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儿子娃娃
14789700000064

第64章 红其拉甫上空的雄鹰

此次能行至中巴边境红其拉甫口岸,见识国门的威严和边防卫士的风采,纯属偶然。

早就接到援疆团队集中至喀什召开一个重要会议的通知,当我们一行10余人兴冲冲地从驻地赶到喀什会议地点时,会议组织者漫不经心的一句“临时决定会议延后两天召开”,就把我们一行晾在了那儿。

打道回府心有不甘。

“要不,我们上塔县去转一转?”团队中不知谁随口说了一句。

塔县属边境特别管理地区,办理边防通行证才能进入。我们找到了位于喀什火车站边的武警边防站,办妥了去塔县的边防通行证。

塔县是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简称,位于新疆的西南部、帕米尔高原的东部,西北与塔吉克斯坦接壤,西南与阿富汗相邻,南部与巴基斯坦相接,是我国唯一一个“一县连三国”的县。

从喀什到塔县,只有314国道一条路。此段又称中巴友谊公路,因为314国道终点在塔县与巴基斯坦的边境,并接通巴基斯坦境内公路。一路上我们走的是上坡路,从海拔200米的喀什疏附县进入塔县境内,翻越一座海拔4100米的高山后走下坡路,到塔县县城海拔3100米,一行中有几个人还出现了高原反应。沿途经过了白沙山、海拔7546米号称“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公格尔峰和公格尔九别峰,以及被这“昆仑三雄”围绕的凝重却又秀丽的卡拉库里湖,风光无限,美不胜收。

时值夏末,路旁高山积雪融化,道路常被雪水冲塌,全程293公里的路程,我们走走停停花了6个半小时,至塔县县城时日已衔山,华灯初放。

当晚10点光景,在县委招待所匆匆用过晚餐后,我们来到县城旁一个叫阿拉尔金草滩的地方,欣赏了难得一见的塔吉克族少男少女的歌舞表演。陪同我们的当地朋友介绍,为吸引游客来塔县旅游,每年的5~10月,每晚都举行一场这样的歌舞表演,时长一个小时,不卖门票,观众和游客免费观看,座位先到先得。表演舞台和观众的座席就设在铺有木板的草地上。晚上气温接近0摄氏度,我们都穿上了当地朋友为我们准备的棉大衣。

第二天早上,我独自行走在街道上,感受美丽的异域风情。

塔县城区不大,两三个街区,整洁的街道,白杨行道树高大挺拔,绿意葱茏,街上行人稀少,几个脚穿红色长筒尖头软底皮靴、头戴圆顶绣花棉帽、帽外加披白色方形大头巾的塔吉克族妇女悠闲地从我身边款款走过。

塔县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6万人,农牧业是当地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有山羊、牦牛、雪鸡,种植青稞,还有锁阳、玛卡等名贵药材。

塔县的城标是一头展翅待飞的雄鹰,巨大的雄鹰雕塑就耸立在县城的中心马路上。

清晨,我们去了位于城东的石头城。

石头城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语即石头城的意思。石头城坐落于县北塔什库尔干河左岸的台地上,总面积10万平方米。石头城居高临下,三面雪山围绕,雪山下草场碧绿,面南向巴基斯坦,也是视野开阔的草地。现存晋唐时期的城址、寺院、居址和清代的官署。

在一家山东人开的餐馆里简单用过午餐后,我们告别塔县返回喀什。

汽车走了不到一个小时,来到一个叫布伦口乡的地方,急速上涨的康瓦西河已经把314国道淹没,两辆红色大卡车滞留在水中动弹不得,露出的红色车顶在大水中忽隐忽现。

我们今天是回不了喀什了。

汽车又折回塔县县城。当地县委接待的同志建议我们可到红其拉甫口岸看看,并热情地为我们申请好了特别通行证。旅行者到塔县需办边防通行证,到红其拉甫口岸还需要在塔县办理特别通行证。

红其拉甫口岸位于塔县的中部,是我国通向巴基斯坦唯一的一个口岸。314国道的终点就在红其拉甫口岸。

从塔县到红其拉甫口岸,全长105公里,是段山路,海拔不断上升,自塔县的3100米,上升到4738米,汽车开上去要两个多小时。沿途风光壮美,不时能见到野骆驼、野牦牛、牧民放牧的羊群,以及许多活泼可爱的旱獭。天上不时也能见到鹰的身影。

行车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到达一处边防站,值守警卫仔细核对过我们的特别通行证后放行,我们这就算进入了边境地区。海拔越来越高,天气很冷,乌云密布,一会儿就下起了小雨。远处的高山上还积满了皑皑的白雪,山坡下是成群结队的牦牛和山羊,山谷下激流奔腾,看着让人揪心。

不一会儿,天又开始下起雪来,转动的车窗雨刷发出吱呀吱呀有节奏的声响。

汽车转过一道山梁,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幢粉红色八角形2层楼的建筑,建筑顶上是红色立体的“红其拉甫”4个大字,建筑最高处悬挂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这里是边防警卫的瞭望塔。

驶过这座瞭望塔,随之而来的是横贯道路两边的一道长长的铁丝网,汽车只能停在这道铁丝网外。我们下车依次穿过打开的铁门,但见一座高大的门字形建筑,顶上悬挂着国徽,下面是一行“中华人民共和国”7个用铜打造的金色大字。

这就是中巴边境中国的国门了。

走过巨大的国门,回头望去,国门面向巴方一侧的装饰与中方一侧的相同,也是上有国徽,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字样。

与巴基斯坦的界碑就是一块高近1米的呈方形的水泥碑,碑的最上端刻的是鲜艳的国徽图案,下面是阴刻的红色“中国”二字,再下面是阿拉伯数字“7”,然后是“(1)”,最底下是“1986”的字样。所有的数字都是阴刻并漆成鲜红色。

我们这一侧是柏油路,界碑的巴方一侧就是石子路,泾渭分明。不远处的巴基斯坦警卫室就是一顶白色的大帐篷,一名巴方军人持枪守卫在帐篷外。

雪越下越大,在外面站了一小会儿,我们的头发看起来都“白”了。大家抓住这难得的机会,背对界碑,也有背对国门的,纷纷合影留念。

当我们上车离开的时候,我看到我方一侧远处的山坡上,一队穿着草绿色迷彩服的边防军人正顶风冒雪巡逻。他们长年累月驻守在环境恶劣、形势复杂、生活艰苦的边防前线,守卫着祖国的大门。

我突然意识到,这些祖国最可爱的人,分明就是红其拉甫上空的雄鹰。

(写于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