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佛商之道:领悟《心经》,成就佛商智慧
15037400000001

第1章 自序

关于《心经》

一、《心经》的由来

释迦牟尼32岁(一说是35岁)悟道,81岁涅槃。他在49年内的所说诸法,经弟子们整理编撰后,成为所有佛教徒顶礼膜拜的妙法经典,这就是“佛经”的来历。在浩瀚的佛教经典里,《大般若经》是字数最多的一部佛经,共600卷,约640万字(一说500多万字)。《大般若经》是大乘佛法的基础理论,被称之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

《心经》全称是《般若①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在玄奘法师翻译的《大般若经》第403卷的“观照品”和第429卷的“功德品”以及鸠摩罗什翻译的《大品般若经》的“习应品第三十一”和“劝持品第三十四”中,都可以找到与《心经》局部文字几乎完全相同的经句,这是《心经》显说般若的出处。《心经》经著名高僧鸠摩罗什以及中国唐朝的玄奘法师翻译后,才正式在中国传播并流诵至今。

有人说,最能体现佛教思想精华的是《大般若经》,最能体现《大般若经》核心思想精华的是《金刚经》,而最能体现《金刚经》核心思想精华的是《心经》。

近代著名佛学居士元音老人在评述《心经》的佛教地位时说:“佛法以大乘法为中心,大乘法又以般若法门《大般若经》为中心,而《心经》又是一切般若法的核心,是《大般若经》的主体……故用‘心’来比喻此经是《大般若经》、一切般若法门、一切心地法门,乃至整个佛法的主体和中心,可谓是心中之心了,即《心经》是佛法的核心中之核心。”

在佛教界有一个关于玄奘法师与《心经》之间渊源的故事。当年唐玄奘法师为探究《瑜伽师地论》的义理,决定前往印度那烂陀寺请教高僧,于是开始了他西天取经的万里长征。出发前,他中转至成都的一座寺庙里挂单时,遇到了一位长满疥瘌、满身脓包、无人接近、行将病危的老和尚。年轻的玄奘法师每天为他涂药洗疮,从不厌烦。在玄奘法师的悉心照料下,老和尚渐渐痊愈。为了表示感谢,老和尚口传一部经文给玄奘法师,并告诉玄奘法师在西天取经的路上无论遇到什么无法克服的困难,只要念此经文,定能逢凶化吉,让邪魔鬼怪消弭于无形。此后,玄奘法师在西去的茫茫沙漠中,无论是在遇到恶劣的自然环境无法前行,还是在野人出没的蛮荒之地身遇险境时,只要念此经文,果然就能化险为夷,最终取回真经。而老和尚告诉玄奘的这段经文就是《心经》。

大型纪录片《千年菩提路》记述了玄奘法师翻译《心经》的经过。晚年的唐太宗身受疾病和心灵困惑的双重折磨,弥留之际更是异常痛苦。为了帮助唐太宗消除罪业,减轻痛苦,玄奘法师在唐太宗的病榻前译出了《心经》。唐太宗在看完《心经》后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如果去除迷信和传说的神秘色彩,理智看待《心经》,你同样会发现《心经》的殊胜妙理:这段记载着观世音菩萨和舍利弗两人简短对话的经文,其实包含了佛教关于心灵与肉体、思想与智慧、现象与本质、生命与时空的真知灼见。它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看清自我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引导我们理智地思考“人”和“心”的真实内涵。

二、《心经》全文②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三、《心经》译文③

观世音菩萨在深入思考人生的终极目标和问题时,透过纷繁的俗世生活,看清了生命的真实意义,因此超脱了一切的痛苦和厄运。

舍利子啊,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俗世的生活需要生命的真义的指引,生命的真义也需要通过俗世的生活去实现。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俗世的生活中有生命真义的存在,生命真义也体现在俗世的生活中。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色蕴,也同样适用于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等尘世间所有的物质与生命现象。

舍利子啊,真正的自然法则是永恒的,既不会消亡或更新,也不会由于人的好恶而有任何改变,也不会增加和减少这些法则中的某些条款。所以,生命的真义不会因为物质条件、个人感受、世间百态、我们的视野和意识等而有所不同,不会因为你是否愚昧以及是否考虑生老病死问题而有所差异,不会因为你是否正在遭遇或曾经遭遇过苦难的折磨而有所改变,也不会因为你是否聪明和拥有多少财富而产生变化。

有所得者,有也;无所得者,空也。所以,自然法则是真切可信的,于是我们能够觉悟到自然法则给予众生的那种公正无私的恩情。因此,我们应该做到心无挂碍,去追随人生的真理。因为心无挂碍,我们就不会畏惧任何困难,就会远离那些乱七八糟的妄想,最终让自己超脱尘世的烦恼。

观世音菩萨举证说明:三世诸佛,就是因为坚定不移地追随了人生的真理,最终成了高尚而又正直、待人平等友好、知道自己何去何从的觉悟者。

从这些成功者的故事中,你就知道,人生的真理乃是能够消弭生活烦恼的大神咒,是能够破除人间愚昧的大明咒,是能够带来光明前景的无上咒,是无可替代的无等等咒,它是如此真实灵验,绝不虚无。

所以,《心经》的主题就是告诉各位:去吧!去吧!让我们一起去追求人生的真理吧!希望我们中间的每一位,都能够尽早地成就自己的一生。

①般若是梵文的音译,指“通达真理的无上妙慧”。般若并不是普通的智慧,佛教用它指理解一切事物本质真相的大智慧,指能够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超越一般聪明和普通智慧的妙智空慧。只有投入整个身心去求证、感悟而得到的智慧,才是般若。

②唐玄奘法师译本。

③从语言思维的层面来看,相对圣人所证的绝对境界,始终存在距离,所以白话与译文都有可能是偏颇的、无法明确表达每个文字背后的玄机和内涵的。因为《心经》力透纸背的般若真理很多时候只能用心去体会和领悟,无法用文字语言尽善尽美地全面表达和清晰概括。为防止误导读者,笔者原封不动地使用了2010年5月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的《十位大师讲心经》一书中的《心经》白话译文,以供读者赏析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