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日本 日本人 日本文化
14784700000025

第25章 日本人的寿命与饮食

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已经连续11年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在20世纪的20年代到40年代,日本人平均寿命也不过45岁。30年代以后,日本人的平均寿命逐渐提高。20世纪末,男性平均寿命为76.4岁,女性寿命为81岁。到2001年,日本男性的人均寿命已经达到78.07岁,女性更达到了84.93岁,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据日本厚生劳动省2003年7月公布的资料显示:到2002年底,日本人的人均寿命又提高到:女性为85.23岁,男性为78.32岁,均创历史最高纪录。至此,日本男性的人均寿命也进入到世界之最的行列之中。平均寿命的延长意味着死亡率的降低,而死亡率的降低必然会进一步促使人口老龄化。日本65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了739万人,目前日本的老龄人口系数高达16.4%,居世界之首。同时,日本超过100岁的长寿老人也创日本历史上的新高,达到17934人,比2001年增加2459人,已连续32年持续增长。按照日本1.2亿的人口计算,平均每10万人中,百岁老人就有14人之多。

在近一百年中,日本人的饮食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从食鱼向食肉转变,从面条开始的速食食品和小吃糕点被人们广泛接受,因而,大米和肉类的消费量逐渐上升。另外,从战争期间和战后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状况,到高脂肪和高热量的西洋生活方式走进了日本人的家庭,也仅仅用了10来年的时间。洗衣机、吸尘器和电冰箱的普及,超市和自动售货机急剧增加,日本人的生活在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工业发达的国家中,日本人的心肌梗塞率和因癌症而死亡的比率一直是最低的。如果与饮食有关,那么其秘诀也许就在于日本人的饮食文化。世界保健机构也对多样化且富于平衡的日本传统饮食结构格外关注。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日本人的平均寿命为什么提高了将近一倍?日本的百岁老人为什么那么多?日本人长寿的秘诀到底是什么呢?在进行全方位的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除了日本的公共卫生环境优越以及日本人重视体育运动之外,其传统的饮食习惯和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很值得关注。

清淡的饮食原则

“和食”,即日本料理,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说到底不过是:米饭、酱汤和时令菜。在中国人看来,所谓的日本料理其实太简单,根本无法与中国的十大菜系相提并论,也不如欧美餐饮时尚诱人。但是,日本料理实在可称得上是清淡之美食。不仅如此,日本料理还具有其独到的特点。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健康医学中心的负责人和田高士先生在《通血饮食与生活》中如是说:“以蔬菜为中心,摄油量少的日本传统饮食中,包含了大量通血、活血的材料,这既可防止能量的过分吸取,又起到防止生活习惯病的作用”。

日本人在饮食方面最基本的原则是:保持清淡,讲究营养均衡。即适当主食,多吃鱼、肉、豆、蛋、奶;适量油脂,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常吃海带、紫菜和海苔,多饮水,特别是茶水;以吃素为主,而且只吃七分饱;每顿菜肴品种多,数量少。日本人喜欢将各种食物用小碟、小碗盛装,既好看又能引起食欲。这样每顿饭都能摄入多种营养成分。

足够的优质高蛋白

日本人每天必须摄取的食物首先是牛奶、豆制品、海藻和鱼类。牛奶和乳制品是每个日本人和每个家庭必备的饮品,尤其女性,差不多比男性多吃一倍。而牛奶、酸奶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维生素A和维生素B等成分。豆腐也是日本人餐桌上的常客,而且以凉拌为主。说是凉拌,实际上就是在一块豆腐上面撒一点葱花、淋一点淡酱油而已。美国是豆腐的生产大国,但美国1/4的豆腐出口到了日本。而且日本人几乎每天都要喝酱汤。酱汤在日本有着悠久的历史。8世纪初,随着佛教从中国的传入,酱类食品也从中国传到日本。它先在寺庙与宫廷中兴起,后在民间被广泛食用。现在日本已经研制并生产出各种速成酱汤,可用开水冲食,并且便于携带。酱汤是由大豆经过发酵添加蔬菜、豆腐、香菇及海味等煮制而成的。所以,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营养十分丰富。在日本,人们甚至把酱汤视为“母亲的手艺”、“家庭的味道”。米饭和酱汤结合食用,可使营养得到调节,使之更加合理平衡。因为在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中,有部分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是不能在体内合成的,希望通过一种食品完全补足也不现实,但米饭和大豆制品(包括酱汤)相结合,便可以达到互补的效果。米饭就着酱汤,是日本传统的早餐。我的日本朋友告诉我,日本人不用任何菜,仅仅一碗酱汤就可以吃一顿饭。可见其在日本人饮食中的地位。日本人喜欢豆制品,是因为它含有植物蛋白、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等,而且容易消化吸收,还可防老防病。

除了豆制品外,日本人每天约有四分之一以上的食物为海藻及海带制品。他们对肉食的消费量远不如欧美,但海藻的食用量却是世界第一的。日本人经常以紫菜、昆布等做汤,煮面。甚至在饭团、寿司里都少不了紫菜。海藻类食品含有丰富的碘,对于内分泌腺,尤其是甲状腺十分重要,而且其生化价值与动物蛋白相当。全日本最长寿者大部分集中在冲绳县,而冲绳县正是日本海藻的最大生产基地和消费基地。特别是日本冲绳女性的寿命之长位居全国第一,男性的寿命也位居全国长寿之列。这里顺便提一下,冲绳人的饮食结构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海带;二是鱼类和贝类;三是每餐必有豆腐;四是适量吃经过熬煮而充分降低了脂肪的猪肉;五是食用盐分少的纳豆。

同时,日本人几乎每天都吃鱼,他们吃鱼远远多于吃其他动物肉。据说日本人平均每人每年吃掉的鱼约70千克,是世界平均值的5倍。由于鱼含有不同于陆上动物的脂肪,即丰富的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含有能使细胞新生的核酸,尤其是HDA(廿二碳六烯酸)和EPA(廿碳五烯酸),含有丰富的清血成分,可使血液变清、血液循环更畅,预防心肌梗塞,还能促进脑及视网膜的活动,预防老年痴呆症。

还有,日本人每天都要尽可能地“消灭”一个鸡蛋。大部分日本人吃生鸡蛋,而且和米饭一起吃。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把鸡蛋打开后直接倒在热饭上,然后淋少许酱油,有的把纳豆也加在上面,用筷子使劲搅匀便可食用。鸡蛋里含有人体必不可少的8种氨基酸和丰富的维生素等。米饭中缺一种物质,叫做蛋氨酸,而鸡蛋中却不乏该物质。两者一块吃,会使人更好地吸收米饭中的蛋白质,同时还可控制饭食中的热量。

均衡吸收各种营养

日本人不排斥米饭,特别是对日本自己生产的大米情有独钟。有的日本朋友到中国小住几天,都要不远万里沉甸甸地带大米来。日本人一天至少要吃五六两饭,品种有白饭、红豆赤米饭、板栗饭、寿司以及各种饭团等。同时,每天还要摄取适量的肉食,一般至少50克,最多不超过100克。

另外,江户时代以及战后的日本曾经得益于一种既是粮食又是蔬菜的食品——番薯,后来番薯一直受到日本人的青睐。据说薯类不仅富含热量,而且还有足够的维生素B1和维生素C,钙的含量也很高。本来日本人是喜欢吃板栗的,但是大量推广番薯之后,人们发现番薯比板栗更好吃(栗より)。由于板栗的日语发音是“くり”,而比板栗更好吃的“比”是“より”,“くり”又与“9里”的发音相同,而“より”则与“4里”的发音相同,“くりより”(比板栗更好)相加就成了“13里”。所以,日本人把番薯叫做“13里”。番薯也的确是好东西,它既可充饥,又不至于增加脂肪,还有丰富的维生素,所以也被认为是长寿食品之一。

至于蔬菜和水果的营养价值则更不用说,日本人一日三餐都备有新鲜蔬菜。新鲜蔬菜与面包、沙拉、米饭一起吃,能够确保纤维素和维生素的吸收。难怪日本学者对时令蔬菜极为推崇,因为其口感、味道和营养价值都非常之好。水果也是日本人饮食中每天必不可少的,它可以确保身体摄入足够的维生素C,尤其是苹果和橘子。

乐此不疲的生食习惯

我们知道,日本人喜欢吃生菜。由于日本的自然环境比较好,加上日本人做事极其认真,他们种植的蔬菜瓜果、养殖的鱼虾禽兽一般都不会有不卫生、农药超标的现象。所以,黄瓜、萝卜、西红柿则不用说,肯定是生着吃,很多菜最多也是在清水里煮一煮,然后蘸着汁吃。包括面条也是如此。除了天妇罗(油炸食品)外,日本人几乎不用油炒菜。我们最熟悉的日本料理除了寿司就是生鱼片(刺身),还有生虾、生鱼子等。总之,他们能生吃时尽可能地生着吃。由此可见,日本人生食的习惯从小到老、到死都乐此不疲。

由于有生食的习惯,所以日本人使用的调味品也和我们有所不同。有淡酱油、葱、大蒜、生姜、少量的盐、适量的醋、芥末、盐梅、咖喱、酒和香辛料等。日本人对盐一向采取控制的原则。在日本的电视节目中差不多每天都在向人们呼吁:减盐!再减盐!因为盐吃太多会导致肾病、心脏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所以吃盐应当适量为宜。像芥末、盐梅、咖喱、葱、大蒜、生姜、酒、香辛料等,也都是通络、活血的天然中药材料。

尤其是大蒜,日本人也很喜欢吃。不过,为了不影响他人,他们一般都在晚上食用。日本科学界研究报告认为,大蒜具有强力解毒作用,可中和经由空气、食物或水等媒介进入人体内的一切毒素,避免身体受到伤害;大蒜还可以避免重金属危害身体健康;大蒜对血管有舒张作用,能降低血压,预防心脏病及动脉硬化,能降低胆固醇,避免血液黏稠。科学已经证实,大蒜有类似抗生素的功能,可抵抗细菌及滤过性病毒,是少数能治疗疱疹的天然药物之一。

此外,绿茶和红茶也是日本人情有独钟的最爱。日本人每天早上少不了茶,每顿饭后离不开茶,上班、休闲时更需茶相伴。日本人视茶为“益寿的灵丹,延年的妙药”。日本产茶虽也不算少,还是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每年仍要从别国进口大量茶叶,现在日本是世界上第五大茶叶消费国。古今中外的专家学者都认为茶具有多方面的保健功能。

综上所述,日本由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和地理条件所给予的优质食品材料,以及一直以来的传统饮食习惯,使国民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以至整体寿命受益匪浅。不过,在现代日本人的饮食中,同样也存在一些隐忧。那就是随着欧美食品的入侵,日本的食文化已经明显出现急剧西化的倾向。战后的日本人对能量摄取的比率中,只有7%来自脂肪,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从脂肪中摄取的能量已经飙升至25%。2003年,日本的蔬菜消费量下降到年人均102千克,比1980年减少了一成。日本有一本畅销书名叫《推荐粗食》,作者幕内秀夫不无担忧地说,“日本人长年积累下来的食文化传统,其实是最适合我们自己的。迷恋欧美食品,就好像让一匹吃草的马去改吃肉一样。近年来肥胖症、糖尿病在日本的激增,实际上就是脱离了传统食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