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台湾,你一定要去
14765700000014

第14章 此绿岛,彼绿岛(2)

夜幕中,我们沿着海岸缓缓地走回旅馆。不料,小儿子用他那地道的台湾口音询问我:“那个写歌的犯人,现在还被关在这岛上吗?”我攥紧了他的小手:“没有,宝贝。那是过去的事情了,现在绿岛已经变了,成为人们来休闲度假的胜地。”

绿岛文史站的义工

我们第二天的导游,是位退休的高中老师。祖籍客家的林老师,土生土长在绿岛,现在是绿岛文史站的义工。他对绿岛如数家珍,充满着深情厚谊。

我在他的感染下,把自己想象成绿岛人,用心观察着周围的一切。这个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小岛,由于长年来的风吹浪打,形成了曲折多变的海岸景观。因其位于黑潮北流的通道上,而且附近有涌升流的存在,因此海洋生物资源丰富。

陡峭的台地海岸,嵯峨的独立巨岩,如茵的阶地草原,嶙峋的珊瑚裙礁,洁净的白色沙滩,与四周的苍翠山峦,碧海蓝天,构成了一个美轮美奂的人间天堂。我突然想起了郑成功,没有他,这地球上孤悬海中的仙岛,除了荷属、他属外,是轮不到我们所属的。

与西方导游猎奇幽默的风格不同,林老师博学多识,试图以一个海岛的变迁,来涵盖人类的发展总史。我理解他的努力和苦心,一下子感觉自己和儒雅温厚的林老师,拉近了距离。与他并肩走在绿岛这天堂美景中,我念念不忘,又询问起《绿岛小夜曲》对绿岛居民们的影响。不料他反问我:“你难道不知道,此绿岛外,还有个彼绿岛?”看我发愣,他指着远方那模糊不清的大岛台湾:“《绿岛小夜曲》是来台的外省人士,早在1954年写下的,抒发的是他们抵台几年后,对台湾宝岛的情深意长!”

“什么?《绿岛小夜曲》写的不是绿岛,而是台湾宝岛?”林老师微笑着回答我:“台湾宝岛,难道不是绿岛?”

我在蓝天骄阳下停住,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张慈祥老人的面容。那是我在台北二二八公园所遇到的一位老伯,他退休后移民到了温哥华,但每年都要回到台湾,祭祀太太的祖先,因为他感谢妻家,感谢这家台湾本省人,全盘接纳了他这个外省女婿。

“您一表人才,大学毕业,又是军官,为什么不娶同样是外省的姑娘?”

“你不知道当年台湾的外省姑娘是多么的稀有。台湾本地人呢,根本不屑嫁给我们外来汉。那时,我们这些既无产业,又孤苦伶仃的小青年们,真可怜呀!”老伯花了15年的光阴,攒钱,再进修学位,还舞文弄墨,最后终于娶到了比他年轻10岁的台湾姑娘。

我发挥起了想象力。或许,这位多才多艺的老伯,就是《绿岛小夜曲》的原词作者。

然而,林老师告诉我,原词作者潘英杰老先生,曾经在台北的荣民总医院养病。

“那我以前怎么认为这首歌,是作家柏杨写下的?”

“炒作吧,也可能是因为他在绿岛,失去了曾经海誓山盟的结发妻子,所以才会有人这么想。”林老师悠悠地说。

我想起了自己的老父亲:当年他放弃了大学课程而进入了国民党军校。毕业后,他就马上前往抗日前方。抗战结束后,他又起义来到了解放军这边。中国人不再打中国人后,爸爸“开了小差”回到大学,只为能够继续深造。“文革”时,由于加入过国民党,他被划为“反革命”……现在想想,如果他当初跟随国民党部队,南下来到台湾,他会不会由于愤世嫉俗,而成为第二个柏杨?他会不会也像许多官兵们一样,是个娶不到老婆的单身汉?

我父亲不能预料的,是他的小女儿,不仅在台湾与他同军校的老同学们喝茶叙旧,而且还登上了绿岛游历。

本来以为我离开台湾后就不会再回来,但绿岛之行彻底改变了我。我会回来完成骑着脚踏车,环游全岛的愿望。我会照出一张绿岛白色灯塔,在晚霞中的绝美照片;会在清晨4点泡着世上唯一的朝日海水温泉,欣赏旭日冉冉东升;会认清过山古道上,那些用中文标记好的各种热带植物;会回来潜水戏浪,尽情享受绿岛深长的海滨海水海底世界;会和林老师继续在观音洞里,讨论观音菩萨在中国的形象变迁……

还有,我再也不会忘掉这首《绿岛小夜曲》。

知识链接:《绿岛小夜曲》真相大白

诞生于1954年仲夏夜

事实上,《绿岛小夜曲》是周蓝萍与潘英杰共同创作出来的。那是1954年一个仲夏夜的晚上,同在中广音乐组共事,并住在中广仁爱路单身宿舍的周、潘二人,闲聊时谈到创作流行歌曲的话题,喜爱文学的潘英杰建议以抒情优美风格取胜的小夜曲来创作一首流行歌曲,得到周蓝萍的赞同。

第二天,潘英杰就把抵台数年的观感融于歌词中,交给周蓝萍,正处热恋的周蓝萍看了相当满意,有深获我意之感。在对爱情甜如蜜的企盼下,立刻谱成《绿岛小夜曲》。这是一首以绿意盎然的台湾景观为背景,描写恋爱中男女的患得患失、起伏不定的心情,并交由紫薇女士在中广录音室灌录。

盛传是“罪犯”的狱中情书

《绿岛小夜曲》原本要用在一部电影中,但是没有成功,没想到菲律宾的万国唱片看上这首歌,把它灌成唱片后引介到菲律宾,立刻在当地风行起来,甚至还流传到马来亚(当时马来西亚还没有成立)、印度尼西亚一带。马来亚的报纸还绘声绘色地描述,说这首歌原来是一名“罪犯”在狱中写给女友的一封情书,情意感人。在那个资讯不发达的年代,这首充满凄美故事的流行歌曲,博得了许多人的同情,而且广为流传,大家都以为这个故事是真的。

1958年,台湾的凤鸣唱片发现这首悦耳动听的歌曲,居然是在台湾创作的,于是取得演唱者紫薇女士当年在中广的录音,并在台湾发行,歌迷才初次接触到这首歌曲。1961年,四海唱片重新灌录此曲,仍由紫薇演唱,配合广播的播送,很快就在大街小巷流行起来。大人小孩都会唱,各学校社团也纷纷采用此曲当作演唱的曲目。

60年代紫薇的招牌歌

《绿岛小夜曲》流行的范围并不限于台湾,东南亚华人居住的地方同样争着传唱;紫薇在1966年当红时,曾到东南亚各地演唱,所到之处,华人热烈点唱《绿岛小夜曲》,而且跟着哼唱,场面相当热络。不仅如此,连大陆沿海一带的人也知道这首曲子。1990年,大陆演唱家吴霜(剧作家吴祖光之女)到台湾开演唱会,即公开演唱此曲,并表示很早就听到这首歌曲而且经常演唱。

曾给作曲及作词人带来麻烦

《绿岛小夜曲》在台湾走红后,给作曲及作词人带来不小的困扰。周蓝萍、潘英杰经常被有关单位叫去查问。主要是因为当时台海情势紧张,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被有心人士拿来大做文章,弄不好当事人就会身陷囹圄,这是听歌者无法想象的事。所幸二人福人福相,并没有被发现有什么密谋,可说是有惊无险。

根据当年任职中国广播公司的作家王大空在一篇《想念紫薇》的文章中透露:《绿岛小夜曲》是中广的招牌歌,每次演唱会都有歌星演唱此曲;作词的潘英杰、作曲的周蓝萍和首唱的紫薇都是他可敬的中广同事。这首歌刚出炉的时候,曾被安检单位认为不妥,原因是歌词里一开头有这么几句:“这绿岛像一只船,在月夜里摇呀摇。”当时的危机意识,炽热又强烈,他们认为,歌中的“船”,指的就是“台湾”,“在月夜里摇呀摇”,不是暗示台湾就快翻覆了吗?

王大空最后又补充道:“人说中国人的联想力,特别是对恶的联想力,一向就很丰富,从这件事就可以充分证明了。”王大空还说:“其实《绿岛小夜曲》真是一首百听不厌,荡气回肠的好歌。”

(以上内容摘自台湾《光华》月刊,原文发表于新加坡《联合早报》,本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