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谛,领导者的取舍之道
灭谛的内涵
知“苦”然后断“集”,慕“灭”而后修道。“集”为起始,“灭”是方向。因此,“灭谛”是指灭尽贪、嗔、痴等烦恼诸毒之后,达到清净自在、真如本性的境界。
在“四圣谛”中,“灭谛”是修禅学佛者最终极的理想目标。这个终极目标的状态就是涅槃。涅槃是灭除了烦恼、痛苦、人我、是非、分别等种种无明之后,所产生的境我如一、超越生死、自由自在、光明幸福的圆满境界。
在佛教中,涅槃的境界是无法用语言尽善尽美地描述和表达的。就像《金刚经》所说,“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明真是菩萨”。涅槃之相是“空”,“空”的境界如同《心经》所表达的那样,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无上正等正觉。当诸佛证得涅槃佳境时,其实是实无一物可得的“空”境,所以,《金刚经》才有“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之言。
释迦牟尼告诉人们,众生所运用的一切世间法都是因缘和合的假象,它带给人们的只能是循环不断、终未解脱的生灭幻象。因为执著于“有”,所以就会去追求恒久不变的“常”,而世界上没有一种事物会真实永恒地存在。如果不执著于“有”和“常”,是否应该执著于“无”或“断”呢?如果我们执著于“断”,一定会走入另一个极端“无”,其结果也必然会是消极避世,同样无法获得解脱。
凡夫俗子们习惯在相对的观念里打转,所以永远都脱离不了烦恼轮回之苦。只有既不拘泥于“有”,也不拘泥于“无”,既不拘泥于“常”,也不拘泥于“无常”,才能修成正果,证得涅槃。在涅槃的境界里没有“有、无、生、灭”的相对概念,涅槃是“非有非无、非生非灭”的“无我”状态,因为“无我”,所以是“空”;因为是“空”,所以“了不可得”。
只有思路正确,结果才有可能正确。站在世俗的角度,通过解释涅槃者的思维可以发现:因为证悟了涅槃,所以不再有凡夫的造作;佛不求所谓的“生”,也不求所谓的“灭”;佛不认为世间有所谓真实的“苦”,所以也没什么需要去“断”;佛没有任何对欲望的执著,所以才能体会到涅槃后的寂静和自在快活。涅槃者心行处灭,所以烦恼不生;涅槃者心无挂碍,所以无所畏惧;涅槃者无所欲求,所以金刚不坏;涅槃者看破生死,所以超脱轮回。
“无私则正,无欲则刚。”有大作为者,必然有所不为。涅槃者的佳境,不是出世的消极回避,而是入世的大作为。
领导者的灭谛
“有所为,有所不为”,是领导者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取舍准则。看过《水浒传》的人一定明白,“水浒团队”的失败主要原因在于领导者宋江在方向选择上出现了失误。
“南辕北辙”的典故也告诉领导者同样的道理:无论你拥有多么先进的设备和工具,无论你掌握了多么雄厚的资金和核心技术,无论你的个人能力有多么强大,一旦你的方向错了,你的实力越强,你离目的地的距离只会越来越远。
正确的取舍,既来自领导者对方向的正确判断,也来自领导者对预定目标实现要素的充分把握和准确分析。
1948年,辽沈战役爆发之前,毛泽东和林彪在进攻目标的选择上出现了分歧。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战略选择是让东北野战军弃长春于不顾,直取锦州;而时任东北野战军总司令的林彪却坚持先打长春,再攻沈阳,然后直取锦州。他给出的理由主要有三点:首先,长春距林彪的大本营和后勤补给基地最近,大本营随时可以为前线战场提供后勤保障;其次,国民党在长春的兵力部署最少,以强克弱,获胜的把握较大;第三,在地理位置上,长春三面受困,不易获得国民党其他部队的援助。
思量再三,毛泽东最终同意了林彪的选择。但是,林彪在包围长春后才发现,攻战长春远非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严峻的现实让林彪不得不放弃原先的战略选择,最终按照毛泽东的安排将主力移至锦州。
1948年10月14日上午,随着林彪的一声令下,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的500门大炮一起向锦州开火,仅仅31个小时,锦州就被解放了。随后,长春也得到解放。战后,毛泽东高兴地把先打锦州,再克长春的战略规划形象地比喻成“关门打狗”。
辽沈战役的胜利取决于毛泽东在战略取舍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准则。在毛泽东的整体布局中,锦州既是东三省的战略要塞,也是打开华北平原及中原大地的门户,更是扭转全国战局的关键枢纽。锦州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意义如此重大,正如国民党驻锦州将领范汉杰所说,“锦州好像一个人肩上的一根扁担,一头挑着东北,一头挑着华北,如果这根扁担断了,不仅东北不保,连保护华北的大门也被彻底打开了”。
选择大于努力,选择的同时也意味着放弃。懂得放弃的人最懂得取舍,懂得取舍的人最懂得选择。正如通用电器前CEO杰克·韦尔奇所说:“人们只看到了我的战略成功,却看不到我在战略选择时放弃了多少有可能成功的机会。”
毛泽东说:“在战略上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所以,领导者在作战略取舍时,不要被眼前的局部利益所引诱,也不要被唾手可得的蝇头小利所迷惑,而是要永远要记住自己的战略蓝图,要知道自己的终极目标。
用正确的领导思维,选择正确的战略目标;用正确的战略目标,获得正确的战略方法;再用正确的战略方法,保证正确的战略目标的实现。领导者在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的引领之下,权衡得失、取舍利害,再加上坚持不懈,定能取得成功。
道谛,领导者的成功之路
道谛的内涵
道为通达之意,也是道路的意思。在佛教中,道谛就是达到涅槃境界——灭谛的方法和手段。对于初入佛门的人来说,通往涅槃的路可能太过遥远和漫长,所以,释迦牟尼按实现难度从低到高将其分解为凡夫俗子能接受的、可达成的五个中短期目标,并提出了达到各个目标的具体修炼方法。在佛教中,这些中短期目标叫做“位”,即位置、方位、地位、级别。
资粮位的“资”是资助的意思,粮是粮食。资粮位的意思是,“人远行必假粮食而资助,则欲证果者,必以善根功德为资粮,以资助自身”。要达到这一阶段,修行者要修炼“四念处”和“五停心观”。
加行位指加功力进修之位,此乃五位修行的第二位,又被称作加行道、方便道。要达到这一阶段,修行者要修炼“四圣谛”。
第三是见道位。简单地说,见道位就是开悟。要修炼到这一等级,修行者必须断除“我见”、“戒禁取见”和“疑结”。
在证得见道位后,修行者生起菩提心、清净心,广度众生,进入修道位。在这一阶段,修行者虽已入流,但仍要精进,需按上述“三位”的方法继续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