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我读故我在:胡适论读书
15003500000012

第12章 怎样读书:习惯重于方法(5)

可以说,王统照是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早在《新青年》创刊伊始,还是中学生的王统照就寄信给杂志社称:“贵刊出版以来,宏旨精论,夙所钦佩。凡我青年,宜人手一编,以为读书之一助。而稍求其所谓世界之新学问,新知识者,且可得籍知先知觉之责任于万一也。”主编陈独秀很是欣赏,安排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四号“通信”栏上发表,并加编者按赞许:“来书疾时愤俗,热忱可感。中学校有如此青年,颇足动人中国未必沦亡之感。”

1918年,王统照考入北京大学英国文学系。他主编的《中国大学学报》,发表《女子参政问题》《女子解放问题之根本观》等长文,与同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我之节烈观》和“随感录”等杂文格调相似,反对封建礼教、倡导妇女解放。他响应蔡元培此刻呼唤“文学运动不要忘了美育”,发表《美之解剖》《美育的目的》等文,进一步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王统照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纪念》。同时,王统照还创办综合性文化杂志《曙光》。

同时,王统照还积极学习外国文学,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涉及政治、宗教、美育、哲学等领域,涉及英、法、美、苏俄等多个国家,热情向国内读者介绍泰戈尔、叶芝(今译作“夏芝”)、拜伦、法郎士、叔本华等国外作家。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王统照是学生队伍里的一员,参与了火烧赵家楼的壮举。1921年,王统照还参与发起了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纯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

王统照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影响虽不比蔡元培、陈独秀、胡适和鲁迅等,但也是较早写白话文的青年作家之一,可以说也是先驱之一了。

6.换个眼光看国学——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

【题解】

本文载于1923年2月25日《东方杂志》,第20卷第4号。

新文化运动中,胡适主张“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为此他发表文章、巡回演讲,积极宣传其思想。1923年2月,胡适应清华即将留美学生的请求,发表了这篇《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文章一经发表,即引起文化界关于“国学书目”的辩论。

1924年9月,胡适(三排左二)与北大国学同人在一起。

国学大师梁启超指责胡适的这个书目“挂漏太多”,“博而寡要”。于是,胡适就将书目精简成《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但梁氏还是不以为然。1923年4月26日,梁启超应《清华周刊》之请,在翠微山上用3天时间凭记忆开出一个160种书的《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后来,他又把它精简为20余种书的《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并说如果连这个“真正之最低限度”的书也没有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

胡适和梁启超两人所列的书目,体现了两人在国学及其研究方法上的不同观点。胡适主张“用新的眼光,新的方法,去整理老东西”,认为国学是一堆死材料,要借用西方的科学方法进行系统整理,理出“国粹”和“国渣”。他之所以重视哲学和白话文学,是想通过这两个领域,为“反孔”输入新思想,为“文学改良”服务。胡适的书目主要为文史哲方面,且数目较多,短时间内不能读完,显然不算是“最低限度”书目,但这正是他国学思想的体现。

而梁启超不以为国学是死材料,他认为其重道德精神,其中的“人生哲学”正是国学的优点,而这个是科学方法不能解决的,所以他把国学当作“活”的“人生哲学”来研究。他认为圣贤之言,“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并告诫青年,要在中国社会有影响,必须躬行孔孟人生修养,熟悉这个“共同意识”,并以儒家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认为“若把儒家抽去,中国文化恐怕没有多少东西了”。而胡适站在挑战传统文化的角度,是反对孔氏一门独尊的。

如果联系两人在“科学与人生观之争”上的争论,就更能理解他们对国学态度的不同了。

观点虽不同,但两人作为思想文化界的领袖人物,言行影响巨大。他们开书目,研究国学,开启国学热潮。影响其他大师如章太炎、顾颉刚、汪辟疆等,也都纷纷列出国学书目,1925年此风达到高潮,波及全国,刮起一阵“读线装书”的风潮。

【原文】

序言

这个书目是我答应清华学校胡君敦元等四个人拟的。他们都是将要往外国留学的少年。很想在短时期中得着国故学的常识。所以我拟这个书目的时候,并不为国学有根柢的人设想,只为普通青年人想得一点系统的国学知识的人设想。这是我要声明的第一点。

这虽是一个节目,却也是一个法门。这个法门可以叫做“历史的国学研究法”。这四五年来,我不知收到多少青年朋友询问“治国学有何门径”的信。我起初也学着老前辈们的派头,劝人从“小学”入手,劝人先通音韵训诂。我近来忏悔了!那种话是为专家说的,不是为初学人说的;是学者装门面的话,不是教育家引人入胜的法子。音韵训诂之学自身还不曾整理出个头绪系统来,如何可作初学人的入手工夫?十几年的经验使我不能不承认音韵训诂之学只可以作“学者”的工具,而不是“初学”的门径。老实说来,国学在今日还没有门径可说;那些国学有成绩的人大都是下死工夫笨干出来的。死工夫固是重要,但究竟不是初学的门径。对初学人说法,须先引起他的真兴趣,他然后肯下死工夫。在这个没有门径的时候,我曾想出一个下手方法来:就是用历史的线索做我们的天然系统,用这个天然继续演进的顺序做我们治国学的历程。这个书目便是依着这个观念做的。这个书目的顺序便是下手的法门。这是我要声明的第二点。

这个书目不单是为私人用的,还可以供一切中小学校图书馆及地方公共图书馆之用。所以每部书之下,如有最易得的版本,皆为注出。

一、工具之部

《书目举要》(周贞亮,李之鼎)南城宜秋馆本。这是书目的书目。

《书目答问》(张之洞)刻本甚多,近上海朝记书庄有石印“增辑本”,最易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附存目录广东图书馆刻本,又点石斋石印本最方便。

《汇刻书目》(顾修)顾氏原本已不适用,当用朱氏增订本,或上海北京书店翻印本,北京有益堂翻本最廉。

《续汇刻书目》(罗振玉)双鱼堂刻本。

《史姓韵编》(汪辉祖)刻本稍贵,石印本有两种。此为《二十四史》的人名索引,最不可少。

《中国人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

《历代名人年谱》(吴荣光)北京晋华书局新印本。

《世界大事年表》(傅运森)商务印书馆。

《历代地理韵编》,《清代舆地韵编》(李兆洛)广东图书馆本,又坊刻《李氏五种》本。

《历代纪元编》(六承如)《李氏五种》本。

《经籍纂诂》(阮元等)点石斋石印本可用。读古书者,于寻常典外,应备此书。

《经传释词》(王引之)通行本。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等译编)上海医学书局。

二、思想史之部

《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胡适)商务印书馆。

二十二子:《老子》《庄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尸子》《孙子》《孔子集语》《晏子春秋》《吕氏春秋》《贾谊新书》《春秋繁露》《扬子法言》《文子缵义》《黄帝内经》《竹书纪年》《商君书》《韩非子》《淮南子》《文中子》《山海经》。

浙江公立图书馆(即浙江书局)刻本。上海有铅印本亦尚可用。汇刻子书,以此部为最佳。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最好先看白文,或用朱熹集注本。

《墨子间诂》(孙诒让)原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庄子集释》(郭庆藩)原刻本,石印本。

《荀子集注》(王先谦)原刻本,石印本。

《淮南鸿烈集解》(刘文典)商务印书馆出版。

《春秋繁露义证》(苏舆)原刻本。

《周礼》通行本。

《论衡》(王充)通津草堂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湖北崇文书局本。

《抱朴子》(葛洪)《平津馆丛书》本最佳,亦有单行的;湖北崇文书局本。

《四十二章经》金陵刻经处本。以下略举佛教书。

《佛遗教经》同上。

《异部宗轮论述记》(窥基)江西刻经处本。

《大方广佛华严经》(东晋译本)金陵刻经处。

《妙法莲华经》(鸠摩罗什译)同上。

《船若纲要》(葛彗)《大般若经》太繁,看此书很够了。扬州藏经院本。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玄奘译)。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鸠摩罗什译,菩提流支译,真谛译)以上两书,流通本最多。

《阿弥陀经》(鸠摩罗什译)此书译本与版本皆极多,金陵刻经处有《阿弥陀经要解》(智旭)最便。

《大方广圆觉了义经》(即《圆觉经》)(佛陀多罗译)金陵刻经处白文本最好。

《十二门论》(鸠摩罗什译)金陵刻经处本。

《中论》(同上)扬州藏经院本。

以上两种,为三论宗“三论”之二。

《三论玄义》(隋吉藏撰)金陵刻经处本。

《大乘起信论》(伪书)此虽是伪书,然影响甚大。版本甚多,金陵刻经处有沙门真界纂注本颇便用。

《大乘起信论考证》(梁启超)此书介绍日本学者考订佛书真伪的方法,甚有益。商务印书馆将出版。

《小止观》(一名《童蒙止观》,智觊撰)天台宗之书不易读,此书最便初学。金陵刻经处本。

《相宗八要直解》(智旭直解)金陵刻经处本。

《因明入正理论疏》(窥基直疏)金陵刻经处本。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慧立撰)玄奘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伟大人物,此传为中国传记文学之大名著。常州天宁寺本。

《华严原人论》(宗密撰)有正书局有合解本,价最廉。

《坛经》(法海录)流通本甚多。

《古尊宿语录》此为禅宗极重要之书,坊间现尚无单行刻本。

《大藏经》缩刷本腾字四至六。

《宏明集》(梁僧佑集)此书可考见佛教在晋、宋、齐、梁士大夫间的情形。金陵刻经处本。

《韩昌黎集》(韩愈)坊间流通本甚多。

《李文公集》(李翱)三唐人集本。

《柳河东集》(柳宗元)通行本。

《宋元学案》(黄宗羲,全祖望等)冯云濠刻本,何绍基刻本,光绪五年长沙重印本。坊间石印本不佳。

《明儒学案》(黄宗羲)莫晋刻本最佳。坊间通行有江西本,不佳。

以上两书,保存原料不少,为宋明哲学最重要又最方便之书。此下所列,乃是补充这两书之缺陷,或是提出几部不可不备的专家集子。

《直讲李先生集》(李觏)商务印书馆印本。

《王临川集》(王安石)通行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二程全书》(程颢、程颐)六安涂氏刻本。

《朱子全书》(朱熹)六安涂氏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朱子年谱》(王懋竑)广东图书馆本,湖北书局本。此书为研究朱子最不可少之书。

《陆象山全集》(陆九渊)上海江左书林铅印本很可用。

《陈龙川全集》(陈亮)通行本。

《叶水心全集》(叶适)通行本。

《王文成公全书》(王守仁)浙江图书馆本。

《困知记》(罗钦顺)嘉庆四年翻明刻本。正谊堂本。

《王心斋先生全集》(王艮)近年东台袁氏编订排印本最好,上海国学保存会寄售。

《罗文恭公全集》(罗洪先)雍正间刻本,《四库全书》本与此不同。

《胡子衡齐》(胡直)此书为明代哲学中一部最有条理又最有精采之书。《豫章丛书》本。

《高子遗书》(高攀龙)无锡刻本。

《学通辨》(陈建)正谊堂本。

《正谊堂全书》(张伯行编)这部丛书搜集程朱一系的书最多,欲研究“正统派”的哲学的,应备一部,全书六百七十余卷,价约三十元。初刻本已不可得,现行者为同治间初刻本。

《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商务印书馆。

《日知录》(顾炎武)用黄汝成《集释》本。通行本。

《明夷待访录》(黄宗羲)单行本。扫叶山房《梨洲遗著汇刊》本。

《张子正蒙注》(王夫之)《船山遗书》本。

《思问录内外篇》(王夫之)同上。

《俟解》一卷,《噩梦》一卷(王夫之)同上。

《颜李遗书》(颜元,李塨)《畿辅丛书》本可用。北京四存学会增补全书本。

《费氏遗书》(费密)成都唐氏刻本。(北京大学出版部寄售)

《孟子字义疏证》(戴震)《戴氏遗书》本。国学保存会有铅印本,但已卖缺了。

《章氏遗书》(章学诚)浙江图书馆排印本,上海刘翰怡新刻全书本。

《章实斋年谱》(胡适)商务印书馆出版。

《崔东壁遗书》(崔述)道光四年陈履和刻本;《畿辅丛书》本只有《考信录》,亦可够用了。全书现由亚东图书馆重印,不久可出版。

《汉学商兑》(方东树)此书无甚价值,但可考见当日汉宋学之争。单行本,朱氏《槐庐丛书》本。

《汉学师承记》(江藩)通行本,附《宋学师承记》。

《新学伪经考》(康有为)光绪辛卯初印本;新刻本只增一序。

《史记探原》(崔适)初刻本;北京大学出版部排印本。

《章氏丛书》(章炳麟)康宝忠等排印本;浙江图书馆刻本。

三、文学史之部

《诗经集传》(朱熹)通行本。

《诗经通论》(姚际恒)闻商务印书馆将重印。

《诗本谊》(龚橙)浙江图书馆《半广丛书》本。

《诗经原始》(方玉润)闻商务印书馆不久将有重印本。

《诗毛氏传疏》(陈奂)《清经解续编》卷七百七十八以下。

《檀弓》《礼记》第二篇。

《春秋左氏传》通行本。

《战国策》商务印书馆有铅印补注本。

《楚辞集注》,附《辨证后语》(朱熹)通行本;扫叶山房有石印本。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严可均编)广雅书局本。此书搜集最富,远胜于张溥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