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会展成长的逻辑
14794600000017

第17章 文化创意是会展经济发展的原动力(2)

二、会展对经济的乘数效应

(一)乘数效应与加速原理

1.乘数效应与加速原理

(1)乘数(multiplier effect)也叫倍数,乘数理论是考察和分析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某一因素的变化或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的状态或结果,也就是研究一个因素或变量的变化对这个那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凯恩斯在《通论》中论述收入与投资之间的关系时所提出投资乘数的概念,是指投资增加与国民收入增加的比例关系,表明投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数倍的变动。用公式表示就是K=ΔY/ΔI。表示当总投资增加ΔI时,国民收入增量ΔY将是投资增量ΔI的若干倍或K倍,K就是投资乘数。乘数原理用于不同的领域和方面,就有不同的乘数。除了投资乘数外,还有就业乘数、政府支出乘数、货币创造乘数等等。

(2)加速原理是法国经济学家阿夫塔里昂(A.Aftalion)在1913年提出的,后来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J.M.Clark)和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也分别有过论述。加速原理的基本观点在于,投资是收入的函数,收入或产量的增加将会引起投资的加速度增加,也就是说投资的增加比收入或消费增加的速度要快。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应当用加速原理来补充乘数原理的不足才能充分估计乘数的作用。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和萨缪尔森提出了“汉森—萨缪尔森模型”,将乘数理论和加速原理结合起来。其中萨缪尔森在其《经济统计评论》中指出,乘数理论仅仅说明投资的增加如何引起国民收入和社会就业的成倍增长,但并没有说明国民收入和消费的变化如何反过来引起投资的变化【1】。按照加速原理,投资可以对国民收入的增长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但反过来,国民收入总量的增减又会导致投资数量的变动。加速数也叫加速系数,是指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要增加的资本量,即资本增量与产量增量之比。如果用V表示加速数,ΔK表示总投资的改变即本期净投资,ΔY表示本期比上期的收入增量,其关系可表示为:V=ΔK/ΔY,此式表明,投资并不是绝对收入量的函数,而是收入变化的函数。

2.会展收入乘数的种类

会展收入的乘数效应,使一个国家或地区增加一笔会展收入,相应会引起该地区经济的增长,使国民收入总量增加,并反映出国民收入的变化和经济影响。这种影响和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常用的乘数模式,从不同侧面对国民经济产生相应的经济影响。

(1)营业收入乘数。营业收入乘数是指增加单位会展营业收入额与由此导致的其他产品营业收入增加额之间的比率关系。该乘数表明了一个地区会展业的发展对整个地区营业总收入的作用和影响。

(2)居民收入乘数。居民收入乘数是指增加单位会展收入额与由此导致的该地区居民总收入增加额之间的比率关系。该乘数表明了一个地区会展业的发展对整个地区居民收入的影响。

(3)政府收入乘数。政府收入乘数,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会展收入额对会展举办地国家或地区政府净收入所带来的影响。该乘数用来测定会展举办地国家或地区政府通过税收从会展经济活动中得到的效益,即会展收入对政府税收增加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4)就业乘数。就业乘数是指增加单位会展收入额所创造的直接与间接的就业人数之间的比率。该乘数表明了一个地区通过一定量的会展收入对本地区就业产生的连锁反应,并导致对最终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5)进口额乘数。进口额乘数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会展收入额最终导致会展举办地国家或地区总进口额增加的比率关系。该乘数表明了会展举办地国家或地区随着会展经济活动的发展,会展部门和企业以及向这些部门和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其他相关单位,从国外进口设施、设备等数额的增加量与会展收入增长量的关系。

(6)消费乘数。消费乘数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会展收入额所带来的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消费的影响。该乘数用来测定会展举办地国家或地区会展收入增加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促进作用,即对社会消费扩大的作用和影响。

3.会展的乘数效应测算

(1)奥运经济和世博经济的乘数效应分析

测算一项投资的直接经济效应的简单方法是“投资乘数”。假设国民收入和投资是线性关系,则可以表示为:Y=a+bI(Y代表国民收入,I代表投资,a和b代表回归方程式的系数)。那么新增投资ΔI究竟能够带来多少新增国民收入ΔGDP呢?这主要决定于投资乘数b,其关系式为:

ΔGDP=b×ΔI(5.1)

其中投资乘数b由历史数据求得。考察北京市1990—2007年期间GDP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回归:

检验误差项ut是否存在自相关:

已知DW=0.5474,若给定α=0.05,dL=1.158,dU=1.391。因为DW=0.5474(1.158,依据判别规则,认为误差项ut存在正自相关。用LM检验进行自相关检验。

因为LM=8.3676>(20.05(1)=3.84,回归也存在自相关,因此,对回归进行自相关处理。

结果如下:

Y1=-701.0651+2.5630X1+0.6837AR(1)(5.2)

T=(-1.7623)(16.3156)(3.9118)

DW=1.75F=810.4543R=0.9914

由公式(5.2)式可知,北京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投资乘数为2.563。

调查显示,奥运会的直接投资总额为397亿元,包括会前和会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80亿元(其中新建和改扩建比赛场馆、训练场馆和残奥会设施改造共约投资127亿元,奥林匹克大厦、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奥运村、记者村的总投资为153亿元),会中运营投资115亿元以及会后设施维护投资2亿元。这部分投资作为奥运会新增投资(ΔI)对北京市经济的直接拉动效应为GDP总增长约1017.511亿元。

根据上海市1990—2007年期间的GDP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

检验误差项ut是否存在自相关

已知DW=0.2864,若给定α=0.05,dL=1.158,dU=1.391。因为DW=0.2864<1.158,依据判别规则,认为误差项ut存在严重的正自相关。

因为LM=12.3611>(20.05(1)=3.84,回归也存在自相关,因此,对回归进行自相关处理。

结果如下:

Y=-1208.385+2.9671X1+1.4395AR(1)-0.7601AR(2)(5.3)

T=(-2.3179)(14.1350)(8.7128)(-4.8846)

DW=2.2675F=650.2460R=0.9939

由公式(5.3)式可知,上海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投资乘数为2.976。

很明显,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的乘数效应要略高于北京市,由此带来的直接经济效应也比较高。根据有关资料,世博会直接投资总额为250亿元人民币,其中世博会工程建设投资80亿元,土地储备前期动拆迁170亿元。这部分投资将作为世博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ΔI),对上海市经济的直接拉动效应为GDP总增长约744亿元。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给我国带来了极为可观的收益,由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世博会产生的投资乘数高于奥运会产生的投资乘数,也就是说每对世博会进行1美元的投资所拉动的经济增长要高于对奥运会投资1美元所拉动的经济增长。这样看来,世博会的举办,对拉动上海,甚至是整个长三角的经济增长都有着很大的作用。

(2)两会对产业发展的推动效应

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在推动两地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还将拉动两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要表现为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规模总量以及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将得到大幅度提升,其中尤以旅游业、房地产业增速明显;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高新科技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将不断壮大;京沪两地“三、二、一”的产业格局将得到强化,经济结构将朝着更合理、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1)建筑业经济效应分析

在奥运会和世博会建设期间,北京和上海分别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与两地相关的固定资产投资。由于建筑业和固定资产的投资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将会为建筑行业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并将带动建材业和工程车辆和工程机械市场的发展。“十五”期间,北京奥运场馆和配套设施的直接建设投资为290亿元。到2008年,与奥运直接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总投资约为2400亿元。由于“鸟巢”和“水立方”等体育场馆将主要采用钢结构,钢铁和水泥等建材业获得了快速发展。而上海用于世博会园区建设的直接的投资达到了250亿,由此带动的用于修建、改建桥梁、隧道、高速公路以及地铁的辅助性投入,延伸领域投资是直接投资的5~10倍,即1250亿元人民币至2500亿元人民币。这些项目的建设无疑会推动上海周边长三角地区的建筑、建材业的发展。

2)旅游业经济效应分析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强大的中国,奥运期间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参观旅游。而2010年上海世博会又提供了一个让世界了解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机会,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将吸引更多的游客,尤其是世博会举办期间,将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最好的机遇。

奥运会历来对主办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伴随着“人文奥运”的举办以及北京所具有的独特文化魅力,北京奥运会的这种作用更加凸显。在奥运会准备期间中,每年旅游者约增加20%,旅游收入每年增加20亿美元,奥运会期间再增加l00万人,50亿美元,由奥运会增加的旅游需求约为1700亿人民币,这样极大地促进了旅游行业的繁荣,与此相对应的是商业、酒店服务业和餐饮业的同步繁荣。

世博会能够有效推动举办地旅游景区、景点的高水平建设,有效提升旅游促销的新理念,提升整体旅游水平。上海世博会持续了半年之久,参观人数达到7308.44万人次,如果预计的7308.44万游客中有3000万人需要住宿,旅馆业也将获得巨大的收益。旅游每增长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2】,可见持续半年的世博会形成了相应的旅游消费链,对旅游及相关行业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从长远来看,目前上海每年入境旅游人数为250万人次,而香港、澳门每年入境旅游人数为1000万人次,每年1000万人次的入境旅游是国际旅游中心城市的概念,2010年借举办世博会之力,上海已然达到这一水平。

3)高新技术产业经济效应分析

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都明确提出了“科技”的口号,北京和上海在两会的建设过程中大力开发和利用许多高新技术,从而为两市的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对推动两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二者对于推动高新技术的发展效应是不同的。

按照北京申奥报告的承诺,到2007年,将在北京光缆网的基础上规划和建设奥运会光纤通信网,并覆盖所有奥运会相关场所;提供第二代与第三代一体化的移动通信系统。因此数字化宽带通讯、电子信息技术和其它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信息处理系统等都将得到极大发展。除此以外,还将对两类科技产生影响。第一类,直接同奥运会有关的项目,如场馆建设、运动员计分、食品安全、兴奋剂检测、传染病预防等;第二类,作为奥运会的支撑项目,如“绿色奥运”中的环保项目、交通问题、沙尘暴控制等问题。

上海世博会的主要功能之一在于传播先进的技术成果,展示和推广新产品、新工艺。从科技发展史来看,许多划时代的发明创造,如电话机、留声机、蒸汽火车、电视机等都是在世博会上首先进行展示和推广的。即使是在信息技术和手段迅速发展的今天,会议和展览的便捷性、集中性、直观性和快速性,对推广新技术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参展期间,各大知名公司均千方百计展现其经济和技术实力,推出一批艺术性和实用性最新结合的产品,通过世界博览会这个巨大的“实验厂”迅速推向世界。因此,世博会被喻为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摇篮。如果说奥运会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是需求拉动型,那么世博会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则是供给推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