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自然界未解之谜全集
14756700000080

第80章 地理猜想(3)

时间是持续不断的吗

导言:柏拉图认为时间是持续不断的。但爱因斯坦却认为时间只是另一种尺度,是除了上下、左右、前后之外的第四维。爱因斯坦认为可以通过第四维空间(时间)返回过去或回到未来。举个例子,将三维(现在我们的空间)看成一个球体,球体内有一个人,这个人如果想到球外,而不接触球体的话,在三维内几乎不可能。但是如果在四维空间内,这个人可以通过第四维(时间)去以前或未来没有球体的时间内,然后重新回到三维,就可以达到目标了。虽然爱因斯坦的时空概念在理论上行得通,但实际却很难办到。因为我们只能沿着时间轴朝一个方向走。也许最终会有人得出正确的观点。

全球变暖谁是罪魁祸首

导言:近来全球变暖受到全世界的重视,科学家一直都认为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导致了气候异常。但是,俄罗斯著名天文学家布拉·阿卜杜萨托夫却提出了一种完全相反的观点: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其实是太阳。布拉·阿卜杜萨托夫认为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几乎不可能会对全球气候产生任何影响,人类活动不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因,目前全球升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太阳活动强度增加所导致的。这一观点与科学家的普遍观点大相径庭。

阿卜杜萨马托夫指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太阳辐射强度一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急剧上升态势。强烈的太阳辐射使海洋表面温度升高,并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他认为,与海洋表面上空的温室气体总量相比,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是微不足道的,因此,通常意义上的人类工业活动和全球温室效应之间的必然因果关系不能成立。

他还提出,科学家最近通过对在格陵兰岛和南极大陆地下3000米深处采集到的冰芯研究发现,全球升温早在工业革命前就已经开始。目前的“温室效应”理论看似合理,但缺乏确凿的科学依据,而且在理论上也存在一些漏洞。另外,温室气体的影响也并不都是坏事,温室气体在吸热升温的过程中,由于体积膨胀会逐渐上升。甲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则会提高对流层的温度,为地球形成一个“自动调温箱”,从而维持着地球上各种生物繁衍生息所需的适宜温度。

阿卜杜萨马托夫同时表示,令许多气象学家吃惊的是,目前全球海洋表面温度正在变冷,这说明地球的温度已经达到了峰值。而且,对太阳活动的观测显示,太阳辐射强度也正在趋缓,这种回落趋势将有可能导致全球范围的降温。他预测,2012年至2015年,全球气温将会开始缓慢下降,太阳辐射强度预期在2040年左右达到最低点,严寒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在2055年至2060年前后。他强调,这次全球降温期将会持续50年左右,在此之后气温又将呈现新一轮的缓慢上升趋势。

但是以为人类是导致温室效应的“凶手”的人说温室效应是在工业革命以后才加剧的,而且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强,温室效应更加明显,全球变暖也是无法辩驳的事实。

地球生命来自于彗星吗

导言:我们以及地球上的其他生命起源于哪里呢?人们对这个问题都很关心,有人说来自海洋,有人说来自外太空。如果来自外太空,我们不就是外来星球物种了吗?我们的祖先又在哪里呢?地球上的生命从何而来呢?有人说来自海洋,有人说来自外太空。而英国卡迪夫大学科学家称人类生命很可能来自于太空。

卡迪夫大学天文生物中心的查恩德拉教授领导研究小组对宇宙播种论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后,提出了这一新论点。新观点认为,人类生命起源于彗星,而后才在星系间扩散,最后来到了最适于居住的地球上。研究小组还称,根据航天器对太空中彗星的探测研究,他们已找到了最初的有机体是怎样形成的依据。

2005年,在对坦普尔1号彗星实施撞击时,研究人员发现了彗星中存在着有机体的混合物和黏土颗粒,而生命起源理论一直认为,作为催化剂,黏土颗粒可将简单的有机分子转变成更为复杂的结构。在2004年,“星尘号”行星际探测器曾在240千米范围内收集到了威尔德2号彗星脱落的细微颗粒,并发现了碳氢化合物分子,这些都是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

查恩德拉认为,放射性物质能够使水在彗星内部保持液体状态达上百万年,从而使彗星成为潜在的早期生命孵化器。他还说,在太阳系和其他星系中的数亿颗彗星上,都富含比早期地球更多的黏土,因此很显然,彗星比地球更适合产生生命。但这一理论遭到一些科学家反对。持生命起源于海洋的人认为地球生命的最初形式是在海洋中形成。因而,英国卡迪夫大学科学家的观点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地球到底曾生活过多少人?

导言:从人类诞生以来,地球上究竟生活过多少人呢?美国人口学者卡尔·郝伯认为,在农业出现以前,在以狩猎为生的方式下,全世界的人口大约只有500万到1000万。到了公元1世纪,根据当时罗马、中国和地中海地区的断断续续的人口普查,世界人口已增长至3亿。对此用一个较高的出生率就可以估算出,迄今为止地球上总共生活过大约1060亿人。我们现在的地球有61亿人,占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总人口的5.7%。在1900年,全世界只有16亿人,但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世界人口的激增,所以我们现有人口占地球曾有人口的比例在上升。

但是这只是科学家的大概计算而已,地球上到底生活过多少人?也许是永远无法统计明白的问题。

缓慢旋转的日本列岛

导言:日本列岛曾在100万年中旋转47度,就是平均每年移动约60厘米。20世纪70年,曾有人在西印度群岛的海面上,发现了一个会旋转的小海岛。可是,还没有等到人们去研究小海岛旋转的原因,它却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从海面上消失了。

这个会旋转的小海岛让人莫名其妙,可还有比这让人惊奇的事。日本列岛也在缓慢地旋转着,并被折弯变成了美丽的弓形。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日本列岛的西南部分曾经以朝鲜半岛和北九州之间的一点为中心,在约100万年内沿着顺时针的方向相对于欧亚大陆旋转了47度。日本列岛旋转部分的东端移动了600千米,也就是平均每一年就移动大约60厘米。而与此同时,日本列岛的东北部分也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了23度。

科学家正在研究日本列岛旋转的原因。目前,这个美丽的列岛仍在以极慢的速度旋转着。有人预测,未来的数百万年后,它可能远离现在的位置。

神秘怪异的北纬30度

导言:地球的纬度和经度是为确定地球某一精确位置而人为设定的,它们实际并不存在。然而这些由人类勾画出来的线条却表现出了某种神秘性。这是巧合吗?纬线、经线上为何会有那么多的惊人发现呢?地球北纬30°线上,既有许多奇妙的自然景观,又存在着许多令人难解的神秘怪异现象。从地理布局大致看来,这里既是地球山脉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所在地,同时又是海底最深处——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的藏身之所。世界几大河流,比如埃及的尼罗河、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中国的长江、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均是在这一纬度线入海。

更加令人神秘难测的是,这条纬线又是世界上许多令人难解的著名的自然及文明之谜所在地。比如,恰好建在地球大陆重力中心的古埃及金字塔群,以及令人难解的狮身人面像之谜,神秘的北非撒哈拉沙漠达西里的“火神火种”壁画、死海、巴比伦的“空中花园”,让无数个世纪的人类叹为观止的远古玛雅文明遗址,这些令人惊讶不已的古建筑和令人费解的神秘之地会聚于此,不能不叫人感到异常地蹊跷和惊奇。

地球北纬30°线常常是飞机、轮船失事的地方,人们习惯上把这个区域叫做“死亡漩涡区”。除了令人惊恐的百慕大,还有日本本州西部、夏威夷到美国大陆之间的海域、地中海及葡萄牙海岸、阿富汗这五个异常区。除了北纬30°线,在地球南纬30°线上也同样有五个异常区。细心的人们在把这十个异常区在地球上一一标注以后,惊奇地发现它们在地球上几乎是等距离分布的,如果把这些异常区互相连接,整个地球就会被划成二十多个等边三角形,每个区域都处在这些等边三角形的接合点上。

这些暗藏危险的三角区域大都处在海洋水域,在海水运动上表现为一种大规模的漩涡。那里的海流、漩涡、气旋、风暴、海气,再加上磁暴的作用,都要比其他地区剧烈,而且这些大规模的海洋运动一直频繁交替出现,给人类带来灾难与不安。

如果将北纬30°线往上移动5°左右,在北纬35°线附近,有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基督教的圣地,有猿人化石发现地中国元谋,有百慕大三角洲和沉没的大西洲,还是令人恐怖的地震死亡线。这一地区发生的灾难性地震,死亡在2000人以上或者震级在7级以上的就达几十次,如日本大陆的地震达到8级,葡萄牙里斯本2次8级地震,土耳其埃尔津登的8级地震,美国旧金山的8.3级地震,意大利拉坦察的9.8级地震。据史料记载,西藏共发生过大于8级的地震4次,7~7.9级地震11次,6~6.9级地震86次。而汶川大地震也同样在北纬35°附近。

北纬30°线光怪陆离、频繁复杂的神秘现象多少影响了我们的视角和思维,有人认为这不是一条简单的人为划分的地球纬线。北纬30°现象,有一定的必然性。北纬30°被人称之为“地球的脐带”,其微量元素矿、磁场、电场、重力场对人与环境都有影响。另外,地球自转,引起内部不同的纬度有不同的力作用。西方著名科学家赫尔比格曾提出过一个令人惊叹的理论,认为地球在其40多亿年的历程中,先后捕获了四颗卫星,即四个月亮。这四个月亮恰好跟地球的四个地质年代相符合,同地球四次大变动相印证。我们今天看到的月球是地球的第四颗卫星,前三颗由于在运行中离地球太近,最后都坠落了。在坠落到地球赤道偏北附近三个地方之前,发生了爆炸,摧毁了世界上的万物之灵,地球变形了,形成了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三颗月亮落地中心除印度洋以外,其他两颗硕大的月球都是在北纬30°附近,不仅形成了三大洋,其地球内部地核结构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使地球自转和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均呈倾斜。但是这种理论并没有什么依据。

那么,在北半球这两条相邻的纬度线,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令人费解、怪事迭出、祸患隐忧、灾难频发的神秘地带?它们是偶然巧合,还是造物主的有意安排,或是受人类暂不可知的某种力量主宰?这是需要科学家慢慢思考解决的又一个谜题。