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育,诗意地哲思
14804000000084

第84章 成败效应

成败效应是指努力后的成功效应和失败效应,它来自于格维尔茨的研究发现。

他发现,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解决了一类中一个问题之后,便不愿意再解决另一个相似的问题,而喜欢挑较为复杂的艰难问题,借以探索新的解决方法,感到这样兴趣更浓。这表明这类学生的兴趣不仅来自从容易的工作中获得成功,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达到成功的境地,才会感到内心的愉快与愿望的满足。这就是努力后的成功效应。在另一方面,能力较差的学生,如果经过极大的努力而仍然不能成功,失败经验累积的次数过多,往往会感到失望灰心,甚至厌弃学习。这就是努力后的失败效应。

由此可见,在教育中,教师设置的作业应该体现分层原则,让不同的学生做不同难度的作业。倘若一刀切地布置统一、同步的作业,往往会引发成败效应,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影响到整个班级的学习。

成败效应的存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能力强的学生,不能老是躺在基础性题目里。向着难度高一点的题目进军,是人的冒险心理的自然体现。对于这些学生而言,要给其“跳一跳摘得到”的题目,而不是一直给“站着就能摘到”的题目,那样会引起学生的厌倦感,最终影响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差的学生,其基础不言而喻,给其基础性题目,已经是非常勉为其难了,教师实事求是地降低题目的难度,才能维系其摇摇欲坠的信心。因此,优秀生和后进生的题目、作业设置应有所区别,以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实现和谐发展。

为什么成败效应往往被教师所忽略呢?原因不外乎如下因素。优秀生表现良好,其学习令教师非常放心,因此教师往往很少走进其内心深处,真实地了解其真正的需要。而后进生往往是教师的忽视群体,往往遭到教师的忽视、歧视,以致疏于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虽然有时教师也确实关注他们,那仅仅是从教育管理的角度去对待他们,至于他们的作业,教师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努力呢?显然,教师应帮助能力强的学生将目标逐渐提高,帮助能力弱的学生将目标适当放低,以便适合其能力和经验。硬要短的变长,那是很难很难的,需要一个过程、一段时间。

教师如何在教育中尽量减少成败效应呢?一般而言,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是因材施教。教师对优秀生和后进生要依据他们的实际水平实施相应的教育,基于最近发展区原理,提供给优秀生“跳一跳摘得到”的知识,提供给后进生力所能及的学习内容,促使他们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要作业分层。教师布置作业时要依据学生的真实水平布置对应的作业,使学生能够完成并得到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学习状态,为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保障。最后是循序渐进,要想杜绝成败效应的发生,教师要循序渐进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不急于求成,不拖拖拉拉,在可控范围内实施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允许学生的反复,使学生朝着向上的趋势前进。

普拉斯曾说:“乐观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悲观的人,则在每一次机会中,都看到一些忧患。”成败效应告诉我们,在教育中保持学生的信心相当重要,教师要科学地运用成败效应,使得教育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发挥它的最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