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审计学(第三版)
14768400000025

第25章 计划审计工作(3)

七、首次接受委托的补充考虑

首次接受审计委托包括接受新客户而建立客户关系和承接现有客户(因对其提供了其他服务)的审计业务委托两种情况。在这两种情况下,尤其是接受新客户的情况下,审计人员通常缺乏用以评估与客户及业务承接相关的风险的前期审计经验,因而可能需要扩展初步业务活动。在首次接受审计委托前,审计人员应当执行下列程序:

(一)针对建立客户关系和承接具体审计业务的质量控制程序

在首次接受审计委托时,审计人员需要执行针对建立有关客户关系和承接具体审计业务的质量控制程序。项目负责人在确定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的接受与保持是否适当时,应当考虑:

(1)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股东、关键管理人员和治理层是否诚信;

(2)项目组是否具有执行审计业务的专业胜任能力以及必要的时间和资源;

(3)会计师事务所和项目组能否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二)如果被审计单位变更了会计师事务所,应当与前任注册会计师沟通

对于首次接受审计委托,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时,审计人员还应当考虑下列事项:

(1)就与前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作出安排,包括查回前任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底稿等。

(2)与管理层讨论的有关首次接受审计委托的重大问题,以及这些重大问题是如何影响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的。

(3)针对期初余额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而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

(4)针对预见到的特别风险,分派具有相应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

(5)根据会计师事务所关于首次接受审计委托的质量控制制度实施的其他程序。

在实务中,审计人员获取信息的来源包括以下主要方面:

(1)通过向客户询问和与其沟通获取的财务及其他信息,如年度报告等。

(2)从银行、监管机构等第三方获取的信息。

(3)有关政府部门、有影响力的媒体等公布的信息,如按某些指标进行的企业排名等。

(4)向工商管理部门查询。

(5)与前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

(6)基于对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的了解,与同行业其他企业所作的比较及评估。

(7)利用外部调查机构,特别是针对高风险的行业及客户。

第三节审计重要性

审计重要性是审计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审计重要性概念的运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在计划审计工作时,审计人员应当考虑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原因,并应当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即首先为财务报表层次确定重要性水平,以发现在金额上重大的错报。同时,审计人员还应当评估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以便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在确定审计意见类型时,审计人员也需要考虑重要性水平。

一、重要性的概念

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这里的错报包含漏报,财务报表错报包括财务报表金额的错报和财务报表披露的错报。重要性水平可视为财务报表中的错报能否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临界点”,超过该“临界点”,这种错报就应被看作“重要的”。

所谓重要性,是指被审单位财务报表中错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理解这一概念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重要性是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来确定的。重要性水平的判断标准是:错报是否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如果财务报表中的某项错报足以改变或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相关决策,则该项错报就是重要的。否则就不重要。因此,重要性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主要包括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社会公众等。

2、重要性的确定需要运用专业判断。究竟财务报表中的错报到什么程度才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这只能是审计人员判断的结果。对此,许多学者和国家的审计准则都明确地指出了这—点。实际上,影响重要性的因素很多,不同企业的重要性不同,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重要性也不同。审计人员在对某—企业进行审计时,必须根据该企业面临的环境,并考虑其他因素,才能合理地确定重要性水平。但不同的审计人员在确定同一企业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时,得出的结果可能不同,甚至相差很大,其原因是不同审计人员对影响重要性的各种因素的判断存在差异。所以说,审计人员需要运用专业判断来评估重要性。

3、重要性包括对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的考虑

所谓数量方面,是指错报金额的大小,性质方面则是指错报的性质。这也就是说,重要性具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特征。一般来说,金额大的错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更重要。但在许多情况下,某项错报从量的方面看并不重要,但从其性质方面考虑,却可能是重要的。例如,某项错报使得企业的营运资金增加了几百元,从数量上看并不重要,但这项错报使营运资金从低于贷款合同规定的营运资金数变为稍稍高于贷款合同规定的营运资金数,这就影响了贷款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所以是重要的。

4、重要性是一个相对概念。重要性不是一个绝对概念,它没有一个非常确切的衡量标准。因为重要性水平是从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角度来确定的,而不同规模企业的错报程度对报表使用者决策的影响是不同的。例如,某一金额对某个企业的会计报表来说是重要的,而对另—个企业的财务报表可能是不重要的。对某一特定企业而言,重要性也会随时间的不同而改变。

二、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及对审计程序的影响

(一)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审计人员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应当考虑这种反向关系。这里,重要性水平的高低指的是金额的大小,一般来说4000元的重要性水平比2000元的重要性水平高。在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必须注意,重要性水平是审计人员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进行判断的结果。如果重要性水平是4000元,则意味着低于4000元的错报不会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与决策,审计人员仅仅需要通过执行有关审计程序查出高于4000元的错报;如果重要性水平是2000元,则金额在2000~4000元之间的错报仍然会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与决策,审计人员需要通过执行有关审计程序查出金额在2000~4000元之间的错报。显然,重要性水平为4000元时的审计风险要比重要性水平为2000元时的审计风险低。

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的数量之间也存在反向的关系。一般而言,重要性水平越低,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越多;重要性水平越高,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越少。

(二)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对审计程序的影响

审计人员对重要性及其与审计风险关系的考虑贯穿于审计人员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在不同的审计阶段,审计人员都要应用重要性及其与审计风险的关系,从而对审计程序产生影响。例如,由于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关系,如果原本4000元的错报才会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但审计人员将重要性水平确定为2000元,这时审计人员就会扩大审计程序的范围或追加审计程序,而实际上没有必要,只能是浪费时间和人力。如果原本2000元的错报就会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但审计人员将重要性水平确定为4000元,这时审计人员所执行的审计程序要比原本应当执行的审计程序少、审计范围小,这必然会导致审计人员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所以,重要性水平偏高或偏低均对审计人员不利,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具体从各审计计划阶段来看:

(1)在审计计划阶段,审计人员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需要考虑计划的重要性水平。在计划审计工作时,审计人员应当考虑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原因,并应当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即首先为财务报表层次确定重要性水平,以发现在金额上重大的错报,同时,审计人员还应当评估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以便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2)在审计执行阶段,随着审计过程的推进,审计人员应当及时评价计划阶段确定的重要性水平是否仍然合理,并根据具体环境的变化或在审计执行过程中进一步获取的信息,修正计划的重要性水平,进而修改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在确定审计程序后,如果审计人员决定接受更低的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将增加。审计人员应当选用下列方法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①如有可能,通过扩大控制测试范围或实施追加的控制测试,降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并支持降低后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

②通过修改计划实施的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降低检查风险。

(3)在评价审计程序结果时,审计人员确定的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可能与计划审计工作时评估的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应当重新确定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并考虑实施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

三、计划审计工作时对重要性的评估

(一)确定计划的重要性水平时应考虑的因素

在计划审计工作时,审计人员应当确定一个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以发现在金额上重大的错报。审计人员在确定计划的重要性水平时,需要考虑以下主要因素:

1、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

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等其他外部因素,以及被审计单位业务的性质、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应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及相关的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等因素,都将影响计划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

2、审计的目标,包括特定报告要求

信息使用者的要求等因素影响计划对重要性水平的确定。例如,对特定报表项目进行审计的业务,其重要性水平可能需要以该项目金额,而不是以财务报表的一些汇总性财务数据为基础加以确定。

3、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不同的报表项目的关心程度不同。一般而言,财务报表使用者十分关心流动性较高的项目,计划应当对此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由于财务报表各项目之问是相互联系的,审计人员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需要考虑这种相互联系。

4、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

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可能成为财务报表使用者做出反应的信号,因此,审计人员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应当深入研究这些金额及其波动幅度。

总之,只要影响预期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因素,都可能对重要性水平产生影响。审计人员应当在计划阶段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并采用合理的方法,确定重要性水平。

(二)对重要性的数量的考虑

审计人员应当从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考虑重要性。

重要性的数量即重要性水平,是针对错报的金额大小而言的。确定多大错报会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所作的决策,是审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的结果。如审计人员确定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是20万元。审计人员确定重要性水平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1)财务报表的要素(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等)、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所定义的财务报表指标(如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及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提出的其他具体要求;

(2)对某被审计单位而言,是否存在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报表项目(如特别关注与评价经营成果相关的信息);

(3)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及所在行业;

(4)被审计单位的规模、所有权性质以及融资方式。

(三)对重要性的性质的考虑

对于重要性的确定,除了考虑错报的数额外,还要考虑错报的性质。特别是在某些情况下,金额不重要的错报从性质上看有可能是重要的。审计人员在判断错报的性质是否重要时一般应当考虑以下方面的情况:

(1)错报对遵守法律法规要求的影响程度。

(2)错报对遵守债务契约或其他合同要求的影响程度。

(3)错报掩盖收益或其他趋势变化的程度(尤其在联系宏观经济背景和行业状况进行考虑时)。

(4)错报对用于评价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或现金流量的有关比率的影响程度。

(5)错报对财务报表中列报的分部信息的影响程度。

(6)错报对增加管理层报酬的影响程度。

(7)错报对某些账户余额之间错误分类的影响程度。

(8)相对于审计人员所了解的以前向报表使用者传达的信息(如盈利预测)而言,错报的重大程度。

(9)错报是否与涉及特定方的项目相关,如与被审计单位发生交易的外部单位是否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成员有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