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推动投入苏北的外地资本增长和科学技术推广。据统计,投入苏北的外地资本得到快速增长。在苏北投资的浙商已接近20万人,仅江苏省浙江商会的30位发起人的投资金额就有近300亿元,有许多项目单体投资近10亿元。在苏北还有不少浙商集中投资的园区和大市场,如徐州的温州科技工业园、宿迁的义乌城等,都带动着苏北经济的发展。淮安2006年1-7月新签约项目635个,固定资产合同引资208.2亿元,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苏南、浙江资本来淮脚步加快,两地共转移项目119个,创下历史之最。苏北经济在承接长三角经济辐射上具有空间和区位相对优势。新长、宁启、沪通铁路以及连盐、淮扬镇、宿淮等干线、城际铁路建成通车,极大优化了苏北与长三角的运输网络结构,使苏北成为承接长三角资本流、信息流、人才流和产业转移的重要经济腹地。2008年7月苏北5市联合组团,将360多个科技产业化项目整体“打包”,向沪浙企业“抛绣球”,引来近百家上市公司和大中型企业投资。同时,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与苏北合作的智能化路面施工机械项目,长丝整浆并生产线工艺机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硅晶片线切割用微粉材料的研究及产业化项目等,加快了苏北相关企业技术创新。南京农业大学及其他科研院所107名专家教授,以“一人一村”定点对接形式,在连云港开展“百名教授兴百村小康工程”,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民增收增效。由上海引进消化形成的以麦秸秆为原料生产优质高强度板材的新技术正在苏北开花结果。灌南县农民借助这项技术收获了双重的惊喜:灌南县农村的数万吨麦秆,不仅终于摆脱了被付之一炬的命运,而且变成了抢手的原料,为他们带来了收入。因此,继续推动投入苏北的外地资本增长和科学技术推广,是苏北经济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应广辟路径更多地吸纳外地资本和推广科学技术的普及。
(4)推动南北企业合作发展。长三角经济模式是典型的“两头在外”(资源在外和市场在外)模式。长三角资源的消耗90%以上靠外地调入。苏北拥有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土地资源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这就为江苏南北经济尤其是企业提供了合作基础。例如,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南北挂钩合作显著。苏州市政府与盐城市签订建立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的协议,盐城成为苏州在苏北最重要的“粮仓”。苏州市有数百万常住外来人口和每年数千万游客,食用粮和工业用粮出现较大缺口。盐城大力推广优质粮食品种,粮食资源日益充足。根据两市协议,2006年至2008年期间,苏州在盐城建立优质粮食生产基地15万亩,其中,晚粳稻基地10万亩,小麦基地5万亩。作为苏州市级储备粮源基地;盐城每年为苏州提供优质粳稻谷不少于15000吨,优质小麦不少于7500吨。在粮食收购价格外,苏州财政支付每公斤粮食0.04元的基地建设费,用于支持盐城基地粮食生产。“长三角民营企业苏北行”吸引130多家民营科技企业到苏北“觅商机”,有120多个项目“联姻”成功。沪、浙、苏南的民营企业携手在苏北“相亲”,既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助推苏北工业化进程,实现区域“共赢”。苏北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加快苏北发展最现实、最根本的出路在于承接吸纳产业转移。2004年省委组织部、省发改委及省工商联在连云港市、徐州市等地先后举办了“苏南企业家赴东陇海线投资考察和洽谈活动”,来自苏南52家企业的60位企业家和东陇海沿线的400余家企业进行了投资洽谈活动,该活动共签订了48个投资项目,协议资金总额达48.5亿元,东陇海沿线各地引进苏南资金27.38亿元。应该说,江苏南北经济尤其是企业合作发展取得很大成效,是苏北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应进行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着力推动南北经济尤其是企业合作深化。
三、双陆桥经济带发展背景下的江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
随着长三角经济极化和辐射增强,双陆桥经济带得到快速发展。快速发展的双陆桥经济带直接影响着江苏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尤其是双桥经济带发展对江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具有的“牵引”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双陆桥经济带发展对江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的“牵引”作用
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条件下,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向双陆桥经济带集聚。这种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对于推动双陆桥经济带的经济增长,获取集聚规模经济效益,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双陆桥经济带的快速发展,必将强力“牵引”与双陆桥经济带有特殊区位的江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
(1)双陆桥经济带发展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从而“牵引”着江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一是双陆桥经济带的发展使该经济带中的城市联系增强并得到快速发展(见表3-5),从而使这些城市具有承接长三角经济区转移出的产业能力,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而使双陆桥经济带空间结构优化。二是江苏区域经济本身就是双陆桥经济带的组成部分,经济带的江苏区域经济中的城市因双陆桥经济发展而壮大和产业结构合理化,逐渐发展成为竞争力较强的增长极,在区域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本身就是“牵引”江苏经济空间结构优化。我们还可以通过衡量交通贡献率指标来定量分析双陆桥的北陆桥通车对苏北经济的影响。具体可用交通贡献率指标进行测算。可以看出,通过这一指标进行的测算,双陆桥的北陆桥(新亚欧大陆桥)的建成通车对苏北沿线区域经济具有明显的经济溢出效应。三是双陆桥经济带发展为江苏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充足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江苏区域经济也为双桥经济带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实现共赢。在这个相互发展过程中江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向优化方向演化。
(2)双陆桥经济带发展缓解江苏区域经济尤其是苏南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从而“牵引”着江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应该看到,长三角经济区和江苏经济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突出,其承载能力越来越有限,发展潜力受到了很大限制。对江苏经济尤其是苏南经济而言,必须大力推进产业升级,把那些一般性加工制造业转移出去,以腾出精力把有限的资源和环境集中用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从而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事实上,双陆桥经济带凭借其便利的交通运输、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资源正在承接江苏经济尤其是苏南经济中的一般性加工制造业转移,从而以缓解江苏经济尤其是苏南经济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江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其趋势是江苏区域经济板块与双陆桥经济带在空间结构上“融合”,进而引致泛长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优化。
(3)双陆桥经济带发展“牵引”着江苏经济在融入东、中、西部经济过程中实现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双陆桥经济带的中、西部经济的各种生产要素向东部及沿海区域高度集中,导致经济活动分布出现“过密”与“过疏”问题。其结果是东部及沿海区域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裕,而广大的中、西部难以充分地分享国家工业化带来的利益。区域差距的扩大趋势;不利于双陆桥经济带发挥中、西部劳动力和资源丰富的优势,造成加工制造能力与资源、能源产地脱节,就业岗位与劳动力所在地的脱节,加剧交通运输紧张以及资源和能源供需矛盾。大力发展双陆桥经济带,有利于缩小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增强长三角经济区和江苏经济与中、西部经济的紧密联系通道,在融入东、中、西部经济过程中“牵引”江苏经济实现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
2.基于双陆桥经济带发展的江苏区域经济区空间结构优化
长三角经济区极化和辐射沿双陆桥经济带扩展,推动双陆桥经济带经济要素聚集和产业结构变化,提高双陆桥经济带的竞争力并增强其与长三角经济的联系,也促进着江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
(1)通过发展双陆桥增长极引致江苏区域经济区空间结构优化。在双陆桥经济带中,苏南经济中的城市经济的基础较雄厚,交通较便捷,市场发育程度较高,投资环境较好,应让其在整个泛长三角经济区的区域分工中承担重要的角色。在双陆桥经济带中,长三角经济腹地的增长极因其具有的区位优势,在长三角经济腹地中优先源源不断地承接长三角经济区的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双陆桥经济带的这些增长极的优势使其经济实力不断壮大。通过扩散效应,双陆桥经济带中的苏南经济中的增长极把经济动力与创新成果传导到双陆桥经济带中的长三角经济腹地的增长极,不仅推动双陆桥经济带的增长极发展,而且引致江苏区域经济区空间结构优化。
(2)通过发展双陆桥经济带引致江苏区域经济区空间结构优化。双陆桥经济带是一个既有区域分工又有区域合作的有机整体,其自身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对周围腹地的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也不断地增强。随着双陆桥经济带的发展,其对产业和人口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导致产业和人口在双陆桥经济带聚集,形成更多新的点和经济轴。北陆桥中的徐州、连云港城市经济板块和沿东陇海经济带,既是苏北经济中的增长极和经济带,也是双陆桥经济带的增长极和经济带。因此,发展双陆桥经济带,扩展双陆桥经济带的极化与辐射,直接引致江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
(3)通过双陆桥经济带空间结构网络化引致江苏区域经济区空间结构优化。当双陆桥经济带的增长极和经济轴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会对其周围区域产生较强的辐射效应。周围区域在受到双陆桥经济带的增长极和经济轴的辐射后,运输能力和通讯技术不断改善,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聚集,逐渐在双陆桥两侧形成更宽的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聚集的“域面”。在这个“域面”内,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集聚的节点与节点之间逐渐形成物流、人流、资本流、技术流、信息流。从区域经济联系的角度看,随着距离的阻隔作用日益削弱,双陆桥经济带具有发展成为网络化的空间结构趋势。因此,通过双陆桥经济带空间结构网络化演化,也直接引致江苏区域经济区空间结构优化,从而促进江苏区域经济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