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生活中离不开的心理学
14769400000023

第23章 与朋友营造和谐的氛围(1)

做别人的好朋友以及有个好朋友,能使我们日子过得丰富充实。可是,友谊不是要有就有的,它必须经过栽种培养。

建立健康的交往心态

一个有积极乐观心态的人,如同一块人际交往的磁石,能吸引周围的人。因为大家都喜欢和乐观的人在一起。相对人生观总是悲观的人,他不良的情绪也会影响到身边的人,这只会让朋友疏远他。

(1)大智若愚

把自己的长处常挂在嘴边,常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优点,这仿佛无形中贬低了别人而抬高了自己,结果往往是使别人更看轻你。真正有才华的人是不会自我显示的,他会用“单纯”的外表,把自己“伪装”得很好,在人际交往的时候,这样的人往往能赢得更多的朋友。不过,有些人虽然有出色的才华,却因为自身的自私和自傲,而让朋友对其疏远,成为人际交往中的失败者。

(2)虚怀若谷

很多杰出的人才都是虚心而不骄傲的,因为对他们来说,出色的成绩是为了显示自身的价值,而不是为了显示比别人优越。精明者克制自己,表现出小心谨慎的态度,说话简明扼要,绝不夸张抬高自己。过高地估计自己是说谎的一种形式。它能损害你的声誉,对你的人际关系产生十分不好的影响,有损你的风雅和形象。

在与朋友的交流中,要用谦虚、友好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把朋友当做教师,将有用的学识和幽默的言语融合在一起,你所说的话一定会受到赞扬,你听到的一定是学问。这样的人,往往能赢得更多的朋友,因为他们从来没想过用自身的才华去“欺负”别人。

(3)懂得欣赏

有的人经常一有机会就显示自己,把一切的成就和成绩都包揽在自己身上,这样做只会让他失去朋友。只有主动和朋友分享荣耀,宁愿自己牺牲一点,才会为自己赢得朋友的忠心与支持。

(4)公正公平

切勿把与朋友的往来单纯作为利益交往,因为,朋友之间的交往,除了有事相互帮助之外,还有交流思想、知识互补、抚慰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单纯让自己去迎合别人或者要求别人对自己千依百顺,都不会获得真正的友谊。如果朋友之间一味地追求功利,那么,这样的朋友是不会长久的。

对自己的朋友,不论是有钱有势的,还是出身平凡的,都能一视同仁地对待,不因对方的出身或背景的不同而区别对待。能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就需要培养自己的健康心态。

(5)为人慷慨

这里所说的慷慨不是指一般的物质施舍,而是指一种精神上的成全他人。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不要想着处处出风头,要想着礼让对方,以慷慨的心态赢得朋友的尊重。如果你和朋友交流时遇到意见分歧,或对方有错误时,你是措辞生硬,还是语气平和,都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一想,委婉地让对方接受你的意见,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幽默能够赢得更多的朋友

法国作家小仲马一个朋友的剧本上演了,朋友邀小仲马同去观看。小仲马坐在最前面,总是回头数:“一个,二个,三个……”朋友不解,便问他:“你在干什么?”小仲马风趣地回答:“我在替你数打瞌睡的人。”

后来,小仲马的《茶花女》公演了,他便邀朋友同来看自己剧本的演出,这次朋友也回过头来找打瞌睡的人,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朋友说:“今晚也有人打瞌睡呀!”小仲马看了看打瞌睡的人说:“你不认识这个人吗?他是上一次看你的戏睡着的,至今还没醒呢!”

小仲马与朋友之间的幽默是真诚的,这种带有嘲讽意味的调侃是建立在真诚的友谊之上的,同时,这种没有虚假的客套无疑会增进朋友之间的友谊。

暑假期间,一个朋友来小李家中拜访,时近中午,小李留朋友吃饭。

小李说:“快中午了,就在这吃饭吧!”朋友回答:“不忙了,我一会儿就告辞。”过了一会儿,他用手指了指小李的厨房说:“是我过去做,还是你去做?”

小李问:“吃什么?”

朋友说:“不用太麻烦,包点饺子就行了。”要知道包饺子可是比较麻烦的啊!小李的朋友挺风趣的。表面上说要走,却又要小李做饭,口口声声说弄得简单点,却点的是很难做的饺子。这也反映了小李与他朋友之间的亲密的关系,因为普通朋友之间是不会开这种玩笑的。

作家冯骥才在美国访问时,一个美国朋友带儿子去看他。说话间,那个孩子爬上冯骥才的床,站在上面拼命蹦跳。冯骥才见到了,对美国朋友说:“请你的儿子到地球上来吧!”朋友回答:“好,我和他商量商量。”冯骥才这一句幽默既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意图,又没有因这点小事而伤及朋友的面子,可谓处理得恰到好处。

对朋友不能一视同仁的心理

有个很成功的商人,朋友无数,三教九流都交往,他也曾逢人就夸,说他朋友之多是天下第一。后来有人问他:“你的朋友这么多,你都同等对待吗?”

他沉思了一下说:“当然不会同等对待,要分等级的!”

他说,虽然自己交朋友都是诚心的,但别人来和他做朋友却不一定都是诚心的。在他的朋友中,人格高尚的朋友固然很多,但心存二意想从他身上获取一点利益的朋友也不少。

“不够诚恳的朋友,我总不能也对他推心置腹吧!”这位商人说:“那只会害了我自己。”

在不得罪“朋友”的基础上他把朋友分了“等级”。有“刎颈之交级”“推心置腹级”“可商量大事级”“酒肉朋友级”“嘻嘻哈哈级”“保持距离级”等等。等级不同,和对方交往的密度和自己打开心扉的程度也不相同,因为不同的朋友有不同的作用。

“利用”一词似乎带有贬义,但与朋友合作,互相帮助的确是成就事业的一种方式。如果能养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合作习惯,那么这样的人一定会有所作为。

要把朋友分出等级其实不容易,因为人人都有主观的好恶,有时会把一片赤诚的人当成一肚子坏水的人,也会把凶狠之徒看成为友善之人,甚至在旁人提醒时还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非得等到被“朋友”害了才大梦初醒。所以,要十分客观地将朋友分等级是十分难的,但面对复杂的人性,你必须得勉强自己在心理上有分等级的准备,交朋友才会比较冷静客观。

要把朋友分“等级”,可简单地分为“可深交级”与“不可深交级”。

可深交的,你可以和他分享你的一切;不可深交的,维持基本的礼貌就可以了。

另外,也要根据对方的特性,调整和他们交往的方式。有一个前提必须记住,不管对方本领有多大或多有钱,一定要是个“好人”才可深交,也就是说,对方和你做朋友的动机必须是纯正的。

如果你目前平平淡淡或失意不得志,你身边的朋友中真诚之人应该占多数,那么,现在不必太急于把朋友分等级。但当你有成就了,手上握有权和钱时,你的朋友就非分等级不可了,因为这时的朋友有很多是另有所图的,不是真心的。

争论会影响到朋友之间的感情

对于任何一件事,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看法,而这些不同的看法必定会引起不同的言论,也一定会引起争论。争论是必须要看对象的,与没有争论基础的人争论,是永远争不出结论的。

生活中到处都有矛盾,对于同一个问题人们会有不同的看法。相互之间展开不同形式的争论是正常的,很难避免,但有些细节方面的小问题,不一定非要争论出结果来。

“二战”后的一天,卡耐基在伦敦参加史密斯爵士举行的宴会。宴会上,在卡耐基右边坐的一位男士讲了一个幽默的故事,还引用了一句话:“成事在天,谋事在人。”

“这句话出自《圣经》。”

“《圣经》”卡耐基清楚这句话并不出自《圣经》,而是出自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因此卡耐基纠正了对方。

对方却反唇相讥:“你说什么?出自《哈姆雷特》?你真会说笑,绝对不可能,这句话绝对出自《圣经》!”两个人为此争执起来。

当时卡耐基的老朋友,研究莎士比亚著作的葛孟也在场,暗示卡耐基后,他开口说:“这位先生是对的,这句话确实是出自《圣经》,卡耐基错了。”争论因为葛孟的一句话终止了。回去的路上,卡耐基对葛孟抱怨道:“你明知道那句话不是出自《圣经》,为什么还说他是对的?”

“是的,那句话出自《哈姆雷特》。可是我亲爱的朋友,我们是去参加宴会的客人,何必为了这个问题争论,你证明他是错的,他心里一定会有芥蒂,你干吗要和他抬杠呢?不如给他留点面子。你永远记住,要避免与人发生正面冲突。”

与人争论,你可以把对方贬得一无是处,并为此洋洋自得,但是这样做却彻底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尤其是年轻人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喜欢争得不可开交。有时候,交往越深的人,争论的问题也会比一般的要多,与其直接指出对方的错误,不如引导他自己发现,这样既可以保住对方的自尊心,又可以加深对你的好印象,避免了再犯同样的错误。对无关紧要的错误,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这是增进人际关系最好的办法。如果因为争论而闹得不欢而散,就会影响双方的友谊。在与人交往中,为了工作、事业在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争论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但如果是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非原则性的小事争论,就失去了争论的价值。朋友之间的争论,涉及原则性的问题其实很少,大多数的争论属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争论是为了保住所谓的面子。如果能适可而止,就能避免冲突,否则只能让事情演变得越来越复杂。

有一个叫巴地的人,每次与人起争执生气的时候,就以很快的速度跑回家去,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3圈。因为巴地工作非常勤劳努力,他的房子越来越大,土地也越来越广,但不管房子有多大,只要与人争执生气,他还是会绕着房子和土地跑3圈。巴地为何每次生气都围着房子和土地绕圈?所有认识他的人心里都有这个疑惑,但是不管怎么问,巴地都不愿意说明。

直到有一天,巴地已经很老了,他的地也已经很广大了,但他一生气,还是会拄着拐杖艰难地绕着土地和房子走,等他好不容易走完,太阳都下山了。

于是,他的孙子恳求他:“爷爷,您已经这么大年纪了,这附近没有谁的土地比您更大,您不能再像从前那样,一生气就绕着房子跑啊!您可不可以告诉我您为什么要绕着房子跑?”

巴地禁不起孙子的恳求,终于说出隐藏在心中多年的秘密:“年轻时,我与人吵架、争论、生气,就绕着房子跑圈,边跑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少,我哪有时间、哪有资格去跟人家生气,一想到这里,气就消了,于是就把所有时间用来努力工作。”“可是,爷爷,您现在年纪大了,又是最富有的人,为什么还要绕着房子跑呢?”孙子问。巴地笑着说:“我现在还是会生气,生气时绕着房子走圈,边走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我又何必跟人计较?一想到这里,气就消了。”

有的时候,过分的争论可能成为斩断友谊的利剑,想要不出现这种情况,关键在于争论的内容不仅要有意义,还要表现出气量,让争论变成沟通的桥梁。林肯曾经这样批评一位部下:“打算做大事的人,绝对没有时间与人争论。”

任何一个时代的学者,即使志同道合,观点一致,在学术问题上也会有争论。争论的双方可以固守己见、互不相让,但彼此采取的都是尊重对方人格的态度,在尊重真理的基础上争论。

为了不让自己的个人意见和私利左右争论时的对错,应该采取双方商榷的方式和说理的态度,还要对事不对人。争论时,出言不逊、得理不饶人是绝对不可取的态度。不过既然是争论,绝对不刺到对方也不可能,所以双方都要有容人的气度和雅量,不要因为对方言语中个别的话语而耿耿于怀。

如果实在想避免争论,就一定要注意避免一些常见的情况:一是注意观察对方的意图,尽可能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二是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避免出现过激的言辞或用语,以免伤害对方;三是不要利用对方的缺点,揭人伤疤,甚至翻人旧账;四是不要计较争论的结果,要清楚即使争论有输赢,也不意味有哪一方是真的胜利了。

要在争论中既不违心听从对方的建议,又能从善疏导,这是争论双方都要有的美德。所谓气量,还包括了“主动认输”。

这里所说的“主动认输”并不意味着失败或者怯懦,而是自信的一种表现。只有自卑的人才会在争论中表现出“不甘示弱”,非要获得胜利,即使胜利是毫无意义的。

有朋友和你分担快乐是件幸福的事情

在很多情况下,朋友就是一个开心果,分担你的悲与忧,共享你的喜与乐。

有时候我们听到朋友的消息,真是开心。

“告诉你一个爸爸的笑话……”

“早上上班途中,我看到一只小狗,好可爱……”

“我在百货公司看到一个填充玩具,哈,简直就是你的翻板,下次送给你……”

“昨天看到一首诗,好美、好感人,念给你听……”

“明天有没有空?一块儿出来走走。”

每个人选择和朋友分享的东西都不一样,有的人是选择快乐,有的人和朋友分享心事,有的人和朋友分担他心里的苦闷。畅销笑话作家贾俊国,曾被问及他为什么喜欢说笑话、写笑话。他说:“人生已经有太多沉重的负担,没有必要把自己的生活搞得紧张兮兮,像我是一个喜欢和朋友分享快乐的人,说笑话给朋友听,逗朋友开心,我也就很高兴了。”朋友是需要用心对待的,人和人相对时,我们可以很微妙地感受出来朋友对我们的心,假若我们常常和朋友分享我们生活上的喜悦,朋友也感受得到我们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