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柴可夫斯基,19世纪俄国伟大的作曲家。由于在芭蕾舞剧创作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他被誉为“近代芭蕾舞剧的开拓者”。
柴可夫斯基诞生在俄罗斯的沃特金斯克。父亲是乌拉尔地区矿山的督察官,同时也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常在家里举行音乐会。母亲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喜爱音乐,擅长弹琴。在父母的影响下,柴可夫斯基也热爱音乐,并显露出非凡的音乐才华。他4岁学琴,6岁就成为演奏高手。
父母期望柴可夫斯基成为一名法官,送他去圣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毕业后在司法部任文官。柴可夫斯基深感司法工作索然无味,对音乐的热爱却日益强烈,无法抑制。他决定利用业余时间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于是进入了音乐家安东·鲁宾斯坦创办的音乐班学习。后来音乐班升格为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柴可夫斯基毅然辞掉司法部的职务,决心完全投身于所热爱的音乐事业。在音乐学院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毕业后,柴可夫斯基来到莫斯科,接受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尼古拉·鲁宾斯坦的邀请,在他创办的莫斯科音乐学院中担任教授。
柴可夫斯基一面执教,一面创作。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各种体裁的作品,有歌剧《督军》、《水妖》、《近卫军》,芭蕾舞剧《天鹅湖》及第一、二、三交响曲等等。受当时俄国社会进步文化思想的影响,这些作品大都反映了俄罗斯的现实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以《第一弦乐四重奏曲》和《天鹅湖》舞曲最为著名。
早在1868年,柴可夫斯基与法国女歌唱家德基莱·阿卡特有过一段恋情。他们已订好了婚期,不久发生矛盾,阿卡特撕毁婚约,弃之而去。这件事给了柴可夫斯基沉重的打击,直到若干年后他还念念不忘这段旧情。
就在与阿卡特分手几年后,柴可夫斯基与拼命追求他的女学生米留柯娃结了婚。但这是一场错误的婚姻。米留柯娃毫不关心柴可夫斯基,对他的事业也不理解。婚姻的失败使柴可夫斯基一度企图自杀,遇救后他借了一笔巨款才解除了这桩痛苦的婚姻。
柴可夫斯基在婚姻上的挫折,使他的身心受到沉重的打击,此后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了音乐创作中去。
柴可夫斯基在1876年末经朋友介绍与富孀梅克夫人建立了通讯关系。梅克夫人热爱音乐,经常周济穷困的音乐家。当他得知柴可夫斯基由于经济原因,还需要靠教书来维持生活时,便答应每年资助一笔不菲的赞助,以保证柴可夫斯基可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作曲上。他们还约定仅以书信来往,永不见面。
梅克夫人对柴可夫斯基的赞助长达14年之久,但从未正式见过面。他们在信中无所不谈,是心灵相通的密友。柴可夫斯基称她为“能够了解我的灵魂的友人”。
后来,梅克夫人由于深感忽略了对儿子的关心而停止了与柴可夫斯基的这种精神交往,柴可夫斯基由此非常难过。在他临终前仍在念叨梅克夫人的名字。
由于没有后顾之忧,柴可夫斯基的后期创作中有许多最成功的作品,比如说歌剧《黑桃皇后》,第四、五、六交响曲,芭蕾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等等。此时柴可夫斯基的思想处于矛盾中,他一方面不满沙皇统治,一方面又反对暴力革命,这种思想状况使他的许多作品呈现出了悲剧性冲突。
1893年,英国剑桥大学为了表彰他在音乐艺术上的巨大贡献,授予他荣誉音乐博士学位。回国后,他在圣彼得堡指挥了他的著名的第六交响曲《悲怆交响曲》的首次演奏。几天后他不幸传染上了霍乱,于11月6日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