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冥想的力量
14803100000024

第24章 专注的方法(2)

体式

有关正确体位的必要性,斯瓦米·维韦卡南达说:

首先,用一种你能够久坐不动的体位坐下。所有动作的神经流都经过脊椎骨。脊椎骨并不打算用来支撑身体的重量。因此,这样的体位中,身体的重量一定不在脊椎骨上。让它免受所有压力的影响吧。【5】

我们应当设法冥想[身体的]内部。由于心意在到处游荡,在我们来到精神的平面之前,将要花很长的时间。现在我们是与身体作斗争。一旦掌握了一种完全稳固的体位,依次接着的是开始与心意作斗争。克服了体式(A sana)后,一个人的四肢依然会保持不动。只要他喜欢的话,可以这样坐着。【6】

用一种最容易的体位坐着。让身体的三个部位保持挺直——肋骨、肩膀和头——让脊椎骨保持放松和挺直,不要向前倾斜或向后倾斜。然后从精神上一步步地观想身体为完美。然后让一股爱流入整个世界;然后为获得觉悟而祈祷。最后,让你的心意与你的呼吸相连接,逐渐地获得了力量,让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它的运动上。这样做的理由会渐渐地变得明显起来。【7】

根据钵颠阇利,集中、冥想和三摩地是瑜伽内在练习相继的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内在练习是通过五部分的外在练习来支持——禁制(yama,道德准则)、劝制(niyama,道德遵守)、体式(asana)、调息(pranayana,呼吸控制)、制感(pratyahara,感觉收敛)。练习体式是推荐给那些已经掌握了一些禁制和劝制的求道者。

一种挺直的体式能够使求道者控制住自己的身体。不平静的心意会通过不平静的身体表现出来。传统上,需要用一种固定的体式来练习冥想。练习体式取得的成功被认为是迈向练习冥想取得成功的第一步。根据一些经文所说,一位求道者能够以一种体式坐上四小时零二十分,他可以说是已经掌握了那种体式。练习体式的目的是要克服不适和昏昏欲睡。

钵颠阇利在他的《瑜伽经》中描述了正确的体式是那种“稳固而又舒适”的体式。斯瓦米·维韦卡南达在注释这句圣言的时候说:

稳固的体式是指使你完全感觉不到身体存在的体式。通常来说,一旦你坐下几分钟,就会感到各种身体上的干扰。但是,当你超越了一种粗糙身体的思想后,就会失去了对身体的所有感觉。你将既感觉不到欢乐,又感觉不到痛苦。在你再次意识到它的时候,你会完全感到平静。这是你可以给予身体的真正平静。当你成功地控制身体,使它保持稳固,你的练习也会变得稳固。但是,当你被身体所干扰,你的神经也会变得受干扰,你也无法让心意专注。【8】

完美的体式是脊椎骨、头部、胸部和颈部都保持挺直,身体没有移动,心意保持一种平静的状态。总让身体习惯于保持静止状态,无助于练习体式。求道者懂得了控制体式,他会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就像已经固定在大地上。得到进一步的稳固后,他会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仿佛不存在。

圣典描述了八十四种瑜伽的体式,但是只有少数几种被认为是有助于练习冥想。这少数几种之中,最重要、也是最广泛使用的是莲花式盘坐(padmasana),或者是莲花体式。在这种体式中,求道者以某种方式把腿交叉而坐,这样每一只脚的底部都放在另一条大腿上。眼睛要保持半睁开,把它们的注意力固定在心,或者在两眉之间。

斯瓦米·沙拉达南达在他的《室利·罗摩克里希那传记》中,提到了下列有关正确的体式:

我们知道,师父有一天在教导一位年轻人各种不同的体式,还有其他适合于冥想有形的上帝和冥想无形的上帝的体式。他用一种莲花式盘坐的体式坐着,把左手掌心放在右手背上,两只手都以那种体式放到他的胸口上,闭上眼睛,说:“这是冥想所有有形的上帝的最佳体式。”他依然以那种莲花式盘坐的体式坐着,把他的右手和左手分别地放在他的右膝和左膝上,把两只手的拇指尖和食指尖放在一起,同时又让所有其他手指都伸直,双眼固定地注视着两眉间的地方,说:“这是冥想无形的上帝最受推崇的体式。”【9】

在任何类型的体式中,身体必须保持不动,同时又要感到舒适。为了让望远镜镜片的焦距落在物件上,望远镜必须保持固定;同样地,在能够集中在一个对象上,并且已经清晰地看到该对象之前,身体和心意必须变得稳固。眼睛要保持半睁开,避免外在和内在的分心。身体要保持挺直,因为一种弯曲或弯身的体式总会有一种走向惰性,甚至睡觉的倾向。

钵颠阇利指出了成就稳固体式的方法:“通过减少自然的倾向[因为活动会引起对身体的认同]和通过冥想无限[体式变得稳固和舒适]。”【10】斯瓦米·维韦卡南达在注释这句圣言的意思的时候说:“我们可以通过观想无限来让体式变得稳固。事实上我们无法观想超验的无限,但我们可以观想无限的天空。”【11】

钵颠阇利的下一句圣言说:“克服了体式,不会受二元性的阻碍。”【12】那就是说,在克服了体式以后,求道者会克服所有的二元性,例如好与坏,热与冷,痛苦与欢乐,以及其他各种不同的对立面。

在吠檀多的圣典里,有几个关于体式的陈述。在《白净识者奥义书》里面,是这样说的:

让身体处于一种挺直的体式,胸部、颈部和头部保持挺直,让器官和心意进入心中。圣人会利用梵的木筏横渡所有可怕的急流。【13】

《薄伽梵歌》中说:

要固定地坐着,身体、颈和头部都保持挺直不动,眼睛紧紧地盯着鼻尖,不要四处张望。【14】

《毗耶娑经》指出:“在一种坐着的体式中,崇拜是可能的。[因此在崇拜的时候,应坐着。]”【15】正如斯瓦米·维韦卡南达所解释:“当我们看见一个人坐着,四肢保持不动的时候,我们说他是在冥想。因此,对于一个坐着的人而言,冥想是可能的。”【16】

数论哲学主张:“体式是那平稳和舒适的……任何平稳和舒适的体式都是一种体式;没有[关于任何特定体式]的禁令。”【17】

练习体式是为了产生心意的撤回(感觉收敛)和专注于冥想。但是,全神贯注于冥想身体的外观会使人迷失了自己的目标。所以商羯罗在他的《自我觉醒》中评注:应要知道,冥想梵的体式是自发和不断地流露出来,而不是任何其他摧毁一个人快乐的体式。[“不是任何其他”这个短语的意思是指任何会为身体带来痛苦的体式,从而会通过把心意拉到较低层面,使心意从冥想梵中分散到其他地方去。]那被尊称为所有生命的源头和整个宇宙的支持者,是不可变更的,在开悟中完全融入那独一无二者里面——被称为至善坐式(Siddhasana)。[至善坐式是一种独特的瑜伽体式的名称,但这里是指永恒的梵。][梵]是所有存在的根源,称为收缩之根,是心意撤回(感觉收敛)的基础[下腹部收缩(Mulabandha)——也是另一个瑜伽体式的名称],经常会被采用,因为它适合于胜王瑜伽士。[心意通过完全地融入梵里面而真正地收敛。这里所指的真理是,在坐着冥想的时候,不应过多地被体式所打扰,但要时时设法保证让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对梵的冥想上,构成了唯一的目标。]专注于与梵合一,被称为是双翼(Dehasamya)的平衡,否则只不过是一个挺直的身躯,像一棵干枯的树,并非平衡。【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