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失衡的巨龙
14800100000032

第32章 宏观经济之问——高增长低通胀:馅饼还是陷阱?(13)

中国会加入高通胀俱乐部吗?

新兴市场在经历率先复苏之后,也正先于发达经济体遭遇高通胀的考验。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越南和印度均已宣布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胀。2009年12月,越南的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升了6.52%。印度食品批发价格指数的涨幅在2010年初达到近11年来的最高点,一度徘徊在20%左右的高位。对此,越南央行多次提高基准利率,印度央行也已经展开升息之旅。

这两个邻国案例显然对中国具有较为直接的启示意义。那么,中国会是下一个通胀率急升的国家吗?现在来看,这种可能性较小,但不能完全排除。

虽然中国经济增速更为强劲,但总体通胀形势会好于越南、印度两国。新兴国家的通胀主要不是实体经济复苏的结果。越南经济2009年三季度增长了5.8%,印度当前增长率在8%左右。尽管两国经济增长已恢复到历史较快增长轨道上,但考虑到金融危机拉低了2008年下半年的基数,很难说两国经济活动水平已经达到或超过潜在产出水平。因而,当前两国通胀率的高企并不表示经济运行已经处于过热态势。

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率比两国都要高,但通胀率都要低。这一格局很可能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未来一段时间是指不少于半年。我相信,中国经济基本面有望重新回归“高增长、低通胀”的大格局。中国正在经历的高增长还不足以将整个国民经济带入过热区间。

与中国一样,越南、印度两国通胀形势的决定因素是食品价格。受季风减弱等因素影响,近期越南的大米,以及印度的蔬菜等食品价格均出现了急剧上升。这不仅直接推高了消费物价指数,还提高了其他行业的生产成本,强化了通胀预期,导致其他商品价格上升。

在食品价格上,中国的一个不确定因素是春节前后的冰雪天气。恶劣的天气会严重降低蔬菜、副食品高需求时期的供给能力。如果影响到了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生产,将会带来更大、更持久的影响。

显然,中国发生持续严重的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很小。从越南、印度两国来看,粮食食品供给下降只是诱发高通胀的导火索。从数据上来看,粮食部门供给的下降还无法完全解释越南、印度两国高通胀的发生。

新兴经济体通胀高企的背景是货币快速增长下的通胀预期,通胀预期形成后,在部分物价异常上涨时,容易引发相关物价的恐慌性上涨。而就这一点来看,中国可能已经初步具备了出现通胀快速回升的基础。

如果我们从越南、印度两国高通胀的发生机理来推断中国出现类似情况的可能性,那么中国发生较高通胀的可能性就难以完全排除。即便发生极端恶劣天气的可能性很小,但未来一段时间内,还是很有可能出现某种程度的影响食品生产和流通的自然灾害。这类自然灾害有可能与业已积累的通胀预期相互强化,诱发较为明显的物价上涨。

总结来看,越南、印度两国的高通胀不是经济超快复苏导致的,因而中国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并不是出现较高通胀的充分条件;但从两国高通胀发生的机理来看,中国至少不能完全排除相关可能性。

如果中国通胀形势提前出现恶化,为避免局部物价上涨向更大范围扩散,相关政策将被迫收紧,这将对经济增长带来意外冲击。这种物价上涨主要不是经济过热引发的,但政策收紧却会对经济增长造成影响。

夯实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是保持稳定物价的基石。印度虽然可耕地面积超过中国,但农业一直是印度经济中最薄弱的一环。中国的粮食生产和食品供应形势好于印度。尽管中国近年来粮食价格也有起伏,并时常对通胀构成主要压力,但价格波动总体小于国际价格波动水平,这也是我国物价总体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应将资产价格尤其是房价放在物价调控工作中更重要的位置上。与越南物价快速上涨相伴随的是,越南的房地产市场日趋火爆,房屋需求和房价都呈加速上升之势。有关资产价格和一般物价的关系争议较大,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资产价格本身应该成为通胀预期管理的组成部分。

当前经济有快速向危机之前回归的趋势,其中一个特征是外部输入的流动性规模明显增加,而且这一趋势有可能持续保持。考虑到这一额外因素,政策收紧的节奏应该有所加快。

从根本上来说,控制通胀压力还需要从经济增长绩效上下工夫。总产出的增加,即经济增长有两种源泉:一是增加投入,如投资基建和(或)增雇员工;二是提高效率,如更新技术和(或)创新管理。从通胀压力这个角度来说,如果经济增长主要是靠要素投入来推动,那么就会导致要素价格的上升;如果更多地依赖效率提高来推动,就不会导致要素需求的明显增加,同时却能增加商品供给。

自1978年经济改革启动以来,中国小步渐进的改革策略在推动经济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高增长。与此同时,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效率的讨论日益增多。苏联(包括金融危机前的东亚)的经验表明,经济增长的关键不在于实现了一段时间的高增长,而在于实现的是什么样的高增长,增长能否持续。

研究显示,尽管中国经济增长效率近30年来提升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效益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有较大的提升余地。在我国的经济增长中,资本投入的贡献率比效率提升的贡献率更大。农村和国有企业的改革红利乃至人口结构红利已消耗殆尽,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中国经济要实现更好更快地增长需要完成动力转换。

美国等经济体的通胀率在20世纪90年代保持了相对平稳,其中一大背景就是信息网络技术提升了经济增长的效率,使得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保持了物价平稳。这要求我们从更宽广的视角考量中国的通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