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货币的逻辑
14767400000029

第29章 货币争霸,钱与钱的博弈(2)

协议之后,日本实行宽松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迅速膨胀,但因日元平均每年升值5%以上,物价水平并没有跟随上涨。以1988年为例,当时GDP只有年增5%,而日经指数每年以30%、地价每年以15%的幅度剧增,泡沫膨胀和过度投机现象已经十分明显,但CPI指数显示,通货膨胀率只有0.2%,因此日本朝野竟对经济严重过热不以为意,熟视无睹。不仅如此,日本政府为了维持经济景气,还在1987年以调降利率等进一步宽松的货币政策,制造更大的泡沫和通胀,而不是及时采取紧缩政策。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股市崩盘、地产狂跌,政府才意识到经济过热,开始实行紧缩政策。但是泡沫既已爆破,经济衰退既已开始,此时本应采取扩张措施拉动经济,然而日本政府却再度做出错误决定,持续紧缩不止,错失了挽狂澜于既倒的最后时机。

同时,有专家论证,1990年日本的人口红利已经达到高峰,劳动力增长放缓,整个社会的消费能力逐渐滑向低谷,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其实在所难免。

因此,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和爆破,不应该简单地归罪于“广场协议”和日元升值。

事实上西方政府施压的资源非常有限,参与“广场协议”的五国政府所能调用来执行公开操作的资金,几乎“一眨眼就会被市场吞掉”。用经济学泰斗萨缪尔森的经典比喻来说,正如“人类最伟大的王,也无力改变大海中的洋流”一样,政府也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干预国际货币市场。更何况,与会五国在“广场协议”上所承诺的种种政策,特别是与国内金融、财政政策挂钩的那些措施,其实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贯彻和实施。

实际上,在“广场协议”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增加了。日元升值并没有为美国商品打开广阔的日本市场,因为日本产品与美国本土产品有很强的结构性差异,形成不了价格竞争。即使在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最“悲惨”的时代,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日本产品,无论是电器、汽车,还是中间机械产品,失去了国际竞争力。因此,就减少美国对日的贸易赤字这一目标来说,“广场协议”是彻底失败的。

“广场协议”之后,美元对日元和马克贬值均达40%以上,这一改变不仅影响巨大,而且持续到今天。对此最好的解释也许是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所谓的“打耳光理论”(Slash the Face Theory)。

这就是说,市场上某些商品包括金融产品的价格,因为某种原因广受追捧,越来越高出“真实价格”,造成了巨大的泡沫。泡沫终要破灭,但在“打耳光”般的外力震撼下,破灭过程可能突然加速。泡沫破灭后,市场参与者往往因为恐惧心理会做出非理性反应,导致资产价格雪崩般暴跌。常见的股市泡沫迅速破灭现象便是如此。

有人形象地说,市场有时就像是《儒林外史》里的“范进中举”故事,需要胡屠户的大巴掌扇一下才会忽然清醒过来。

这就是说,美元其实早就该贬值了,“广场协议”实际上是打了美元一个大耳光。否则,如果美元下跌只是政府“阴谋”强行干预所致,就不可能维持太久。一旦政府停止干预,市场就会驱使回归到合理的价位。

应该看到,日元大幅升值为日本企业走向世界、在海外进行大规模扩张提供了良机,也促进了日本产业结构调整,国内发展高新产业,低端制造业向海外转移,提高人民收入以刺激内需消费,最终有利于日本经济的健康发展。今天日本有可能提供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外向型经济转型范例。

日本尽管经历了“泡沫经济”破灭和十多年经济的停滞,一个人口不到1.3亿的国家,GDP仍长列世界第二,直至2010年为中国超过,退居第三。

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至今,市场投资者仍然看不到全球经济明显复苏,或者欧洲区金融市场完全稳定的迹象,而日本受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与欧美相比较轻微,避险资金在美元和日元中更愿意选择日元,因此日元成了香饽饽。2007年8月初至2010年7月底,日元对美元、欧元和英镑分别升值了27%、30%与43%,对加元与澳元分别升值了24%与22%。2011年发生“3·11大地震”后,日元升势依然强劲,2012年2月初达到1美元兑75.91日元的“不堪承受”的高峰,但是国际社会仍然无意推高日元的国际储备货币份额。

对于这一段历史,外界一直褒贬不一。

所以说,笼统地说“失落的10年”“失落的20年”或“跌倒的巨人”,这样的定位未必有助于认识这个国家的真情实况或是反映货币金融内在规律性。

2012年底,日本第96任首相安倍晋三上台之际,面临欧美反复推出“量化宽松”为名的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创造出海量的国际资金流动性,许多国家本币争相贬值声,致使日元被动升值(2008年9月至2012年12月,日元对美元升值23.62%),出口顺差大幅衰减的严峻形势,决定充分利用日本长期低通胀的有利条件,采行高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无限制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政策利率降为负值),政府举债投资,增加公共开支,加速日元贬值(争取通胀率达到2%),创造通膨预期,从而为金融市场注入活力,刺激人们尽早购物的愿望,带动内需消费及企业投资,扭转长年消费与投资低迷不振的局面。

安倍主政后推行的这种经济新政,人称“安倍经济学”,核心内容可归结为所谓“三箭齐发”,即大胆的金融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和经济成长战略。实质上是一种舍本逐末,只图一时促增长和股市亮丽的赌博性取巧之举,将为日本留下后果难以预料的祸根——巨额债务(2013年国债可能达到GDP的245%,在有统计数据的国家中排名第一),以致发生市场灾难的概率大增。评者以为主政者追求短期业绩以求稳定政权的目的,可能重于经济意义。

欧元横空出世,疑云重重

在欧元启动之前,德国马克、法国法郎、英国英镑和荷兰的荷兰盾等欧洲主权货币都进入了国际货币体系,一定程度上“蚕食”了大约1/4的全球国际储备货币份额。但是,由于这些份额分布于许多不同货币,因此没有任何一种货币能够对美元的全球霸权形成实质性的冲击。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蒙代尔(Robert A.Mundell,1932—)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最优货币区理论”,建议建立“欧元”时,当时好多学者称他为“疯子”。

欧元的诞生,是一种不与各国主权挂钩的自由货币,由各国中央银行和政府共同管理的货币体系的成功实践,证明了单一国家主权与货币体系相脱离,至少是可以做得到的。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浮动汇率成为世界潮流,也是国际货币体系混乱不堪的祸源。欧元则反其道而行之,一举消除了欧洲内部的“浮动汇率之害”。诚如蒙代尔所说:“欧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它改变了人们对浮动汇率和货币区的思维方式。要知道,过去数十年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一直不遗余力地向世界各国游说浮动汇率的重要性,鼓吹不让汇率浮动就会带来什么灾难。可是欧元从天而降,将汇率浮动连根拔起。如果欧元适合世界上最发达的十多个国家,为什么就不适合世界其他国家?如果取消各国货币对整个欧洲有利,为什么世界其他国家这样做就不利?”

欧洲地区的许多国家,具有非常接近的思想信仰和文化渊源,类同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并且同处于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统一思潮由来已久。1951年4月18日,在美国支持下,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在巴黎签约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签订《罗马条约》,六国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1965年4月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又签署《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1967年7月1日,《布鲁塞尔条约》生效,欧共体正式诞生。

1993年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ropean Union,EU),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1978年12月5日,“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为推进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目标计划,由联邦德国和法国倡议,在布鲁塞尔举行的共同体理事会上通过决议,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创建并采用“欧洲货币单位”(European Currency Unit,ECU)。规定每个成员国将其中央银行的20%黄金及美元储备存入“欧洲货币合作基金”,然后发行“欧洲货币单位”,“欧洲货币合作基金”相应拨付等额的“欧洲货币单位”作为成员国的储备资产。

“欧洲货币单位”是欧共体成员国货币组成的复合货币,一种没有现金、却具有多种功能的特殊货币,一种用于欧共体国家内部计价结算的不能自由兑换的货币单位。建立的主要目的是使欧洲最大限度地避免因汇率突变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促进各成员国经济的趋同性。它是由各成员国货币组成的“一篮子”货币,每种货币在其中所占比例基本上与该国的经济实力相当。

“欧洲货币单位”主要用作共同体各机构经济往来的记账单位,以及成员国货币当局的储备资产。它本身的价值随着各种相关要素的变化而变化,是判定某种货币(相对于其他货币)波动幅度的指示器,可以作为确定各成员国货币之间的固定比价和波动幅度的标准。

随着“欧洲货币单位”的使用范围逐步扩大,除欧共体国家外,西欧各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也开始办理以“欧洲货币单位”计价结算的存款、贷款、发行债券、国际贸易结算、旅行支票、信用卡等业务,其作用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各成员国货币借以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联系汇率机制,为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说“欧洲货币单位”是推行欧元的先导。

1999年1月1日,“欧洲货币单位”以1比1的兑换汇率全部自动转换为欧元。

欧盟成员国要加入欧元区,必须满足下列五方面的趋同标准:

1.通货膨胀率:保持稳定的物价,通胀率不得较三个通胀率最低的成员国的高过1.5%。

2.财政赤字:年度财政预算赤字不得超过国内总产值的3%,或正在向这个水平明显或大幅度下降并已非常接近该水平。

3.政府债务:外债总额不得超过国内生产产值的60%,或正在有效地下降并以令人满意的速度接近这个目标。

4.汇率:最近两年内汇率必须保持在欧洲汇率机制的浮动额的范围内并相对稳定。

5.国债利率:平均长期国债利率不得较三个通胀率最低的成员国的高过2%。

欧盟对成员国加入欧元区的时间并没有固定的要求,每一个成员国将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按照自己的时间表申请加入。

欧元由欧洲中央银行(European Central Bank,ECB)和各欧元区国家的中央银行组成的欧洲中央银行系统(European System of Central Banks,ESCB)负责管理。欧洲中央银行总部坐落于德国法兰克福,有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力。

欧元200元币

希腊在一开始没有达到使用欧元的标准,所以未能在1999年1月1日加入欧元区。直到两年后,于2001年1月1日方得圆了欧元梦。

欧洲中央银行及其标志

现在欧元是欧盟28国中18个国家的货币。这18国是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斯洛文尼亚、西班牙、马尔他、塞浦路斯、斯洛伐克、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合称为欧元区。欧盟的另外10个国家中,7个新成员国立陶宛、波兰、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克罗地亚将创造条件起陆续加入欧元区。英国、瑞典和丹麦则有待全民公决同意。另有6个非欧盟国家摩纳哥、圣马利诺、梵蒂冈、黑山、科索沃和安道尔也采用欧元为官方货币。还有29个国家及地区的货币与欧元挂钩。目前共有3.3亿人口直接使用欧元,加上与欧元固定汇率制的货币,欧元影响到全球4.8亿人口。欧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重逐年上升,目前所占比例达25%左右。

英国在几经周折之后,于1973年加入了欧洲共同体,现在是欧盟成员,但并未加盟欧元,仍然力图继续保持英镑目前的国际地位。

欧元发展过程的经验显示,区域性货币一体化趋于成熟的前提是经济一体化、共同的政治意愿以及文化上的广泛认同或必要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