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那把柳叶刀:剥下医学的外衣
14790900000054

第54章 另类医史(9)

苦命阑尾的新生

多少年,你默默追随

不弃不离

多少次,你欲言又止

最终沉默

独自黯然神伤

终于

我知道了你的寂寞

你的存在

准备珍惜、呵护

可你

却选择了

离开

——致我那苦命的阑尾

这首本人杜撰的大喘气的打油诗就是多少年来人们对阑尾认识的真实写照。当你意识到应该关注一下阑尾的时候,多半你的阑尾也即将离你而去了。

阑尾也称蚓突,是盲肠内侧一个细长盲管,但比盲肠小得多。它状似蚯蚓且突出于肠子外边。阑尾近端与盲肠相通,末端为盲端。人体阑尾的长短和位置不一,一般长6~8厘米,位于右下腹髂窝内。而盲肠位于身体的右下腹的大小肠交界处的下面,由于阑尾和盲肠相似、相邻,即便是现在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误把阑尾也当成盲肠。同样,阑尾炎过去则被误称为盲肠炎,直到1886年,由美国人菲茨(Fitz)开始才正确命名为阑尾炎(1886年,哈佛大学的病理学教授菲茨发表论文《蚓状阑尾穿孔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在今日的中国港台地区,大家仍习惯性地将阑尾炎称作“盲肠炎”。

在一个群体内,如果一个人毫无益处,甚至经常起副作用,我们就会开玩笑似地说他:你怎么跟一阑尾似的。多少年来,阑尾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一个几乎毫无用处的器官,并且由于阑尾黏膜下层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并常呈增生状态,使阑尾腔狭窄或梗阻;阑尾腔内常有粪便、结石、寄生虫等存留,这些因素都容易造成阑尾腔内容物引流不畅;尤其因阑尾动脉为终末动脉,供血较差,一旦因某种原因造成血液循环障碍,就易引起阑尾缺血坏死而发炎。如果是急性炎症,阑尾面临的命运几乎只有一个——切除。

和智齿、尾骨(偶尔还有人长尾巴)、男性的乳头等一样,阑尾也被认为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逐渐退化的部分,是没有什么功能的。既然阑尾被看做是退化无用之物,加之阑尾发炎有可能置人于死地,因此还有人主张有病割除,没病也可割除。据估计,每15人中即有1人在其一生中患急性阑尾炎。

阑尾炎发病率这样高,而且是自古有之,那么,古时人类是如何应对的呢?在中医典籍中有相关记载,《金匮要略》中有疮痈、肠痈等病的专门论述。比如关于肠痈的证治,该篇指出“肠痈之为病……此为肠内有痈脓”,“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后人分析,张仲景所论述的肠痈,应当说主要是指阑尾炎。并由此推理,至少是自汉代以来,中国在对急性阑尾炎的发病、是否化脓的鉴别诊断方法和不同的治疗原则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可惜,不知何故,近些年中医对急性阑尾炎的治疗似乎大不如前了!

在西方,早期人类一旦患上了急性阑尾炎,几乎都会死亡。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阑尾切除术(通过开腹手术切除感染的阑尾)直到1888年,才由美国人查尔斯·麦克伯尼(Charles McBurney)第一次成功施行。阑尾切除术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人类已进化了那么长时间,身体里怎么还会有无用的器官呢?阑尾是不是有人类没有发现的功用呢?当代科学家对阑尾的看法在若干年前已有改变。研究也一直在进行,结果显示:阑尾本身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它能分泌免疫物质,可以杀死引起腹腔疾病的细菌,更能增强人体对癌症的抵抗力。并根据尸体解剖所见统计,科学家推测,老年人的癌病增多,大概与机体免疫力下降,包括阑尾功能消失有关。

最近,美国科学家相信找到了貌似无用并常常给人带来麻烦的阑尾的真正用途。杜克大学医学院的外科医生和免疫学家在《生物学理论》(Theoretical Biology)杂志发表了相关论文,指出阑尾的真正用途是产生和保护有益的细菌。科学家研究发现,阑尾的功能似与消化系统中的大量细菌有关。参与撰写报告的杜克大学外科学教授帕克说,阑尾就像细菌的避风港,这个像虫子一样伸出来的器官就像培植有益菌的工厂。

由此来看,阑尾反倒有些类似于深藏不露的人体卫士。对阑尾作用的新认识,也必然导致治疗思路的改变:现今医生对发炎阑尾都努力使用消炎药处理,只有当可能引起腹膜炎时才动手术将它摘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