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风生水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实践
14802500000017

第17章 会议讲话(8)

安吉县从自身实际出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率先走出了一条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互利共赢的新路子,这是一条蕴含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好路子。安吉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值得大力宣传和推广。在全省乡村非遗馆建设的推进中,在全省非遗保护事业的深入推进中,也有待于各地继续作出探索和创造,有待于大家解放思想、创新实践。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还有大量的工作等待着我们。让我们继续努力,再接再厉,再立新功,再创佳绩!

新时期民俗文化的复兴与繁荣

2011 年8月5日在浙江省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叫座谈会,不是叫工作会议,在于当前民俗文化的保护,既是个实践问题,更是个理论问题。民俗文化包容性比较大,保护什么,怎么保护,如何甄别优秀传统文化与封建迷信糟粕,这项工作如何推进,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等问题,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探讨和明晰,需要多方听取意见,需要探索和探寻规律。我们要以科学理性的态度认识和认知民俗文化,善待和珍视民俗文化。

这次会议,依照近年来我们“老”的套路,经验交流、理论研讨、专家讲座、实地考察、工作部署“五合一”。这次会议,会期两天,时间不长,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东道主缙云县非遗工作扎扎实实,民俗活动红红火火,传承传播有声有色,给我们留下了美好和深刻的印象。各地坚持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并举,促进民俗文化恢复和弘扬的做法,值得相互借鉴。大家结合保护工作的实践,特别是针对一些疑难和热点问题进行的研究和探讨,十分有益。陈瑶厅长在会上作专题讲话,对推进民俗文化保护传承的意义作了强调,对各地大力恢复民俗传统的经验作了总结,对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做加强工作措施,发挥传统节日的积极作用,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重建传统节日文化和民俗文化,既是当务之急,更是需要我们做长期的探索和努力。

这次会议,我们还特意安排了四位很有分量的专家作指导讲座。我的概括:祁庆富教授是“高人”,他是国家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民俗组的组长,站得高、看得远,针对浙江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发表了高见,传授了高招。童芍素教授是“真人”,她是真性情、真学问,提出的真知灼见让我们深受启发。陈华文教授是“学人”,他是学院派,从学术层面为民俗文化保护进一步梳理思路,提出指导。吴露生研究员是“达人”,声情并茂,生动演绎,在讲演中还秀了一下表演,典型的达人秀!这四位老师的讲课,对于我们提升理论素养、增加知识积累、推进科学保护很有启发,很有帮助,为我们指点迷津,指明了方向。那么,我王某人呢?是“非人”,非遗人。我从实际工作者的角度,对于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特别是传统节日的保护传承,谈几点意见。

一、为什么保护

(一)传统节日是民族精神的播种机

传统节日,包括清明、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往往都有朝圣和祭祀的对象。我省清明节,绍兴有祭大禹,杭州有祭岳飞、钱王;端午节,嘉兴祭伍子胥,上虞祭曹娥;重阳节,缙云祭轩辕氏,永康祭胡公。我们历朝历代、列祖列宗所推崇所敬仰所祭奠的传说人物、历史人物、英雄人物,或者是中华民族的先祖,或者是抵御外族侵略的英雄,或者是救民于苦难的圣人,或者是舍生取义的壮士,这些先辈都是民族的脊梁。鲁迅先生曾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民族传统节日,以及各种祭祀、庙会等活动,都具有教育教化的意义和作用。

今年元宵节,我参加了杭州钱王祭祀典礼,场面很隆重,其中还有专门宣诵《钱王祖训》的程序。钱王对钱氏家族有训诫,要求钱氏家族后人:做人要有道德,对于家庭要有责任,对于社会要有贡献,对于国家要有担当。钱氏家族不得了,了不得,人才辈出,层出不穷。科学家“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如雷贯耳;文学家“三钱”,钱钟书、钱玄同、钱穆,鼎鼎大名;还有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琛,诺贝尔奖得主钱永健等等。这一家族对国家、民族的贡献何其大焉!钱氏家族的家国情怀,是与家族祖训的规范和熏陶、教化分不开的。钱王祭祀活动,不但是对钱王后裔后辈后人的教育和训诫,也是对参加祭典活动的所有人的感染熏陶和影响。

传统节日,凝结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体现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节日的作用常常是一种提醒,让我们在无谓的忙碌中不要忘了生命中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东西。倘若忘却了这些节日,就是忘记了民族的荣辱和尊严,忘记了老祖宗的优良传统,忘记了生命的“根”和“本”。传统节日,它的核心价值,需要大力弘扬,它的核心意义,需要特别强调。

(二)传统节日是伦理道德的奠基石

有两个老太说的话令人深思。

有个丽江老太说,人生的终点都是一样的,都是走向死亡,你走得这么快干什么?中国发展得太快了,人在前面快步走,灵魂还落在后面跟不上,这叫做魂不附体。半个月前,温州7.23动车事故发生后,我在报上看到有首诗歌:“中国,请停下你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灵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不要让列车脱轨,不要让桥梁坍塌,不要让道路成陷阱,不要让房屋成危楼。慢点走,让每一个生命都有自由和尊严,每一个人都能够顺利平安地抵达终点。”现在大的工程项目建设,都叫喊,大干多少天,向什么什么献礼。结果大坝、大桥、大楼,成了豆腐渣工程。施工单位不顾工程质量,既有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成分,也是不顾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表现。归根结底,是道德良知缺失的问题。

还有个萧山老太说,杭州人身体真不错,这么毒的菜吃下去,一点事情都没有!中国的食品安全出了大问题。前段时间有个段子,说中国人早上喝着三聚氰胺的牛奶,中午涮着苏丹红的火锅,晚饭吃着地沟油烹饪的大餐,进了医院,再喝用硫黄熏蒸的中药。以前有人说,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结果,外国人喝牛奶长得更结实了,而中国人喝牛奶生了结石了。食品安全,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民族的生死存亡。归根结底,食品安全的问题,也是个道德良知缺失的问题。

在传统中国,往往在传统节庆,要演上几台戏,虽然演的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才子佳人后花园、落难公子考状元”,但是,“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其中蕴含的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等价值观,对于人民的道德规范和塑造教化意义很大。还有乡规民约的力量,生活习惯习俗的影响,都对人民伦理道德的塑造和坚守,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

(三)传统节日是非遗项目的蓄水池

专家说,物质遗产是鱼干,非物质遗产是活鱼。如果以养鱼为比喻,最初级的是玻璃缸养鱼,只让它在一个狭小空间里生存和活动,供人观赏;中等境界是池塘养鱼,鱼儿有一个相对自由的活动范围,而且鱼的种类相对比较丰富;最高境界是江河湖海养鱼,千姿百态,任其自生自长,海阔天空,任其畅游。我觉得,传统节日相当于池塘养鱼,给非遗项目搭建了一个集中呈现和充分展示的舞台。当然,最好的形态是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生态区是江河湖海养鱼,具有文化形态的包容性,具有文化形态的多样性。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四)传统节日是旅游体验的快活林

蔡武部长说:以文化提升旅游,以旅游传播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是魂,一个是体,旅游离开文化,文化离开旅游,那就是魂不附体。有人说,旅游就是从自己过腻的地方到人家过腻的地方去体验。游客不单要游览自然山水山河形胜山川河流,也要考察人文古迹历史遗迹,更想要体验风土人情风俗事象。所谓入乡问俗入乡随俗。这次会议专门安排考察缙云的“张山寨七七会”,附近村庄的表演队伍云集,献上绝活绝技,竞相献艺,场面很热烈,真正称得上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斑斓多姿,姹紫嫣红。据当地村民说,每年的“张山寨七七会”,一般长达三天三夜,七夕当天更是高潮迭起。传统节日,是当地人民的狂欢,也是游客体验民俗文化的窗口。通过旅游,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认同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

(五)传统节日是商品交易的黄金周

每逢传统节日,城市商场大做文章,买一送一,买五百送两百五,限时抢购,把人家忽悠得钱包掏空,商场赚得千金万银。农村的传统节日,赶庙会赶集市,商贾小贩云集,四邻八乡云集。譬如,清明期间的南浔轧蚕花、桐乡蚕花水会、德清的扫蚕花地,人潮如海,水泄不通,川流不息,万人空巷。摆摊的叫卖的、杂耍的变戏法的,五彩缤纷,争奇斗艳。吃喝穿戴,应有尽有;日杂百货,一应俱全;瓜果蔬菜,品种繁多;手工产品,任你挑选。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传统节日,促进了商品流通,促进了市场繁荣,关乎民生,关系重大。

(六)传统节日是社会和谐的调节器

中国人依照自然节律生产劳动和居家生活,春种夏锄,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十二个月,廿四个节气。中国人季季有节日,月月有节日。这是“天人合一”世界观的具体体现,是国人人际沟通的有效平台,是民族情感的支撑载体,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本途径。

昨天是七月七,七夕夜是牛郎织女的鹊桥会,是中国的情人节。我们在缙云观摩了张山寨七七会。上个星期,我在云南参加全国会议,听说云南一年有三个情人节,有两个是面向未婚青年的,譬如每年农历4月15日的“蝴蝶会”,阿鹏、金花赶往“蝴蝶泉”相会,对歌相亲约会,寻找意中人。白族青年男女不讲门第,不讲财富,只讲一见钟情,只讲歌声动听。汉民族男女找对象,没有少数民族单纯,有些女孩“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在《非诚勿扰》、《相亲才会赢》、《爱情连连看》上找对象,更多的是看人家的条件,真有爱情么?云南白族还有一个情人节叫“绕三灵”,是面向已婚男女的。这个“绕三灵”有点意思,有着别样的浪漫。农历四月的某三天,已婚的男女可以找情人,这是被当地白族风俗所允许的。白族人民很和谐。

我们讲的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还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传统节日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和谐的需要。中国人历来讲家国天下,传统节日关乎血缘姻缘,也关乎地缘人缘。春节团聚,中秋团圆,不仅是中国人的节日和欢聚,关乎两岸同胞,也关乎五湖四海的海外侨胞。中国的传统节日,特别是春节,甚至可能为推动和谐世界发挥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综合上述六个方面,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保护什么

(一)精神图腾

重建传统节庆,不能仅仅是热闹,不能仅仅热衷于表面形式,不能仅仅为了制造卖点,也不能一味为了追求政绩。而是要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注重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阐发,要体现核心价值观,体现积极向上的伦理道德观。让人民群众通过参加和体验传统节庆活动,使思想灵魂升华,使内心世界更加充实和丰盈,使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

许多传统节庆,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在于有一种精髓精神在里边。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孔子的“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其志也”;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岳飞的“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等等,都闪耀着民族精神的光芒。大禹祭典、南宗祭孔、兰溪武侯祭典、岳庙祭祀,都体现了人民对民族英雄对历代圣贤的缅怀和追忆。追终慎远,缅怀先人,参加民俗节庆或祭祀活动,是对先人的精神敬仰,是对共同价值观的认同。

一个哲学家说的好: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悲哀的,一个有英雄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愚蠢的。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我们保护民俗文化,应该注重挖掘传统节庆的精神本质,并大力发扬和弘扬。

(二)民族基因

国学大师冯友兰说,“并世列强,虽新而无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冯友兰的意思很明白,在世界几大古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中华五千年文明,甚至可以追溯到上万年、十万年。但是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中华历史的遗存遗迹遗址,今天还能看到多少?中华历史文脉,传承到今天依然兴旺的还有多少?有一个说法,到日本看盛唐,到韩国看大明,而在中国连大清都已经看不到了。民族文化基因的修复,应该摆上重要位置。

温家宝总理有三句话很经典,他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民族精神的结晶。我狗续貂尾,补充三句话: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基因的宝库,是民族身份的标志,是民族历史的见证。印第安人说上帝造人,中国人说女娲造人,这都说的是种族基因、生命基因,还有一个精神文化层面的基因,各民族有各民族的文化基因。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有人说,现在的不少年轻人,其实是个香蕉,外面是黄的,里面是白的。这个问题,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有人说,一个国家没有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一打就垮;没有文化实力,不打自垮!也有人说,当一个民族的文化存在,这个民族就存在着。文化活着,一个国家就活着。我们期待人类文明在多元共生中平等对话,但拒绝被文化霸权同化。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意义上说,是打一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