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那把柳叶刀:剥下医学的外衣
14790900000061

第61章 大史记(2)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医药科技大事记

如果要盘点一下医药科技领域30年取得的成绩,那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30年,太多的医事发生了。

既然尽数道来不可能,那么,有没有什么指标可以衡量这30年的成效呢?当然有,那就是人均寿命。1978年统计中国人均寿命是68岁多;而30年后,世界卫生组织《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中国男女平均寿命分别为71岁及74岁。

虽然事件众多,如果一定要做个盘点的话,过去的30年中,即便是非医药界人士还是会对每一年的那么几件事激动不已。

改革开放开始那一年,1978年,上海研制成功了陶瓷全髋关节;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效果显著。

1979年,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骨科研究手缺损再造术成功;“广东Ⅰ型”生物心瓣膜制成。

1980年,中国查清9种常见恶性肿瘤的死亡情况和分布特征,并在肿瘤病因和预防研究方面获得进展;世界卫生组织核定承认中国为天花彻底消灭国家之一。

1981年,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在武汉研制成功;中国第一株人体肺腺癌细胞系SGC-7901体外培养成功;黑龙江18万儿童服用亚硒酸钠,经两年观察,确认该药为防治大骨节病较理想药物。

1982年,国内首次发现血液嵌合体;我国湖沼地区102个血吸虫病流行县,有49个消灭了血吸虫病;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发现血红蛋白“武鸣—文昌”和“沈阳”两种血红蛋白的新变形。

1983年,针麻用于前颅窝手术通过鉴定;武汉医学院从患者血液中分离出世界上第一株22A型肺炎双球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研制成功;上海长征医院、光华医院用国产人造膝关节进行置换术,使20多位患者恢复行走功能。

1984年,中国制成抗绿脓杆菌的冻干免疫血浆;中国第一台能测定微细血管中血流速度的激光多普勒显微镜在上海研制成功;武汉成立中国第一个器官移植病房;我国首例同种异体睾丸移植成功;南京部队总医院分离出国内第一株军团病杆菌;中国何葆光小组研制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

1985年,广州南方医院引进国内第一台磁共振(MRI)机;北京积水潭医院发明大张异体皮加微粒自体皮播散植皮法,使我国大面积烧伤的救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1986年,青蒿素获一类新药证书;青蒿素是我国得到国际承认的唯一抗疟新药,该药对脑型疟疾和抗氯喹疟疾具有速效和低毒的特点,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抗疟药品。

1987年,屠呦呦因成功提取青蒿素获得国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科学奖;中国兰州军区总医院为左手腕部断离54小时的女学生行断肢再植术,获得成功,打破了国际断肢36小时后再植成功的记录。

1988年,中国徐利礼等获得异体试管婴儿;中国第一例试管婴儿郑萌珠在北医三院出生,女婴出生时体重3900克,身长52厘米。

1989年,中国范必勤研制出试管奶牛;由总后卫生部组织的全国大规模脑血管流行病学实地调查取得重大成果,绘制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脑血管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分布地图集》。

1990年,“生命登月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该计划长达13年,有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参与,计划研究2万~2.5万个人类基因的功能并测序。

1991年,我国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由云南曲靖医院荀祖武医生施行并获得成功。

1992年,甲肝减毒活疫苗研制成功并投产;我国艾滋病研究获可喜进展,首次在国际上发现艾滋病病毒包涵体,首次从Ⅶ因子制剂中分离出艾滋病病毒,中草药治疗艾滋病取得可喜苗头;我国首例宫腔配子移植婴儿诞生,首例赠卵试管婴儿诞生;上海中山医院运用胃肠外营养创造奇迹:无小肠孕妇成功分娩。

1993年,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启动;世界首例双下肢再植术在沪获成功;黄士昂发现人类骨髓共同干细胞;国际首例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在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获成功。

1994年,我国人类基因组获五大进展;我国首例人体异体小肠移植术成功;我国人工合成麝香。

1995年,我国药植、药化和临床工作者12年合力攻关,抗癌特效药紫杉醇研制成功;首都医学科研人员协力攻关,山东姑娘杨小霞“怪病”之谜揭开,实验室研究证实,杨晓霞患的是多种细菌协同性坏疽病。

1996年,浙江医科大学肿瘤所经过5年潜心研究,首次发现两个新大肠癌相关基因,为从分子水平深入研究大肠癌发生及其癌变过程提供了新资料;国内开展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取得了重要进展;北医大微生物系和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协作,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上证实我国存在庚肝病毒C型感染。

1997年,三种流行性出血热灭活疫苗研制成功,保护率达94%以上;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成果丰硕,汉族及几个少数民族的733个永生细胞系建立;首次克隆出典型遗传病基因;我国微侵袭立体定向技术跨上新台阶,医用机器人走上手术台;世界首台旋转式伽马刀在我国研制成功,并获准进入国际市场,从而实现我国大型医疗器械设备参与国际竞争的目标。

1998年,我国疾病相关基因的发现及转基因动物技术获重大突破;我国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取得大量科研数据——查明传入源,理出传播链,绘制出分布图;我国发现第七种肝炎病毒并完成其全基因克隆和序列测定。

1999年,我国在转基因技术、基因研究和基因治癌方面获得新进展,如转基因猪皮用于皮肤移植等。我国大型精密医疗器械研制取得重大进展,如国产超声聚焦刀、高能超声体外聚焦热疗机和新一代螺旋CT扫描机。

2000年,我国基因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包括陈竺等人的“维甲酸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研究”和“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基因表达谱研究及其新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两项人类基因研究;金奇等人在世界上率先完成痢疾杆菌福氏2A-基因组遗传密码破译,这是我国完成的第一个最大生物体完整基因组序列测定;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曹谊林等人运用组织工程研究技术,在动物身上成功复制人体软骨、颅骨和肌腱;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完成亚洲首例双前臂异体移植术。

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获系列进展,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公布,中国承担的“1%项目”提前两年绘制完成;第三军医大学“肝胆管结石及其并发症的外科治疗与实验研究”,针对不同病因设计了不同的外科治疗手段,远期疗效优良率从10%提高到87.1%,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填补了连续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医药方面的空白;解放军304医院在世界著名医学杂志Lancet上发表论文,率先在国际上报告人体应用表皮生长因子治疗皮肤溃疡后发现,表皮细胞存在逆分化现象。

2002年,我国经过数十年努力,一举甩掉“麻风”帽子。麻风病研究获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鼻咽癌易感基因被定位,这是由我国科学家领衔、中美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Genetics杂志;北京宣武医院等专家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成功救治颅脑严重损伤的香港凤凰卫视主持人刘海若。

2003年,SARS突袭我国,国务院防治非典指挥部科技攻关组组织全国优势科研机构、医疗单位和企业联合攻关,在SARS病原学、临床诊断、中西医结合与血清治疗,及动物模型、疫苗、生物防护装置等方面取得可喜进展;我国航天医学研究在航天员选拔、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心理训练及航天员医监医保全过程跟踪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提供了强有力的医学保障;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钩端螺旋体基因组研究成果刊登在Nature杂志;同济大学发现家族性房颤致病基因,论文发表在Science杂志。

2004年,我国SARS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率先在世界完成SARS灭活疫苗Ⅰ期临床试验,国际上首个SARS病毒血清抗原检测试剂盒获准上市;我国自行研制的艾滋病疫苗获准进入Ⅰ期临床试验;揭示艾滋病发病新机制的论文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引起全球关注;中国医学科学院绘制出首幅“中国人死亡原因地图”,详细描述了过去50年,特别是近10年中国城乡居民死因分布特点和流行变化趋势,为我国制定公共卫生目标和科研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北京大学、中国医科院等院校证实,非免疫细胞也能产生免疫球蛋白。

2005年,我国人禽流感防治科研取得进展,首次确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人用禽流感疫苗获准进入Ⅰ期临床,2005年人禽流感诊疗方案(修订版)出版;我国航天医学科技人员在医学监督和医学保障等方面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为“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首次实现多人多舱航天飞行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持。

2006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肝脏外科专家吴孟超教授荣膺国家最高科技奖,成为自2000年该奖设立以来中国医药卫生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我国建立大规模人胎肝基因表达谱;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完成我国首例、全球第二例“换脸术”,即“颜面部复合组织异体移植术”;科学技术在食品药品安全事件检测和处理中发挥支撑作用,在“福寿螺”、“红心鸭蛋”、“多宝鱼”、“欣弗”、“齐二药”等事件的发现和处理中,科技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8年,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人用疫苗株研发成功;国务院原则通过《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回应“茶水尿液”事件,呼吁媒体尊重科学;国产青蒿素类抗疟联合制剂首次通过WHO资格预认证;首个完整中国人基因组图谱绘成。

2008年,医改方案初稿出台,抗震救灾新思路纳入医改方案;北京2008奥运医疗保障赢得“金牌”;三鹿奶粉事件患儿医疗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