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那把柳叶刀:剥下医学的外衣
14790900000057

第57章 另类医史(12)

月事

网络上经常有各种骂战,反正大家互相看不见,所以常有意想不到的恶毒语言出现,比如就有人(估计十有八九是男子,总之是个很有才的人)提醒男同胞要提防“每个月流几天血而不死的动物”。这种“动物”指的就是女同胞们,看来该男子在家中或生活中定是个饱受女性“压迫”之人。“每个月流几天血”当然指的就是月经这件事了,通常也称例假。

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到一定年龄后,女性每月来月经是正常现象,小女孩来月经被认为是长大成人的标志,而且对月经也都有较为科学的认识。传媒的发达、观念的进步,使得原本很私密、羞于示人的事情都变得再平常不过。各种卫生巾的广告做得美轮美奂,竟然给人一种女人来例假是一种享受和值得炫耀的事情的感觉,男人们面对广告中的“花花世界”只有羡慕并期望“她好我也好”,偷偷地祈祷来世做女人了。甚至月经还有一个很亲切的称呼——“大姨妈”。

但查考古史发现,“大姨妈”并非是现代发明的,而是古已有之,文录如下:

汉末,有女名佳,年方二八,自幼父母双亡,承欢姨娘。日久,媒事渐多,女独喜李郎。

李生多情,私会家中。几要亲近,忽闻屐声。佳曰:姨妈至。李生藏。

甘露后,李生纳媒,佳入李门。洞房之时,李郎宽衣拔蜡,欲行云雨。佳逢月红,羞言,曰:姨妈至。李郎顿悟,停房事。

至此,李佳氏(例假时)月红日,惯曰:姨妈至。

远古人类发现,月亮由朔到望,再由望到朔,二十八天是一个变化周期。女性们又发现,自己的信水也是以二十八天为一个周期。她们遂将信水与月亮联系起来,称之为“月水”、“月信”、“月事”、“月经”。因此,便有了现在常用的“月经”之称。

尽管许多人能够从一开始或随年龄增长便把它看作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即便是现在,也还有不少人在月经初潮时由于无知而产生恐惧感,或受周围人看法的影响,对女性特有的这一生理现象产生不洁、厌恶一类的负面感觉。

这种情况亦古已有之,在中国,月经禁忌在民间禁忌和民间巫术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不只是中国,罗马历史学家普林尼认为接触经血后,鲜葡萄酒会变酸,田地会变贫瘠,嫁接的植物会死去,田园的种子会干瘪,树上的果实会坠落,钢刀的刃会钝,象牙的光泽会暗淡,蜂群会死去,即便是钢铁也会立刻生锈。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信条甚至规定,来月经的妇女不许进入教堂。信仰印度教或摩西教的女人在经期都认为自己身子不洁,因此必须藏匿一段时间。此类记述还有很多,人们虽然不再相信这些假说,但对月经的恐惧感至今仍在影响着人们对经期妇女的看法。

我国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月经生理的基本理论,而且对月经病的病因也有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据现在可查资料,月经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脉经》中。《脉经》还最早提出各种周期性不规则的月经现象。

但月经的真正生理机制在本世纪初仍被看作动情期(动物内部的发情),换句话说,认为女人进入发情期。瓦尔特·然伯尔(Walter Heaper)是20世纪初第一个思考女人是否和猴子一样,在月经来潮前不排卵的人。解剖学家爱德加·阿伦任和生物学家爱德华·德瓦泽将女性周期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们在20世纪20年代发现了雌激素。

现在,普通人只要读一些相关常识资料,都可以弄懂月经的来龙去脉。但几十年来,医学界也一直在进行一个相反方向的研究,并且也透露了一个惊天秘密:女性月事大可避免,每个月一定要经过那段出血、肿胀、经痛、头痛、疲倦的“神话”早就可以打破,因为避孕丸的发明就可做到这点。

许多女同胞认为流血是好事(其实不然),医师也懒得去改变这种想法。有人认为这是药商和医师“合作”卖药的结果。可参考古亭河和希格尔合著的《月经过时了吗?》(Is Menstruation Obsolete?)一书,作者在书中也举出了许多令人信服的证据。他们认为每月大量失血并不自然,可能也不健康。特别是在人为避孕期间的月经,反而会让贫血更严重,也会增加罹患子宫癌和卵巢癌的危险。

这套说法获得许多医师的响应,因此现在医学界越来越多人反对每月必须流血的传统看法。说女人一生当中,连续几十年每月都要来一次月经,并不是“历史的正常”,每月失血对女性只是“时间和金钱的浪费”,对身体健康又没什么好处。但正常的情况下,大多数女性宁愿每月来一次月经,也不愿用药物压抑住这千古“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