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审计学(第三版)
14768400000026

第26章 计划审计工作(4)

(10)错报对信息漏报的影响程度。在某些情况下,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并未对该信息作出具体要求,但是审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认为该信息对财务报表使用者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或现金流量很重要。

(11)错报对与已审计财务报表一同披露的其他信息的影响程度,该影响程度能被合理预期将对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产生影响。

四、两个层次重要性的确定

从重要性的数量方面,审计人员应当考虑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一)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1、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选择基准和计算方法

由于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审计人员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因此,审计人员应当考虑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得出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反映的结论。审计人员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应当确定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的计算方法主要是采用固定比率法。固定比率法,即在选定判断基准后,乘上一个固定百分比,求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在实务中,有许多汇总性财务数据都可以用作确定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基准,如总资产、净资产、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销售收入、费用总额、毛利、净利润等。

审计人员通常会选择一个相对稳定、可预测且能够反映被审计单位正常规模的基准。由于销售收入和总资产具有相对稳定性,审计人员经常将其用作确定计划重要性水平的基准。在确定恰当的基准后,审计人员通常运用职业判断合理地选择百分比,据以确定重要性水平。以下是实务中用来判断重要性水平的一些参考数值:

(1)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自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或税后净利润的5%,或总收入的0.5%;

(2)对于非营利组织,费用总额或总收入的0.5%;

(3)对于共同基金公司,净资产的0.5%。

这些百分比只是一般的经验数值,为了更加有效地实现审计目标,审计人员执行具体审计业务时,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作出职业判断,调高或调低上述百分比。

此时,审计人员应当本着有效实现审计目标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采用的基准和计算方法,从而确定重要性水平。

2、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选取

根据不同的基准可能会计算出不同的重要性水平,如果同一期间各财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不同,审计人员应当取其最低者作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审计人员应当先对每张财务报表确定一个重要性水平。例如,将损益表的重要性水平确定为100万元,将资产负债表的重要性水平确定为200万元。但由于财务报表彼此相互关联,并且许多审计程序经常涉及到两个以上的报表。比如,用以确定年底赊销是否正确记录在适当期间的审计程序,不仅为资产负债表上的应收账款提供审计证据,而且还为损益表上的销售收入提供审计证据,因此,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应使用被认为对任何一张财务报表都重要的最小的错报的总体水平。也就是说,审计人员应当选择最低的重要性水平作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3、报表尚未编制完成时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如果被审计单位尚未完成财务报表的编制,审计人员应当根据期中财务报表推算出年度财务报表,或者根据被审计单位经营环境和经营情况变动对上年度财务报表作出必要修正,以确定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审计人员通常在资产负债表日之前对重要性水平作出初步判断,此时,尚无法取得年末财务报表的数据:因此,应当根据期中财务报表或上年度财务报表,进行推算或做必要修正,得出年末财务报表数据,并据此确定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由于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由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信息汇集加工而成,对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进行初步判断以后,接下来的工作是将重要性水平分配至交易及账户余额层的各个项目中。否则,仅有一个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标准是无法指导各个具体项目的审计计划工作及对审计结果进行评价的。审计人员只有通过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实施审计,才能得出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反映的结论,因此,审计人员还应当考虑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称为“可容忍错报”。可容忍错报的确定以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初步评估为基础。它是在不导致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确定的可接受的最大错报。

1、分配重要性水平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分配重要性水平首先需要考虑项目本身在报表中所占的金额比重,因为比重越大,相对来说其中可能发生的差错就越多。但重要性水平的分配绝不是简单地按比重进行加权平均,而应当以既能保证审计工作实施的效果,又能合理降低审计成本的原则为指导。在初步确定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时,审计人员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对重要性的分配做出合理的判断。

(1)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性质及错报的可能性;

(2)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重要性水平与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关系;

(3)审计费用的高低。

不同账户的审查难度不同,有些账户审查起来难度大、手续复杂、耗费的时间长,审计费用高;而有的账户的审查就相对容易些。在保证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和充分性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对那些审查容易的项目少分配一些重要性额度,而对那些余额大、审查难度大的账户,适当多分配一些重要性额度。由于为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即可容忍错报)对审计证据数量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审计人员应当合理确定可容忍错报。在确定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重要性水平时,要注意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重要性水平的总和不能超过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水平的分配一般是以资产负债表项目,而不是损益表项目为基础进行的。这是由于在复式记账的方法体系下,一笔影响损益表项目的错误也同时影响到资产负债表上相应项目的正确性,通过对资产负债表项目可容忍误差的控制,就可以起到对损益表项目可容忍误差进行控制的效果。然而,一笔影响资产负债表项目的误差却未必能通过对损益表项目的控制而得到相应控制。例如,将短期负债误列为长期负债的错误,在损益表中就得不到体现。

2、应用举例

审计人员初步判断的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是资产总额的1%,为140万元,即资产账户可容忍的错报或漏报为140万元。现审计人员按这一重要性水平分配给各资产账户。

五、对计划阶段确定的重要性水平的调整

在审计执行阶段,随着审计过程的推进,审计人员应当及时评价计划阶段确定的重要性水平是否仍然合理,并根据具体环境的变化或在审计执行过程中进一步获取的信息,修正计划的重要性水平,进而修改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在确定审计程序后,如果审计人员决定接受更低的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将增加。审计人员应当选用下列方法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1、如有可能,通过扩大控制测试范围或实施追加的控制测试,降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并支持降低后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

2、通过修改计划实施的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降低检查风险。

六、评价错报的影响

(一)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

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包括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和推断误差。

1、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

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能够准确计量的错报,包括下列两类:

(1)对事实的错报

这类错报产生于被审计单位收集和处理数据的错误,对事实的忽略或误解,或故意舞弊行为。例如,审计人员在审计测试中发现最近购入存货的实际价值为15000元,但账面记录的金额却为10000元。因此,存货和应付账款分别被低估了5000元,这里被低估的5000元就是已识别的对事实的具体错报。

(2)涉及主观决策的错报

这类错报产生于两种情况:一是管理层和审计人员对会计估计值的判断差异,例如,由于包含在财务报表中的管理层做出的估计值超出了审计人员确定的一个合理范围,导致出现判断差异;二是管理层和审计人员对选择和运用会计政策的判断差异,由于审计人员认为管理层选用会计政策造成错报,管理层却认为选用会计政策适当,导致出现判断差异。

2、推断误差。

也称“可能误差”,是审计人员对不能明确、具体地识别的其他错报的最佳估计数。推断误差通常包括:

(1)通过测试样本估计出的总体的错报减去在测试中发现的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例如,应收账款年末余额为2000万元,审计人员抽查10%样本发现金额有100万元的高估,高估部分为账面金额的20%。据此审计人员推断总体的错报金额为400万元,那么上述100万元就是已识别的具体错报,其余300万元即推断误差。

(2)通过实质性分析程序推断出的估计错报。

例如,审计人员根据客户的预算资料及行业趋势等要素,对客户年度销售费用独立做出估计,并与客户账面金额比较,发现两者间有50%的差异;考虑到估计的精确性有限,审计人员根据经验认为10%的差异通常是可接受的,而剩余40%的差异需要有合理解释并取得佐证性证据;假定审计人员对其中10%的差异无法得到合理解释或不能取得佐证,则该部分差异金额即为推断误差。

(二)评价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的影响

审计人员应当评估在审计过程中已识别但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是否重大。审计人员需要在出具审计报告之前,评估尚未更正错报单独或累积的影响是否重大。在评估时,审计人员应当从特定的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认定层次和财务报表层次考虑这些错报的金额和性质,以及这些错报发生的特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