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三长队伍的经营校本合作文化的长效机制
西湖区早在多年前就提出了“三长”队伍建设的理念。所谓的“三长”是指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年级组长。教师往往有多重身份,既是教研组成员、备课组成员,也是某个年级组的成员,教师在不同的团队中会有不同的成长。我们认为三长队伍需要经营,它是学校教师团队合作文化的长效机制。
随着时代的进步,三长们在经营一个团队建设的过程中,不应该再是上传下达、布置任务抑或是三长一言堂,而应该是让研究能够成为常态,让差异能够推动进取,让有效生成文化,让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成为教师们成长的起跑线,发展的生长点。
一、教研组经营: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让研究成为常态
教研组,作为学校教师与教导处、科研室的纽带与学术中介,为教师的“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提供了一个载体与平台,可以使老师融入公开性的交流及对教学的审视,使教师获得公众的评论。
我区所提出的教研组的经营模式更趋向于主题化、课题化的教研。与那些快餐式教研相比,主题化、课题化教研可以缩短老师的成长过程,可以使更多的教师从边缘参与到中心参与,可以使新教师走向成熟,可以使成熟教师走向优秀,追求卓越。
(一)将“研究”纳入规划
西湖区早在几年前就提出了“学科工程建设”的概念,不少学校在推进“学科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计划先行,科研引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某城区小学要求每一个教研组在期初制定教研计划时,将课题研究写入学期规划中。
案例9-1
某城区小学数学教研组教研计划(摘录)
本学期教研组将以“新课程背景下习题开发及练习指导实施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实施为切入口,切实进行习题开发重组与练习设计指导实施,进一步提高习题开发重组的设计,推进练习设计指导实施能力的提高。
1.精心研究方案,提高研究目的性
本学期的研究重点将以空间与图形领域的习题开发与练习指导实施为研究内容,将会根据不同年段及当前数学学习内容的四大领域,对老师们普遍感到重要的或难点的内容进行集中分析与研究,形成一些较为典型的小学数学练习活动设计课例,以让本课题研究成果在一定层面上起更大辐射作用。
2.加强教学推动,促进研究的深化
集结教师自主研究、小组合作研究、集体有序突破和专家专业引领四个基本要素,扎实有效地开展一系列课题研究活动。
(1)形成各备课组子课题项目
开学初,组织各备课组总结上学期研究成果,分析自身的教学实际,以“学生的解题心理”和“习题整合优化”为研究点进行整理归类,形成各备课组、教师个体的研究子课题,做到“组组有项目、人人有课题”。通过备课组专题展示活动进行专业切磋、交流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2)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打造精品课例
整合全组优势力量开展课堂实践,提高全组教师从理论到实践的运用能力和从实践到理论的学术水平,努力形成具有课题特色的练习指导实施模式。每个备课组申报一节研究课,围绕“空间与图形领域”的习题开发及练习指导实施的课题,探索出一条学生“能练、会练、练得主动、练得扎实、练得有情趣”的有效途径,推出精品课例。
①前移后续——人人参与:强调落实备课组研究活动的课前讨论与课后反思、重建并重。
②有向开发——交互反馈——集聚生成:根据课题研究的主导方向,以教研组论坛为载体,有效推进资源的物化与积累。
第一节 修正行为:展示备课组及时将经教研讨论后修改的教案及研究思路上传。
第二节 促进反思:在教研讨论中未参加讨论或有新观点的老师进行网络评课,产生新的观点和问题,并把问题公布于网上,向其他组征集答案,或引导更多的老师参与加盟研讨。
第三节 增强底蕴:一、三、五备课组在10月、11月、12月在论坛贴出与课题有关的学习素材帖,并提出自学问题,各备课组长组织教师在每月的周一教研时间内学习。
3.注重成果积累,提升研究实效性
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形成“日常渗透”的意识和自觉反思的习惯,积累个案。
(1)练习课设计交流(期初、期末)。
(2)好题推荐会(在期中、期末阶段共进行2次)。
从学生解题思路与习题整合优化两个维度开展头脑风暴式的好题推荐。
(3)6年教龄青年教师习题设计大赛。促使教师认真研读现行小学数学教材,达到“读懂、读通、读透”教材的三重境界,从而能活用教材,重组学材,提高专业素养。
(4)建立与充实教学题库。结合教育出版社的习题整理入库工作进行习题补充,建立完善教学题库。
该教研组根据组内的现状与学科教改的前沿信息,制定切实可行并具有推广意义的课题,以科研促教研,真正实现教学、教研、科研一体化的功能,从而拓宽教研组老师的教学视野。在一个领头教研组的带领下,更多的教研组将“研究”纳入计划,真正实现了以科研带动教研的教研组经营的目标。
(二)让“研究”成为系列
随着教研活动课题化工作的日渐成熟与理智,我们意识到过多地强调创新,有时更多付出的是一种“一次性的消费”。长期这样做,老师们在教研活动中获得的专业发展不仅浅显,而且零碎。于是,我们又开始思考如何实现课题化教研活动的系列化、一体化的发展。
某集团化学校的一个数学教研组曾经实施了“新教师专业化成长”这一课题,其中有一个子课题“新教师如何组织教学常规”。这样一个课题怎样组织更为有效呢?实践中,该教研组是这样实行的:
第一学期让新老师成为研究中的主角,在经历了提出问题、归因分析、寻找策略、物化成果之后,不但新老师的课堂常规得到了锤炼,而且也积淀起了学校的数学课堂学习文化。
进入第二学期,经过课堂诊断,发现新老师们已经普遍建立起自己的教学规范,这个时候教研组又开始思考着如何利用组内优质资源,实现整个团队的最大、最优化发展。因此在“新教师专业化成长协作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所有教师“成长工程”,学校在“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中,建立了“新教师实践+名师共享+团队合作”联动制度,让更多习惯幕后的中年教师群体与青年教师同台献艺,从而促进教师们从对“新老师课堂的指手画脚”,到对自己课堂“开膛破肚”,从文本解读、教学设计、动态组织等方面,以一种更开放的心态、更成熟的思考对构建“课堂常规”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促进了整个团队在这样实践的洗礼中获得成熟和成长。
(三)让“研究”体现参与
作为一个基层的研究组织,大部分的教研组采取的都是行动研究的模式。不少教研组长在教研活动中都遭遇过这样的尴尬:教研活动一开始,老师们一围圈,然后一低头,安静的一等待,组长的一点名,最终结果就是权威所谓的“一引领”。这样的教研活动中教师们流失的不仅是他们话语权,更多的是一种教学思考。如何破解,我们作出了以下的实践。
1.制度引领——行走于硬制度与软文化之间
一听制度老师们往往比较抵触,然而为了避免研究的随意性,我们确实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备的制度来进行有效的组织,才能使我们的教研活动不至于流于形式,使优质教研资源不毁于粗放。当我们的教研活动在这样严格的硬制度和宽松的软文化之间开展时,相信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学术的“浸润”了。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不少教研组都有较明确的制度来保障,这也是教研组长效机制的基础。
如:某农村学校在共同体学校的带动下,制定了四定、四有、四到位的制度:
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定主讲专题。
四有:有主题、有课例、有预热材料、有反思小结。
四到位:组织形式到位、述评剖析到位、反思研讨到位、诊断总结到位。
2.方式优化——让老师找回教学研修的话语权
我们认为每一次的教研活动,都是需要精心设计的。活动前“未雨绸缪”,要有主题,有准备;活动中“精心打造”,要有参与,有思考;活动后“留下痕迹”,要有积累,有成果。在长期的教研活动摸索与积累中,我们的教研活动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充实与完善。各个教研组在听课形式、提升听课效果方面都作了大胆的尝试。
如某城区小学创新听课形式,开展主题式听课、诊断式听课、联动式听课、自选菜单式听课。不仅如此,走进该学校的教研课,你会发现,每一位老师不只是忙碌于在听课本上记录,还有人手一张的听课“互动思考题”要完成。
案例9-2
今天,我们如何上好复习课
主题:新授课与练习课的练习设计
在五年级的备课组专题展示中,将重点展示我们对于新授课与练习课的练习设计的一些思考,包括:
(1)如何针对不同的课型(新授课与练习课)设计有效的练习内容?
(2)如何对练习进行更有效的反馈与调控?
我们期待您在进行本次活动的听课、互动的同时,能积极地观察、聆听、赏析、反思,根据互动思考题提出您的想法,让我们在教学研究中获得教学思维的创新和教学智慧的共享。
期待您在我们的教学研讨中——
带走些许思考……留下些许感想……
研究课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新授及练习 教学引领者:李老师
研究系列一:新授课的练习设计 听课关键词:练习 修饰定语:新
研究系列二:练习课的练习设计 听课关键词:练习 修饰定语:()
1.请简单分析本课中各练习的层次与设计目的。
2.请举例指出本课中李老师在教学中,对练习进行反馈与调控的成功处或失败处。
3.请在听课之余看看学生的练习情况及书本习题安排,思考:如果明天您上练习课,会安排哪些层次的练习?这样设计与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我们能更好地带着思考来听课与评课,请在您参与明天的系列研讨活动前完成上面的各个问题,交给五年级备课组老师。感谢您的智慧参与!
教研参与者:
研讨形式:深度会谈、头脑风暴、问题会诊、主题沙龙、个性论坛、合作论坛。
像这样极具创意的教研活动“预告片”,能极大地调动组内教师的积极性。自由的空间,民主的平台,让老师们找回了教研活动的话语权,学科观点得到了极好的碰撞、整理和升华,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教研对话。在这样的氛围中,每位教师都会预先思考、大胆发言、主动探寻,对每位教师的发展都有极大的触动。
3.成果物化——让思辨成为一种习惯
要在活动后,让每一位组内教师能有所收获,就要不仅关注操作层面,更要关注理念积累层面,才能产生更大的能量。我们提出以下几个层面的后续:“碰撞性”的后续、“实践性”的后续、“点评式”的后续。如某城区小学的郑老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结合着自己所出的一张期中检查卷,写下了自己的思考。
案例9-3
说实话,出卷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很吃力,而且往往会“不讨好”。这次的学科竞赛卷,学校安排我出,韩老师审。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本人并没有教过四年级。所以,在通读教材、教参和若干教学参考书后,我问自己“你想让这次的评价体现一种怎样的教学思考?”……整个出题的过程是痛苦的,因为要选择、要舍弃,但是这一过程又是充满乐趣的,因为有思辨、有质疑。出了一份试卷,收获的不仅仅是对于这一册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更多的是对整个教学脉络的梳理和思索。
——郑老师《以评价引领教学》节选
从这位老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思辨教学所迸发出的力量,尽管这需要一个过程。但成果的物化对教师的成长来说,是十分有价值的。这种“高思辨”教学所产生的力量,在我区教研组建设上都有鲜明的反映。教研组的“研究”应该是常态,但是这种常态的经营需要智慧和创新,需要体验和参与。西湖区的教研组可以说:有一种培训,没有参与,你不知道精彩纷呈!有一个研修,没有进入,你不知道温馨如家!有一种交流,没有融入,你不知道头脑风暴!有一种学习,没有体验,你不知道学海无涯!有一种对话,没有深入,你不知道豁然开朗!
课题引领,以“研”促“行”,我们正努力使让教研活动成为一种研修文化,实现着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
二、备课组建设:“炖萝卜”的启示——让差异推动进取
备课组是各个学校教研执行中非常重要的力量。顾冷沅教授曾经说过:“要避免团队内的互质交流,萝卜炖萝卜,炖出的仍是一锅萝卜。”的确,大部分备课组都处在自我成长的自然状态之中。基于教材分析、教法研讨的共同体又因为相似的智力背景而缺乏有效的思维碰撞,再加上教师自身思维方式的苑囿,当备课组到达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自身无法突破的瓶颈。
难道真是“群英荟萃,萝卜开会”!在寻找“萝卜炖萝卜”的出路时,我们发现,差异可以成为一种财富。
(一)轮流“坐庄”,专题展示
不少学校尝试引入了“坐庄式”的备课组专题展示的教研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每个备课组在教研组的大课题下,结合本组特色选择子课题,以一种更高的品位、更科学的态度去审视教材分析、试卷编制、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行为等常态的教学问题,为备课组专业研讨注入了优质营养,避免“萝卜炖萝卜”的同质效应。可以说,每个备课组的展示,主题统一,内容各异,形式创新,精彩非常。备课组长们把一个个极具思考价值的问题抛向在座老师,各种观点汇聚交流,碰撞的是理念,沟通的是思想,讨论的热烈气氛将专题展示升华成了激扬智慧的平台。如某城区小学的各数学备课组就涌现出了不少智慧的教师。
案例9-4
思想者——三年级备课组:算法多样化的再思考
三年级的洪老师代表他们的团队首先从算法多样化的定义及其意义进行了详细阐述。洪老师精心选择了一年级的《9加几》和三年级的《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作为典型课例进行介绍。通过三节课的对比与辨析,这个充满思考力的团队提出了“教材中并非所有的计算都呈现算法多样化”,“教材呈现算法多样化并非越多越好,是为沟通新知而设的”,“算法优化不优化要看思维等不等价”等观点,为老师们在进行教法选择时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素材。
创新者——二年级备课组:我们对估算的研究尝试
二年级备课组别具匠心,通过音频、视频等手段向老师们展示了他们对于估算的探索与研究。组长卢老师从估算前测的情况开始介绍,谈到了在学习前孩子的估算方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而后播放了由蔡老师执教的一段估算的教学录像。卢老师更是抛出了“192+229你可以接受的结果范围是……”“192+229≈421这样的估算结果你认为对吗?你的理由又是什么?”等问题,引发了在座老师对估算值范围的激烈讨论。
调研者——五年级备课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策略比较研究
周老师阐述了本次研究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并进行了科学详细的前测和分析。通过这两节课例的对比,周老师为大家阐释了一个让学生学会思考的数学课堂,思维更活跃,学习兴趣更浓郁。
每个备课组在同一计算领域下选择了不同的研究方向,却产生了极具光芒的交点——将单向陈述变为双向互动交流,将个体阐释变为多维创新展示,让备课组活动更具思维张力。有系列、有重点、跟进式是备课组专题展示教研活动的特点,而我们的研究就在一个个专题的“接力”中滚雪球似的深化了。
(二)丰富形式,纵向深入
以前我们对于备课组的定位往往是常态教研:教材分析、试卷编制、统一教学进度、习题设计等。但单纯这样做,也就会出现“活动多,主题少”“完成任务多,深入研讨少”等弊端。除了常规的教材分析、磨课研究等工作外,我们也逐步探索出了一些备课组的协作方式。如某集团化学校的某语文备课组就提出了四式的备课组研究模式:
问题会诊式:一个单元做一次,将自己备课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智慧共享式:将自己或他人备课中的一些独到想法展示出来,供大家分享。
单元课例式:每个单元选择一篇典型课例作为集体备课的载体,充分展示大家的才能,突出单元特点。
主题备课式:分主题进行集体备课,突出教师的特长和个性。
(三)集体备课,智慧共长
我区的不少学校都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集体备课在带来优质资源共享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弊端:个别老师坐享其成的多了,钻研教材的少了;课堂教学中,体现共性的东西多了,体现个性的东西少了。因此不少学校又在寻求变化,探寻出路。如某城区小学完善了《备课组教材分析制度》,努力使集体备课成为集体劳动和个体探索相结合的产物。
案例9-5
备课组教材分析制度
1.独立备课。各成员分配内容,各自钻研教材,初步设计教案思路。包括备教材、教法,备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方法,备练习设计。
2.集体会商。
(1)主备人主讲。主讲人职责:分析单元教材的重点、难点,提出教学建议;负责编制单元检测卷;主持基本功训练的系列性习题的编制。
(2)互动交流。每位老师将在教材分析前必须思考的两个问题提出来,与组内老师进行交流。
3.自我完善。各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班级实际,修改教案,形成个性化的作品,建立共享资料库。
在这样的教材分析活动中,集体的智慧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样,教师的个性特点也得到了张扬,集体智慧和个性特点的结合,使我们对课堂的理解既丰满而周密,又不再千人一面。也许,这样的教材分析确实比原来的独立备课更累人,但更能锤炼人,提高人,通过一次“教材分析”活动,不仅能让主讲老师得到锻炼和提高,也能让全组成员从中获益,使我们的集体备课活动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加速器。
(四)观摩互动,智慧分享
备课组活动更多时候是一种独立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组与组之间是封闭的,很少产生相互间的影响。如何建立一种合作的学校文化,形成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加强备课组间的交流、对话、沟通、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和成功?于是我们提出了“备课组活动观摩”学习模式,以改变备课组孤军奋战的局面,使其成为一个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集体。如某城区小学的一次备课组活动的纪实:
案例9-6
交流,让我们的思考走得更远!
星期一下午第一节课,是一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的时间。今天下午的备课组活动却格外热闹,因为我们邀请了教研组长袁老师和其他年级备课组长一起参与活动,和我们一起互动。
首先,由金老师对第7单元进行教材分析,金老师从单元目标、课文解读、练习设计三个方面对本单元进行了全面的解读,扩充了单元目标,对有关教学的内容编排提出了教学中的三个关注点。
接着,查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阅读设计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关于阅读设计,徐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共享了她的金点子和她平时的做法。
最后,袁老师对备课组活动作了一个小结和引领,认为我们的备课活动分工明确、有主题、有互动和交流,效果非常好;针对练习设计的研究要坚持,假以时日,肯定会有成果。
(五)网络交流,真实启迪
面对面的交流,往往会给上课老师和评课老师都带来一些压力。我区的许多学校都利用网络技术在校园网设立了“学科论坛”,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建立了一种平等、诚恳的对话氛围,双方对于他人的意见,既倾听理解,又对话丰富,既尊重别人,又不失自己……避免出现欲摘玫瑰却被刺到手的尴尬。点击每个论坛的帖子,你就会发现虚拟的网络世界更真实!
案例9-7
某集团化学校网络交流示例
0036 王老师编辑于 10-22 17:08:02
今天听了曹老师一节科学课《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请跟帖针对课堂设计、学生活动、教学组织、教学效果等方面作一评点。
0126 余老师编辑于 10-22 17:17
整堂课都是带着验证的方法来上课,既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又让同学们以实验的角度来验证问题,实验用具、实验准备相当到位,值得我学习。在实验数据统计上,我觉得数据可能会比较夸张,因为夸张的数据应该适当进行分析。
0053 冯老师编辑于 10-23 08:15
提一个小的改进意见:在对学生的研究数据汇总时,老师把所有组的研究结果写到黑板上,能否改成把这些数据通过EXCEL表格(条形统计图)来实现。
0150 新手上路编辑于 10-23 08:51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的时候,可以由老师事先准备好一张大表格贴在黑板上,每组派一个同学将自己组的实验结果填写上去,这样就可以为后面蜂窝纸的研究留下更多的时间。
0038 陈老师编辑于 10-23 12:53
我的设计:环节一:出示垫圈和白纸,试图把更多的垫圈放在上面。引发思考:怎样的形状更利于承受更多的物体。环节二:小组选择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注意比较的科学性。环节三:用自己选择的形状设计装置,承受更多的物体(板凳或者人体)。
0036 王老师编辑于 10-25 10:54
看了讨论,信息组的老师提出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很不错,体现了交叉学科教研的优势。科学课往后应该突破的几个领域:
1.板书设计。我们教材中的表格都是非常严谨的,我们的思路也是实证严密的,唯独我们的板书却是很松散的,难以想象在这样松散的板书记录熏陶下,学生能够养成严谨记录实验现象数据的习惯,甚至会影响到科学思维品质的培养。
2.充分利用书本。要对教材吃透,充分理解教材,科学的教学内容的广阔内容,就需要我们教师找出一条合理的、高明的穿插线。书本上的问题和表格记录是我们教学的基石。
3.重视活动后的研讨。我们对活动设计、材料选择和准备都有了一定的研究深度,但是在帮助学生梳理科学概念,提升科学素养上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上课总是缺了“临门一脚”。
我们知道,当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同样需要他人的智慧;我们知道,享有知识的愿望和获取知识的手段更需要时刻的相互作用。备课组是教研组的下位组织,然而备课组内研究是最基层、最有效的,我们始终相信差异是获得进步的重要的资源。同伴间的支持与质疑,可以让我们变得更智慧,更有力量,认真开展备课组研究能让教师获得更大的成长。
三、年级组建设:从“传声筒”到“孵化器”——让有效生成文化
年级组,学校的第三级行政管理机构。以往各学校的年级组计划常常是对新学期所做之事的罗列,其价值观念的核心放在“做事”上。如今的年级组,所有事情的完成最终的指向不应是事情本身,而是年级组成员的生命成长。
我们认为——年级组,应该由从“传声筒”变为生成文化的“孵化器”。每个年级应该拥有着一种教育的文化,享有着一种追求理想教育的开阔视野和美丽风景。每个年级,需要由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然”,用一项项活动把精神生活追求,孵化成一种有现实依托的常态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一)“共同”愿景生成凝聚文化
一种先进的文化可以感化人的内心,纯净人的灵魂,引领人的方向,规范人的行为。在我区,一般一所大学校的年级组有20余个老师、200余名学生,相对较小的学校也有10个左右的教师、100余名学生。年级组的全体师生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形成一个集体,所以年级组必须要有属于整个团队的“共同愿景”。
案例9-8
走进某农村小学四年级老师的办公室,你会看到每位教师办公桌的玻璃台板下都压着这样一首题为《细节创造完美》的小诗:
早餐在家吃好,精神饱满来上班。穿着得体大方,言谈举止要文明。
开会按时安静,专心听讲做笔记。及时打扫卫生,桌面整洁地干净。
做好课前准备,认真上课勤批改。挤出时间学习,多写体会出成果。
尊重理解学生,严格要求多谈心。热情接待家长,谢谢支持挂嘴边。
笑脸相迎同事,团结互助提建议。细节创造完美,塑造教师新形象。
这是在年级组长徐老师的建议下,二年级时所有老师你一言,我一句,撰成的一首年级组之歌。如今,这首小诗已经融化在四年级年级组老师的血液里,成为他们教育生活的准则,组内的凝聚力又怎会不强呢?
在不少学校,还有年级组内互相撰写好人好事的传统。如有一所城区小学坚持了几十年撰写《于细微处见精神》,每个老师都会把自己在年级组内收获的感动写在其中。如今,它已经可以装订成厚厚的几大本小册,只要轻轻地翻开它,你一定可以触摸到年级组老师们之间这一份和谐与生动。
案例9-9
六年级Office大颁奖
又是一年,轻快、充实的Office生活悄然而逝。在奖励学生们的同时,不如在Office里颁一些属于我们的奖项,给那个风风火火的她,钟灵毓秀的她,聪明睿智的他,还有……他……她……她们……
最具爱心奖:“你的病好些了吗?”“我想,学生们一定会很难受的!”她总是充满爱心地用最纯洁的画笔勾勒着学生们栩栩如生的形象,她总是第一时间向每个需要关爱的人送上自己最准时而真挚的问候。试想,能在你最郁闷难受时送上一份清爽宜人的问候,此奖非Office美丽女孩王雪萍莫属。
白求恩国际奖:明明是六(3)班的语文老师,身影却经常性地出现在其他年级,手头更多的是其他班级的稿件与随笔;还到处“传经讲学”,自然好评如潮。虽然不曾不远万里,但折射的依然是白求恩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倪老师,上来领奖吧!
杰出才华奖:常常因为他俩的几句话,提高了Office话题的品质;常常因为他俩的感性使Office话题的人文情趣更浓……于是,每天都会有新的惊喜,每天都会碰撞出新的感悟,和他俩在一起是幸福的,哪怕只是聆听着。最杰出才华奖,王老师与汪老师双双胜出!
最准时钟点奖:周三,上午第一节课,六年级Office内,她,准时地翩然而至。于是,垃圾、灰尘们慢慢退场,Office干净了……周周如此,月月如此。周三,上午第一节课,想找周老师吗?来六年级Office,别跑!
青春智慧奖:一直以为她只是个“新新”女孩,却每每因为她的旁征博引,因为她的真知灼见,而一次次刮目。现在想来,Office里常常袭来的那一缕缕清新的“空气”,不正来自这位“新新”女孩吗?李老师,这个青春智慧奖就颁给你了,同时授予你“最具潜质新人奖”的称号,继续努力,不要骄傲哦!
终身成就奖:现在我们隆重请出六年级Office的“总裁”姚老师。一年的共事,她的青春,她的激情,她的好学,她的认真,她的才华横溢,她的善解人意,把Office里这些心高气傲的男女老少们彻彻底底地征服了!虽然她很年轻,但我们依然情不自禁地送上这个最高荣誉,姚老师,Thank You!
这样一份办公室的颁奖词,其浓浓的人性关怀,深深的同事情谊,厚厚的人文底蕴不禁感动了所有人,在这样一个高品质、高品位的团队中工作,你一定会幸福久久!
(二)“精致”规划生成认同文化
对于年级组来说,一个学期开始时,各项工作的规划非常重要。学期初,年级组会也是必不可少的议程。许多学校都十分重视这一点,在开学初专门安排一个半天的时间,让整个年级组的老师群策群力,共同规划年级的计划。
如某集团化学校四年级组开学伊始,确立的主题是“细节创造完美,建设和谐年级”。明确提出了本学期要继续做好“细节创造完美,提高师德师风面貌”和“从课堂常规入手,抓好学生行为规范”的德育工作:
案例9-10
孝敬长辈系列活动:
——孝敬父母,三八妇女节,我为妈妈写首小诗。
——孝敬老人:我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捶捶背。
——关心邻居:我为邻居做件事。
——尊敬老师:我交给老师一本满意的作业。
某农村学校五年级组准备开展“四个一”活动,重点关注了学生“思想状态与心理状态”。
一个延续:延续寒假“孝敬父母”的活动,也作为“诚信活动”的开端。
一次体验:体验消防队员的纪律、内务、速度、英勇。
一项深化:以“我与父母有个约定”为开端,以读书活动为载体,通过两次感言,进行深入体会,最后以“约定”和期末诚信学习为检测。
一同关注:让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女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发育,正确对待,并对一些相关心理问题给予疏通。
这样合力确定的年级活动主题,增加了年级组成员的认同感和使命感,能够让老师们更主动地投入到年级的各项工作中去。
(三)“创意”活动生成执行文化
学校的年级组是由一批年龄相仿的儿童组成的,同龄儿童一定有某些相同的特质。各年级组都应该精心创意符合本年级学生特点的文化活动。如某城区小学的三年级组,在母亲节到来之际,组织了“一画一行动,母爱我最懂”的活动,学生用稚嫩的画笔画出了心中潜藏的爱,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之情;四年级组在“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邀请到了浙江工商大学环境学院的博士给孩子们做“低碳减排·绿色生活”的环保讲座,让每个学生懂得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低碳的环保小卫士;根据五年级学生容易出现的“叛逆行为”,组织了全体家长共同聆听浙江教育学院心理学专家高教授的报告《成长没有秘密》,给孩子的童年画上了精彩的一笔。
我们始终相信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毕业后留在脑海中的就是几个触动内心的活动。有震撼力的活动可以感动人,可以历练人,更可以深远地影响人。许多学校的毕业典礼是非常有特色的,因为,毕业意味着告别,告别多彩的小学生活;毕业也意味着开始,意味着肩负责任和使命开始新的人生旅程。像毕业典礼这样的仪式教育非常有意义,它可以震撼学生的心灵,升华学生的感情。
案例9-11
某城区小学坚持每年举办盛大的毕业典礼,学生代表发言,教师代表发言,整个年级的学生朗诵,展示才艺,以感谢母校,许多学生激动地流下了泪水。最后校长为每一位学生颁发毕业证书,送上真挚的祝福。全体学生真情朗诵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内心的悸动!
在我们即将离开母校的时刻,让我们捧出一颗感恩的心,舞动一抹绚丽的红。红色的绸缎从老师们手中传递,传递着学军不变的精神。红色的绸缎在学生手中传递,贴上满满的感谢和祝福。我们喊起庄严的誓言:请相信,我们会勇敢地飞向自己的理想。请相信,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
心灵震撼一定要在环境中通过主体体验才能发生,我们要在校园生活中创造和捕捉这样的活动,搭建平台和机会让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去体验,在一个个活动中,在一次次震撼中,洗涤灵魂,感动内心,体会人生!正是这些精心创意的活动,使许多学校的年级组由此形成了一种文化的认同感、凝聚力和执行力,也成为一种学校教育文化的标识和品牌。文化是复数,不是单数,是“我们”而不仅仅是“我”。
四、文明班组建设:星光永远灿烂——让尊重成为激励
人是需要被引领的,被尊重的。有些老师说:能不能少一些强制,因为这样不许,那样也不许,被人管着的滋味很难受。的确如此,尤其是对于教师,尊重一定会成为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我们是这样思考的,学校也是这样在践行的。
在我区的许多学校,都有一个比学校行政更有力的组织,那就是学校文明和谐班组。这里给了教师、教师团队的优秀一个理由,让教师有了发现自我、肯定自我的机会。向往优秀、追随优秀已经成为许多学校校园的文化时尚。
(一)“文明班组”评比,和团队共同成长
许多学校坚持开展文明和谐班组的评选活动。班组的评比包括教师自评、年级组长评、文明和谐班组考核委员会评的操作模式。每月一评,月月有评价,次次有反馈。用评选“文明班组”的方法替代《教师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执行,将《规范》中规定的条例转化为评比“文明办公室”的指标。在这样的过程中,我校教师通过自己对一个月工作的回顾反思,总结自己工作中的得失,发现自己的优点,弥补工作中的不足。学校通过文明班组的评价,肯定了老师工作中的成绩,激励老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努力着。更可贵的是,学校文明班组通过对团体工作的综合评定,推选出当月的文明班组,引导团队合作,使教师感受到团队的力量,感受到团队的光荣。
案例9-12
某城区小学的教师工作月考核表是这样设计的。一级指标包括了出勤5分,完成任务6分,严格执行制度5分,工作态度5分,参与学校管理3分,两餐一班管理3分,注意卫生4分,团结4分,爱护公物3分,开会学习2分,本月做过的主要工作等几大项。每项都有相应的具体内容,让老师参照执行。如在团结这一项的二级指标中是这样描述的:(1)说有利于团结的话,做有利于团结的事。(2)重视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有计划进行家访,虚心接受家长的正确意见,改进工作。(3)互相支持,乐于助人,责己严,待人宽。(4)对学校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发表意见注意场合。
不难看出这些项目反映了一个教师最基础的工作内容,但是正是这些基础的、平凡的工作中往往透出教师工作的责任意识。我们也关注到学校对每位老师团结、奉献意识的重视,参与学校管理、注意卫生、团结、爱护公物等似乎都是与教师教育教学无关的项目,但正是这些项目的引领,能让学校的教师团队更加和谐,更具生命力。
通过和谐班组的评比,学校的主流价值观在这里得到提炼和升华,并被大家认同和接受。没有检查,没有硬性的规定。结果,老师们不但自觉执行了《规范》,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们还表现出了更好的自我约束意识,许多《规范》中还没有出现的内容,“文明班级”的指标也并未调整,教师们也都自觉地执行了。为什么?因为他们已经觉得自己“应该成为”这样的人。
(二)“一月之星”评选,用成长赢得尊重
让不同年龄、不同资历的教师努力增加自己的附加值和努力从自身出发寻求新的高度,这就是“一月之星”给予教师的力量!在我区的很多学校,获评“一月之星”的教师并不一定是教学能手、学科骨干,我们认为教师的优秀是多方面的,每位教师都应该赢得尊重,因此我们认为“一月之星”的评选建构了更好的激励机制。对于表现突出的老师,由班组推荐,文明班组评审委员会综合评定后,确定为学校的“一月之星”。拉伸关注的视角,回望每一次具有探索、创新意义的“一月之星”评选活动,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让人感受的都是教师成长的信息、群体发展的态势。
如:某城区小学很有创意地印制了“一月之星嘉许状”,每位教师都以见证的姿态,来表达对每一位成长者的尊敬。
案例9-13
“一月之星”嘉许状
一烛微火,数千人分而取之,烛如故,而光愈明,是谓“烛光”。红烛、春蚕的生命是如此短暂,如此短暂又能做些什么呢?我们更愿自己是那天空中的北极星,虽仍然微不足道,却能永远挂在天际,孕育着真,倡导着善,创造着美,奉献着爱!用此只言片语,记录下那些曾深深影响我们的身影,于我们是一种释重,是一种感恩。让我们共同为“一月之星”喝彩!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
三尺讲台四季睛雨,
加上五脏六腑,
七嘴八舌九思,
十分用心,
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
谨以此状授予
老师
在学生心目中永远是最美丽最英俊最有才华最有激情的偶像,在同事眼睛里永远是最智慧最勤奋最具亲和力的“一月之星”!
校长:
“一月之星”评审委员会
尽管这里的评价没有物质奖励,但老师们却获得了比金钱更大的财富,那就是在团队中赢得了尊重,获得了肯定。这种尊重和肯定,是教师个体和团体获得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学校校园精神和文化长盛的力量源泉。在这里,一些被现实社会渐渐淡忘的词语,每月都会被老师们反复提及:理想、坚持、信念、成长……作为教师,我们始终相信,一个没有理想的人,是走不远的,一个没有理想的教育更走不远。
三长队伍的经营需要的是智慧和坚持。在西湖区,教师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教师习惯用“我们”而不是“我”,这一切都取决于学校合作文化的营造和经营。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努力,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这里教师们团队的意识很强,组织的归属感很浓,组织的认同感和幸福感更是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