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公开时刻
14802900000017

第17章 媒介分析(5)

研究五 新兴的主流:解读地震中的网络媒体

灾情发生后,网络媒体在近一周的报道中,为海量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最广阔的平台。根据万瑞数据对新浪、搜狐、网易、中华网、Tom网、MSN、央视国际等大中型门户网站以及千龙网等地方新闻网站的全样本流量监测,在5月12日-19日期间,各类网站的独立用户数较前一周增加了107%,页面浏览量则增加了265%。【59】截至5月19日晚10点,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站、中华网共发布抗震救灾新闻(含图片文字)约123000条;新浪、搜狐、网易、腾讯发布新闻133000条。上述八家网站新闻点击量达到116亿次,跟帖量达1063万条。【60】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副局长彭波在2008年新媒体高峰论坛上表示,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标志着网络媒体正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媒体。【61】

一、研究问题

在本次突发公共事件中,对于如此大的信息需求量,网络媒体的各个参与部分在短短的时间内是如何应对的呢?本章将采用个案分析的研究方法,详细解读新闻网站、BBS论坛、个人博客等网络信息发布平台在灾难报道中的突出表现、作用和贡献,接着对网络媒介在汶川地震报道中的特点和效果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本次地震报道的经验,以期对今后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媒介应对提出建议。

二、网络媒介在汶川地震报道中的表现

可以说,关于这场地震灾难报道的许多个“第一”都是由网络完成的。同样,网络也是这场灾难的第一个报道者,之后的报道几乎都与地震发生时间同步。网络凭借其新技术优势,在信息量、互动性和实效性上令传统媒体难以望其项背。

(一)新闻网站在汶川地震报道中的表现

这里所说的新闻网站主要指国务院新闻办认可的新闻网站,它们是中国网络媒体的构成主力。根据彭兰教授的分类,新闻网站主要由四个层次的网站组成,分别是中央新闻单位网站,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新闻单位网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单位网站,综合性非新闻单位网站。此外,各类报刊网络版和电台、电视台的网站,既是传统媒体在网络中的延伸,也是网络媒体中的一支生力军。【62】

简单来说,新闻网站指以经营新闻业务为主要生存手段的网站。包括国家大型新闻门户(如新华网、人民网等),商业门户(网易、新浪等),地方新闻门户(长江网、大江网、大洋网等),还有各种行业门户网站(湖北美食网、中国化工网)也充当了该行业的新闻网站。【63】

无论是中央重点新闻网站还是商业性的门户网站,在这场灾难报道中都全力以赴,主要以大型网络专题报道的方式进行抗震救灾。专题中的新闻大部分源自传统媒体奋战在一线的记者发回的消息、图片、广播和视频,同时也为广大网民提供信息发布的平台。新闻网站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

5月12日14点46分,新华网发出地震快讯,并在随后进行跟进报道。积极反映灾情,报道灾难。新华网即发布了消息:四川汶川发生7.8级(后定为8.0级)强烈地震,北京有3.9级震感(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5/12/content_8151482.htm)。稍后又发布快讯:据国家地震台网重新核定,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的地震震级为7.8级(后定为8.0级),并且推出专题《地震应急措施》。虽然此时由于事件突发性和环境限制,消息还没有做到精确和详细,但作为中央新闻单位网站,新华网反应速度能够如此之快已属难能可贵。又如人民网,后方编辑不仅第一时间编发前方记者传来的稿件和图片,还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利用电话连线的方式,请前方记者以直播状态讲述采访所见所闻所感,具有很强的现场感。

政府新闻网站也在关键时刻体现了时效性和权威性。在救灾的初始阶段,阿坝州政府网站在地震发生后,冒着生命危险提供重灾区信息,一度成为自救和让全国人民了解灾情的重要渠道。6月10日10时55分,我军失事直升机残骸在峡谷密林中被找到,中国军网12时05分就发布了独家新闻,同时发出第一张独家的搜救照片(http://pic.chinamil.com.cn/zt/2008‐06/04/content_1299728.htm)。之后,在持续近一个月的大批量报道中,各大网络媒体注重发掘和宣传灾难事件中人们的真、善、美,对人们生死抉择瞬间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事迹大力报道。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商业门户网站在这次报道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可忽视。门户网站常常是网民上网的首选网页,其点击率和影响力都甚为广泛。新浪、搜狐、腾讯等综合性门户网站发挥这一特长,运用多平台、多媒体的优势,动员灾区网民在博客、论坛、贴吧中书写体验、发布图片、上传视频,在互动交流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极大满足了公众对地震灾情的信息渴求。同时,一些搜索引擎发出地震图,方便人们了解灾区地形,深入理解地震紧急情况。“看新闻,上新浪”是新浪网新闻频道的目标。地震发生后,新浪新闻频道在第一时间设立了“四川汶川强烈地震”的专题(http://new s.sina.com.cn/z/08earthquake/),设立图集、视频专题、灾后重建、献策、博客、评论、手机播报、寻亲报平安、物资求助、企业捐赠、收养资助和网友献诗等十几个专栏,全天候发布灾区信息。至2008年10月,用百度搜索“四川地震专题”关键词,排列在第一位的仍然是新浪地震专题。因此在这次灾难报道中,商业网站的贡献也是十分重要的。“在许多重大报道中,它们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一些商业网站在新闻业务方面的革新,在新闻理念上的探索,都促进了中国网络媒体的新闻业务发展。”【64】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报道中,大多数新闻网站都采用了制作网络专题的方式。新浪网设专栏“抗震救灾英雄谱”,报道那些感动人们的人和事。在汶川大地震报道中,新华网设立“图片”专栏,新浪网设立“图集”专栏,报道了灾区残破的景象,让公众真切感受救援的现场和灾区的情况。此外,各大网络媒体均设有“网上寻亲”“寻亲报平安”等专栏,通过公布寻亲电话以及失踪者的信息等方式来进行网络上的实际救援。通过网络专题这种整合报道形式,大大丰富了新闻网站的报道内容。

(二)BBS论坛在汶川地震报道中的表现

据目前统计的情况,BBS论坛是第一个发布地震消息的网络平台,在时效性上将传统媒体和新闻网站、博客等网络媒体远远甩在了后面,这是由BBS的互动性特征所决定的。据百度报道,第一个发布发生地震消息的,是百度帖吧的一网友,距地震发生时间仅间隔6分钟,IP为61.161.76.*的百度网友没来得及登陆,就在地震吧发出一篇题为“地震了”的帖子,内容简明扼要:“四川地区发生地震”,发帖时间是14时35分。14时37分,也就是在地震发生后的9分钟左右,新浪一个论坛就出现第一条网帖:“出事了……”

地震发生后,由于震势强烈,北京、上海、天津、陕西等多个省市震感明显。许多网友在网络论坛上留言,相互印证信息准确性,人际传播呈散射状迅速扩大。【65】

最能体现BBS论坛实时互动性的帖子是广为流传的《希望大家顶起来!》(相关报道见网易新闻中心http://news.163.com/08/0518/13/4C7SIS0H0001124J.html)。灾情发生后,由于汶川的特殊地形和天气恶劣,军方一直无法在汶川空降,救援无法展开,各大媒体都报道了这一消息。5月14日上午10时,网上突然流传起一篇题为《希望大家顶起来!》的帖子,内容是:“我是汶川人,有个地方特别适合空降!就在距离汶川县城往成都方向仅7公里的七盘沟村山顶。”在网友们的密切关注下,帖子一经发出就被广泛转载,在成百上千个论坛、博客上迅速传播。经过数千次的网络转载后,四川省抗震救灾临时指挥中心军方指挥层电话联系了这位发帖人——就读于四川省烹饪高等专科学校的女大学生张琪。她从小在七盘沟山脚下长大,“5·12”大地震发生后,知道山顶有一处地方特别适合直升机降落。经过反复考虑,她终于在14日上午尝试着发出这份帖子。当天下午,女孩接到了军方的电话,详细询问了相关信息。军方最后表示,着陆地点已经勘察确认,汶川县城可以选择该地空降。张琪哽咽着说,开始我想也许是不行,没想到竟然真的成功了。这可以说是我国政府和网民在互动到反馈过程中获得成效的最佳案例。另外,由论坛跟网友共同发起的“拯救军嫂”行动,更是牵挂着全国网民的心。BBS论坛即时、互动、短时间聚集人气、形成舆论、及时反馈等功能,在这次行动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强国论坛”也制作了“网友实时滚动播报”栏目,并针对网民对抗震救灾工作中提出的一些疑问,及时联系有关部委领导、专家进行在线访谈,与网民进行及时互动,达到权威发布、解疑释惑、疏导情绪的目的。据统计,抗震救灾以来,人民网最高访问量比2008年“两会”期间的峰值还要高60%以上。【66】

(三)个人博客在汶川地震报道中的表现

据数据分析,博客、播客(视频分享)和即时通讯工具也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到5月19日,新浪、搜狐和网易三大门户网站关于抗震救灾的博客文章总数超过233万篇,点击量超过23.6亿次,回帖超过1260万条。【67】截至2008年10月,用百度搜索关键词“博客抗震救灾”,能搜索到相关网页11500000余篇,新闻3970篇。

14时32分,来自云南的一名博友“说来话长”便发出了一篇博文“地震了!”这两年兴起的“迷你博客”(又称“微网志”)的形态在这次地震信息传播中显示独特的作用,在著名“迷你博客”网站Twitter上第一条关于地震的消息出现在下午14时35分33秒(相关报道见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8‐06/25/content_8393046.htm)。

博客充当个人信息发布平台作用主要在救援方面,包括发布救灾信息、组织志愿者队伍和捐赠活动、寻找失踪人员等,凝聚了无数人的力量。博友中的不少人身在灾区,亲身经历了地震灾害,或是直接参与了抗震救灾工作,包括普通群众、志愿者、新闻工作者、军人等。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在博客上发布一篇篇生动的震区日记、现场图片,牵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有时博客就直接充当救助平台,如目前排新浪网博客点击率第一的韩寒的博客,就在5月16日凌晨救援工作非常紧张的时刻发布了这样一则消息:“我的朋友中想捐赠物资的可以寄往该地,我的朋友们会负责比较具体的分发:四川省成都市龙潭寺龙木路18号南方物流园内正泰电器配送中心。郑先生。电话028—87656523.邮编610052。比较急需的是药物,帐篷等。”【68】为想要为救助灾区群众的广大网友开通了渠道。

灾难中的原创博客报道最为鲜明的特点就是独家性。因为这些博主都是从个人的视角,见人之所未见,又将这些个人视角的关注内容呈现到了网络上,撰写了众多“独家新闻”。一篇被称为“北川中学地震前最后一次文体活动”的博客文章,在网络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北川中学教师唐高平于地震前几个小时发表在个人博客上的一篇贴图文章,内容是北川中学组织师生参加文体活动,备战高考。在地震的背景下,图片中师生们的笑脸显得那样醒目。目前该文已有15万点击,留言2300条,被无数博客、论坛转载,唐老师的个人博客目前已有270多万的点击。许多网友说,自己是流着眼泪在留言的。在雷雨交加的13日,一位记者在网上写下一串“一句话新闻”,被此间各大媒体广为转载,“刚刚挖开的地方又塌方了”,“总理摔倒了,手臂受伤出血,他把要给他包扎的医务人员推开了”,“如果你现在看见老爷子的样子,你马上就会哭的”。新浪网仅一个博客转载的这一段话,就创下逾70万次点击,赢得“总理,您保重”的回帖逾万。【69】

同时,原创博客还成为文学爱好者的创作平台,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评论文章和诗歌。如“范跑跑事件”,众多学者专家都在各自的博客上撰文多层次多角度解读这一事件,引发了后汶川报道时代的理性思考。还有为灾区献诗寄托哀思,为灾区人民加油,增强重建信心的众多诗歌也纷纷涌现,如《汶川,多谢你让中国坚强起来!》等等。

三、网络媒介在汶川地震报道中的表现分析

(一)网络媒介在汶川地震报道中的特点分析

网络作为一种泛媒体的力量,并非作为独立媒体而存在。它承载众多其他媒体,是媒体的媒体。它拥有这么一种力量,即普天下之媒体皆为我之所用,最终成为信息的集大成者,应有尽有、无远弗届。那么在本次汶川地震的报道中,网络媒介充分体现出了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网络媒介成为最广泛的信息市场,体现了通讯社的力量。一直以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存在着业务壁垒:“只有传统媒体有采访权,网络媒体没有,其中又只有少数新闻网站才具有新闻登载权。”【70】这次我们没有看到传统媒体的身影有如何矫健,取而代之的是互联网作为信息市场的总汇,它显示了比传统媒体更大的海量性和更高的时效性。新闻网站、BBS论坛、个人博客,都成为专业或非专业的记者们大显身手的舞台,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报道形式在网络上统统可以得到完美的呈现。“网络并不是第四媒介、而是‘跨媒介、跨资源、跨应用的泛媒介’——媒介平台,今天,它的确已经成为媒介的媒介。”【71】新闻网站成为灾难时期最大的通讯社,成为电视、报纸、广播重要的消息源——当然后者也同样为它服务。世界各国援引中国关于地震的报道,也同样主要通过互联网取得。“网络信息资源被传统媒体大量采用,主流媒体不使用网络信息的行规首次被打破,包括央视在内的传统媒体都大量采用了网络媒体的素材。解放军报和中国军网启动应急宣传机制后,前线记者的稿件第一时间在网上发布,变报纸优先为网络优先。”【72】

第二,网络媒介实现了理性互动,充当了民意的舞台。无数民意在互联网上激情涌动,虽然良莠不齐,但是最终能够得到尊重和采纳,并焕发作用。没有任何媒体能做到像互联网一样。诚然,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互动性这一特色早已为人们所熟知。这里,本文尤其要指出的是,本次灾难报道中网络媒介和网民的理性互动才是最大的特色。

面对地震,我承诺:“我不……”

一、不恐慌——对地震灾难及其损失,尽量保持镇定、克制的态度。

二、不信谣——对地震谣言不要轻易相信,要从正规渠道了解灾情。

三、不传谣——对来源不明的所谓地震信息和言论,不要传播扩散。

四、不造谣——对地震灾难要冷静,不编造不散布毫无依据的言论。

五、不盲动——对灾情进展要关注,但不要盲目跟风前往灾区现场。

六、不悲观——对地震等自然灾害,不要产生地球末日来临的想法。

七、不恶搞——对灾民要有同情之心,不要把灾情作为搞笑的题材。

八、不冷漠——对地震灾难,不无动于衷,尽自己之所能援助灾民。

九、不无知——对地震逃生和救灾常识,要积极学习,并告知他人。

十、不谩骂——对地震带来的紊乱,不恶意谩骂,不草率厘定责任。

这是自地震发生之后在各大BBS论坛和博客广泛转载的一份《“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国网民自律公约》。经过成千上万的转载之后,笔者已经无法查出它的最初出处和撰写者。但是继“铜须事件”之后,在BBS论坛产生的互动式新闻往往被冠以负面的词汇,甚至网民被称为了“暴民”。正如彭兰教授所说:这种情绪化、非理性的气氛,在很多BBS中,几乎是不可避免的。【73】但是,在这次地震报道中,由一次次论坛内的理性互动而产生的良好新闻效应似乎已经为所谓的“暴民”洗刷了冤屈。从报道消息的第一份通告帖,到促成空降的建议帖,到寻找军嫂的救援帖,网络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和网友们的凝聚力都是理性互动的反映。即使有一些招摇撞骗想发国难财的杂音帖,但一经出现就被网友们的唾沫所淹没,甚至经过强大人肉搜索功能帮助公安机关抓获了犯罪嫌疑人。由网民道德自律所带来的理性互动,才是网络媒介最良好的互动氛围。

第三,网络媒介发挥了公民新闻的力量,成为个人出版阵地。在这个时代,每个人几乎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编辑刊物以及发布新闻的欲望,互联网提供了极好的平台来抒发这种欲望——无数的个人网站、博客、播客、空间都充当了个人出版的阵地。在这次地震中,有人专门收集各种献策,有人专门发布数据,有人专门援引外电,有人专门负责骂人。首先这是由于主流媒体的人力物力财力有限,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而个人博客由于不受时间、条件和上级指令的限制,作者可以任凭个人兴趣和有利条件发布专属个人的独家新闻。例如地震刚发生时,许多网民都用手机进行了视频拍摄,之后传到个人网站上,这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虽然画面抖动、声音模糊、时间仓促,但却都生动地反映了地震发生时的真实情况。而换作主流媒体的记者,在感受到地震之后再去取专业设备进行拍摄采访,时效性上就已经落后了。闵大洪表示,此次抗震救灾,是迄今为止网络媒体在灾难报道中规模最大、力度最大的一次展现。博客在地震发生后起到了信息沟通交流的重要作用。大量志愿者和新闻工作者的博客,及时将灾区信息向外界传递,成为主流媒体报道的补充。【74】

(二)网络媒介在汶川地震报道中的效果分析

第一,提供真实信息,避免流言传播,掌握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新闻网站普遍采用了制作网络专题的形式,通过大幅照片、音视频、现场直播、纪实文字、在线访谈等即时的报道。对于民众迫切需要知道的情况,在网页上都可以找到,这就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广大民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适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不到半月,网络媒介“已成为实现政府信息公开的主渠道,成为政府和公众的双重代言人,政府所表现出的积极负责姿态、网络媒体所表现出的客观公正立场,广大民众所表现出的团结进取精神,形成了新闻宣传的‘同频共振’效应,产生出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力。这些亲历式、即时性的报道,踩着新闻事件的脚步,延展新闻事件的过程,揭示新闻事件的真相,使新闻产生出最佳传播效果。”【75】

第二,发布救援信息,直接救援灾区。在救灾阶段,由于灾情紧急,很多志愿者都没有能够携带足够的救援物资进入灾区。他们在救援工作展开后,在个人博客上列出物资清单,索求急需的食品药品。一方面增强了实际救援的力度,另一方面也为想要伸出援手,却没有能够进入灾区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实在的救援通道,博主在收到物资后可以即刻就将其用于救灾,无需官方组织的批准,大大提高了效率,因此这种救助是即刻的、具体的、真实的、有效的。例如新浪博客排行榜第一位的韩寒的博客,在6月2日发布了题为《第一批物资的感谢名单》的日志,其中详细列出了收到的救灾物资。因此可以说,个人博客能够影响的人群是有限的,即浏览该网页的人,但只要这种影响力产生后就能够在现实中取得即刻成效。也正是由于网络的互动性带来了广大青年的理性救灾行为。灾区政府和民政部门在网络媒体上发出“希望志愿者不要盲目前往灾区”的呼吁,要求广大志愿者理性支援抗震救灾,不要盲目进入灾区。经过众多网络媒体的转载,这一呼吁得到了广大网民的理解和相应,有效指导了救援行动。当然,这并不是就否认了主流媒体的宣传效用,灾区重建工作能够如此快的开展起来,和媒体的宣传是分不开的。

第三,凝聚网络力量,举行网络公祭。网络公祭活动由“我们的文明”“民族魂”网站联合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央视国际、新浪网、搜狐网、中华网、腾讯网等网站共同发起,时间是5月18日14时28分至21日24时,网站地址是:http://www.china5000.org.cn/flower/index.htm。据中国网的编辑回忆,5月19日凌晨,中国网9个语种10个文版联合推出了“网络公祭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专题,内容包括“国务院公告”“网民鲜花”“网民留言”等内容。专题一经推出,便受到海内外网友的强烈关注,纷纷通过鲜花和留言表达自己的哀思,送去对死难者的慰问。3天时间里,网民热情献花和留言,献花达24万多人次,3900多人在留言区里留言,表达自己悲痛的心情。【76】正是新闻网站的快速报道和大力倡议,结合网友的主动参与,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央视国际、新浪网、搜狐网、中华网等网站都展现出了其核心的媒体价值。网络公祭活动正是这种强大的信息整合方式所发挥出的独特影响力的成果,它成为人们缅怀逝者、寄托哀思的不能忘却的纪念。

第四,开通网络捐赠,产生现实行动力。可以说,在这次汶川地震的报道中,网络媒体的社会参与程度和产生的现实行动力要远远大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的公信力、责任感和价值在这次地震的报道和与赈灾有关的行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这是由网络媒介得天独厚的互动性所带来的。因为有了之前大量的前期信息如实报道了灾区的受灾严重程度和巨大困难,因此网络捐赠的产生便水到渠成。各大网站从以人为本、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角度发挥了巨大的动员作用。百度、新华网、新浪网等等都与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等机构联手面向全社会发起募捐行动。这是继2008年初的冰雪灾害之后,网络媒体第二次启动紧急救援活动。通过各网站的呼吁,社会各界充满爱心的捐款正源源不断地汇集到慈善救济机构,据新浪地震专题报道,截至2008年8月捐赠已达500多亿元。

四、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的网络媒介应对

对于本次汶川地震的社会性质,目前还没有定论,有灾难性事件、突发性事件、公共危机事件、突发公共事件等。在此,我们将选择“突发公共事件”作为汶川地震的社会性质。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规定,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77】

灾难已经过去,目前各大网站的地震专题仍然没有中断,它们依旧在忠实地履行一个主流媒体应当担负的责任——不间断地报道灾区的重建工作。正如学者所说:这次抗震救灾行动再次显示,当灾难或危机降临,政府最需要动员民众时,当社会最需要各界凝聚力量时,当各系统运作最需要相互支持时,当民众最需要相关信息并彼此沟通关怀时,网络媒体是值得信赖,并能发挥重要作用的传播平台。【78】本次地震报道中的网络媒介必将载入中国传媒的历史。那么这次报道的经历和经验对今后出现的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有何启发和指导性意义呢?即在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中,网络媒介应当如何应对呢?

综观整个事件的报道过程,我们大致可以为这次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中的网络媒介画出一个简略的信息发布路线图:

个人发布地震消息(BBS论坛、博客)

中央新闻单位网站、门户网站发布地震消息↓

各大新闻网站制作网络专题

信息发布和互动全面铺开

产生现实行动力

由前文的论述结合这个简单的信息发布图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个人成为网络信息发布的第一来源;

(2)中央新闻单位网站和门户网站在信息发布速度上有待提高;

(3)网络专题是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有效形式。

这三点可以说是本次网络报道的基本经验,同时也是今后突发性事件中网络媒介的应对守则。

(一)个人成为网络信息发布的第一来源,重视公民新闻的作用

个人发布的信息成为网络信息的第一来源已不是最近的事情了,自从“公民新闻”的概念在2000年传入中国后,公民自身通过网络发布信息的行为就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次大发展就源自BBS的滥觞,而BBS在中国的价值,更接近公民新闻而非网络人际沟通。由于历史、文化和政治原因,如今,中国的BBS的发展仍然是全世界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进入2000年后,由于公民新闻概念的传入,以及大量新型网络应用服务的普遍繁荣,进一步推动了这个趋势。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借助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见闻,BBS、博客、播客、移动互联网、即时聊天工具等成为其主要载体,这些内容已成为公民新闻的最主要的来源。”【79】在本次地震报道中,众多及时最新的消息都由互联网上的个人而来,无论是通过BBS论坛还是个人网站或者博客。并且,在一系列公共性事件中,公民新闻不但成为网络信息发布的主要来源,它们更多的促进了事件的解决:“仅从2008年来看,在抗击雪灾、反对CNN等外媒对华的不实报道以及阻击手足口病疫情等一系列重大公共事件中,中国网民的表现都让世界震惊。每一次重大事件发生后,往往是网络在第一时间发布和披露相关信息,网民们都会展开激烈讨论。网民对这些事件的关注和介入,使得最真实的民意得到汇集和表达,并积极推动了事件的进展和解决。”这一点已经在研究三的特点论述中进行了阐释。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公民个人发布的最初信息具有模糊性,特别是在重大突发事件中。这首先是由于突发情况下,由于物力人力财力的限制,个人不可能进行全面详实的报道。从网络上最初的几则关于确认地震的个人发布消息中,我们仅能确认地震的发生,却无法知晓更详细的情况,如位置、震级、破坏力、受灾人数等。这是公民新闻难以克服的缺陷。之后详细的情况都是从大众媒体的专业记者通过进一步采访后才得知的。因此要审慎对待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公民新闻。杜骏飞教授认为:“传统媒体和严肃的新闻网站与网民自发的公民新闻相比,其新闻资源的调配能力、采写编辑能力、信息加工水平都要高出许多;换言之,后者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整合社会意见、知识与信息,但是后者却可以成为最终利用者,完成对这种整合的整合。网络公民新闻是社会信息最好的收集器,而大众媒体确是社会舆论最优的放大器。大众媒体除了具备品牌号召力、常规意义上的公信力、专业新闻素养之外,其‘守门人’功能还承担着为受众过滤信息、提供少量精选新闻和加工信息的功能,它们可以为大众节省掉信任成本和判断时间——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受众对于所有的新闻议题,都想以一己之力在网上披沙拣金、穷根究底的,此时,网络媒介众语喧哗的优势反而会成为劣势,大众媒体的冷静、慎重、精当则成为优势……当我们被问及网络公民新闻何去何从时,一个最为恰当的答案是——与大众传媒(包括传统新闻业和专业网络新闻)互为补充、相互成就。”【80】

(二)中央新闻单位网站和门户网站在信息发布速度上有待提高

针对公民新闻模糊不精确的缺陷,专业的新闻网站就应当担负起更多的职责。而中央新闻单位网站和各大门户网站的信息发布速度相对滞后就急需改进。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公民新闻的即时发布来说,中央新闻单位网站和各大门户网站的确是慢了。

但是,纵向来比较,在没有新闻采访权和等待上级批示的情况下,我们的新闻网站已经比从前快了很多,例如关于非典的报道,媒体的报道时间延迟可不是十几分钟这么简单。因此,学者们还是对本次网络媒体的表现赞赏有加:“网络媒体关于汶川大地震的新闻发布数量和浏览量,都令传统媒体无法比肩,也超过此前任何一次网上重大报道活动。网络媒体对汶川大地震这一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凸显出网媒的巨大优势,在业内和公众中确立了自己的影响力和公信力。”【81】

当然,屈居于行政指令下的新闻发布速度与信息公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节内容在本书“信息公开”一节中已有详细论述,这里不再赘述。

(三)网络专题是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有效形式

网络媒体能够在本次突发公共事件中取得如此大的传播效果,和它们所采取的报道形式密不可分。“与一般性网络报道相对应,网络专题是网络媒体表现形式中的一种主要类别,亦是网络媒体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通常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如突发事件、宣传主题、网站策划、社会热点问题等),设计固定的专题页面,以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的内容组织和报道。”【82】在本次汶川地震的网络报道中,人民网、凤凰网、新华网、新浪网等网站都在第一时间推出了地震报道的专题,可谓先于传统媒体展开了深度报道。截至2009年4月,用百度搜索“汶川地震专题”,排在首位的依然是新浪网的地震专题。

网络专题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是具有特殊优势的,它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各专栏为一体,无论在视觉感受上还是内容深度上,都是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传播的极佳途径。李浩燃、魏平在通过对人民网和凤凰网的地震专题进行研究后认为:“通过调查,受访者通过互联网了解新闻的主要渠道通过门户网站新闻专题占73.5%,视频网站占19%,P2P流媒体播放器占21%,论坛占36%,其他占8%,可以看到网络新闻专题凭借其更新快速、内容海量的特点成为受众的首选(73.5%)。经过观察,各大门户网站地震专题基本都是利用网络的巨大容量和丰富资源,再融入图片、flash、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元素进行报道,从而充分满足人们在深度与广度上的信息需求。”【83】除此之外,网络专题还有助于实现网络舆论导向功能和塑造媒介品牌形象。

这里要指出的是,相当多的网络新闻专题栏目设置繁琐,信息冗余,信息重复率高。本来专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受众对各种信息一目了然,但由于这样那样的缺陷,却出现了越分越乱的情况。因此,“专题定位明确,分层次、多方位报道,体现独家性。专题定位是整个新闻专题的灵魂,尽管突发性公共事件无法提前策划,但随着事态不断发展,要随时把握报道的重心,对专题的定位进行适时调整。”【84】同时结合网络的互动性和网络专题的优秀版面设计,能够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总之,互联网的力量是独一无二、不可或缺、无比珍贵的。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媒介应当并能够担负起主流媒体的责任,开放新闻网站、BBS论坛和个人博客等网络交互平台,在发布信息、交流互动和产生现实行动力上产生独特的影响。如果说这次事件中电视是最强音,那么互联网就是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