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神圣与世俗
14802600000007

第7章 文化旅游与东南佛国(3)

(二)绍兴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名僧

在绍兴佛教历史上,佛教各宗派均有流传,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禅宗和三论宗。历代名僧辈出(包括绍籍名僧及客籍名僧)。从旅游资源的角度来说,构成旅游资源的主要是名僧和主要宗派。因此,以下内容依年代先后,择取绍兴历史上的比较著名的高僧,并结合其所属宗派情况略作介绍。

名士型高僧支遁。支遁(约314—366),东晋高僧、诗人。字道林,俗姓关,原籍陈留(今河南开封一带)人。一说河东林虑人。其家族世代奉佛。25岁投洛阳白马寺出家。他在吴郡立支山寺,后至会稽郡,曾与会稽内史王羲之谈《庄子·逍遥》篇。抵达剡县后,先在沃洲小岭立寺行道。又曾驻会稽山阴灵嘉寺,讲《维摩经》。晚年到会稽石城山(今新昌县东北)立栖光寺。晋哀帝即位(361)后,支遁被征召入京,在东安寺讲经。三年后又回到剡山,不久病逝。

支遁深谙佛理,他创立的“即色义”为当时佛教“六家七宗”之一。又雅好老庄,尚清谈。所作《逍遥游注》,见解独到,自成一家,卓然标新理于郭象、向秀之外,群儒旧学,莫不叹服,称为“支理”(即“支遁义”),以此在晋代名士中获极高的声誉。当时名流如王洽、刘恢、王羲之、谢安、殷浩、许询等,都与他交好。他在会稽时,与谢安、王羲之、许询等大名士经常“出则游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32)性爱山水之美,是这一时期进入浙江境域高僧的一个特点。

著名佛教史学家慧皎。释慧皎,梁代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俗家姓氏失载,生卒年月不详。他学问渊博,兼通佛学与儒道百家之学,对于经、律尤为擅长。作为嘉祥寺僧人,他于春夏两季弘传佛法,秋冬则专心从事著述。曾著《涅槃经义疏》和《梵纲经疏》,流行于当时,可惜今已失传。传世的著作唯有《高僧传》14卷。其《自序》云:“自前代所撰,多曰名僧。然名者,本实之宾也。若实行潜光,则高而不名;寡德适时,则名而不高。名而不高,本非所纪;高而不名,则备今录。故省‘名’音,代以‘高’字。”书成,通行于世,内容精审,义例明确,条理清晰,文采斐然,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系统僧传。所创体例,为后世历代僧传所效法。他为写作这部书竭精尽瘁,取得了超迈前人的成就,使其书成为佛教史籍中的名著,他本人亦因此书而名垂中国佛教史。

著名书僧智永、智果。智永名法极,生卒年代不详。常住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人称“永禅师”。是王羲之的七代孙,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的后代。智永严守家法,妙传祖法。他习字很刻苦。冯武《书法正传》说他住在吴兴永欣寺,几十年不下楼,临了八百多本《千字文》,给江东诸寺各送一本,目的就是要借佛门之力,流布乃祖书法。他用废的笔,埋起来像冢一样。后人讲“退笔成冢”的典故就是源于此。其字骨气深隐,体兼众妙。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他学钟繇《宣示表》,“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宛转回向,沉著收束,所谓当其下笔欲透纸背者”。清何绍基说:“笔笔从空中来,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智永的书法对初唐虞世南等的书法有很大影响。

与智永同时而年少的释智果亦曾师事智永。智果亦剡人,住永欣寺。常诵《法华经》,颇爱文学,又善书,隶、行、草皆工,写铭石尤为瘦健。隋炀帝杨广早年以晋王为扬州总管时,爱其书法,召令写书。智果以为既已出家,不能再为世俗服役,辞以“眼暗,不能运笔”,拒不从命。杨广大怒,囚之于江都,令守宝台经藏。后杨广入朝为太子,出巡扬越,智果上《太子东巡颂》,始得宽释,赐钱一万、金钟二枚,召入东都慧日道场。后终于东都,年六十余。其书法近似王右军,隋炀帝称“和尚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意思是智永书法圆润,智果笔法腴润不足,而骨力超过。智果的行书、草书,张怀瓘《书断》皆列为“能品”。

三论宗创始人吉藏。吉藏(549—623),祖籍西域安息。先世避仇移居南海,住在交广(今越南、广西)一带,后迁居金陵而生吉藏。吉藏七岁时(一说十三岁)即投摄山兴皇寺法朗师门下,学习经论。十九岁时开始为众复述,受到大众的称誉。从吉藏的经历可以看到,他的大半生是在江浙一带度过的。他是摄山三论学的传人。吉藏的学说渊源于摄山学系。他青少年时代的十余年中,在摄山打下了三论学的基础。隋朝平定江浙地方以后,吉藏移住会稽(今浙江绍兴)秦望山嘉祥寺。他在这里弘传佛法十多年,从他受学者多至千余人。他作为三论学大师的事业和声望就是在那时奠定的,所以后人尊称他为嘉祥大师。

吉藏博学多识、法华、华严,般若诸学皆通,然最精的还是三论学。他一生曾讲“三论”百余遍,并讲《法华》、《大品》、《智论》、《华严》、《维摩》等经论多遍,且各著注疏行世。他所创立的三论宗佛学思想,以及宗重《般若经》的风格,保留了印度大乘中观学说的传统精神,对中国早期佛教学者关于般若中观学说的错误理解作了批判与澄清。因此,他历受陈、隋、唐三代王室的尊崇。然而,吉藏却因恃才傲物;加以生活不拘细节,时或招受人们的非难。他在学问上虽有成就,并不善于处众。所以《续高僧传》的作者道宣对他的评价是:“御众之德,非其所长。”自吉藏去世以后,三论宗盛极而衰。三论宗虽在中土迅即衰微,但吉藏的弟子慧灌(高丽国人,曾于隋至会稽嘉祥寺从吉藏研究三论)将之传入日本,并在日本传播了很长一段时间,因此慧灌被称为日本三论宗的初祖(33)。慧灌的弟子智藏也曾经到中国来研习三论,为第二传。智藏的弟子道慈,来中国留学十八年,遍学法相、律、《成实》、《华严》、真言及三论,尝入元康之室,其学说传于日本,为第三传。因之此宗在日本的奈良时代甚为流行。

华严宗之集大成者澄观。释澄观(737—839),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1岁时,从越州宝林寺霈禅师出家。14岁得度牒受具足戒。不久便离开宝林寺,“遍寻名山,旁求秘藏”,先后学律部、传三论、听受《起信》和《涅槃》、《华严》。大历七年(772年),又往剡溪从慧量法师,重新研究三论。大历十年(775年)又往苏州从湛然法师习天台《止观》、《法华》、《维摩》等经疏。又参谒慧忠、道钦等,“咨决南宗禅法”,复又谒慧云禅师,研究北宗玄理。澄观一方面广学律、禅、三论、天台、华严各宗的教义以及天竺悉昙诸部异执;另一方面又博综经、传、子、史、小学,可以说是儒佛俱通、博学多识。然而,其最擅长的还是华严。在讲《华严经》时,鉴于《华严经》旧疏文繁义约,撰成《华严经疏》(即《大方广佛华严经疏》)20卷。澄观又为其弟子僧睿等撰新疏的演义数十卷,即现行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后世或将这两部书合在一起,简称《华严经疏钞》。澄观也因此被称为华严疏主,成为中唐华严宗的集大成者。

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澄观也越来越受到朝廷与文武大臣的重视。贞元七年(792年),唐德宗遣中使召澄观入京。次年澄观入京后,奉诏入译场刊正克什米尔三藏般若译南印度乌荼国王所进《华严经》后分40卷(世称“四十《华严》”)。德宗又令其为此经造疏。澄观还曾为德宗讲《华严经》,被授予“清凉国师”称号。此后,顺宗、宪宗、穆宗、敬宗各朝,他都很受尊重。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三月圆寂,世寿102岁(一说终于元和年间,世寿70余)。据说唐文宗为澄观之死“辍朝三日”,并撰《华严四祖清凉国师像赞》。澄观虽以振兴华严学说为己任,但思想上仍掺有禅宗、天台宗及《起信论》的成分。澄观这一诸宗融会、禅教一致的宗趣,对于中唐以后的中国佛教界影响很大。

禅门曹洞宗初祖洞山良价。洞山良价(807—869),唐代越州会稽(浙江会稽)人,俗姓俞。幼从师诵般若心经,以无根尘之义问其师,其师骇然,即指往五泄山礼灵默禅师披剃。年二十一,诣嵩山受具足戒,寻谒南泉普愿,深领其旨,又访沩山灵祐,参“无情说法”之公案,不契。受指示诣云岩昙晟,问无情说法之义,辞归时,涉水睹影,大悟前旨。后嗣云岩之法,于江西洞山弘扬佛法,倡五位君臣说,门风颇振。咸通十年(869),于丈室端坐长往。世寿六十三,法腊四十二。敕谥“悟本禅师”。其嗣法弟子有云居道膺、曹山本寂、龙牙居遁、华严休静、青林师虔等二十余人。尤以本寂之法系,称作曹山,合称之,即为曹洞宗。

良价的禅法,重在理事俱融,吸收了华严宗的看法,也是远承青原下石头希迁的思想。其思想构成了曹洞宗的基本特色。曹洞宗属禅宗五家之一,属青原一系。在历史上的影响仅次于临济宗。

除上述介绍的以外,其他绍兴籍的名僧还很多。如东晋及南朝时期的竺潜、竺道壹、帛道猷(或作白道猷)、竺法旷、洪偃、僧护、僧祐等。隋唐时期的智凯(吉藏之弟子)、文纲、玄俨、韩(今朝鲜)僧昙一、中兴天台宗的九祖湛然;画僧贯休;宋元时期的端裕、允若;明清时期的圆澄、净挺、弘瑜、大良、道忞,清末及民国时期的谛闲、弘一等,或是绍兴籍僧,或长期居于绍兴,对绍兴佛教文化的繁荣有着重要的作用。限于篇幅,本文就不一一介绍了。

(三)历史上重要的绍兴佛教名胜简介

下面对绍兴地区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寺院及塔及石刻造像等佛教名胜及其现状作简单介绍。

绍兴嘉祥寺。寺原址位于绍兴城南秦望山麓。东晋太元二年(377),郡守王荟所建。义熙初,僧慧虔投嘉祥寺,“克己守物,苦身率众,凡诸新经,皆书写讲说”(34)。梁著名佛教史学家慧皎,在此潜心著述,撰成《高僧传》十四卷。陈末隋初,三论宗创始人吉藏于此主持讲席,其弟子智凯及朝鲜籍僧慧灌,亦在此精研三论。嘉祥寺以佛教三论宗祖庭,名扬海内外。宋以后,佛教三论宗开始衰微,逐渐为天台宗替代,嘉祥寺渐见冷落。如今,虽然秦望山风景区已开发在即,但境内的嘉祥古寺,早已不存。

大善寺及大善塔。寺址在今绍兴城区西营。相传南齐一钱姓女(唐开元年间敕封钱女为“肇兴夫人”),愿捐奁资而建,天监三年(504)成,寺名“大善”。唐时寺内建筑规模宏大,有僧舍数十间,看经道场、罗汉天王堂、浴院、经院、库堂等。还辟有肇兴庙,以纪念钱氏。后唐同光元年(923),吴越王钱镠移地另建开元寺,复大善原名。

大善塔位于今绍兴市区子余路,原建于大善寺内,与寺同时建造,故名。今寺毁塔存,为浙江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屡兴屡废,现存大善塔为1957年修缮。塔六面七层,底层边长年3.8米,壁厚1.6米,以上逐层递减,木檐砖砌楼阁式。塔高40.5米,古塔砖砌而成,旧时有梯可登,现已空心。大善寺及大善塔建成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当年绍兴市内最主要的寺院之一。又因大善寺曾是日僧空海、最澄法师等所到之地,大善寺在日本佛教界也有一定的影响。

开元寺。寺址在今绍兴城区东街,原为五代董昌故宅。后唐长兴元年(930),吴越王钱镠建,奏以原开元寺复为大善寺,而以此为开元寺。北宋时,这里的香火十分兴旺。每年元宵佳节,旁数十郡及海外商贾皆云集于此。寺内还曾设昭庆戒坛,岁遇佛诞,即于寺内传戒度僧,盛极一时。南宋以来,屡遭战乱,后虽重建,规模大不如前。现已不存。原址建有绍兴市人民医院。

绍兴戒珠寺。寺址在今绍兴城区昌安门内王家山南麓,原为东晋王羲之故宅,或曰别业。嘉泰《会稽志》称“其为寺不知所始。陈太建二年有僧定光来寓寺中。”寺初名昌安,唐大中六年(852),改称戒珠。咸通三年(862),衢州刺史赵璘书“戒珠讲寺”额,今存。该寺以讲寺名。1984年修复,基本保持原有格局。1989年,全寺建筑面积2076平方米,尚存墨池、山门、大殿。殿内辟有王羲之史迹陈列室。

新昌大佛寺及千佛禅院。寺址在今新昌县城西南1.5公里,南明山(石城山)麓。东晋永和(345—356)初,释昙光(帛僧光)隐迹结庐于此,自号隐岳,渐成寺舍,寺亦名“隐岳”。齐永明四年(486),剡人释僧护游隐岳,誓凿百尺弥勒像。逾年,成面部雏形,建寺号“石城”。齐永元二年(500),僧俶继之,因战乱频繁而止。梁天监十二年(513),律师僧祐奉敕来剡造佛,十五年竣工。佛像历经护、俶、祐三世共30年刻就,故世称“三生石佛”。唐会昌五年(845),建三层阁,赐号瑞象阁。后梁开平三年(909),赐名瑞象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赐宝相寺额。

石佛原为立像。元元统二年(1334),僧普光以条石砌块,以铜丝为网护于其前,砌成双膝,改为坐姿。佛座高2米,身高13.7米,头高4.8米,耳长2.8米,食指长1.8米,两膝相距10.6米,体态匀称,气度娴雅,匠心独具,壮丽殊特,被学界称之为“江南第一大佛”。

明正统年以后至清末,大佛寺屡建屡毁。至光绪十九年(1893),重建大殿高楼,历时十年,方复旧观。1961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大佛几遭损失。1978年后,政府拨款并劝募重新修复。并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大佛寺景区现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

千佛禅院位于大佛寺西北约300米,紧邻大佛寺的外山门,是除大佛之外的另一处石窑造像。因石窟内佛像总数达1075座,大的有1米之多,小的仅数寸,故名千佛禅院,俗称千佛岩。千佛禅院前身是高僧于法兰创建的元化寺,成寺于公元345—356年。

嵊州惠安寺。座落在嵊县鹿胎山南。始建于东晋义熙二年(406),原名般若台寺。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南宋时朱熹游于此,在上方轩照壁题有“溪山第一”四字。2003年重新修复,现与城隍庙相邻。

诸暨五泄禅寺。寺址位于诸暨西北23公里,五泄山七十二峰处。唐元和三年(808),为迎曹溪第四代灵默禅师建。初名三学(戒学、定学、慧学)禅院,咸通六年(865),赐五泄永安禅院额。禅寺高僧云集。曹洞宗创始人良价,在此披剃,师事灵默。唐高僧心境禅师参谒灵默,传承衣钵。天祐三年(906),改应乾禅院。唐末五代著名诗僧贯休在五泄寺隐住了九年。宋嘉祐元年(1056),复改五泄禅院。抗战时,寺院遭毁严重。1970年,重修五泄禅寺。

绍兴地区还有一些现存的佛教造像,如:

维卫尊佛。存市文物管理处。佛高0.58米,齐永明六年(488)成像。面相庄严慈祥,服饰清晰可辨,作全跏趺坐式。佛像初曾安放在石佛妙相寺、后迁戒珠寺等。解放后移藏文物管理部门。

绍兴柯岩石佛造像。位于柯桥镇东南柯岩风景区。像高10.60米,雕凿于高30余米的巨形孤岩上,与“云骨”东西对峙。造像右手作说法印,为善跏趺弥勒佛坐像。据地方志记载:山产石,为民所采,成岩洞,巧匠琢为佛。唐以来创寺覆之。即柯山寺,普照禅寺。晋永和年间敕建。寺今废。按其造型,属唐代造像。

羊山石佛造像。位于齐贤镇山头村羊山石佛寺。像高4.50米,雕凿于三面环水、一面与禅院相连之孤岩上。造像脸形丰满,全跏趺坐于仰莲,下设须弥座,为释迦坐像。彩塑剥落,双手已残。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所题《羊山石佛庵碑记》载:隋开皇年间(581~600),越国公杨素派人开山取石,扩建罗城,留下孤岩。唐时在此建灵鹫禅院。今称石佛寺。按其造型,当为晚唐造像。

石屋禅院造像。位于绍兴县城南乡九里村山道,为明代摩崖石刻造像。像共四龛七尊,大小不等,分布于东西两处,相距80余米。西首第一龛3尊坐佛,像高1.20米。第二龛2佛,像高1.60米。第三龛布袋弥勒坐像,高1米。东首佛龛,有像高1.20米,为地藏佛全跏趺坐,右边有一孔。

余论

2004年下半年,笔者曾在浙江省旅游局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就浙江省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及问题作过一次比较深入的问卷调研和统计。根据此次的调查资料,绍兴地区现有的佛教旅游资源计有60余处,道教资源9处,其他民间宗教资源13处。在绍兴地区各大宗教旅游资源之中,佛教资源数量最多,游客最多,门票收入也最多。然而,从整个绍兴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的现状来说,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第一,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无论是从规模还是影响来说,目前的绍兴佛教文化旅游,比起繁荣兴盛的古代绍兴佛教文化,无疑要衰落得多了。

第二,从横向比较来看,即从绍兴地区文化旅游开展的现状来看,绍兴市的其他非宗教类文化旅游资源(如鲁迅、陆游等名人的旅游文章)开发得较为成熟,佛教旅游资源虽然比较丰富,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但市场开发却显得要滞后得多,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和论证。

第三,绍兴地区各市县之间,佛教文化旅游发展也不平衡。相对来说,新昌县的大佛寺开展得较为早,属省内宗教旅游文章做得较为成功的范例。而其他地区则显得滞后得多。

不过,上述不足之处也正好从反面说明:绍兴宗教文化旅游的开发潜力是十分巨大的。有鉴于此,本文在此特别建议,尤其是作为三论宗祖庭的秦望山嘉祥寺,恢复重建之则是当务之急。

本文认为,恢复秦望山嘉祥寺的意义十分重大,至少有如下几点:

1 .作为三论宗的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影响深远;

2 .在中日、中韩佛教文化交流史上也有重要地位,因此它的海外(香客、游客)市场潜力也很大;

3 .在绍兴市区,尚无一家比较有规模的佛教寺院,而位于原址正在开发建设的秦望山景区,据说规划中也缺少一家有如此高知名度的宗教人文景观。

六、德清宗教文化资源及其现代休闲养生价值(35)

宗教是一种文化。德清宗教文化包括原德清县及今属德清县的原武康县所辖区域内历史上曾经出现和流行的宗教派别、宗教人物以及有关的宗教名胜、遗存等,内容十分丰富,在中国宗教文化史上也产生过重要影响。在历史上,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在德清地区均有传播和流行,不过影响较大、且可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集中在中国传统的佛教、道教文化。

“吸引力就是(旅游)资源。”从旅游资源学的角度来说,宗教文化的名胜古迹,如寺观等物质文化遗产毫无疑问是宗教旅游的重要资源,而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宗教派别、宗教人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也构成了宗教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系统地考察德清的宗教旅游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其历史地位和影响,发掘探索其现代价值,不仅对德清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开展德清“人文旅游”,而且也对进一步深化德清“乡村旅游”、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基于这一认识,本文拟对德清宗教(佛教与道教)文化的历史演变,德清籍或长期生活在德清的名僧名道以及佛教、道教寺观及塔、洞窟等宗教遗存情况作系统而又扼要的整理,分析其历史地位和现代价值(特别是在休闲养生方面的价值),以便为今后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一)源远流长的德清宗教文化

德清佛教历史悠久。早在三国赤乌年间(238 -250),佛教就传入永安县(于282年改名武康县——今属德清县)境内,这也是佛教传入湖州之始。东晋咸和年间(326-334),德清建有半月庵。南北朝时德清佛教逐渐兴盛,不少著名高僧曾在此驻锡弘法。刘宋元嘉年间(424-453)初,高僧法瑶南渡,居武康小山寺凡十九年。法瑶每年讲经说法一次,四方学者负笈盈衢(刘宋著名法匠昙斌即于此期间从其研习佛经)。宋大明六年(462)法瑶奉诏赴京建康(今南京)新安寺讲经时,孝武帝还亲率文武百官前往聆听。当时武康的不少沈氏名流也与佛教关系密切。如沈约就有不少佛教题材的文学作品和论著。永安县(武康)东北15里凤凰山后为东汉述善侯沈戎的故居。刘宋元嘉三年(426)沈戎之八世孙沈庆之、吏部尚书沈昙庆、五兵尚书沈怀宁、光禄大夫沈孟韪请以始祖故居辟为怀德寺。梁大同二年(536),奉佛的梁武帝诏令于武康凤凰山下建报德寺。另一所德清古寺寿圣寺的额名亦为梁武帝所赐,乾元寺“释迦宝殿”四字亦为梁武帝所书。

唐宋时期是德清佛教的鼎盛时期。德清高僧辈出,著述甚多。释赞宁(德清人)撰写了著名的《宋高僧传》,而另一湖州籍的高僧唐释道宣(长兴人)撰有《唐高僧传》。中国佛教史上三部著名的“高僧传”中,有两部即出自湖州地区。以念佛为特征的净土宗,北宋时也在湖州地区盛行,居士姚约则在新市觉海寺组织净业社念佛。南宋时临济宗名僧高峰原妙(1238—1296)曾于咸淳十年(1274)至咸淳十六年(1279)住武康双髻峰,后入天目山狮子岩隐修。至宋末时,德清武康新建及原有的寺院共计约70余座。两宋时帝王还常赐额、改额德清、武康的寺院,时有圣寿寺、广福寺多所,不少贵族也在此置功德院。

宋末元初的赵孟(兆页)、管道升夫妇既是德清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同时也都是佛门俗家弟子。赵孟(兆页)的皈依师是元代最为有名的高僧中峰明本禅师,而管道升撰写有《观音菩萨传略》,该著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观音菩萨形象女性化完成之象征。

据《德清县志》记载,历史上武康地区著名的寺院有证道寺、定空寺、大慈寺、皇觉寺、翠峰寺、天泉寺、千佛寺、大佛寺,德清则有永宁寺、八胜寺、乾元寺、大善寺、延寿寺等等。(36)明清时期德清佛教也很兴盛。据同治《湖州府志》等记载,德清有佛教寺院122座,在湖州地区仅次于乌程县。

德清、武康佛教多属禅宗,主要有临济、曹洞二派。

德清道家道教文化的历史也很悠久。早在春秋时期,曾师事老子、后来又被越大夫范蠡尊为师的著名思想家、经济学家计然曾隐居在此筹度国势,久之道成仙去。为纪念他,其隐居地就被称“计筹山”,在今德清三合乡境内。相传东汉建安年间名士、精通神异之术的蓟子训也是武康人。

在计然隐居计筹山一千年后,东晋著名道士葛洪(284 -364)也曾在此炼丹。在今德清三合乡上杨村的计筹山百步口,还留有元赵孟(兆页)题写的崖刻石雕——“子昂碑”上就曾记录下“葛仙翁炼丹在此”之句。南朝宋元嘉(424 -453)时,性喜道术的乌程东迁(今浙江吴兴人,一说东迁今属德清新市镇)人陆修静尝出没于乌程县东水潭,后得道升仙。此地因而称为“仙潭”。后世居民因陆氏移此,遂号仙潭为新市。

南宋咸淳(1265 -1274)中,著名道教学者杜道坚被南宋皇帝度宗赐与“辅教大师”称号,诏令住持吴兴(今德清三合乡)计筹山升玄报德观。在此期间杜道坚大兴玄学,制建清规,甚得道徒拥戴,声名日显。

明清以降,德清道教呈衰落之势。至清末民初,德清地区有道观宫共计18座。其中德清县存观7座,宫2座;武康县道院2座,观5座,宫2座。(37)

德清道教派别以北派龙门宗(属于全真道)为主,金丹宗(南宋时形成的道教内丹派别)次之。龙门宗设坛于县城紫阳观,名“梵云坛”。金丹宗设坛于县城祖师殿,名“溪秀坛”。

(二)德清历史上重要的宗教文化名人及名胜

在德清历史上,出现过不少著名的宗教人物,还留下了众多的宗教名胜。在此,选择比较重要、影响重大的予以介绍。通过这些名人和名胜,我们可以看出德清宗教文化资源的历史地位和重要影响。

首先介绍宗教名人。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谓的德清宗教名人,就籍贯来说,包括德清籍(含武康籍)的以及长期在德清的宗教名人;而就身份来说,这些名人皆为宗教徒。其中有些是名僧、名道,也有一些虽然不是出家人,但属于在家信徒,因此也在本文所说的德清宗教名人之列。

以下为德清佛教名人。

1.释法瑶

释法瑶,南朝刘宋时高僧。河东人,俗姓杨。生于东晋安帝之世,少而好学。出家后,不远万里四处游方问学。其戒行精严,学问贯通佛教群经,且傍及异部。刘宋景平年中(423—424)南游兖豫一带。元嘉年(424 -453)中渡江南行,受到吴兴沈演之礼请并器重,居住在武康小山寺,前后凡十九年之久。法瑶在武康期间潜心佛学,若非祈请,从未出门。他每年开讲一次,四方学者慕名负笈前来,致使听者盈衢。其弟子当中亦不乏名僧,刘宋著名法匠昙斌即于此期间从其研习《泥洹》(《涅槃》)、《胜鬘》等经。刘宋大明六年(462)奉诏入京(即建康,今南京),居止于新安寺。虽年届暮龄,而蔬苦不改,戒行清白。在佛学思想上,法瑶主张“渐悟”之说,与当时主张“顿悟”之竺道生之学说相互抗衡。他还曾奉敕至京师与道生之弟子道猷各申顿、渐之义,临讲席之时,銮舆降跸,百官陪筵。元徽年间示寂,世寿七十六。著有《涅槃经》、《法华经》、《大品般若经》、《胜鬘经》等义疏。梁慧皎著《梁高僧传》卷七有“宋吴兴小山释法瑶”传。

2 .赞宁律师

释赞宁(919—1001)宋代律宗高僧。浙江德清人,俗姓高。唐天祐中生于吴兴之德清金鹅别墅,出家于杭州祥符寺,后入天台山受具足戒。赞宁法师博涉三藏,尤精南山律,谈论之间,辞辩宏放,挫他论锋,时人以“律虎”誉称之。除佛学之外,他还旁通儒道二家之典籍,文辞颇善,声誉日高,因此备受当世王侯名士敬仰。吴越王钱弘俶钦慕其德,任命他为两浙僧统,复赐以“明义宗文大师”之号。太平兴国三年(978),宋太宗闻其德名,召赞宁进京,对问于滋福殿,延问数日。宋太宗对其礼遇有加,赐以“通慧大师”之号,诏修《大宋高僧传》三十卷,及诏撰《三教圣贤事迹》一百卷。先后被任命为翰林史馆编修、左街讲经首座、西京教事、右街僧录等职。咸平四年(1001)入寂,世寿八十三。生平著作颇丰,除最为著名的《宋高僧传》之外,还有《鹫岭圣贤录》、《大宋僧史略》、《内典集》、《事钞音义指归》、《外学集》等著作。特别是其《宋高僧传》一书,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地位。

3 .释思义

释思义,北宋天台宗高僧。字和甫,俗姓凌,武康人。因考试《法华经》得第一名而得度出家。依止明智韶法师学习佛法,领悟理解的能力超过常人。曾修习四种三昧行,后来颈子上生出一个肉瘤,夜里梦见功德天拿桃子给他吃,他的疾病随即消失。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皇上赐紫色袈裟,赐号“净慧”,丞相苏颂在统理杭州的时候,曾迎请思义居住于天竺寺,在当地弘扬佛法正道达二十三年。

北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二月十八日夜,忽然结跏趺坐,告别大众而往生。大众在旁诵念佛号,一段时间之后,忽然又苏醒过来,说:“侍观音大士行,见一沙门。金色长身垂臂,谓我曰:报缘未尽,过七日当遣迎。”到了二十五日,又结跏趺坐而往生。安葬时赤云垂布,如引导之状,向西而隐。在宋释志磬撰写、专门记载天台宗正史的《佛祖统纪》卷十一载有“思义”的传记。

4 .赵孟(兆页)、管道升居士

赵孟(兆页)(公元1254—1322),字子昂,自号松雪道人,宋太祖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孟坚从弟。因赐第居湖州,故为湖州人。由于他的聪明才智和诗、书、画、印的超绝,曾受元代帝王五世荣宠,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父敏。著有《尚书注》、《琴原》、《乐原》、《松雪斋集》。管道升(1262—1319),字仲姬、瑶姬、遥姬,德清县茅山村(今属干山乡)人,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的女书法家、画家、诗词创作家。自幼聪慧,能诗善画,嫁赵孟(兆页) ,册封魏国夫人。元仁宗延佑六年五月十日病卒。赵孟(兆页)、管道升夫妇之墓位于德清洛舍镇东衡村东衡山南麓,现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管道升擅画墨竹,笔意清绝,又工山水、佛像、诗文书法。著有《墨竹谱》1卷,传世作品有《水竹图卷》、《秋深帖》、《山楼绣佛图》、《长明庵图》等。据说元仁宗尝将赵孟(兆页)、管道升及子赵雍之书法合装一卷轴,藏之秘书监,曰:“使后世知我朝有一家夫妇父子皆善书,亦奇事也。”

众所周知,赵孟(兆页)夫妇为湖州暨德清名人。但二人皆是在家佛教徒,与佛教文化关系十分密切,这一点可能一般人知道的并不多。《元史》卷一七二“赵孟(兆页)传”载其“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据说其十二岁时便喜欢写《金刚经》,“后但与僧语,便若眷属”。他与当时不少高僧有往来,并十分敬仰高僧中峰明本禅师的禅学,皈依之成为其在家弟子,“每受师命,必焚香望拜;与师书,必自称弟子。”中峰明本有《劝修净业谒》,赵还为之作赞偈曰:“三千大千世界中。恒河沙数之众生。一一众生一一佛。一一惟心一净土。… …我师中峰大和尚。慈悲怜悯诸众生。殷勤为作百八偈。普告恒沙诸有情。如是受病等痛切。若人依师所教诲。一念念彼阿弥陀。一念念已复无念。自然往生安乐国。”(38)此谒也表明赵孟(兆页)接受并信仰的是禅宗唯心净土的教义。时日本高僧雪村友梅入宋住湖州道场山时,亦与赵孟(兆页)过从甚密。

赵孟(兆页)一生写过不少佛教文字,如曾为《御集百本经》作序,为长兴大雄寺、天目大觉正等寺、济南福寿禅院作记,为敕建的大兴龙寺、大普庆寺等作碑铭,为中峰明本和尚作赞,还奉敕撰《临济正宗之碑》,充分发挥了作为一个文人居士所应尽的护法之功能。

而赵孟(兆页)的夫人管道升对佛教亦颇有研究,信仰也更加虔诚。作为女性画家,她是最早用“水墨”的方法画了一幅女性的观音像。而她所作的观世音菩萨的传记,也在中国历史上最为有名,正因此,她在中国佛教文化(主要是观音文化)史上的贡献要更大一些。

中国历史上历来就有不少人为观音作过传记的,但管道升的《观音菩萨传略》在此后的文人学士中广为传布,以至于今天很多佛教学者研究认为,自该传记之后观音菩萨也就完成了在中国的女性化历程。自此,观音出家成道前作为妙庄王三公主的身份也为中国广大老百姓普遍接受。而作为女性画家,管道升本人也是最早用“水墨”的方法画了一幅女性的观音像。

明清以来,湖州地区的观音信仰十分盛行,可以说与赵孟(兆页)管道升夫妇的努力和贡献不无关系。

5 .玉琳禅师

玉琳通琇(1614—1675),清初临济宗僧。江阴人,俗姓杨。字玉林,世称玉林通琇。十九岁投磬山圆修出家受具,任其侍者且嗣其法。后住持浙江武康报恩寺。清顺治十五年(1658)奉清世祖之诏入京,于万善殿弘扬大法,受赐号“大觉禅师”,翌年又加封为“大觉普济禅师”,并赐紫衣。顺治十七(1660)年秋,顺治帝在京城建立皇坛,挑选一千五百僧受菩萨戒,特请玉琳禅师为本师,并加封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后来回到浙江临安西天目山,重修殿宇,将山麓之双清庄改为丛林,因袭该山祖师高峰原妙所创师子正宗禅寺之名称,称为师子正宗派,即禅源寺。康熙十四年(1675)七月圆寂,年六十二。有《玉林琇国师语录》十二卷行世。

以下为德清道家道教名人。

1.计然

计然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战略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计然,一作计岘,又作计倪,本姓辛,名研,字文子,葵邱濮上人。尝师事老子,在文子《仙传》一书中详细记载了计然向老子问道及治国之本的故事。后赴越国,为越大夫范蠡之师,相传曾授范蠡七计。范蠡佐辅越王勾践,用其五计而灭吴。后隐居武康,因在此筹谋国计,此山亦被命名为“计筹山”,山在今德清三合乡境内。在山阳之白石顶通玄观故址,乃其隐居旧址。

2.蓟子训

蓟子训,东汉乌程余不乡(今属德清武康镇)人,建安(196—220)年间名士。相传其明方术,解分身之法。据说有次尝抱邻家婴儿,故失手堕地而死,其父母惊号怨痛,不可忍闻,而子训仅称以过失,终无它说,遂埋藏之。后月余,子训乃抱儿归焉。父母大恐,曰:“死生异路,虽思我儿,乞不用复见也。”儿识父母,轩渠笑悦,欲往就之,母不觉揽取,乃实儿也。虽大喜庆,心犹有疑,乃窃发视死儿,但见衣被,方乃信焉。于是蓟子训之大名流布京师及北方各地,士大夫皆承风向慕之。(39)

有次驾驴车携诸生路过荥阳,休息用餐时,而所驾之驴忽然卒僵,并有蛆虫流出。子训闻状不为所动,待食毕,徐出以杖扣之,驴应声奋起,行步如初。其追逐观者常有千数。既到京师,公卿以下候之者,座上常常有数百人之多,然子训皆为众设酒脯,竟能终日不匮。

后因遁去,遂不知所终。时有百岁翁,自说童儿时见子训卖药于会稽市,颜色不异于今。后人复于长安东霸城见之,与一老公共摩挲铜人,曰:“适见铸此,已近五百岁矣。”顾视此人而去,犹驾昔所乗驴车也。又有以之为八仙之铁拐李的门人的。

3.陆修静

陆修静(406—477),字符寂,东晋著名道士。南朝宋乌程东迁(今浙江湖州)人。三国吴丞相陆逊之后裔。少宗儒学,又性喜道术。及长,遗弃妻子,入山修道。为搜求道书,寻访仙踪,乃遍游名山,声名远播。宋文帝刘义隆钦其道风,召其入内宫讲道。时陆修静大敞法门,深弘典奥,道教之兴,于斯为盛。后因避太初之乱南游,于庐山隐居修道。历史上有“虎溪三笑”之传说即发生在此时。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陶潜、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刘宋元徽五年(477)卒,时年七十二岁。弟子奉其灵柩还庐山。诏谥简寂先生。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七月一日被封为“丹元真人”。其著作甚丰,有关斋戒仪范者尤多。

在中国道教史上,陆修静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就派系来说,陆修静属于道教之符录派(天师道),是南北朝时南天师道的祖师。在北魏嵩山道士冠谦之改革北方天师道后,刘宋道士陆修静针对南方天师道组织涣散、科律废弛的情况,提出一系列改革和整顿天师道的办法,以加强和完善道教组织,并制订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斋醮规仪。所撰写的《三洞经书目录》为中国道教史上第一部目录学著作,具有开创意义。此后道经之编目与《道藏》之分类,皆以其“三洞”分类法为基本原则。陆修静对道教的整顿和改革,扩大了道教的影响,使道教在南方得到进一步发展,统治者亦日益宠信道教。经陆修静改革后的南方道教,学术界称之为南天师道。

陆修静是湖州人,他亦经常隐居于此。湖州金盖山梅花观亦尊其为开山祖师。相传陆修静还曾出没于德清的东水潭,有时入水后数月而出,故此潭名曰“神驾潭”,现俗称陈家潭,为今新市镇三潭之一(三潭即陈家潭、跃龙潭、仙潭)。该镇亦以此名“仙潭”。当地居民因陆氏移此,遂号仙潭为“新市”。是为新市镇名之由来。

4.杜道坚

杜道坚(1237-1318年)字处逸,自号南谷子,当涂采石(今安徽当涂)人,西晋著名学者杜予之后。少有超凡脱俗之志,年十七辞母寄迹郡之天庆观,师事陈元实。后入茅山,为上清派第三十八代宗师蒋宗瑛所重,授其大洞经法,成为茅山宗的嫡传弟子。时丹阳谢道士玄风远播,法海傍沾,道坚不辞辛苦前去问道,受益匪浅。之后又远游各地,广交名士,“蓟丘李衍,吴兴赵孟(兆页),金华胡常孺,实与之游,执弟子礼”(40)。南宋咸淳(1265 -1274年)中,因承宣使入内都知邓惟善引荐,皇帝宋度宗赐其“辅教大师”称号,入住吴兴计筹山(今属德清县)升玄报德观。在此期间,杜道坚大兴玄学,制建清规,甚得道徒拥戴,声名日显。

宋端宗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元兵大举南侵,所至震慑。道坚冒矢石叩军门见元军统帅太傅伯颜,以不杀无辜相请。伯颜乃下令禁止士卒劫掠。江南既平,乃随伯颜至上都觐见元世祖忽必烈,上疏陈当务之急,在于求贤、养贤与用贤。至元十七年(1280年)奉诏护持杭州宗阳宫、纯真观、武康升玄报德观。大德七年(1303年)授杭州路道录教门高士,奉旨改建披云庵为通玄观,主持杭州四圣延祥观。皇庆元年(1312年)成宗宣授“隆道冲真崇正真人”。依旧住持杭州崇阳宫、武康计筹山之升玄极德观、通玄观。其间,道坚潜心著述,广搜道教经籍。杜道坚身老吴邦,访寻文子(传老子弟子)遗迹,作览古楼,聚书达万卷。赵孟(兆页)在《隆道冲真崇正真人杜公碑》中谓其“作揽古之楼于通玄(观),聚书数万卷,《道德》注疏何啻千家”。传有弟子四十余人。仁宗延祐五年(1318年)辞世,时年82岁。

杜道坚生逢宋元兴替之际,目睹世运之更转,心系民众之疾苦。他倾心于道教理论的研究,撰写了《文子缵义》、《道德玄经原旨》、《玄经原旨发挥》等著作。在所著书中,既对《道德经》“无为而治”之旨进行阐发,也对上清派的修炼方法赋予了新的内容。他虽为符箓派道士,但并不以符法咒术见称,在修持方法上最终由“形神兼养”发展至“性先命后”。

宗教名胜:虽然历史上德清县寺观众多,佛教道教文化十分发达,但目前总体上呈现为破坏后的恢复阶段。据统计,现在德清境内经合法登记的佛教活动场所34处,基督教场所223处,道观则无。其他未经登记的小庙庵等有200多处。在此,仅就现在且影响较大的几处佛教寺塔及莫干山的佛教文化遗址作一介绍。

1.云岫寺

云岫寺是目前德清县境内现存的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佛教寺院。

云岫寺坐落在德清县二都乡云岫山中。云岫山旧有青云塔,故又名塔山。宋淳熙八年(1181)由为音禅师创建,后几度兴废。元至正五年(1345)由僧文粹重修。寺背倚玉屏峰,周围有大牛山、轿子顶、猢狲山、宜秋岭等,群峰环抱,竹翠松茂。寺内侧有宋梅和四季古桂,景色宜人,为游览胜地。自古远近香客慕名前来,络绎不绝,历代文士亦多有题咏。明洪武24年(1391)寺曾被并入龙山寺(位于德清二都,今已不存)。永乐元年(1403),僧起宗复立。明万历间(1573—1619)普容禅师驻锡于此,礼部侍郎顾瑞屏曾在此读书,得其布施后重建,时琳宫宝刹,岿然改观。寺内僧众最多时数以千计。

清光绪十三年(1887)云岫寺住持广严禅师奉旨进京,得钦赐“龙藏”(清雍正乾隆年间刊印官版大藏经,又称《乾隆大藏经》)12部及全副銮驾,回山传戒。慈禧太后及光绪帝、恭亲王分别手书题额,慈禧书“藏经阁”、“清净圆通”、“大雄宝殿”匾额。其时有僧徒达七八十人,殿屋99间半,大钟1口,大香炉l只。近百年来,历经战乱,香火渐衰。解放初,尚存宋代风格的大雄宝殿以及清代修建的金刚殿、配殿、观音殿、藏经楼、斋堂、戒堂等40余间,面积2200平方米。1985年,国家文物局拨款,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建筑维修中心设计,按宋代风格进行恢复修整,使800年古刹重现光彩。今朱门粉墙,翼角腾空,雄健古朴。1989年12月被定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