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先锋
14794900000067

第67章 2011年部分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35)

服务为本助力起航──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博士生党支部巡礼

■文/何丽莎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必须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而高校基层党组织更有其特殊性和专业性,是党的基层党组织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如何保持党在高校中的先进性?如何调动学生党员参与支部活动的积极性?如何提高学生党员自身的综合素质?如何加强党在高校学生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上述的一系列问题无疑是每一个高校基层党组织都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难题。对于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博士生党支部来说,一直坚持“以服务同学为本”就是他们解决这些难题的“金钥匙”。

灵感闪耀在探讨中

“以服务同学为本”这把“金钥匙”来源于我党“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宗旨。对于高校基层党支部来说,只有从高校学生最相关的事情出发,从高校学生最关注的问题出发,才能实现坚持服务于同学的目的。那么,到底同学们最关心的是什么呢?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博士生党支部认为,对于在校的博士生来说,他们首先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科研与学术情况。

对于这样一个全博士生的党支部来说,搞学术做研究是他们生活的重中之重。但是搞学术做研究绝对不能是闭门造车,特别是现在的课题一般都是学科交叉的大课题,靠自己一个人钻牛角尖的效率是很低的。为此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所博士生支部牵头组织了“你做报告我来听,互相探讨共进步”的报告交流会活动。这样的交流会每两周就会举办一次,每次由一到两名博士生党员作报告,介绍自己的学术情况和课题进展。支部也会邀请相关方向的老师参加,现场与同学们一起交流讨论。

这样的报告会带来的效果是巨大的,支部的不少同学都从中受益良多。支部熊豪同学的研究主要是关于非高斯激励下动力学问题,这个方向在目前来说尚属国际性难题,国内的相关研究人员和资料都还比较少,因此他的研究进展很缓慢。幸运的是学院的朱位秋院士正在发展和完善相关的理论研究方法。在一次支部的报告会上熊豪同学做了题为“Response of dynamical systems with jump-diffusion excitations”的报告,系统地介绍了他的研究情况,并借此机会向朱位秋院士请教。这次报告会后朱位秋院士针对他的研究情况给出了不少的建议和指导,让熊豪同学灵光一闪,找到了研究突破口。

支部潘国峰同学的课题是关于应用于高铁的相关力学问题的研究。近年来国家高速铁路事业正在蓬勃发展,但是发展过程中也一直还存在很多问题。因为专业相关,支部的同学们对高铁相关的力学研究普遍都很感兴趣,于是借着潘国峰同学“受电弓结构特性分析”的汇报,大家在支部报告会上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潘国峰说:“大家集思广益的探讨,让我很有研究灵感,似乎抓住了深入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支部党员们对学术交流报告会普遍表示非常欢迎。“定期的交流报告会不仅给了支部党员们一个互相之间探讨的机会,也提供了一个学生和名师之间的交流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也督促了学生党员们形成了认真学术,多做交流的良好科研习惯,提高了大家科研学习的积极性。”这是与会党员们的共同心声。参加过交流报告会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通过这些学术交流报告,大家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理想坚定在传承中

在校期间的努力学习,认真科研为的是以后能发挥所长,实现自我价值,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找到一份能展所长的工作。这显然是除了科研学术之外支部党员们的又一大关注点。因为支部成员的专业都偏向于基础应用,与国家军工重点行业的专业需求非常对口,所以大部分同学都希望能进入这些行业。但是军工行业由于保密原因对外宣传不多,从公共途径能得到的信息往往很少。那么怎样的工作才是适合自己的?这个岗位看中的是什么方面的能力?单位的内部情况到底如何?这类单位平时生活怎么样?对于就业,大家都有很多困惑。

博士生党支部又想到了好办法──那就是大家一起去寻访在这些行业、相关单位工作的师兄师姐前辈们,通过采访他们来为大家解惑。让前辈们为我们“领航人生”,让我们能顺利地在国家重点行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一届一届“薪火传承”。

在应力所博士生党支部的牵头下,支部党员一共采访了13位校友前辈。接受采访的这13位校友中既有已经取得卓著业绩的资深优秀老前辈,也有刚工作不久的学长学姐们,这些优秀的校友们的职业选择和生涯发展给了支部党员们很多触动。支部党员们发现,谈到学习,这些优秀校友们都会郑重地告诉他们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而说到工作,他们都充满了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支部党员周云英采访的是中船重工704所的杨平西主任,杨主任一直强调进入军工企业要有真才实学,因为“用真才实学才能建立强大的国防,才能避免祖国落后挨打的局面,才能自尊自立自强”。这句话让她感受到了国防军工事业沉甸甸的分量,让她明白我们现在就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努力学习,才能扬民族之宏威、兴国家之大业。支部党员胡荣春采访的是2007年进入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年轻校友杨波。杨波选择西昌的最初动力是心底那个“军绿色的梦”,虽然西昌的环境艰苦,但他无怨无悔,因为“看着火箭成功升天,看着自己所热爱所付出的事业有了回报,会觉得自己的青春是有价值的,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相近的年龄让胡荣春更能体会杨波校友的那份自豪与骄傲,也让他想起了自己也曾有过的那个“军绿色的梦”。

对这13位校友前辈的采访让支部的党员们感触良多。最终他们把这些校友们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汇集成册,制作成了一本校友访谈录,并请杨卫校长为这本访谈录作了前言。党员们希望这次访谈活动留下的校友访谈录能吸引和帮助更多的同学了解国防军工企业,走近国家重点行业,让前辈们的理想、责任和使命薪火相传,让同学们的职业生涯能从保家卫国的主战场起航!

温情滋生在互动中

掌握了“以服务同学为本”的金钥匙,应力所博士生党支部无疑是一个学术争优、就业创先的大集体,同时它也是一个温暖快乐、互帮互助的大集体。

朱位秋院士的夫人患有帕金森综合征,这给她带来了一定的运动障碍,必须要每天进行锻炼来减缓症状。但是朱院士平时的工作非常繁忙,子女们又都远在千里之外工作,无法陪伴师母进行锻炼。了解到这个情况以后,应力所博士生党支部就行动起来了。鉴于支部成员本身科研任务也比较重,博士生党支部牵头联系了院内的其他几个学生党支部开展了“手拉手,一起走”的活动,党员带头在学院同学中征集志愿者每天陪朱师母散步。

每天下午4点半的玉泉操场上,总会准时出现这样一道风景:一位和蔼的老人两边各拉着一名同学,说说笑笑地绕着操场练习走路。一圈又一圈,老人越走越带劲,而陪伴在两边的两名同学则一边给老人喊着拍子,一边调整自己的速度与老人保持同步,一边小心翼翼地随时防止老人突然摔倒。这正是“手拉手,一起走”活动的情景,老的志愿者们毕业了,新的志愿者马上又替代上去。

在朱师母的家里有一本旧旧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一个陪伴她走路的志愿者的名字和电话号码。“他们都是非常可爱善良的孩子。”一提起这些志愿者同学,朱师母很感动,“不管天冷天热,他们都会准时来陪我走路,真的非常感谢这些孩子”。能够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来帮助需要的人,参与到这支志愿者队伍中的同学们都非常高兴,他们说:“这是我们作为党员应该做的。我们在党支部这个集体中获得了温暖,也希望把这份温暖带给更多的人”。

你听,哪里传来了那一曲《我的中国心》?这是杨卫校长正在参加支部开展的“我和校长唱红歌”活动。对于应力所博士生党支部这样一个年轻的集体来说,认认真真科研的同时,也要快快乐乐放松。因此支部常常举行一些轻松有趣的文娱活动来放松心情,增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作为杨卫校长的对口基层党组织,支部也常常会邀请杨校长参加支部开展的活动。在“我和校长唱红歌”活动上,杨校长就用他那优美浑厚的男高音给支部的同学们带来了《我是一个兵》、《大中国》等一系列耳熟能详的红歌。同学们也不甘示弱,于是《血染的风采》、《浏阳河》、《一剪梅》、《唱支山歌给党听》等广为流传的红歌一首接一首的在现场响起来了。在杨卫校长的带领下,大家不仅放松了心情,也重温了经典红歌,重忆了党的光辉历史,重缅了革命先烈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

■快评

以服务同学为本

航空航天学院应力所博士生党支部是一个以服务同学为本,坚持从同学的成长需要出发,非常务实的基层党支部。作为一个高校高年级学生党支部,它抓住了支部同学们最关注的“科研学术”和“就业”两大问题,有针对性地为支部同学们搭建了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进行了有效的就业和职业规划的引导,保证了学生党员在专业上的先进性,也尽力帮助学生党员们在走出学校以后能最大化的发挥所长,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保证学术和就业的基础上,应力所博士生党支部不忘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引导支部党员们身体力行,积极帮助有需要的人,同时也鼓励大家参加各项有益身心的文娱活动,从而加强支部学生党员道德修养和身心素质。

如何保持党在高校中的先进性?如何调动学生党员参与支部活动的积极性?如何提高学生党员自身的综合素质?如何加强党在高校学生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应力所博士生党支部用自己务实的行动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本文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