对孩子那么用心,还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张先生、王女士身上,我们还经常听到某某老师多年获得优秀教师的称号,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却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如果孩子出现某种偏离常规行为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引起注意,它是一种信号。它或者表达了孩子对父母的不满与反抗,或者是孩子渴望被关注,借此引起父母的注意,就像孩子小时候哭闹一样。只有读懂了孩子的信号,才能明白孩子需要什么。

我们先来看张先生的故事。张先生夫妇有着所有父母的愿望:希望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我猜测道:“可能你觉得现在社会的压力和竞争都比较大,你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你对孩子非常严厉。”

张先生点点头,补充道:“我觉得孩子既然生出来了,就应该对他负责。”

我对他的话给予了肯定:“所以你觉得不能纵容孩子,过于仁慈会惯坏了孩子,于是对孩子非常严格,这就不自觉地把自己摆到家长和强者的位置上,一旦孩子做错什么,立刻会遭到严厉的批评。孩子小的时候,没有能力反抗,所以孩子在这种高压政策下努力使自己符合父母的期望,让自己少受惩罚,所以使你觉得这套教育方法是管用的。但孩子渐渐长大,他慢慢有了自己的思想,也慢慢有了反抗的力量,你的这套管教方法便开始失灵。在别人的指导下,你觉得硬的不行,那就来软的。这种转变使你的位置发生了改变,你一下子从高高在上的管教者成了苦口婆心的劝导者。”

张先生深思了一下,不由自主地点点头:“好像是这么回事。”

我继续分析道:“并且你许诺只要孩子肯好好学习,你什么都答应他。所以孩子捏住了你的软肋,知道他可以用学习这件事来迫使你就范。你只要让他稍有不满意,他就以此要挟。如果他一再提出过分的要求,在你忍无可忍的时候,你也许又会恢复之前的强势做法。这样下去,你和他之间就演变成了一场拉锯战,看谁先妥协。这样反反复复会愈演愈烈,最后双方都会失去耐心,当有一天矛盾激化的时候,就很难收拾了。”

张先生后怕地说:“你说得没错,现在就有这种趋势,可他软硬不吃,我该怎么办呢?”

我说:“孩子身上出现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想扭转,更需要时间和耐心。我可以给你建议,但是这对你本身就是个挑战。”

张先生急切地说:“只要为了孩子好,我什么都愿意去做,反正他现在已经这个样子了,我就死马当作活马医了。”

张先生这样说,可见之前他已经用过很多方法,并且都碰了壁。很多父母之所以用尽各种办法都解决不了孩子的问题,是因为他们找孩子身上的问题总是很容易,却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