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我读故我在:胡适论读书
15003500000024

第24章 读书与成才:先把自己铸造成器(4)

问题是一切知识学问的来源,活的学问、活的知识,都是为了解答实际上的困难,或理论上的困难而得来的。年轻人世的时候,总得有一个两个不大容易解决的问题在脑子里,时时向你挑战,时时笑你不能对付他,不能奈何他,时时引诱你去想他。只要你有问题跟着你,你就不会懒惰了,你就会继续有智识上的长进了。

学堂里的书,你带不走,仪器,你带不走;先生,他们不能跟你去,但是问题可以跟你走到天边!有了问题,没有书,你自会省吃省穿去买书;没有仪器,你自会卖田卖地去买仪器!没有好先生,你自会找好师友;没有资料,你自会上天下地去找资料。

各位青年朋友,你今天离开学校,夹袋里准备了几个问题跟着你走?

第二味药,叫做“兴趣散”,这就是说:每个人进入社会,总得多发展一点专门职业以外的兴趣——“业余”的兴趣。

你们多数是学工程的,当然不愁找不到吃饭的职业,但四年前你们选择的专门职业,真是你们自己的自由志愿吗?你们现在还感觉你们手里的文凭真可以代表你们每个人终身的志愿,终身的兴趣吗?——换句话说,你们今天不懊悔吗?明年今天还不会懊悔吗?你们在这四年里,没有发现什么新的,业余的兴趣吗?在这四年里,没有发现自己在本行以外的才能吗?

总而言之,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又应该有他的非职业的玩意儿。不是为吃饭而是心里喜欢做的,用闲暇时间做的,——这种非职业的玩意儿,可以使他的生活更有趣,更快乐,更有意思,有时候,一个人的业余活动也许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

英国十九世纪的两个哲学家,一个是弥尔(J.S.Mill),他的职业是东印度公司的秘书,他的业余工作使他在哲学上、经济学上、政治思想史上,都有很大的贡献。一个是斯宾塞(Herbert Spencer),他是一个测量工程师,他的业余工作使他成为一个很有势力的思想家。

英国的大政治家丘吉尔,政治是他的终身职业,但他的业余兴趣很多,他在文学、历史,两方面,都有大成就;他用余力作油画,成绩也很好。

今天到自由中国的贵宾,美国大总统艾森豪威尔威尔先生,他的终身职业是军事,人都知道他最爱打高尔夫球,但我们知道他的油画也很有工夫。

各位青年朋友,你们的专门职业是不用愁的了,你们的业余兴趣是什么?你们能做的,爱做的业余活动是什么?

第三味药,我叫他做“信心汤”,这就是说:你总得有一点信心。

我们生存在这个年头,看见的、听见的,往往都是可以叫我们悲观、失望的——有时候竟可以叫我们伤心,叫我们发疯。这个时代,正是我们要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候,没有信心,我们真要发狂自杀了。

我们的信心只有一句话:“努力不会白费”,没有一点努力是没有结果的。

对你们学工程的青年人,我还用多举例来说明这种信心吗?工程师的人生哲学当然建筑在“努力不白费”的定律的基石之上。我只举这短短几十年里大家都知道的两个例子:

一个是亨利·福特(Henry Ford),这个人没有受过大学教育,他小时半工半读,只读了几年书,十六岁就在一小机器店里作工,每周工钱两块半美金,晚上还得去帮别家做夜工。五十七年前(1903)他三十九岁,他创立Ford Motor Co.(福特汽车公司),原定资本十万元,只招得两万八千元。

五年之后(1908),他造成了他的最出名的mdel T汽车,用全力制造这一种车子。

1913年——我已在大学三年级了,福特先生创立他的第一副“装配线”(Assembly line)。

1914年——四十六年前——他就能够完全用“装配线”的原理来制造他的汽车了。同时(1914)他宣布他的汽车工人每天只工作八点钟,比别处工人少一点钟——而每天最低工钱五元美金,比别人多一倍。

他的汽车开始是九百五十元一部,他逐年减低卖价,从九百五十元直减到三百六十元——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减到二百九十元一部。

他的公司,在创办时(1903)只有两万八千元的资本,——到二十三年之后(1926)已值得十亿美金了!已成了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公司了。1915年,他造了一百万部汽车,1928年,他造了一千五百万部车。

他的“装配线”的原则在二十年里造成了全世界的“工业新革命”。

福特的汽车在五十年中征服全世界的历史,还不能叫我们发生“努力不白费”的信心吗?

第二个例子是航空工程与航空工业的历史。

也是五十七年前——1903年12月17日,正是我十二整岁的生日,——那一天,在北加罗林那州的海边Kitty Hawk(基帝·霍克)沙滩上,两个修理脚踏车的匠人,兄弟两人,用他们自己制造的一只飞机,在沙滩上试起飞,弟弟叫Owille Wright,他飞起了十二秒钟。哥哥叫Wilbur Wright,他飞起了五十九秒钟。

那是人类制造飞机飞在空中的第一次成功,——现在那一天(12月17日)是全美国庆祝的“航空日”——但当时并没有人注意到那两个弟兄的试验,但这两个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脚踏车修理匠人,他们并不失望,他们继续试飞,继续改良他们的飞机,一直到四年半之后(1908年5月)才有重要的报纸来报导那两个人的试飞,那时候,他们已能在空中飞三十八分钟了!

这四十年中,航空工程的大发展,航空工业的大发展,这是你们学工程的人都知道的,航空工业在最近三十年里已成了世界最大工业的一种。

我第一次看见飞机是在1912年。我第一次坐飞机是在1930年(三十年前)。我第一次飞过太平洋是在二十三年前(1937);第一次飞过大西洋是在十五年前(1945年),当我第一次飞渡太平洋的时候,从香港到旧金山总共费了七天!去年我第一次坐Jet机,从旧金山到纽约,五个半钟点飞了三千英里!下月初,我又得飞过太平洋,当天中午起飞,当天晚上就到美国西岸了!

五十七年前,Kitty Hawk沙滩上两个脚踏车修理匠人自造的一个飞机居然在空中飞起了十二秒钟,那十二秒钟的飞行就给人类打开了一个新的时代,——打开了人类的航空时代。

这不够叫我们深信“努力不会白费”的人生观吗?

古人说:“信心可以移山”(Faith moves mountains),又说:“功不唐捐”(唐是空的意思),又说:“只要功夫深,生铁磨成绣花针。”

青年的朋友,你们有这种信心没有?

【点评】

毕业是结束学习生活,开始新生活。而这个新生活,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负担,意味步入复杂竞争的社会。要学会保护自己,以适应社会、发展自己。为此,胡适给毕业生开出防身三味药:问题丹、兴趣散和信心汤。

问题丹,即带着问题走出校门。有问题就不会懒惰,失去大学受到的头脑训练和知识准备,素质能力才有所提高,才能解决问题,生存和发展才不成问题。

兴趣散,即要有自己的兴趣。发展可保持一生的兴趣,满足精神需求,生活才有情趣,少烦恼,才有更多快乐和幸福感,保持生活热情。

信心汤,即不失自信。无论何时何境,都要保持信心,相信自己,相信努力不会白费,相信功力不会唐捐。永远积极进取,迎难而上,怀一份宁信其有的执着。这样的人,永远不倒!

胡适的一生,就是积极乐观、进取向上的一生。无论困难、阻力还是风险,他都不改其志,不失信心和力量,毕生为自由独立而战,毕生宣传先进思想文化,从而树起一座丰碑。

【链接】

“哥大”启蒙文学革命

早在1915年,胡适就认识到白话文是“活文字”,认为“古文是半死的文字”。那年夏天,他和一同在美国留学的任鸿隽、梅光迪、杨杏佛、唐擘黄等人在绮色佳讨论中国的文学革命问题。从中国文字谈到中国文学。大家各抒己见,观点不一,十分热闹。梅光迪最守旧,他绝对不承认中国古文是半死文字,他与胡适辩论得很激烈,各执己见。胡适当时就认定中国文学必须经过一场革命,于是,“文学革命”的口号就在那个夏天的辩论中产生了。

胡适还致信梅光迪,作了一首长诗,诗中有大胆的宣言:

梅生梅生毋自鄙!神州文学久枯馁,百年未有健者起。新潮之来不可止;文学革命其时矣!吾辈势不容坐视。且复号召二三子,革命军前杖马棰,鞭笞驱除一车鬼,再拜迎入新世纪!……

在这首诗里,胡适第一次用“文学革命”这个名词。胡适是想拉梅光迪“入伙”,一起搞“文学革命”的,但梅光迪不仅没被说动,而且还写了首游戏诗讽刺胡适太狂妄。而且此信在当时的朋友圈中引起不小风波,大家都觉得胡适在异想天开,这让胡适深受打击,在日记中感叹没有同志:

右叔永戏赠诗,知我乎?罪我乎?

但胡适坚信自己的主张。他给各位朋友写信,信中有诗句:“愿共僇力莫相笑,我辈不作腐儒生”,希望他们加入到“文学革命”中来,但大家仍不以为然。胡适感觉十分孤立,但心中终不服——胡适已经觉悟到“中国文学史上的几番革命都是文学工具的革命”,“如今这个工具僵化了,必须另换新的、活的,就是要文学革命”。

此后,胡适就开始尝试作白话诗,又遭到朋友们的讥讽。此时,他们虽然也感觉到中国文学有必要革命一番,但对胡适以白话文作诗不以为然。胡适说:“在他们心里,诗与文是正宗,小说戏曲还是旁门小道。他们不承认白话诗文,其实他们是不承认白话可作为中国文学的唯一工具。”但胡适仍然很坚定,他决心“要用白话来征服诗的壁垒”,还宣言不作文言诗词。

虽然说不动大家,但胡适已经找到了文学革命的路径,便写了封信给大家,结束与他们的笔墨官司,并说:“可惜须单身匹马而往,不能多得同志,结伴而行”。他虽心有认定,但“一年多的讨论,还不能说服一两个好朋友,我还妄想在国内提倡文学革命的大运动吗?”胡适对朋友们不与自己结伴冒险而感到失望和缺少同志的寂寞。当时,胡适还写了一首叫《朋友》(后改为《蝴蝶》)的诗表达这种心情: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当时,胡适在杜威实验主义的影响下,开始尝试作白话诗,没写几首,就为自己的诗集取名为《尝试集》了。胡适说:“这是我的实验主义的文学观。”

与朋友们的讨论,胡适虽没得到同志,但文学革命的思路日益明晰,并日渐系统化,形成他的新文学的八大要点,然后写成《文学改良刍议》,一份给《留美学生季刊》发表,一份给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陈独秀看到后,拍案叫好,立即发表胡适的文章,并写了一篇《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的旗帜从此在中国树起,新文学革命从此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可见,胡适在大学时即思考社会问题,提出问题,并大胆探索、尝试,带着这个问题走进社会,从而领袖新文化运动,开一代新风。

5.有责任地思考——智识的准备

【题解】

本文是1941年胡适在美国普渡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词,题为“Intellectual Preparedness”,郭博信翻译,收入胡颂平编撰的《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5册。

胡适于1938年9月17日-1942年9月8日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胡适一生有志于学问思想,无意于政治,但身处国难之际,他只好当仁不让、欣然受命,走上仕途。在整个任期期间,胡适多方斡旋,为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做出积极的努力。

本文是他在1941年6月在美国普渡大学毕业生典礼上的演讲。当时正值德意志法西斯甚嚣尘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美国也是人心惶惶。

胡适强调:“人生最神圣的行动,就是有责任的思考。”至今读来,仍振聋发聩。

【原文】

1

在这个值得纪念的仪式完毕之后,你们就被列入少数特权分子之列——大学毕业生。今天并不是标示着人生一段时期的结束或完毕,而是一个新生活的开始,一个真正生活和真正充满责任的开端。

大家对你们作为大学生毕业生的,总期望会与平常人有所不同,和大多数没有念过大学的人有所不同。他们预料你们言行会有怪异之处。

你们有些人或许不喜欢人家把你们视为与众不同,言行怪异的人。你们或许想要和群众混在一起,不分彼此。

让我们向你们保证,要回到群众中间,使人不分彼此,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假如你们有这个愿望,你们随时都可以做到,你们随时都可以成为一个“好伙伴”,一个“易于相处的人”,——-而人们,包括你们自己,马上就会忘记你们曾经念过大学这回事。

虽然大学教育当然不该把我们造成为“势利之徒”和“古怪的人”,可是我们大学毕业生一直保留一点儿与众不同的标志,却也不是一件坏事。这一点儿与众不同的标志,我相信,是任何学术机构的教育家所最希望造成的。

大学男女学生与众不同的这个标志是什么呢?多数教育家都很可能会同意的说,那是一个多少受过训练的脑筋,——一个多少有规律的思想方式——这会使得,也应当使得,受大学教育的人显出有些与众不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