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那把柳叶刀:剥下医学的外衣
14790900000028

第28章 科技的脚步(13)

光明重现——角膜移植的历史

“我志愿将自己遗体的眼球无条件地奉献给医学事业,为盲人重见光明贡献自己最后一份力量。请亲属或执行人遵照我的意愿办理有关事宜。”——×××(签名)。

这是一份普通的志愿死后捐献眼球的人员须填写的《志愿书》文本,由公证机关予以公证后,便生效了。其结果是:一个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因此重见光明,正常人或许根本不会意识到有多么重要的光明。

重见光明的过程就是一个已非常成熟的角膜移植手术。角膜移植术就是除去混浊角膜或者病灶,以透明、健康的角膜取代,使患眼恢复视力。眼角膜移植是治疗因角膜类疾病而致盲的唯一有效办法,是器官和组织移植的组成部分。

远古时代,医学技术十分落后,人们经常借助神话、传说来表达现实生活中的无奈与幻想。就器官移植来讲,荷马在《伊利亚特》中描绘了一个狮头、羊身、蛇尾,并且背部及尾部又分别伸出一羊头和蛇头的吐火女怪,她叫做凯米拉。这个怪物,显然是经历了人们奇特、大胆的想象多次移植的产物。在现代移植学中,凯米拉成为一个医学术语,译为嵌合体。我国战国时代的典籍《列子》也记载过一例很奇特的移植手术。神医扁鹊为两个有天生性格弱点(一个善于谋略而优柔寡断;另一个头脑简单而气盛,不专注,他们这些天生的毛病恰恰互补)的人施行了换心手术,最终病患得以治愈。这一记载虽然明显失真,想象的成分过多,但它毕竟是医学史上第一次关于异体器官移植的报道,国际器官移植学会因此把扁鹊作为器官移植的鼻祖。

同样是器官移植,角膜移植则没有那么久远的传说历史(严格来说,角膜移植只能算是组织移植,是最先取得成功的异体组织移植技术)。最早的文献记载说早在1796年英国人第一次提出了“角膜移植”的设想。但直到1824年,赖辛格(Reisinger)才首次设计出了角膜移植术,并成功地给鸡兔施行了异种角膜移植。既然动物之间可以进行移植,并取得了成功,那么能否把动物的角膜移植到人身上呢?由于受供体、技术、伦理的影响,人与人之间角膜移植直到多年以后才有人尝试。首次异体眼角膜移植是由一位爱尔兰内科医师比格于1840年前后完成的。比格在第一次撒哈拉沙漠战争中被阿拉伯人俘虏,他在被拘禁期间做了角膜移植手术——将从羚羊眼球上取下的角膜移植到人的眼球上。

从最初的设想到动物试验,再到美好的理想最终成为现实,人类花费了100多年时间探索。1906年,Zirm医生实现了人类首例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手术,他把一个因眼外伤而摘除的眼球上的角膜,移植给了一个因碱性烧伤而失明的患者,患者的视力得以恢复并终身保持。

角膜移植手术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板层角膜移植术,即在手术时切除角膜前面的病变组织,留下底层组织作为移植床;二是穿透性角膜移植术,这是一种以全层透明角膜代替全层混浊角膜的方法。两种手术类型各有其适应证,按其手术目的可分为光学性、治疗性、成形性、美容性等多方面。

角膜移植的发展在世界各国几乎都面临同一个难题,那就是供体的严重缺乏,许多发达国家为此作了相应的立法。如美国1968年的统一解剖法案和1984年的全国器官移植法案;日本1968年制定的《眼角膜移植法》;我国台湾地区1982年施行的《眼角膜移植条例》等。结果是供体匮乏的形势依然严峻。

既然供体紧张,能否利用自己的健康眼角膜来治疗另一只受损的眼睛呢?根据干细胞的概念,1960年Strampelli描述了自体角膜缘移植术,1989年Tseng等创立了自体角膜缘移植术。该手术成功实现将自体健康眼角膜缘含干细胞组织在内的球结膜片移植到患眼受损的角膜缘处。此期间,西方国家首次总结提出了“角膜缘干细胞”的概念。自体角膜缘移植虽然不存在免疫排斥,移植成活率也很高,但仍存在许多难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断地努力尝试发明更加完美的角膜移植技术,比如人工角膜等。前几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眼科研究院宣布,他们的科研人员已成功地将试管培育出的眼角膜移植给5位盲人患者,使他们重见光明。这无疑是世界眼科医学技术上的一项革命性的突破。

在我国,眼角膜供体更是严重缺乏。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仅有3000人被施以眼角膜移植手术得以复明,而按照国际比例,我国每年应做20万~30万例的眼角膜移植手术。一些省份眼角膜库存竟然为零,因此,重见光明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