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见到腆着个大肚子在小区物业公司上班的小张了,听说她生产了,我真为她高兴。
生儿育女,古称添丁,又叫开枝散叶,这在每户家庭都是件大事、喜事。记得我结婚不久的那年农历年末,我母亲在祭拜祖宗时比往年多添了一双筷子,说是为了祈盼家庭新的成员。
说来我与小张有点缘分。2011年5月的一天,我从上海回巴楚,来喀什机场接我的是巴楚县城建局的小车,小张当时就坐在那辆车上,与她的领导一起来喀什为我们将要搬入的新家采购家具与床上用品。
一路上,我与小张和她的王姓领导天马行空般海聊起来。
小张告诉我,她春节后从湖南老家来到巴楚,至今还不满半年。她与爱人既是同学,又是同乡,她爱人曾在新疆部队服役,几年前复员考上公务员后被分配到巴楚县工作,现是县上一个部门的业务骨干。春节期间他们在老家摆了婚宴,小张随后就与爱人一起来到了巴楚。
“与老家湖南比,你觉得巴楚怎样?”我问道。
“我妈妈要来看我,我不让她来。要是她看到我嫁到这么一个遥远又荒凉的地方,她会哭死的!”她神情黯然地回答道。
近十几年来,一批批有为青年千里迢迢来到新疆巴楚,为巴楚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但因为不同民族间难通婚,而新疆各地的汉族人普遍又是男多女少,所以要在当地娶上媳妇并不容易。娶妻困难并不是近年才出现的现象,最早可追溯到左宗棠平定西域、新疆建省距今一个多世纪前的那个年代。新中国成立后,为保卫祖国、建设新疆,一大批新疆部队军人就地转业,脱下军装,拿起铁锹,屯垦戍边。“家不成,立业难”,这就有了此后的“十万湘女下新疆”的一个个悲壮又动人的故事。
在找对象的诸多条件中,青年男女是否同乡也是谈婚论嫁的条件之一。因此,“回家找女同学做媳妇”成了这些来巴楚单身男青年的一种选择。
我有一个叫单眼皮逗点的博友,两年来经常光顾我的博客,她对与巴楚有关的文章非常关注,并常留言询问我有关巴楚的情况,只因她的男友在新疆服役复员后分配到巴楚工作。她与男友恰好也是同学、同乡。今年春节期间她在我的博客留言,告诉我她已成婚并将在春节后随爱人一起来巴楚工作。
即使夫妻同在巴楚,生活也很不容易。住在县城但在乡镇上班的干部,近的如恰尔巴格乡可能一星期回县城的家一次,远的如阿瓦提镇就只能一个月,有时甚至两个月才回家一次,这样孩子的抚育就成了问题。所以,来自同乡的夫妻,在孩子1岁稍大后往往就将其送回老家让双方父母代为照料,这个时候,同乡夫妻在孩子的照料上就有了一定的优势。
到了孩子上学的年龄,他们就会把孩子接回巴楚上小学。
我非常敬佩这些从外地来巴楚工作的干部,他们扎根边疆、奉献巴楚的崇高品德值得我学习。我来巴楚援疆3年半为期,与他们十几年几十年扎根巴楚、“献了青春献子孙”的奉献,有的甚至在反恐斗争第一线献出年轻宝贵的生命相比,我的苦累不值一提。
我与这些乡镇干部成了朋友。私下聊天的时候,他们告诉我,他们最担心的还是子女将来的教育。他们与天下的大多数父母一样,首先考虑的是子女的未来,教育是第一步,而且是最重要的一步。
可怜天下父母心!
好在这几年在我们几批援疆教师和当地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巴楚县的教育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2012年全国高考,巴楚县就有一名学生的高考成绩名列喀什地区前茅。
(写于201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