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风生水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实践
14802500000024

第24章 市县讲评(3)

(三)保护工作起步早

金华市非遗中心,是全省设区市中最早经编办批准设立的,定编定岗,专门编制4人,为全省开了好头。金华市文化局早在2007年2月编排了一台大型民俗风情歌舞《仙山婺水·金华人》,将非遗普查成果整体搬上舞台,全面展示。这台演出很成功,很震撼,也为全省非遗资源的艺术呈现起到了很重要的先导作用。还有非遗展示阵地的建设,金华也是率先领先全省,武义县非遗保护中心专门建立了非遗展示厅,在参加武义现场会的全省与会代表中引起好评和共鸣。东阳专门建立工艺美术馆已经许多年了,成为展示东阳手工技艺之乡的重要窗口。义乌在城区闹市古民居中设立定点的曲艺演出场所,东阳开辟了百姓茶坊,都是每天演出,传统曲艺品种和草根艺人轮番上场,由政府买单,市民免费观看,每天爆满。开辟专门的经常性演出场所,这一理念和实践也是领先的。还有,金华市财政相对不是很富裕,但是对于重点非遗项目的保护意识比较强,多年来,一直对市本级非遗传承基地建设量力和尽力给予补助,2+1,批准建立基地后补助2万元,然后每年以奖代补补助1万元。钱不是很多,但这是制度性补助,每年给,体现了财政的姿态。

(四)落实要求措施实

金华人很朴实,工作很务实,这是我对金华文化干部的印象和评价。金华对上级指示,对上级的各项工作部署,贯彻很坚决,执行很有力。在非遗大普查中,武义、浦江、东阳、兰溪、义乌等县市的普查工作被省文化厅评为优秀,7个县市有5个优秀,这一比例是绝对的高,足以说明金华工作的踏实扎实和务实。规定工作认真做好,自选动作大胆创新,创造性贯彻上级要求,这也是金华人的特点。譬如,义乌市开展系列评选活动,搞了十大名人、十大名居、十大名点(传统点心)、十大民俗等系列十大评选活动,每年评选一项,连续开展,搞成系列,搞出声势,搞出影响。

(五)领导层面认识高

金华市的市一级领导对非遗保护很有情怀。市人大常委会阎寿根主任对非遗工作尤其重视,浙江省非遗保护条例出台后,市人大专门举行法制报告会,市人大各位主任和县市区人大主任,以及市本级各部门负责人都莅临会议听取讲座。2008年年底,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在全省率先作出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决定》,为全省各地提供了重要参照。阎寿根主任还身体力行,亲自深入乡村田野,拍摄了大量的乡土建筑、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照片,分类出版,为金华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影像资料,也为领导阶层守护精神家园起到了率先垂范的榜样作用。时任金华市长陈昆忠对非遗工作给予特别的支持,对于市非遗保护中心的设立和定编,对于《仙山婺水金华人》的排演经费等方面,都大开绿灯,倾力支持。这两年,省政协交办我厅的提案中,多次有金华市副市长黄小杭关于非遗保护的提案。今天我才知道,黄小杭市长是分管商贸的。不是分管文化的市长,如此关注关心非遗事业,令人意料之外,也令人感动和感怀。这里特别要提一下刚刚卸任的市文化局杨鸽声局长。朱江龙局长谈起杨局长,充满感情,朱局说,杨局长是真正懂文化、有文化、有情怀的文化局长。这几年金华非遗工作始终有着良好的势头、很好的态势,与杨局长作为一把手的亲力亲为主抓,是密不可分的。非遗事业的发展有今天,有这么一个蓬勃的形势态势和趋势,各方面的领导,他们的历史贡献,我们不可忘记。

(六)奋发有为干劲足

“方针政策确定以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金华的非遗工作颇有成效,或者说卓有成效,在于有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实事的干部。金华的普查工作做得好,非遗名录项目上榜多,各县非遗品牌叫得响等等,都是一个说明和证明。在我的印象中,金华各县市区都有一两位认真负责、踏实肯干的干部。非遗任务很重,工作压力很大,但金华各地的非遗干部精神都很饱满,领任务做事情都是乐呵呵的,没有牢骚,看样子吃“鸭梨”的能力都蛮强。

(七)走在前列贡献大

浙江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实现三连冠,其中金华功不可没,劳苦功高。想当年,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公布,全省85项上榜,金华市有21项上榜,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在前几天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永康有醒感戏、方岩庙会、鼓词3项上榜,金华其他县市区全军覆没,这里要表扬永康,但对其他县市区没有批评的意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要注重结果,也要注重过程,有些时候可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目前,金华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8项,全省国家级项目总量是187项,金华占全省的15%,这一比例依然是很高的,依然保持前列优势。应该说,金华为我省走在全国前列立下了汗马功劳。

(八)后续发展势头强

金华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金华有着强劲的后发优势。一方面体现在各县市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产业发展,东阳木雕城、永康五金城、义乌文博会,都是在全省甚至在全国叫得响的牌子。把政府的这份热情引导得好,当然是大有益于推进非遗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金华可以做文章的项目很多,譬如这么多的国遗项目,譬如婺文化,拓展延伸的余地和空间很大。再有一点,我注意到金华有个比较独特的现象,就是每个县热情都很高,但既没有特别拔尖的,也没有特别落后的,换句话说,就是各县市都有机会在全省冒尖。套用一个比喻,金华是一头睡狮,但好像已经醒过来了,正在积蓄力量,正在崛起,曙光在前头。

二、存在的几个问题

对于金华非遗工作存在的不足,或者说薄弱环节,我概括为六个方面,有点尖锐。朱局长鼓励我实话实说,敲敲警钟。

(一)甘居中游

金华位于浙江中部,这个地理位置、盆地意识,是否也制约了金华人的思维观念?总体上看,金华好像有点“甘居中游”的味道,换句话说,争先创优意识不够。金华老是跟衢州比,而且往往跟历史上的衢州比。孔老夫子有句话,“取法于上,方得其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金华的工作可以力争上游,但目前总体水平只处于中游偏上,某种意义上讲,在于参照物没有找对。你为什么不跟嘉兴比,不跟绍兴比?找准参照目标,这是个关键。金华纵向比大有进步,横向比还有差距。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因为,大家都在奋勇争先。衢州的整体实力不如金华,但衢州也在奋勇前进。

(二)缺少清晰的非遗保护路线图

杭嘉湖做水乡文章,舟山做海岛海洋文章,丽水做山乡农耕文章,绍兴做越文化文章,金华做什么文章?自然,金华做婺文化文章。但鹜文化包括哪些方面,或者说由哪些方面构成?婺文化该怎么做?县市区怎么形成一盘棋?怎样有分有合?还有,每个县市区的目标定位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为什么要这么干?干到什么程度?不能开无轨电车,不能脚踏西瓜皮,不能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要有路线图,有时间表,有任务书。

(三)每个县都有特色,但品牌没有做出

一是金华没有全国性的、全省性的节庆品牌,一个都没有。有的可以做大的项目,没有深入挖掘,没有做好宣传推介。譬如武义七夕接仙女,譬如东阳东白山七月七,譬如兰溪的诸葛亮文化,譬如黄大仙文化。二是有些项目文章没有连续去做,持续去做,把它做大做强。譬如兰溪彩船会,搞了一届,反响很好,但没有继续做下去。譬如永康十八蝴蝶,十多年前走南闯北演出,影响很大,但这几年难得见到了。三是在非遗工作上,还找不出哪一方面或哪一领域的工作特别突出,在全省特别有影响,在全省可以推广。有句歌,“想唱就唱,要唱就唱得响亮”,金华不少项目的品牌还不够响亮,应该大唱特唱,响亮地唱。

(四)重申报,轻保护

这是个普遍性问题,是全省性甚至全国性问题。应该说,重申报也是一种保护。但申报成功之后,有众多的国遗省遗项目之后,要从重申报转向重保护,要从重数量转向重质量,要从单纯的保护转向合理利用。这一问题在金华尤有特别重要性。金华的国遗省遗项目多,比人家要多,所以应该承担的责任也比人家要重。

(五)人财物保障有待大力加强

金华各县市区,或者有机构没编制,或者连专门的非遗保护机构都没有。这方面整体落后于全省其他的地方。还有,各县市区都没有建立非遗专项资金,给不给钱,给多少钱,随意性很大。还有,非遗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虽然永康有五金城,东阳有木雕城,但总体上还是商贸城的概念,这与非遗馆的概念和形态是有根本的区别。没有人财物保障,或者说没有强有力的人财物保障,金华的非遗事业不可能可持续、健康地发展。

(六)宣传不够

金华人实在,埋头工作,宣传意识不强。到了金华,邵芙春处长跟我介绍,刚刚搞了个大活动,反响很好。她说,6月1日,是非遗法正式施行的日子,也是儿童节,金华将两相结合,专门组织举行了第六届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我是小小传承人”专场展演。这一创意很好,这个做法很有意义。但金华事先没有上报信息。本来我们可以结合省里的宣传计划纳入其中,及时请省里的媒体给予宣传,扩大影响。金华各县市区也不注重宣传报道,两个区更是没声息没声响。工作做了没宣传,等于工作只做了一半。

三、下一步建议

我概括了一下,罗列了十点。用“注重”两个字贯穿。

(一)注重依法行政

“非遗法”正式颁布实施,这是非遗领域的大事。依法行政,主要要把握四点:一是学法。要原原本本、认认真真地学,学习好才能工作好。二是普法。我厅将今年6月确定为非遗法宣传月,在全省部署开展“八个百”系列活动,百场演出、百场展览、百个讲座、百题竞赛、百篇学法体会、百册普及读物、百位典型宣传、百万群众签名,当然,百万群众签名要延续一个阶段。三是用法。首先是要依靠法律支撑,强化非遗工作保障,要强化人财物保障,要有机构办差,有人办事,有场所办公。当然,更要运用法律推进非遗事业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推进非遗事业的发展繁荣。四是执法。依法行政,依法保护,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要学会运用法律精神指导工作,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权益,运用法律武器推进事业发展。

(二)注重规划引领

规划是个纲,纲举目张。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希望金华市和各县市区强化规划意识,积极编制“十二五”非遗事业发展规划,推进非遗事业转型升级,推进非遗事业深入深化,推进非遗事业健康发展。编制规划,要注重全面与重点的结合,前瞻与可行的结合,刚性与弹性的结合。要长计划短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非遗事业的发展,把规划蓝图变成美好现实。非遗规划的主要内容,要纳入当地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争取列入党政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考核指标,加强刚性。

(三)注重项目推进

我省国遗项目蝉联三连冠,金华市国遗项目总量也在全省居于前列。国遗项目多,保护传承的责任也更重。我厅计划在全省实施国遗项目“八个一”保护措施。要求每一个国遗项目,都要有“一个保护方案、一个专家指导组、一个工作班子、一个传承基地、一个展示平台、一套完备档案、一册普及读本、一项配套政策”。通过创新机制,强化措施,加强国遗项目保护工作。要一项一策,一抓到底。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要多措并举,务求实效。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不见成效绝不收兵。

(四)注重搭建平台

非遗资源的合理利用,非遗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非遗活动的蓬勃开展,都需要依托平台和载体进行,需要依托平台和载体有效地开展起来。平台有很多种,一是基地平台,包括各种类型、各种功能的基地。譬如非遗传承基地、传承教学基地、宣传展示基地、生产性保护基地、传统节日保护基地等,体现分类指导和区别对待,体现因地制宜和务求实效。二是服务平台,这主要讲服务传承人。我省每年元旦至元宵的“服务传承人月”,不是搞形式,要实实在在,重在实效。还有,非遗保护中心要成为“传承人之家”,密切与传承人的经常性联系,为传承人履行职责创造良好的条件。三是宣传平台,要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富有创新的宣传展示活动,要利用和借助于媒体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四是技术平台,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保存非遗资料,优化资源配置,展示非遗成果,促进社会共享。平台是一个概念,但平台也是一个舞台,使工作成效充分发挥和体现,使工作效益最大化。

(五)注重凸显特色

文化特色是一个城市形象和品位的重要体现,也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金华重点推“婺文化”,推什么?一是婺剧,要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还有在金华大批量留存的古戏台,要保护好,也要成为经常性演出婺剧的舞台。二是古建筑以及营造技艺,要保护和传承好。金华的俞源、郭洞、诸葛村、卢宅,是国遗项目,还有在金华大批量留存的古村落,要传承历史文脉,也要维护好文化生态以及自然生态。三是婺州窑。浙江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已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浙江包括婺州窑在内的陶瓷艺术,是一个系列,是一个整体版块,都很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要保护传承和发扬光大。四是道教文化。金华的道教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影响力很大,譬如葛洪、黄大仙、黄帝、真君大帝以及浦江仙华山,都属于道教文化范畴,但金华以及相关县市发掘得不够,有些还鲜为人知,要进一步发掘和梳理,要进一步塑造形象和打造品牌。五是民俗资源。金华的民俗资源特别丰富,像磐安炼火、树大旗、赶茶会等等,每个县市区都能够屈指数出好几个,都能够做大做出影响。婺文化是个系列,是个系统,要连点成线,连线成面,要通体构思做好保护传承和弘扬传播工作。

各县市区要与市里呼应,做好婺文化文章,大做婺文化文章。同时,也要结合本地的资源特点,做好特色文章,彰显地域特色。所谓“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