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冥想的力量
14803100000025

第25章 专注的方法(3)

时间和地点,灵性振动和地理方向

冥想的时间

尽管没有规定用于练习冥想的固定时间,可是圣典还是提到了四个最有利和最吉祥的时间。第一个是梵之时刻(brahmamuhurta),在凌晨的三点到五点之间。在那几个小时里,一股特别的灵性之流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非常有益于冥想。《梨俱吠陀》(1.125.1)说:“清晨到来,他必将赐予财宝。”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在清晨的时候,身心都仍然处于一种惰性的状态。结果是,它们很容易被来自潜意识层面的任何粗糙的思想巨浪所征服。在那个时候起床,可以回归到意识层面,避免了这样的巨浪。

第二个时间是中午,是大自然趋向于回归平静与寂静的时候。第三个时间是黄昏,这时候白天融进了黑夜,大自然也变得平静。第四个时间是午夜,一种深深的寂静遍布了整个大自然。

重要的是要注意冥想的时间。一旦选定,必须每天遵守。这是因为精神世界也跟物质世界一样,有一种循环或韵律在运动的力量里面。坚持固定的冥想时间,求道者会发展出一种强烈的倾向,在每天相同时间里会自发地感到有练习冥想的需要。

当心意提升到意识的精神层面的时候,冥想的时间形成了一天的高峰期。一位求道者被建议去用尽所有的努力去明白,他的心意并没有失去了每次冥想期间所得到的精神高度。因此,冥想所获得的意识感觉或状态应该尽可能地加以延长,甚至延长到非冥想的时间。换言之,在冥想期间所维持的精神状态的时间长短,取决于高峰期的提升高度。

关于一天中的冥想时间,斯瓦米·维韦卡南达说:

什么时间是最好用来练习瑜伽呢?在黎明与日出的交替之时,整个自然界都变得平静的时候,充分利用大自然的帮助。【19】

关于用于冥想的时间长短,斯瓦米·维达兰雅(Swami Vidyaranya),在他的《个体—解脱—明知》里,给了以下的指引:

“初学者应该跟着正确的瑜伽之路而行:他要让心意的两个部分充满了享乐的对象,一部分是通过学习经典而来,另一部分是通过服务他的老师而得到。”【20】

“在取得一定进步的时候,他应该要让自己心意的一半被学习经典和实践弃绝所占据,余下的一半要被冥想和拜师所占据。”【21】

巴伽(Bhoga)——享乐对象——这个词在这里是指为了生存等诸如此类的事而乞讨的行为,以及根据种姓和生命各阶段所要求的各种行为。

他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去练习一个时辰(ghatika)或一牟呼粟多,也就是二十四分钟或四十八分钟的瑜伽;然后他要花一牟呼粟塔(muhurta)的时间来跟他的老师学习经文和为他服务,下一个牟呼粟塔是满足他自己的身体需要,然后下一个牟呼粟多是用来学习瑜伽科学,然后又要练习瑜伽。因此,更多地把重心放在瑜伽上,会把所有其他(有益的)活动融入它里面,也会很快地完成它们,然后回到床上,计算用于瑜伽的牟呼粟多。这样,即使是每次只增加片刻的瑜伽—牟呼粟多(yoga-muhurta),练习瑜伽的时间也会仅仅在一年时间里大大地增加。【22】

关于冥想时间的长短,斯瓦米·婆罗门南达说:

尽可能多地把时间用在持咒、冥想、崇拜和学习上。希望要过一种纯粹冥想生活的人,要每天至少花十六个小时来崇拜和冥想。随着不断的练习,可以增加每天的练习时间。越多地把心意朝向内在,就会得到越多的欢乐。一旦你在冥想中得到了欢乐,就会很难把它中断。接着,你不再会问自己该花多少时间去冥想。你的心意会告诉你。在你来到这种状态之前,尝试一天花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持咒和冥想,其余时间用于学习经文和自我反省。闭上眼睛一小时来练习冥想是不够的。应该要检查自己的心意,排除它对世界的精微渴求。然后,当心意变得平静的时候,可以进入深度冥想中。如果你的心意不平静,如果你没有得到内在的欢乐,记住,你不是在正确的道路上。我要提醒你一件事:向你供养食物的人会得到你的一些修行成果。因此,你必须获取足够多,这样在你给了其他人以后,还有一些留下。【23】

一个有利的环境

《毗耶娑经》说:“没有规定的地点;只要能够使心意专注,不管在哪里都可以练习冥想。”【24】虽然如此,在创造专注与冥想状态的条件中,环境是一种有力的帮助。为了有利于冥想,环境必须安静,远离世俗思想的萦绕,洁净和风景怡人。根据吠檀多圣典,一些有利于练习冥想的地点是山脉、河岸和庙宇,还有一些曾经被很多灵性求道者成功地实践过冥想的地点,以及一个不受凶猛的动物和其他干扰影响的偏僻地点。

斯瓦米·维韦卡南达建议:

哪里堆积着火或水,哪里的地面就铺满了枯叶;哪里有众多的小山丘,哪里就有威胁着人的野生动物;哪里有四棵树相遇,哪里就会有太多的嘈杂声;哪里有众多的坏人——哪里就必定不可以练习冥想。这尤其适用于印度。在身体感到非常懒惰或生病的时候,或者是在心意感到非常痛苦和悲伤的时候,不要去练习。去一处便于隐藏的地点,人们不会来打扰你。不要选择肮脏的地点,要选择美丽的风景点,或者你自己屋子里的美丽房间。在你练习的时候,首先要向所有古代的瑜伽士、你自己的古鲁和上帝顶礼,然后开始。【25】

求道者通常会被建议去使用一张特定的地毯或者坐垫来练习冥想。圣典和传统建议,坐垫要用虎皮、鹿皮、羊毛、丝绸或棉花制成,被求道者专门使用,只用来练习冥想。随着有规则的练习,祷告用的坐垫或地毯吸收了灵性的振动,散发出灵性的能量。

根据《薄伽梵歌》所说:

要修习瑜伽,须选择一处幽静之地,地上铺上库撒圣草,再铺上鹿皮和软布。垫座须在圣地,不高不低。瑜伽士坐于其上,稳若磐石,修炼瑜伽,控制心意、感官及活动,并将心意专注于一点,如此而净化内心。……完全地宁静和无畏,坚定于守贞生的誓言,约束自己的心意,不断地观想我。他要安坐在瑜伽中,把我视为至高的目标。【26】

地理方向

在冥想期间,应该面向哪个方向?如果上帝无处不在,那么所有地点都是上帝的地点,所有方向都是上帝的方向。在较早的时候,一位求道者仍然需要某些指引,以及练习正规的仪式。这好比是围在我们灵性生命的小树周围的栅栏。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树长大了,这样的栅栏也变得不需要了。

至于方向,冥想者被建议去面向东方而坐,因为地球每天都是由西向东自转。通过面向东方,我们面向的是运动的方向,这就跟我们在坐火车或汽车的时候,面向着车子移动的方向一样。如果一个人在冥想的时候无法面向东方,会被建议去面向北方,因为磁极的流动总是由南方流向北方的。通过面向北方,一个人面对了那股流动的方向。

甚至在我们睡觉的时候,如果我们让头部面向南方,那股涌流会由头到脚地穿过我们。就地球的转动而言,我们随同地球而运动;就极性的流动而言,我们或多或少是静止的,那股涌流穿过了我们。

独处

冥想要秘密并过独处的生活。正如室利·罗摩克里希那所说:“要冥想,应该收敛你自己,或者隐退到一个偏僻的角落,或者到森林中。”【27】一位初学者尤其需要让他或她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隔离,不时地隐退并过独处的生活。一个人生活在太过接近干扰来源和分散注意力的地点,同时又要让心意专注于冥想,是极为困难的;因此,内在的独居必须来自独处的天性。

《白净识者奥义书》建议:

火被摩擦点燃的地点,空气受到了制约;苏摩流经的地点,[完美的]心意被创造出来……在[偏僻的]地点,例如山洞,那里地面也不受卵石和沙子的影响,不受火的影响,没有来自人或瀑布的干扰声。心意感到满意的地点和不让眼睛感到痛苦的地点,是练习瑜伽的地点。【28】

独处是重要的,因为正如数论哲学所说:“与很多人在一起,会产生出激情、厌恶等诸如此类的情绪,是一种冥想的障碍,就像童贞女手上的贝壳手镯。即使两个[人]在一起也同样如此。”【29】(在斯瓦米·维韦卡南达的话里,是提到“一个少女,手腕上带着数个手镯,为了能让父亲安睡,[正在]为他按摩。但是,手镯的摩擦发出的声音,打扰了他的休息。”)【30】

然而,很多人都习惯于生活在日常生活的喧闹声中间,经常发现很难找到机会独处,以及由此而得到的灵性好处。对于他们,以形式上的独处,缺少内涵的独处作为支持,被证实是窒息和压抑的。因此,一位初学者只是被建议偶尔地和短暂地独处——例如,一两天一次——然后逐渐地延长这样的持续时间。独处,正如神圣母亲室利·萨拉达·戴维指出,是加深一个人的灵性状态:

如果你去一处僻静的地点灵修一段时间,你会发现心意已经变得强壮,然后你可以生活在任何地点或社会里,不会受到一点儿的影响。当树还是幼嫩的时候,周围要用篱笆围着。但是,当它已经长大的时候,即使是牛和羊也伤害不了它。【31】

独处,让心意平静。据说分散精神的事物和情景是眼看不到的,也倾向于顺着心意向下而来。然而,实践独处,必须以一种平心静气的精神和祷告作为后盾。没有了它,初学者就像被一种度假的精神所占据似的,而不是一种冥想的状态。

瑜伽士应一直生活在独处中。正如《圣典薄伽瓦谭》所说,有很多人住在一起的地方,就很可能会有吵闹和争执。即使只有两个人在一起,也很可能会出现有害的流言蜚语。【32】在《乌达瓦之歌》中,室利·克里希那告诉乌达瓦有关与邪恶在一起的有害效果,还警告他不仅仅要避免与耽于声色的人在一起,而且还要躲开与这样的人在一起的人。与这样的人在一起,会在探索者的心中唤起耽于声色的想法:

精神上的波动不会由任何未见过或未听过的事所产生。所以,控制住感觉的心意会逐渐地变得静止,完全地处于平静中……因此,智者应该避免邪恶,要与圣人在一起。听他们的话,摆脱心意的执著……正如一个求助于火的祝福的人会摆脱寒冷、恐惧和黑暗一样,一个与圣人在一起的人也是如此。【33】

那就是说,他在仪轨中摆脱了机械性的独占,对轮回的恐惧,以及它的根源——无明。

《薄伽梵歌》也强调独自地住在一处僻静的地点是练习冥想的有利条件。“一位瑜伽士应该要设法集中自己的心意,隐退到僻静的地点中独自居住,克服他的心意和身体,摆脱他的欲望和占有。”【34】“僻静”、“单独”和“摆脱他的欲望和占有”等词指出了一位托钵僧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实践这种瑜伽冥想。

振动的纯洁性

作冥想之用的环境或地点也必须纯洁。一块贫瘠,不洁,圣人不被荣耀和崇拜,也不实行苦行、布施和自制的地方,不会被认为是纯洁的,因此也不会有助于实践冥想。一个地点的纯洁与否取决于它的灵性振动的纯洁性。振动是来自于人和事所散发的精神的精微形式,被吠檀多的圣典描述为五大(tanmatras,声、触、形、尝、嗅),这些都存放在一个人们生活或花大量时间停留的环境中。所散发的精神的纯洁或不洁会使一块地方变得纯洁或不洁。

《羯陀奥义书》说:“无论这个宇宙存在什么,都是生命之气的振动。”【35】生命之气是宇宙的能量,是所有一切的生命力。正如斯瓦米·维韦卡南达说:

正是生命之气表现为运动、正是生命之气表现为引力、正是生命之气表现为磁力。正是生命之气表现为身体的活动、正是生命之气表现为神经系统的运动、正是生命之气表现为思想的力量。【36】

生命之气是创造的力量。由于不同的振动频率,生命与非生命表现出截然不同和多种多样的形式、结构和质地。物质和精神都是由同一种原料——生命之气构成。它们只是振动频率不同。物质是心意的固态形式。物质的每一种形式就像一个能量的漩涡,不断地振动。表现为静止状态的物质对象事实上是以一种非常低的振动频率来运动,表现为运动状态的则以一种强烈的频率来运动。

当我们在清醒的时候,我们处于某种振动状态;在做梦的时候,我们是处于另一种振动状态;在深度睡眠的时候,我们还是处于另一种振动状态。我们里面的每种思想的摩擦或情绪的激起,都代表着一种特定的振动状态。为此,我们的行动和反应都是变化的。不管我们从我们的声、触、形、尝、嗅接收了什么,给予我们不同的感觉,都是振动。由于这些不同频率的振动,同一种物质会表现为固体、液体、气体、发光体,或者是以太体。我们只能认得出那些与我们的振动频率相同的对象或形式。

振动可以是粗糙或精微的。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我们能够感觉到粗糙的振动;而精微的振动(tanmatras),通常是未被发觉的。我们能够闻到一朵花的香味,是因为这些精微的振动,或者是鲜花发出的精微能量在起作用。

吠檀多的圣典提到了三种基本类型的振动——迟钝、活跃和平静,或者是平衡的振动。通过振动,我们不断地影响着其他人,也被其他人所影响。例如,我们的身体和心意都在紧张地振动,那么这种倾向会影响其他人。同样地,如果我们的振动是平静的,那么这种平静也会传给其他人。

三种基质(三德)

每个人的振动各不相同。因为每个人的振动都是根据他或她的内在本性,或者是心意决定,然后释放出这些振动。然而,根据吠檀多的圣典,所有的心意,无论它们彼此间是如何不同,都可以大致分为三种,代表了三种基质,或者是自然的三种变化:答摩(迟钝)、罗阇(活跃)、萨埵(平静),依次地也划分为愚昧属性(tamasika)、激情属性(rajasika)和善良属性(sattvika)。但是,这三种基质却以不同的比例表现在每个人身上。不同比例的基质会使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有所不同。愚昧属性的心意答摩居支配地位是由于惰性;激情属性的心意罗阇居支配地位是由于激情和欲望;善良属性的心意萨埵占支配地位是由于自制和平衡。答摩的振动被认为是不洁的,因为答摩增强了对身体的意识,对内在自我毫无察觉。罗阇的振动被认为是世俗的,因为罗阇的本性会使自我膨胀,扭曲了对自我的认知。萨埵的振动被认为是纯洁的,因为它们较少地扭曲对自我的认知。

此外,一个人的振动绝不会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情况和环境而变化。同一个人,被答摩所占据的时候,发出迟钝的振动;被罗阇所占据的时候,发出活跃的振动;受到萨埵指引的时候,发出平静的振动。心意越纯洁,对这些振动就越敏感。

在室利·罗摩克里希那的一生中,有人发现在一个场合上,师父是如何无法饮用一杯由一位看上去很虔诚,一经询问却发现是过着一种不洁生活的人递给他的一杯水。一个人的身体和心意的振动在经历着变化,就像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在变化一样。我们越是持有更高的生活目标,改变我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也会变得越容易,也越容易改变我们的振动。

关于精神的振动,斯瓦米·维韦卡南达在他的《胜王瑜伽》里这样评述:

然而,钵颠阇利说,如果你是在练习瑜伽,练了一会儿,你的感觉会变得如此敏锐,以至于会真的看见tanmatras(精神的振动)。例如,你也许听说过每个人周围都发出某种光,每一种生命都发出某种光;可是瑜伽士会说,他可以看到那种光。我们不是所有人都看到它,但是我们所有人都抛出这些tanmatras,就像一朵花散发出精细的分子,可以使我们闻到它一样。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抛出一大堆或好或坏的振动,我们走过的每处,整个氛围都充满了这些物质。这就是精神振动如何进入人的心意。修建庙宇和教堂的想法也无意识地产生了。人为什么要修建教堂来敬拜上帝呢?为什么不到其他任何地方去敬拜他?即使他们并不知道这个原因,也会发现人们敬拜上帝的地方变得充满了良好的精神振动(tanmatras)。每天,人们都走到那里去,他们去得越多,就会得到越多的神圣,那个地方也会变得更为神圣。如果任何身体上没有太多萨埵属性的人来到那里,那块地点也会影响他,唤起了他的萨埵性。因此,这是所有庙宇和圣地的重大意义;但是你必须记住,它们的圣洁是依靠聚集在那里的圣人们的。人存在的困难是他忘记了原本的意义,把手推车放到马的前面。是人使这些地方变得神圣,然后其结果又变成了原因,使人变得神圣。如果只有邪恶的人到那里去,它也会变得跟其他任何地方一样地坏。不是建筑物,而是人,制造出一座教堂;这也是我们经常忘记的。这就是为何贤人和圣人们,更多地拥有这种萨埵性,能够使这种萨埵性散发,日夜地在他们的周围环境中产生惊人的影响。一个人也许会非常纯洁,以至于他的纯洁性会变得可触知。无论谁与他接触,都会变得纯洁……世上的每种事物——不管是好是坏,都有一种感染性。如果你的身体处于某种紧张状态,它会有这种倾向,使其他人也产生出同样的紧张。如果你是身壮力健,那么生活在你附近的人也会有一种变得身壮力健的倾向;但是如果你是体弱多病,在你周围的人也会有同样的倾向。【37】

所以斯瓦米·维韦卡南达为练习冥想的人给了以下指引:

每天至少必须练习两次,最佳的时间是在将近早晨和晚上的时候。在黑夜与白天交替的时候,或者是白天与黑夜交替的时候,一种相对平静的状态会相继产生。早晨和傍晚是两个平静的时期。我们应该利用这种自然条件的优势,然后开始练习。制定规则,在你还没有做完练习之前不要进食;如果你做到这一点,饥饿的绝对力量会摧毁你的懒惰。在印度,他们教导小孩不要进食,直到他们做完练习或做完崇拜为止。过了一段时间,它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成为了自然习惯;一个男孩不会感到饥饿,直到他洗完澡和练习完瑜伽为止。能够担负得起的人,应该有自己的一间房间,可以单独地用来练习瑜伽。不要在那间房间里睡觉;它必须保持圣洁。一定不要走进房间,直到你洗完澡,完全净化了身体和心意为止。经常把鲜花放在那房间里——它们对一位瑜伽士而言是最好的环境——是一幅悦人的图景。早上和晚上都要上香。在那间房间里,不要有争吵、愤怒和不圣洁的思想。只允许那些与你有同样思想的人进入里面。然后,逐渐地,房间里会有一种神圣的气氛,这样当你在痛苦、悲伤或有疑问的时候,或者是在心意受到干扰的时候,如果你在那个时候进入房间,你会找到内心的平静。这就是教堂和庙宇背后的真正精神;即使到了现在,你也会在一些庙宇和教堂里找到这种精神;但是在它们中的大多数,这种精神已经消失了。事实上是通过保持这种精神振动,你会使这块地点变得神圣。无法担负得起一间独立房间的,可以随意在任何喜欢的地点去练习。用一种挺直的体式坐下。下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把一股神圣之流发放到所有受造物上。精神上默念着:“但愿众生得到幸福;但愿众生得到和平;但愿众生得到喜悦。”要面向东方、西方、北方和南方来这样默念。你越是这样练习,感觉就会越好。最后你会发现,让我们自己健康的最好方法是看到其他人健康;让我们自己幸福的最好方法是看到其他人幸福。这样做完以后,那些信上帝的人应该祷告——不是为了金钱,不是为了健康,也不是为了天堂,是为了知识和光明而祷告;所有其他祷告都是自私的。接着下一件要做的事是观想自己的身体结实、强壮和健康;因为它是你所拥有的最好器具。观想你的身体像金刚石般的刚强,在这个身体的帮助下,你会跨越生命的海洋。弱者从来得不到自由;抛弃所有的软弱。告诉你的身体,它是强壮的;告诉你的心意,它是强壮的;在自己心里拥有无限的信念和希望。【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