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佛商之道:领悟《心经》,成就佛商智慧
15037400000023

第23章 般若行,佛商领袖的菩提路(3)

心灵的培育是生活在当今社会人类急需的“心灵鸡汤”。改革开放以后,和“麦当劳”等快餐一起进入中国的,还有生活的快节奏和从四面八方如潮水般涌来的各种压力。对于那些置身于高度竞争压力下的商业领袖和处于的领导岗位的社会精英来说,隐藏在功成名就光环背后的,是高度的精神紧张和无处不在的心灵焦虑。而可以帮助人们放松心情的禅修,也不再是隐士和高人们的专利了,它已经成为宽慰和舒解我们心灵郁结的一把钥匙。

禅修就是修“心”

禅修的主体“心”又是什么?它是指人的本能、情感、意识、潜意识,还是所谓的“灵魂”?一直以来,大多数没有接触过佛学的人,往往会主观地认定佛法是迷信,禅修也不过是故弄玄虚的道术而已。而虔诚的佛教徒们却又言之凿凿地申明:魂是永恒存在,并且是循环轮回的!

笔者曾无数次地站在唯物和唯心的观点之间左右不定,也曾无数次地试图让自己从唯物和科学的角度证明其中的一种观点是正确的或错误的。然而,在笔者所能找到的所有理论和证据中,却没有找到一个能够完全让自己满意的答案。因为在科学面前,强调“心学”的佛教一再重申的“真我”、“灵性”(也就是习惯上所称的“灵魂”),好像总是和鬼神之类的迷信有关,而能够证明“灵性”真实存在并令人信服的理论,又实在是少得可怜。

直到有一天,笔者读到稻盛和夫的禅修理论之后,才被彻底改变。稻盛和夫认为,所谓的“真我”、“灵性”,其实不过是人类众多意识形态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人的“灵魂”如同任何一种意识形态,不仅是确实存在的,而且是物质的、可以被证明的。

稻盛和夫把佛学中的“真我”、“灵性”与已经被人类证明真实存在的本能、情感(感觉)、理性放在一起,并以层次区分后绘制成图,展示出“心”的全部内涵。

“心”最外面的三个层次谁都不会否认,因为我们都能切身感受到它们的存在。但是,第四层的“灵性”真的存在吗?想想看动物有没有“灵性”?如果连动物都会具有“灵性”的话,何况人类呢?人们之所以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只是因为理性阻止了人类探索心灵的脚步而已。

“理性”在这时候变成了阻隔我们探索内心深处“灵性”和“真我”的屏障!当我们不愿、不能或拒绝穿透理性时,“灵性”就如同深埋在沙土里的金子一样无法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领导者的禅定之法

佛教禅修包括“止”和“观”两个方面。“止”是“停止”、“放下”,是“定”的范畴;“观”是“洞见”、“深入观察”的意思。越南当代高僧一行禅师说:“我们常常倾向强调‘观’的重要,因为它能带来洞见,并将我们从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然而,修‘止’才是禅的基础,倘若不能停止,就无法拥有洞见。”孔子的高徒曾子也曾说过:“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定就是禅定。禅定的前提是“知止”,禅定的结果是“得慧”。当一个人放下过多的欲望和不必要的负担后就能禅定入静。只有冷静下来用平静的心去心平气和地思考问题,才能洞察缘由,找到根本,谋虑周全,最终获得明道达圣的大智慧。

领导者进行禅修虽然不一定是以修养身心、见性成佛为目的,但它却同样可以让领导者在启迪艺术思维、提升自我境界、参悟经营真相、寻求问题根本和获取领导智慧上获得帮助。比如,当领导者遇到无法处理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心乱如麻、难以抉择时,领导者最需要禅定启智。参考禅修的步骤和次序,领导者可以按照以下思路进入禅定,以梳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寻求化解矛盾的最佳方法。

1.远离问题

离开产生问题的环境,暂时远离问题本身,让自己在安静的环境中冷静下来。

2.克服散乱

保持与问题本身无关的内心专注,去除问题对心理产生的各种消极和负面影响。

3.止禅入定

让自己进入专一、不动、无思考、不烦恼、完全安宁的状态之中,体会内心宁静、安详和清明的专注状态。

4.开发洞察力

当内心完全平静和放松之后,再回想导致问题和产生矛盾的每个环节,分析细节与细节之间的逻辑或因果关联,寻找问题产生的源头和影响问题处理的关键要素。

5.“止”“观”互补

以思考和推理的方式把自己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进行深入观察,经过仔细推敲,从而厘清脉络,选择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和最佳途径。当思绪再次变得杂乱并影响到自己的判断和理智时,应马上停止思考,并再次重复上述步骤,直至迸发灵感并找到最恰当地能够艺术地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的圆满答案。

6.养成习惯

当禅定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和工作习惯时,智慧的泉水就会从心田里汩汩流出,源源不绝。这种境界和感觉正如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所描绘的那样奇妙: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给自己留下5分钟的时间吧!在这短短的5分钟内,抛开烦恼,远离纷争,就能进入禅定,启迪慧根。打开自己心灵的眼睛,像“观世音”一样反“观”自性。

培育心灵,找回自己。禅定,都是从这最初的5分钟开始的。

谁会拒绝和自己的心灵对话?谁不想找到已经埋没了很久的“真我”?

只需要5分钟,也许一切都会改变!

只需要5分钟,也许“真我”就会出现!只需要5分钟,也许我们苦苦追寻的所有答案都会同智慧一起悄然到来。

涅槃,从领导到佛商领袖的嬗变

嬗变从放下开始

“……五百年来的眼泪倾泻如瀑。五百年来的眼泪淋漓如烛。流不尽的眼泪,洗不净的污浊,浇不熄的情炎,荡不去的羞辱,我们这飘渺的浮生,到底要向哪儿安宿……”这段美丽的文字节选自郭沫若先生所著的《凤凰涅槃》一诗。诗歌中所描写的凤凰,源自佛教“天龙八部”之一的迦楼罗。

传说在古老的天方古国,有一种名叫“菲尼克斯”的神鸟,它们有500岁的寿命。每当它们满500岁时,就会采集香木,啄木取火,然后义无反顾地投身火海。当大火燃尽之后,它们就会重生,获得永恒不死的生命。它们用自我毁灭的痛苦换回了永生,用付出生命的代价换来了永恒。这种鸟就是凤凰,凤凰的行为就是涅槃。

2006年,TCL总裁李东生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名字叫《鹰之重生》。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的寿命可达70岁。但是,到了40岁时,它的喙会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脯;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捕捉猎物;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翅膀变得十分沉重,飞起来十分吃力。此时的鹰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等死,要么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更新过程——150天漫长的蜕变。它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并停留在那里,不得飞翔。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其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待新的喙长出来。鹰会用新长出的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个一个拔掉。当新的趾甲长出来后,鹰便用新的趾甲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拔掉。5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鹰重新开始飞翔,再度过30年的岁月。”

佛教用“涅槃”喻示新生,李东生用“鹰之重生”彰显变革,他们表达了一个相同的观点:嬗变。西汉文学家贾谊说:“形气转续,变化而嬗。”在古代,“嬗”与“禅”相通,意为蜕变。更通俗一点地说,一种事物向另一种事物转变的过程,叫做“嬗变”,也就是“禅”。

禅,就是彻底地改变自己。领导者该如何彻底改变自己?要想实现从一个普遍的领导者向卓越领袖的嬗变,就要像凤凰一样涅槃。而放下是嬗变的开始。只有放下包袱,才能轻装前行;只有放下束缚,才能自在幸福。

有一对师徒和尚,在经过一条小河时发现河水冲断了小桥,河边有一个女子正为无法过桥而焦急万分,师父就背着这个女子过了河。小和尚觉得师父所为有失出家人的仪轨,便一直对此事耿耿于怀。师父看穿了徒弟的心思,对他说:“我早已经把那个女子放下了,可你的心却一直放不下她。”

我们成长的障碍并非来自外部,阻挠我们成长的,有时候恰恰是我们自己为自己设下的、无法放下和逾越的一道道鸿沟、深渠。而组成这些鸿沟、深渠的,就是深藏在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自以为是”!

正所谓“不破不立”。领导者只有敢于否定过去,才有可能创造未来;只有勇于否定自己,才有可能实现嬗变。

嬗变从“心”开始

马祖道一禅师12岁时出家,拜南岳怀让禅师为师。他每天潜心坐禅,从来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有一天,南岳禅师来到道一打坐的禅座前,问他:“你每天这样坐着,在干什么?”

马祖道一恭敬地回答:“我想成佛。”

南岳禅师二话没说,随手拿起地上的一块砖,在马祖道一座旁的石头上磨了起来。

马祖道一不解地问:“师父,您磨砖头做什么?”

南岳禅师说:“我要做一面镜子。”

马祖道一问:“磨砖怎么能做镜子呢?”

南岳随即反问道:“那坐禅又怎么能成佛呢?!”

马祖道一听后从座位上站起来,沉默不语。南岳禅师说:“如果你驱赶着一辆牛车,车子不动了,你应该驱赶车子呢,还是应该驱赶拉车的牛?”

马祖道一立刻明白了:打坐只是外在的形式,仅仅凭借外在的形式是成不了佛的。

通过上文的故事,领导者应该明白:仅仅凭借所谓的“执著”,以及研读、掌握大量的领导方法和领导技巧,是永远无法实现从领导到领袖的嬗变的。能帮助领导者向领袖嬗变的捷径只有一条,它的名字叫“心”。领导力,在“心”里孕育;领导智慧,在“心”里潜藏。只有启迪心灵,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卓越的领导者,都是从“心”开始的。在《心经》的最后有一段密语,据说当年前往西天的唐三藏正是凭借这段密语,渡过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真经。让我们一起吟诵这段神秘的密语,并共同感受一下自己的“心”吧。

揭谛揭谛(去吧,去吧),

波罗揭谛(向成功的彼岸度过去吧),

波罗僧揭谛(让我们一起度向成功的彼岸吧),菩提萨摩诃(希望天下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到达无上圆满的成功彼岸)。

本章小结

每一次的自我升华,都需要面对生与死的考验;每一次的嬗变重生,都需要做好自我毁灭的准备。

只有敢于否定自我的领导者,才能够突破自我的局限;只有真正懂得用“心”的领导者,才有可能让自己成“佛”。

领导者要想作出正确的选择,需要有智慧来支撑。用智慧去判断、选择和使用方法、策略的领导行为,就是领导者的“般若行”。

禅修是关于心灵修炼和心灵培育的学问,也是可以帮助我们突破束缚、直达彼岸的最佳途径。

要想实现从一个普通的领导者向卓越领袖的嬗变,就要像凤凰一样涅槃。而放下是嬗变的开始。只有放下包袱,才能轻装前行;只有放下束缚,才能自在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