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那把柳叶刀:剥下医学的外衣
14790900000025

第25章 科技的脚步(10)

人体的“管道工”——支架的历史

21世纪什么最贵?

许多人会回答:人才。

这是跟葛优学的。

心脏科医生会给你另外一个答案:支架。就是一种直径仅为2~4毫米,重量甚至不足万分之一克的“金属丝网”。据了解,目前在国内,普通金属支架每支价格不到2万元,而涂上一层药物后身价则达3万~4万元,号称史上最贵的金属绝不为过。其虽然奇贵,却不缺市场,每年大约有170万人需要购买它。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还要从头说起。按照社会学家的理论,大部分人解决温饱并过上富裕生活只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相对于漫长的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真是太短不过了。在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人类在为生存而斗争,贫困饥饿是常态,人类也就进化出了忍受贫困饥饿的基因。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发展,物质开始丰富起来,人类还来不及进化出应对富裕的基因,饮食无度,于是出现了庞大的富贵病患者群。冠心病就是富贵病之一。近些年,在许多国家包括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并年轻化的趋势,已被称作“人类健康第一杀手”。

简单来说,冠心病就是心脏的冠状动脉硬化,变得狭窄,血流不畅,濒临阻塞,影响生活质量,进而威胁生命。支架发明之前,冠心病患者解除病痛的唯一希望就是冠状动脉搭桥术。但这种手术是外科手术中最复杂、最昂贵的手术之一,且死亡率较高。自从动脉支架发明后,情况大为改观,大部分患者无需打开胸腔,仅仅通过从外周动脉插入一根导管,把支架送到狭窄的冠状动脉,就可以解决问题,且比搭桥安全得多。

这样一来,支架就成了人体的管道工,疏通阻塞的管道(血管)。那么,这种发明的最初设想源自哪里?支架又有怎样的传奇经历呢?

如果非要溯源,支架应该是受到古埃及人用芦苇管导尿的启发,这未免有些八卦,最切实的答案应该是受到人类血管造影术的启示。1929年,有科学家从上臂静脉把导尿管插入自己的右心房首创心导管造影术,并获得了诺贝尔奖。直到1969年,Dotter才首先提出了血管内支架的设想,并且成功通过动物(狗)实验。

第一个在心脏的冠状动脉内植入支架的人是一位年轻的德国医生——安德里亚·格隆茨戈(Andreas Gruntzig)。据说,他当年是在自家厨房里研制出来这一器械的。早在1974年,他就发明了双腔带囊导管,比Dotter的同轴导管更先进。1976年,他在美国心脏学会大会上介绍自己的发明,却招致一片质疑声。然而一年以后——1977年,一个伟大的时刻,格隆茨戈成功地为一个在清醒状态下的患者做了冠状动脉成形术——把这种支架放进冠状动脉,使血管的狭窄处得到了扩张。这也是介入心脏病学的开端。

30多年来,全球心脏介入手术病例越来越多,其中80%多使用支架。心脏导管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的方法多年来变化并不大,但对支架的改良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大体说来,可以从材料、形态、投递技术上各自分许多种。比如按材料区分,第一代动脉支架可称为金属支架,如镍钛合金、金属不锈钢圈、超薄壁无缝钢管等等。由于人体对金属的排异反应,许多患者会在金属支架周围出现严重的瘢痕组织增生,进而使动脉重新狭窄,甚至堵塞。

于是,第二代动脉支架——镀膜支架产生了,所谓的膜就是在金属支架表面“镀上”一层药膜。这种支架植入体内后,药物便会缓慢释放出来,抑制瘢痕组织在支架周围生长,保持冠状动脉通畅。相对于药物涂层心脏支架,没有涂药物的支架又称为裸支架或传统支架。由于药物涂层支架上的药物是缓慢释放或洗脱的,所以又称为药物缓释支架或药物洗脱支架。

药物洗脱支架一直被认为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一项革命,其涂层里的药物会持续而稳定地释放出来,解决了安放裸支架后常常出现的血管再次狭窄的难题。即便如此,药物支架近年来也不断受到效果和安全性方面的质疑。比如,2006年世界心脏病学大会上有专家指出“药物洗脱支架将使患者的死亡率增加”等。20世纪90年代,具有放射性作用的支架也曾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药物支架取代裸支架是一种必然,药物支架未来将主导整个冠心病介入治疗。但支架上的药物终会耗尽,到那时,医生和患者又将面对原先的问题。市场也在呼唤新型的药物支架,即第三代动脉支架。据说,比利时科学家已报道了一种新型动脉支架——可溶性支架。

除心脏支架外,理论上只要是人体中阻塞不畅的腔管都可以放入支架。但支架介入术不是治本的,只是治标。比如下水道堵了,把堵塞的东西弄走,就可以通了,但不能保证垃圾不会再次出现。治本的办法是杜绝垃圾进入下水道。

因此,支架顶多就是一个身体的管道工,要想全身畅通,健康生活、积极预防、不淤塞管道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