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那把柳叶刀:剥下医学的外衣
14790900000022

第22章 科技的脚步(7)

剖宫产术本末

影视剧里经常有女人分娩的镜头,大多数情况是随着产妇撕心裂肺的喊叫,婴儿咕咕坠地,镜头切换,母亲躺在床上,眼含幸福的泪水看着身边的婴儿,这就是顺产,自然分娩。有些时候也出现这样的镜头,医生从手术室出来对家属说,保孩子还是保大人,让家属左右为难。这种情况就是难产,一般需要施行剖宫产手术。在技术发达的今天,绝大多数剖宫产术中母子平安。在现代产科临床上,剖宫产已成为解决难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剖宫产术通称为剖腹产,指在胎儿足月前或足月时切开孕妇腹壁及子宫壁,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腹部及子宫壁上的切口娩出的手术。迄今为止,剖宫产术的发展经历了尸体剖宫产、不缝合子宫的剖宫产、Porro氏剖宫产子宫切除术、古典式剖宫产、经腹腔腹膜外剖宫产、腹膜外剖宫产和子宫下段剖宫产等几个发展阶段。

其实,人类的历史追溯到哪里,难产的历史就追溯到哪里,早期的难产应该归类于自然选择被淘汰那一部分,母子双亡是司空见惯的。人类又是从何时才尝试剖宫产的呢?国内有十分自恋的专家考证出有文献记载的剖宫产是在公元前,距今2400年左右,证据是《史记·楚世家》第十卷有“吴四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的记载。专家说这是世界上有关剖腹产的最早记载,远远早于西方各国。按专家的理解,我无法想象六个孩子是都剖而产出了?还是其中一个或几个使用了剖宫产术呢?当然,还有一个可能,“六人”是孩子的名字。无论是哪种情况,最终母子均平安的结果更令人匪夷所思。

剖宫产术最早是何时由何人开创已无从考证。欧洲的情况是这样的:一些权威学者认为剖宫产术之所以古时被称作“恺撒”(Caesarean section),是因为古罗马王朝曾规定孕妇死后未经剖宫取出胎儿禁止入葬。恺撒也曾立法规定要把一切怀孕足月、即将分娩而又病危孕妇的子宫切开,取出她们的胎儿。这一阶段就是前文所说的尸体剖宫产阶段。

第一例对活孕妇施行剖宫产的是一位名叫努费尔(Jacob Nufer)的德国人(一说瑞士人)在1500年给他的妻子做了剖宫产,他的妻子一直活到第二个孩子正常分娩后。手术之所以成功,和先前的大量“动物实验”是分不开的,因为努费尔的职业是阉猪(一说屠夫),这也符合现代医学的实验动物学原理。此后,又有不同国家的开拓者为活孕妇施行剖宫产术。这一阶段的剖宫产术不缝合子宫切口,仅依赖子宫肌肉的自然收缩力止血,产妇死亡率极高。直到19世纪前半叶,剖腹产术死亡率依然高达75%左右。

由于当时还没有消毒观念,术后产妇子宫感染非常普遍,这也是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直到1876年,波尔罗(Porro E)首次成功地切除了感染的子宫,使剖腹产术进入了新时代——Porro氏剖宫产子宫切除术阶段,产妇死亡率骤降到25%。1882年,Sanger又首创子宫底纵切口剖宫产术(即古典式剖宫产术)。

19世纪末,外科麻醉、镇痛技术的出现,消毒观念被越来越多的手术者所接受,妇产科手术中也开始重视消毒原则。这进一步降低了剖宫产术死亡率,手术技术也逐渐提高。1908年,Latzko发明了从膀胱左侧窝剥离暴露子宫下段的方法,后来被改进为侧入式腹膜外剖宫产术。1912年,Kronig发明了现代广泛应用的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我国真正的剖宫产术起步较晚,第一例剖宫产是于1892年由Swan JM在我国广东省施行的,术后产妇因感染死亡。但我国现在的剖宫产率却是世界第一的,卫生部2002年全国性调查显示,剖宫产率为38%~61%,近年来有增无减。而世界卫生组织要求剖宫产率必须在15%以下,多数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降到这一水平。

导致剖宫产率迅速上升的是各种“社会因素”,甚至包含迷信因素。医学的发展,剖宫产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但专家指出:剖宫产毕竟是一种手术,既然是手术,其并发症就不可能完全避免。剖宫产只是解决难产和某些母婴并发症的一种手段,并非最佳的分娩方式,即使从优生优育角度看,盲目剖宫产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自然分娩仍然是理想的分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