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器小传
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在农村(20世纪70年代),只要谁家的小孩子撒泼、大哭不听话,家长便作起身出门状,嘴里对孩子吓唬道:我去找××来了。这时候,小孩子马上会止住哭声,变得听话起来。这个××倒不是什么狠角色,只不过是村里的赤脚医生罢了。如果哪家的孩子正在家里好好地玩耍,突然大哭起来四处躲藏,也多半是因为看到了赤脚医生的身影。也难怪,那个年代,医生就意味着打针(肌肉注射),打针就意味着屁股疼,你说小孩子能不怕吗!
医生到家后,便打开那个令小孩子万分恐惧的有着红十字标志的方形药箱子,掏出一个铝盒子(类似于那个年代流行的铝饭盒,型号略小罢了),里边便是孩子恐惧的真正来源——各种型号的针。那时使用的还是玻璃注射器,用过后沸水消毒接着给下一个人使用。
这种可以重复使用的玻璃注射器属于医用注射器发明100多年来的最原始形态。近些年,注射器才从功能到材质等各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词典中对“注射器”的解释即可看出一些端倪:“注射器”一词原注释为“注射液体药剂的小唧筒状的器具,多用玻璃制成,一端装有针头”。这说的是传统的注射器,是用玻璃做的。随着科技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近些年,普遍使用的注射器基本上是一次性的,用塑料制成。因此,《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注射器”一词修订为“注射液体药剂的器具,多用玻璃或塑料制成,一端装有针头”。但这依然无法跟上科技发展的速度,估计不久又要重新定义了。
注射器的发明者是法国科学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就是物理学帕斯卡定律的发现人。他在1650年制作了历史上第一只注射器。但发明家的注射器是用来辅助实验的,与医学毫无关系。直到现在,注射器在物理、化学实验中依然使用,比如用于抽送气体、改变装置内的气体压强、测量气体体积、做量筒等等。
真正用于医疗的注射器是于1853年发明的,Charles Gabriel Pravaz和Alexander Wood发明了一种带有可以穿透皮肤的细针头的玻璃注射器。于是,此二人便被人们看做注射器用于医疗的始祖。1897年,美国BD(Becton Dickinson)公司成立,1898年就开始批量生产玻璃、金属注射器和体温计等医疗器械。BD公司现在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注射器及医用一次性产品的供应商,BD公司注射器产品的市场份额更是占全球总量的45%,占欧美总量的80%。注射器发展历史上的几次里程碑式的变革也都有BD公司的身影。
传统针筒注射器可重复使用,虽然用后都要经过严格消毒,但不久,其致命的缺陷逐渐显现出来,那就是几乎无法杜绝的交叉感染。从有记载的1924年第一例因为意外刺伤感染白喉病例以来,特别是1993、1994年艾滋病(AIDS)和肝炎传染的危险引起了全球的注意,趋势且愈演愈烈。于是,安全注射的概念被提了出来,世界卫生组织(WHO)要求,安全注射器至少要满足以下三个要求:对注射者无害;对卫生保健人员不构成任何危险;注射产生的废弃物不对社会构成危害。
安全注射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也只能说正在逐渐“安全”中,因为现在依然无法达到真正的安全。
1961年BD公司发明生产了世界上第一支一次性塑料注射器和一次性医用针头,目的是防止重复使用造成的交叉感染,同时也增加了使用时的方便性。由此,全球进入一次性医用产品阶段。经过了20年的发展和推广,1980年,塑胶材质的一次性注射针筒才完全取代玻璃注射器。而在我国一些边远、贫困地区,换代进程要滞后一些。塑胶注射器只有使用后扔掉才能达到一次性的目的,可一些不法分子却回收后重新卖回医院,不像玻璃注射器还有高温消毒处理程序,塑胶注射器若被拿来重复使用,交叉感染问题会更加严重。
安全注射器发展进程中,各种设计理念层出不穷,仅从BD一家公司申请到的专利设计名称上便可见一斑:1988年,BD Safety-Lok外套式安全注射器(肌肉注射用);1996年,BD Safety-Glide简易针头外罩式安全针头(肌肉注射用);1999年,BD Soloshot FX二件式自毀注射器(肌肉注射用);2002年,BD Integra自动式安全注射器(肌肉注射用)等等。
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自毁式注射器,为了支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安全注射项目,1992—1996年BD公司率先推出了自毁型疫苗注射器和新一代安全注射一次性针头。自毁式注射器外形与一次性注射器相同,操作方式与传统注射器雷同,医护人员无需经过专门培训。但自毁式注射器一旦完成注射,推杆自动结合针座,形成针筒自毁,令使用后的针头无法回收。2003年8月,WHO要求各会员国使用具备自毀装置的注射针筒,在所有的疫苗预防接种注射上,淘汰传统一次性注射针筒。我国也自2003年开始,新生儿疫苗注射全面采用自毀式注射器。
虽然世界各国都严格规定不得重复使用注射器,但依然无法完全避免重复使用现象,特别是在一些吸毒群体中。自毀式注射器只是增加了注射器使用后即丧失功能或是被破坏的性能,却不具有保护污染的针头的性能。因此,自毀式注射器只能算是一个过渡性安全产品。
可能有人会说:没有针头不就没有感染的问题了吗?
其实,这并不是个新的创意,早在1866年,就有一位法国科学家提出了无针注射技术的想法。之后,还真有人一直致力于此。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科学家首次成功获得“射流注射”专利,这意味着无针注射时代的到来。临床实践正式引入“射流注射器”是在1947年之后。直到20世纪90年代,更多精巧的以弹簧为动力的无针注射器开始出现,无针注射器才真正走向成熟。它是利用药物在高压作用下,形成高速射流注入皮下的原理来进行注射的,被人们称为“皮下注射领域的一场革命”。另外,1998年3月9日,英国人宣布,他们发明了喷射式注射器:不用针头,而是以氦气加压,让疫苗微粒直接穿过皮肤进入身体。
无针注射系统不但使人们告别了针刺的痛苦,并且由于药液是经喷射进入皮下的,形成扇形分布,与传统针头注射后形成药液聚集相比,它的吸收面积更大,吸收更快。但是,即使无针注射完全克服技术上的问题,也不适合用于婴儿或是老人脆弱的血管,而且无针注射仅适用于肌肉注射给药,而不适用于血管注射。
看来,注射离真正的安全依然有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