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90—1995年期间:在这个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财政支出、实际利用外资、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对于GDP的影响都很大。因此,我们设定如下变量:X1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X2为财政支出,X3为实际利用外资,X4为工业总产值,X5为农业总产值。
其中X4为工业总产值,X5为农业总产值。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都被通过,而且通过残差图分析发现也没有出现异方差问题。
从模型分析来看,各个变量的系数都是正的,这说明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是当期影响GDP的最主要因素,而且呈现正相关关系。这与1990年代初期的中国经济发展背景相一致。比较标准化后的变量系数,可以发现在这个时期的农业的发展对苏北经济发展贡献十分显著。
(2)1996—2000年期间:从相关分析的结果来看,影响GDP的因素比较复杂。运用逐步回归法选用4个变量:X1为财政支出,X2为工业总产值,X3为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X4为农业总产值。
比较标准化后的变量系数,发现影响度按大小依次排列为财政支出、工业总产值、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农业总产值。这表明:在这个时期的财政支出所代表的现期投入对于GDP影响显著,而工业总产值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了农业总产值,但是贡献率与财政投资相比差距较大。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因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开始显现。这说明驱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投资的作用对苏北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3)2000年至今。
其中:X1为财政支出,X2为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这表明:最近几年影响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发生了重大改变,最突出的两个因素为财政支出和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因而这一时期苏北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因素是投资,而且政府财政投入贡献最为突出。
从以上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支撑苏北县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为投资,符合相对落后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普遍特征。但是,从分析结果也可以看出,投资是以财政投资为主,外资和民资的比重不大且重要作用还没有体现出来。而发达的区域如苏南、浙东北的发展经验是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投资需求,并积极吸引外资进入,从而激活区域经济。2007年,苏北24个县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合计为12.11亿美元,而苏州、无锡、常州的9县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合计为51.79亿美元,在外资引进及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方面,苏南县域经济和苏北县域经济之间的差距也是非常大的。
2.影响苏北经济发展的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苏北经济发展较快但整体经济水平还比较低。影响苏北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城市经济带动力小,资源利用率较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1)城市经济带动力小。苏北在1980年代完成了由地区向市的行政区划体制转变,普遍实行“市管县”模式,省辖市的城市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到2007年底,5个省辖市的城市辖区面积9244平方公里、人口846万、GDP2242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8亿元,分别占苏北的17%、25.7%、45%、56%。但苏北的省辖市的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城市经济实力不强。苏北5个城市经济板块的GDP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只占全省13个城市经济总量的17%、13.8%。二是城市分布密度小、间距远。苏北平均10460平方公里一个城市,而苏南则平均5600平方公里就一个城市;苏北5个城市的平均距离超过150公里,而苏南5个城市的平均距离只有50公里左右。苏南城市的分布密度要比苏北大一倍,城市之间的距离要比苏北近三分之二,使得苏北城市对县域经济的交叉辐射难以形成。三是新建设的城市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如宿迁市建市时间短,工业化刚破题,城市化刚起步,城市经济尚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
(2)资源丰富但利用率较低。苏北资源丰富,但资源禀赋差异较大,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苏北的土地、矿产、沿海滩涂、淡水、农副产品、劳动力等资源较丰富,但各县域经济板块之间的资源禀赋差异较大。以土地和人口来讲,苏北人口最多的沭阳县有176万人,而金湖县和洪泽县人口都还不足40万,沭阳县的人口是它们的4倍还多;土地面积最大的东台市有3221平方公里,小的如灌南县只有1000平方公里,大小之间相差3倍。在土地面积中有的耕地面积要大一些,有的河流湖泊面积占有很大比重,如宿迁市和淮安市的淡水资源较为丰富。以矿产资源来讲,苏北的煤矿资源集中在徐州市,而石英砂(玻璃生产的原料)则以连云港市、宿迁市的储量大。沿海滩涂资源集中在盐城市和连云港市。资源禀赋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不同县域经济板块的发展差异。
(3)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苏北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物流成本高,生产要素流通不畅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在全省“三沿”(沿江、沿海、沿铁)发展战略中依然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十五”期间,江苏省在苏北发起了一场交通基础设施的“淮海战役”,高速公路网已基本形成;省道、国道、一级公路贯穿各县(市);铁路交通正逐步完善,除陇海铁路外,新长铁路复线工程已经完成,宿淮铁路的建设已纳入规划;京杭运河、淮河等内河航运功能逐步增强。苏北县与县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较为快速的通道已基本形成。但由于地理、交通和经济区位的影响,苏北生产要素流通不畅的局面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乡镇以下“毛细血管”还不够畅通,虽然修建了乡村公路,但标准不高,路面较窄,断头路较多,致使城市和乡村间的物流不畅。虽然苏北交通状况大为改善,徐宿淮、淮连、连盐、淮盐等高速公路建成投入运营,新长铁路也已发挥作用,但与苏南进行比较,苏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差距,并成为制约苏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推动苏北经济创新发展
区域不是孤立、静态的单一空间实体,而是时刻处于由各种要素相互联系、动态发展的多层次空间结构体系中。区域经济联系的主要内容是各种商品、信息、能量等要素的交流,直接表现为人流、货流、资本流、技术流、信息流,但在规模、方向选择上具有明显的区际差异。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是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研究长三角经济腹地空间结构演化背景下的苏北经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培育苏北接受长三角经济辐射的相对区位优势。苏北快速交通网的形成,使苏北形成接受长三角辐射发展的相对区位优势。新长铁路,宁宿徐、徐淮盐、宁淮盐、连盐、淮盐、宁靖盐等高速公路和江阴大桥、苏通大桥、润扬大桥、南京长江二桥、三桥、四桥及崇启长江大桥、崇明越江隧道工程、沪通铁路以及规划建设的淮扬镇铁路,苏北区域快速交通网络及南向联系交通体系正在形成,使得苏北进入上海4小时交通圈范围,获得了类似杭州湾沿岸经济区域接受上海经济辐射的相对区位优势。尤其是,新长铁路以及规划建设的淮扬镇铁路与宁启铁路、沪通铁路(在建)、沪宁铁路接轨,使苏北与上海、苏南通过“铁路大动脉”相连,大幅度缩短了苏北南向联系的空间距离。同时,上海、洋口、连云港的功能组合港优势,新亚欧大陆桥在亚欧经济联系上的独特地位,使得长三角经济的北向辐射作用增强,使苏北经济具有了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梯度差的存在为苏北承接苏南、上海乃至长三角经济辐射、产业转移提供了先决条件。苏北资源优势突出,是生产成本、交易成本、行政成本、投资成本较低的区域。因此,推动苏北经济创新发展,一定要有长三角的大视野,一定要搭上长三角发展的“快速列车”,一定要培育苏北接受长三角经济辐射的相对区位优势。
(2)推动苏北劳动力向长三角经济区流动。苏北经济与长三角经济之间的经济要素尤其是劳动力的流动具有重要意义。江阴市同睢宁县劳动保障部门建立起南北合作劳务对口协作制度,既帮助睢宁县农村劳动力的定向有序转移,又为经济发达的江阴市提供了充裕的具备劳动技能和素质的劳动力。近年来,随着江阴市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十分旺盛,尤其是纺织、服装、建筑和机械等行业还出现了劳动力供不应求的问题。江阴市把建设睢宁劳务输出基地作为对口帮扶和实现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点,为了强化睢宁县劳务基地建设,江阴市资助100余万元,支持睢宁县建立起劳动力市场,并将其作为江阴市重点境外劳动力输出基地。该基地形成了拥有包括数控车床在内的车、钻、刨、铣、镗和纺织、服装、针织、计算机等教学实习操作设备,江阴市职业技术中心校还与睢宁县职教中心共同联手开办职业技术培训活动,先后联合开设起电子、纺织、机械等需求旺盛的技能培训专业。省政府大力开展对苏北农民的技能培训,把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作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举措来抓,促进苏北农村劳动力转移。可见,推动苏北劳动力向长三角经济区流动是苏北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经验和路径,应增加南北合作力度,扩大苏北劳动力向苏南的流出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