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那把柳叶刀:剥下医学的外衣
14790900000026

第26章 科技的脚步(11)

角膜塑形术溯源

十几年不见的老同学喜相逢,刚一见面,老同学立即就认出我来,但还是很惊讶地问:怎么戴上眼镜了?我自我揶揄:这不是显得有学问嘛!

诚然,要是放在十几年前甚至更早,眼镜(本文的眼镜若非特别说明,一律指近视镜)确实是知识、学问的象征,社会上戴眼镜的人并不多。人们也普遍认为埋头苦读、经常用眼的人才会把眼睛累近视了。再看看现在,眼镜几乎要普及了,特别在青少年群体中,还不包括一定比例的隐形眼镜。

可以说人类历史有多长,近视的历史就有多长,矫正或治疗近视的历史则要相对短很多,特别是非手术治疗近视的历史更短。本文仅探讨近视非手术矫治方法中的一种——角膜塑形术的历史。

角膜塑形技术(orthokeratology)是近几十年才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非手术治疗近视的方法,通过佩戴透氧硬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其实就是一种具有矫正视力功能的隐形眼镜(俗称硬镜),来增大角膜表面曲率半径,达到减低角膜屈光度,进而治疗近视的目的。而我们平时所说的隐形眼镜一般指软性隐形眼镜(俗称软镜),不具有矫正视力功能。

1887年,德国人缪勒(Muller FA)制作出第一只玻璃材料的隐形眼镜,最初的想法并不是矫正视力,只是想用于保护患者暴露的角膜。当时的镜片直径很大,戴着也很不舒适,更不要说矫正屈光不正了。几十年没有什么进展,1937年,出现了PMMA材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取代了原始的玻璃材料。但直到1948年,才研制出了角膜形硬镜,镜片直径小于角膜,真正开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硬镜片时代,并且应用到临床。PMMA材料镜片相对于玻璃材料有显而易见的优点,比如良好的光学清晰度、良好的抗变色性和良好的可加工性等等。但PMMA最大的缺点是它缺乏透氧性,而缺氧会改变眼的生理状况,科学研究人员也证明长期佩戴PMMA镜片会造成角膜慢性缺氧等严重问题。

于是,科研人员的目标便明确了,即找到一种能够透氧的硬镜材料,更好地满足角膜新陈代谢的需要。1971年,第一种硬性透氧性隐形眼镜(RGP)材料,即酸酯丁酸纤维素(CAB)开始出现在隐形眼镜领域,自此开始了硬镜的RGP时代。

与框架眼镜相比,RGP不但具有视野宽广,视物清晰、自然、不变形,外表美观等优点,还有成形性好,不容易变形,所用材料的透氧性高,可使氧气顺利到达角膜,使角膜更好地“呼吸”,与眼睛有更好的相容性,光学矫正质量高等优点,尤其对高度近视、高度散光的患者矫正效果更好。对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角膜不规则散光(如圆锥角膜、角膜屈光手术、外伤手术后等),RGP是唯一能有效提高视力的矫正方法。安全性方面更是没的说,只要验配使用得当,几乎不会出现像“角膜感染”这样严重的并发症,患者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放心地长期佩戴,国外RGP佩戴者有些可戴镜长达20余年。

自1971年(第一代镜片)以来,RGP的材料不断在改进和发展,逐步符合眼部的生理和舒适要求。先后出现的有:1974年在美国芝加哥推出的Orthofocus逆转球面设计;1989年出现的运用逆几何学镜片创立的速效角膜塑形技术(第二代镜片);1994年出现并获得专利的SightForm非球面逆转技术;1996年,美国验光师Reim博士设计出分光学弧、佩戴弧、线弧和周弧四部分的Dream Lens(第三代镜片)。

1994年以后,角膜塑形术得到了蓬勃发展,这是因为新设计和验配的镜片临床效果远远好于此前的几十年。现在,一种更有前景的RGP是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Ortho-K,简称OK镜),这是一种特殊设计的RGP,通过对角膜合理的物理性塑形,能快速降低近视度数,明显提高中、低度近视的裸眼视力,使患者白天摘掉眼镜。它可以有效控制近视度数增长,尤其适用于18岁以下近视快速发展的青少年。

OK镜并非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到一个眼镜店,验光后就可配镜,它是需要在具有多年从业经验的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才能进行的医疗活动。美国FDA(食品与药物管理局)虽已批准个别材料用于角膜矫形,但仍持保留态度,认为此治疗目前并不成熟。

OK镜在我国开展是近几年的事,但并非一切都OK。由于最初相关监管和市场准入制度的不到位,国外商家利用大多数中国眼科医生和消费群体对现代角膜塑形术治疗近视的真正益处及危险了解不多这一情况,将经济利益作为第一追求。结果不用想也能猜得到:全国一哄而上,遍地开花,由于绝大多数达不到标准,效果可想而知,然后投诉声一片,现在在中国,OK镜几乎成了骗子的代名词。整个市场已经被毁掉了,真正的业内人士有苦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