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风生水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实践
14802500000013

第13章 会议讲话(4)

2005年的时候,国办、国务院先后下发的文件,都指出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四年过去了,非遗保护成绩巨大,但是保护形势也不能说警报解除了,应该说是挑战和机遇并存,保护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繁重,事情还是很多。比如说普查成果的编纂,现在宁波市每个乡镇都有一本,正式编撰出版。但是有许多地方一个县就搞一个大观,众多的普查资源还来不及全面整理。再比如数据库建设和分布图的编制工作,没数据库,海量的资料无处堆放,也不方便查找。4月份,全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我们配套搞了一个大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展,各地上报的展出的资料,展览后我们找了一个厂房堆放。数据库这个事情也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目前国家还没有统一软件来支持,还没有具体的指导意见。数据库怎么弄,我们搞了几个试点,包括杭州、余杭、绍兴、磐安、泰顺,这几个地方都有探索。今年5月,我们召开了数据库试点方案分析会,交流了一下,确定以杭州的方案为主体,吸收各家方案的长处,争取拿出一个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操作性的数据库建设方案。进一步实施完善之后,争取我省的数据库成为国家数据库的标准或者参照。分布图也一样,文化部把我省列为分布图编制工作试点,现在湖州市南浔区已经反复推敲,编制出分布图样本,还比较成熟。我们请文化部尽早来浙江开一个论证会,提出指导,争取定下基调后,先在全省铺开,再向全国推广。另外一个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现在为非遗项目知识产权打官司的事情不少。宁波的十里红妆,被绍兴的一个公司注册了,它注册的范围很广,从老酒开始,到餐饮,到服装,到出版物,通盘来开发,国家工商总局也受理了,已进入公示期,如果没有很有力的依据申述,可能它就要正式公布了。长兴百叶龙也被福建的一个服装老板抢注,长兴亡羊补牢,文化局会同工商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单是协商处理好被抢注的事,而且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延伸拓展,建立了百叶龙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我们希望高校非遗研究基地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给我们以指导,能否列入名录的项目整体打包保护,或者是按门类分门别类保护,或者是每个项目一一保护?到底用哪一种方式申请保护,是专利保护、商标保护、原产地保护还是版权保护?谁作为主体来申报,通过什么途径申报?是由省里或市县统一出面申报,还是每个项目各自申报?这里面很复杂。还有,这个知识产权如果不保护会出现什么问题,如果保护有什么好处?有没有一所高校或法律事务所出面建立一个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公司,来统一筹划和受理非遗项目的知识产权保护?如果有哪家能抢占先机,在这个问题上能够突破,我觉得效益是大大的,功劳也是大大的。另外一个是非遗展示馆的建设和管理。一是建的问题,要大力加强非遗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管的问题,一些地方非遗展示馆已经建起来了,但是门口很冷清,没人去,门可罗雀,里边展示的东西也不是很丰富,展示的形式也很单一,也就是物什放在那里,竖一块牌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应该是活态的、动态的,应该是以人为主体,怎么体现?所以你虽然是免费开放,但没人看,政府如果投资很大又没人看怎么办?还有一个是文化生态区的建设问题。从项目保护转向整体性保护,这是个新领域,也是一个新趋势,需要实践的探索,也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另外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动态评价机制问题。我们怎么样去保护,工作成效怎么样去界定,怎么样去评价呢?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破题。这些问题我们碰到了,兄弟省可能零零星星地碰到一点,但是我们碰到的可能更多,我们碰到的这些问题是人家没有碰到的,说明什么?说明我们是走在前列的,说明你比人家先行了一步。当然不是说你碰到问题多就是走在前列,而是你解决问题多,那才是你真正地走在前列。所以我们还是要发扬浙江非遗精神,敢想敢干、敢为人先、敢于超越,要解放思想、创新思维、真抓实干。

(四)转型是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大家知道,经济、科技、军事是硬实力,文化、意识形态是一种软实力,这两项加在一起就是综合国力,或者叫做综合实力或者叫做综合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就是影响力、凝聚力。温家宝总理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结晶。这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价值,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什么对非遗这么重视?许多领导都把它当做一个文化名片,当做一个地方的文化标志。城市化、现代化、工业化,导致许多城市千城一面、千篇一律。有外国人说,中国就是由一千个相同的城市组成的国家。当前,城市间的竞争已不再是单纯的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力已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城市竞争中,普遍出现了“特色危机”,个性趋同,千城一面,成了困扰各个城市的共性问题,而破解这些难题必须靠走“特色”之路来实现。一个城市要有自己的文化优势,要有自己的主题文化。你怎么样能够跳出来?你怎么与众不同?你怎么独树一帜?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明的地域性、个性和特性,也是一个区域在综合实力竞争中最根本的、最难以替代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它可以让你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提升城市发展的品质和层次,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不仅是文化方面的意义,它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可以为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惠民生做点贡献。浙江是手工艺大省,龙泉青瓷和宝剑、青田石雕、东阳木雕、蚕桑丝织等许多项目,在解决就业、拉动内需、地方税收方面的作用,大家都看到了。传统表演艺术项目也一样,也能做贡献。一定意义上讲,曲艺是个冷门,但东北的二人转很火,浙江的莲花落、温州鼓词等不少项目也很火。今年文化遗产日,我们在杭州搞了全省曲艺汇演,我省上了第一批、第二批国遗的曲艺项目都调上来演出,不少项目现场很火。我是第一次看温州鼓词演出,这个鼓词就一个人表演,瑞安的一个鼓词女艺人一个人就是一台戏,连说带唱加表演,一个人扮演多个角色,塑造不同性格的人物,声情并茂、活色生香,同时一个人敲奏五六件乐器,应付自如。演出现场场面火爆!据说,有不少温州鼓词的艺人年收入超过百万,订单已排到2012年,居然做到这个份上!我省曲艺界老前辈马来法老师约我找个时间一道去温州,体验一下老百姓为什么这么喜欢,去感觉一下那种氛围。虽然现代的文艺形式充斥着大街小巷,但温州鼓词还是在人民的心中那么牢固的扎根,这个现象值得研究。

再一个文化软实力和构筑精神文化家园有关。十七大提出营造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你到底从哪里来,你要走到哪里去,这就是心灵归宿的问题,这是非遗成为文化软实力一个核心的因素。做好非遗保护工作,不仅有利于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包括对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对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特定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以前有一句话,叫做“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个观念要转变。还有句话:“城市发展的实力看经济,影响力看文化。”这句话也不会面,文化不仅关乎影响力。如果说,以前是“不抓经济没地位,不抓文化没品位。”那么,现在是“不抓经济没地位,不抓文化是既没地位更没品位。”你无论从全面小康,从四位一体,从科学发展观,从和谐社会讲,你不抓文化既没地位更没品位,所以党委政府对文化,包括对非遗工作越来越重视。

(五)转型是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必然要求

浙江许多方面走在前列,我也不再啰嗦了,大家都是共同的见证者、参与者、实践者。中国文化报头版头条报道,题目为:非遗普查看浙江;文化部领导说,非遗保护看浙江。这既是对我省非遗工作的肯定,更是殷切希望,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和压力。全国看浙江,浙江怎么办?我们要抢抓机遇,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和工作措施,趁势而上。我们跟兄弟省市比较,我们的工作是领先的,许多工作是做得好的,步子是快的,是超越的。但是就我们工作本身来讲,实际上还有许多问题,还需要加快步伐。从全国来讲,兄弟省市的工作各有特色,有丰富多彩的创造,有成功的实践,有宝贵的经验,我们不能盲目自大,不能闭目塞听,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刚才几位同志提出来要求省厅组织走出去学习,赴兄弟省市考察学习,我觉得很对,不出去看、出去交流,工作拎不高,只有看了以后,你才有更加开阔的视野,你才可以站在人家的肩膀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我从以上这五点阐述了我们为什么要转型。一项事业的推进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赵洪祝书记去年年初批示“要继续把非遗保护工作向前推进一步”,今年年初批示“要继续深入抓好”。这就要求我们发挥先发优势,进一步增强预见性、前瞻性,要站在时代的高点,要引导新潮流,要引领方向。

二、转型转什么

这里要说明的是,不是我说转型就转型,实际上已经在转型了,初步呈现出一个态势,我把它概括为十个转型,都点到为止。我们要把握转型发展的新态势。

第一,保护观念,从保守型向开放型转型

反正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怎么保护,一直有两种主张:一种意见强调要原汁原味、原生态、原真性,另一种意见认为可以开发利用,可以发展产业。专家也是见仁见智,也是“两派”。现在实际上两种保护兼容并蓄,都认可了,就是既要保存、保护,同时也要传承、传播。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加以合理利用,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对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注重原真形态的展示,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编排加工,使它变得更好看。以前注重的是非遗保护的事业性,现在提出了生产型保护,提出了产业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事业,也是产业。有些地方将非遗与旅游相结合,有些地方与文化创意结合,有些地方的非遗项目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非遗资源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源,可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促进非遗产业的发展,既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也能为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作出贡献。非遗保护发展的观念有了大的转变,不能为保护而保护,发展才是最好的保护,要扩宽思路,要体现时代性。

第二,保护管理,从行政型向法制型转型

国家“非遗保护法”千呼万唤不出来,但已有不少省份已先行立法。《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于2007年5月颁布实施。在现代社会里,法律法规是准绳、是准则、是保障。有法必依肯定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向。我省这个地方法规出台后,使我省非遗工作机构建设、经费投入有了依据,使非遗保护工作有了遵循、遵照,使保护方针的贯彻有了刚性和力度,促进了我省非遗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今年3月至4月,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执法检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国华亲自担任组长,赴杭州、宁波、嘉兴、绍兴、金华、衢州等6个市,对依法行政情况、文化遗产基本保障情况、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情况进行了检查。执法检查组听取了当地政府关于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汇报,实地探勘和考察文化遗产保护情况,召开了一系列有各方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广泛了解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实施成效,研究分析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对策建议,形成执法检查报告,提交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审议后,对省政府深入贯彻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提出进一步要求,提高监督实效。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强化了各级政府保护好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责任;依法行政、依法保护,使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增强了权威性和责任担当。《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第七条明确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非遗保护管理工作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依据这一精神,全省大力推进非遗工作机构的建立。经编制部门批准,省文化厅已建立非遗处,建立了省非遗保护中心,全省已有6个设区的市和49个县(市、区)建立了非遗办、非遗处(科)或非遗保护中心,为非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同时各地依据“条例”要求,建立非遗名录体系,创设非遗保护传承的载体和平台,推进非遗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我省非遗事业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第三,保护决策,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型

非遗事业是一个新的领域,需要逐步积累经验、探寻规律,更需要科学理论指导。这几年我们承办了两次全国性的论坛,一次是2006年的中国非遗保护余杭论坛,今年又承办了中国非遗保护嘉兴论坛。我们省里已先后举办了五届的浙江省非遗保护论坛,每年一届,每届一个主题,突出解决非遗保护进程中的焦点、重点、难点问题。而且去年在桐乡搞了中法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杭州搞了一个中韩非遗保护论坛,在金华浙师大搞了一个中日非遗保护论坛。法国、韩国、日本,在非遗保护上应该说有许多先进的理念,人家先进的理念和做法,我们要借鉴、引进。再一个,我厅在浙江大学等六所高校建立了省级非遗研究基地,嘉兴、绍兴、舟山市也在当地高校建立了非遗研究基地,各高校非遗基地发挥了人才密集、学科交叉的优势,整合力量参与非遗保护,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各地建立了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学者参与非遗项目的评审论证,保护工作的业务指导,事业发展的决策咨询。我们非遗保护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摸着石子过河,先试点再推广、先发展后规范,再到在规划指导下进行建设,科学理论指导实践,逐步成熟,逐步规范。我觉得,我们要好好总结这若干年来非遗保护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要善于总结,只有总结好才能提升自己,然后把它上升到规章制度,成为一种规范,成为可以遵循的一些规律,推进非遗工作科学转型,以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

第四,保护载体,从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型

实践告诉我们,设计一个或系列具有创新性、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工作载体,对于切实落实非遗保护工作方针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改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水平,取得好的工作成效具有现实意义。2005年8月,由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浙江省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实施非遗保护八个重点项目,包括:抢救一批濒临消失的传统民族民间艺术,确立一批优秀民族民间艺术代表作的传承人(团体),创建一批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发展一批民族民间艺术生态保护区,做大一批民族民间艺术品牌活动项目,建设一批民族民间艺术展示场馆,培育一批民族民间艺术旅游经典景区,建立一批民族民间艺术产业基地,多措并举,有序推进。应该说,当时设定的这一些保护载体,具有超前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具有时代的内涵,具有鲜明的特色,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具有便于普及推广的特点。由于制定这一规划方案时,预见了形势的发展,把工作做在前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效果。

随着形势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也在逐步丰富和发展。新的时期抓好非遗工作需要用新的思维、新的视角,看准了的行之有效的载体,要抓深抓实抓出成效,常抓常新。群众在实践中有许多创造,这是非遗保护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始终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群众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和成功做法,并加以提炼、总结、推广,让非遗事业不断增添新的活力,不断推向前进。

第五,保护手段,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型

比如说普查,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主要是用纸和笔记录,当然也配套用磁带录音,用胶卷拍照。现在肯定是不一样了,现在更多地运用现代电子技术的东西。包括档案也一样,以前可能是传统纸质档案为主,经过大普查,海量的、批量的非遗资源堆积如山,靠翻纸箱、人工查找,费时费力费工夫,还不一定查得到,下一步肯定是进入数据库,把数据库建好了,查找和运用也就很简便了。非遗展示馆也一样,以前都是实物资料为主,静态展示为主,现在是声光电结合,多媒体结合。非遗的宣传展示,既要重视建立实体的非遗馆,还要重视虚拟的网上非遗展馆建设。有围墙的展馆与没围墙的展馆要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再讲我们工作系统的联络,以前都是纸质文件邮递,现在我们通过网络,通过QQ群。这个非遗工作QQ群很好,每个县都有骨干参加,我们有文件先通过网络、通过QQ通知下去,然后这边纸质文件邮递到各地,各地收到公文以后,局长批过了,好些同志活都已经干好了。在现代科技条件下,非遗的保护与展示手段也将面临新的变革,将为之带来别开生面的前景,将带来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运行方式,这也是一种转型。

第六,保护活动,从零散型向系统型转型

以前搞活动,我们都是上面布置一个下面搞一个,或者是自己想到一个搞一个,现在都逐步地搞系统、搞系列。比如义乌最近进行“十大文化名人评选”,据说以前还搞过“十大传统建筑评选”、“十大传统美食评选”、“十大民俗活动评选”等,这样连续搞上几年,应该可以产生“蝴蝶效应”、品牌效应和广泛的社会效应。我们省里这几年也有意无意地搞十大系列评选,包括普查十大新发现评选、非遗保护十大新闻人物评选、每年的非遗保护十件大事评选,我想今后我们能不能推十个非遗保护工程示范县等等,通过舆论造势,通过媒体大张旗鼓宣传。明年我省的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暨第五届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我们将围绕传统表演艺术做文章,浙江省传统音乐展演交给省群艺馆承办,浙江省传统舞蹈展演交给杭州承办,传统戏曲展演交给绍兴,传统绝技绝艺展演由金华永康来办,还有传统表演艺术保护工作会议暨论坛由温州承办,传统表演艺术的系列讲座由浙江图书馆承办。主题很鲜明,内容很丰富,形式很多样。我们设想通过系列动作,通过从理论到展示到普及性活动,能够推出、能够催生、能够产生、能够涌现一批非遗的表演艺术的精品。我主张做事情不能鸡零狗碎,不能小打小闹,一定要搞成系列搞成系统,一定要搞出气势搞出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