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那把柳叶刀:剥下医学的外衣
14790900000036

第36章 说古论今(6)

医生的“帮派”

曾有一次和一个同学一起吃饭,此君毕业后我就没见过,现供职于东北某大医院。酒桌上此君向我大倒医生职业之苦水。

他说,毕业分配到科室首先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科室里的医生护士分为两派:科室主任一派,副主任一派。同学颇具“远见卓识”,毅然选择了他认为具有“发展前景”的副主任。之后同学又给我讲医院的种种故事及他的工作经,俨然一个“老社会”。要知道,当时的他才毕业一年啊!

我不禁震惊。

自西医来华之初至民国时期,西医师群体中确实存在着许多派别。当时,中国的医学教育市场被外国势力瓜分,不同的利益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其中最大、竞争最激烈的两派是“德日派”与“欧美派”(也称英美派)之争。从地域上看,“德日派”主要占据中国东北部及北方,而“欧美派”主要在中国沿海地带、经济发达地区活动。但这种区分不是绝对的,经常在一所学校内,由于教师毕业学校不同也形成不同派别。如果一所学校大多数的教员毕业于美国势力控制的医校,那么这所学校就属于“欧美派”学校。“德日派”与“欧美派”的争夺大多仅限于医学教育领地,很少有办学理念、学术观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争论。

“德日派”与“欧美派”的竞争并非不可调和,北京大学医学院的情况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校创建初期(1912—1942年),教员中多为“德日派”,外文也是教授德文和日文,这一段时期,德国和日本的医学科学在世界上是占有一定地位的。1945年,德日投降,“欧美派”教授就成了教学的主要力量。这时,英美等国的医学迅速发展,他们教学方式灵活,管理方法先进,有一套非常严密的制度,迫使原“德日派”的学者纷纷自找出路,受聘到其他医学院校和医疗单位工作。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一批“德日派”的教授才被重新聘请,两派解除了门户之见,逐渐融合。

这几天闲看企业管理方面的书,从中了解到,在一个单位或团体中,一些员工会因兴趣、爱好及生活习惯相似等原因,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形成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对于企业或者单位来说,如果疏导、管理有方,会起到积极作用。我同学所描述的“派别”也属于非正式组织的一种,只不过是以追求个人权力和利益为目的而形成的,不会起到积极作用。

现在正是医生重塑形象的关键时期,但愿我同学所述只是个别医院的个别现象。如果我们能够以史为鉴,“带头大哥”真正当好学术界之首,带好小医生们,避免更多的争端发生在学术领域,则民众幸甚,国家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